為什麼愛上森林?鍾情於蕨類植物的RE:LAB共同創辦人劉又瑄(叉叉),並沒因懷孕而遠離山林,持續享受與友人、與自然間的互動。而森林木人主持人郭恩愷(NK)更是山居專業戶,從EMBERS餘燼餐廳曲木吧台、去年備受矚目的《習森》與持續進行的東眼山「六森」等,都是他對林木生命力致敬。他邀請我們走進《習森》座落的新竹五峰永泰林場,一同感受森林的召喚。
森林資歷快問快答!
Q:森林資歷有幾年?
NK:8年,自AA Hooke Park森林校區讀書後。
叉叉:10多年,大學接觸森林相關課程後。
Q:最喜歡什麼植物?
NK:AA時期研究的花旗松、落羽松,和台灣的柳杉、台灣杉。
叉叉:鐵線蕨,過去曾製作15種台灣原生種鐵線蕨圖鑑。
Q:哪片森林是最愛?
NK:觀霧國家森林遊樂區,起霧時很仙。
叉叉:花蓮的瓦拉米步道,蕨類好多元。
Q:一定要帶上?
NK:Stanley各種容器和Leatherman萬用工具鉗,穿上小狐狸登山工裝。
叉叉:輕巧Olympus相機和方便特寫蕨類局部的鏡頭。
Q:進森林的第一件事?
NK:敬山儀式,雙手合十,向林下萬物唸禱。
叉叉:大口呼吸享受乾淨空氣,能踩落葉更療癒。
車子開上鵝公髻山柳杉林,迎面而來是青綠山林與舒爽沁涼的空氣。這是森林木人主持人郭恩愷(NK)的主場,他與森林的緣分要回到2012年,那時他決心放棄在上海的穩定工作,遠赴英國AA建築聯盟學院Hooke Park森林校區進修,「那時我真正進入森林生活作息與萬物運作之中, 親身經驗一棵樹從種下到砍伐、施作建築的全部階段。」從此他再也離不開森林了。RE:LAB共同創辦人劉又瑄(叉叉)則開始低頭尋起蕨類,「在森林中更可以沉澱下來,大家更有機會真正相聚、交流彼此感情,甚至不時出現新的想法。」她笑說自己並不專業,經常參與課程、交流或是由友人引路,蕨類專家郭城孟就啟發她許多,而曾經RE:LAB團隊製作台灣原生種鐵線蕨圖鑑,更讓她踏遍台灣各處森林,徹底愛上蕨類。
林木變幻的生命力時時激發人的感官,NK習慣在施作過程中,運用雙手去感覺木頭、發想實驗,「所以對材料是很有感情的。」於是知木而惜木。叉叉補充並非刻意在找靈感或刺激,林間的聲音、觸覺、空氣等等各種五感體驗就充滿變化性。她說育兒專家跟她分享,孩童在6歲以下尤其2 歲前要多接觸各種感官刺激,「我一直跟我肚子裡的孩子說,好開心在他出生前就有盡量帶他多來森林了。」當然孩子出生之後,母子更要多來森林浴。
❶ 陪你翻山越嶺的好搭檔
NK的越野吉普車Suzuki Jimny馳騁上林道,一種專屬四輪驅動車款的踏實穩當,先載著有孕在身的叉叉闖過略有顛頗的泥巴路。「無論生活或是野營我都會開上它,尤其在杉木林或溪邊野營特別舒適。」當然工作也是,載運砍伐下的杉木來回於施工地與製材廠都難不倒這個好搭檔。最近有時會一日駕雙山,來回這裡與桃園東眼山,一次就是200公里,這在2020年購入的夥伴,總里程數早破4萬。
❷ 砍樹也是為了永續啊
走到視野開闊處,NK分享這裡歸屬於正昌製材永泰林場的第七林班,《習森》所在的柳杉林外,望去還有台灣杉與福州杉林, 後者就是一般所說的杉木了。又說這些樹多已經5、60歲了,杉木25歲就可以砍伐,法規是一個林班一年內可砍伐兩公頃,第七林班124公頃地要60年才砍完,那時種回的杉木早也茁壯,過往常被灌輸避免伐林與人工造林是錯誤觀念,他也是很晚才知道。「這是木林成森的概念,有木業的需求才會有林業,有林業才會有木業。」疏伐讓林木維持適宜的密度,持續令森林代謝、循環,林業就能生生不息。
❸ 杉木蕨類交織在山林中
叉叉指認起路上所見的蕨類植物——鳥巢蕨(山蘇)、卷柏、桫欏,走到一角又忍不住摸起蕨葉,說找到一株長得好大且漂亮的觀音座蓮。NK說,台灣與英國林相相當不同,英國的溫帶平地就能見到針葉林,貼地植被多是草類,位處海島副熱帶的台灣要找針葉林則要到中高海拔了,地上則換成耐潮濕的蕨類了。叉叉則覺得這種混合林相特別有趣,「我每次看一個地方就能看上好久,每一物種間有共生的交織性,切分不開誰爬在誰之上,好像可以連結回社會百態。」
❹ 就是愛上蕨的生命力
翻起蕨葉,叉叉說到或許因生長在地面而環境潮濕,許多蕨類發展成這類羽狀複葉型態,即便局部腐化還能保持葉片其他部分的運作。每每觀察到這種生命力,她都覺得感動,「例如蕨類從遠古巨大形體為順應環境縮小成現在的尺寸,演化過程中變化性非常高,單株生命不長物種卻存續了好久。」這彷彿在告訴她遇到任何事情都可以找到解方,只要耐心拉長時間,慢慢找到改變的方式。
❺ 別忘了記錄下植物和自己
叉叉從身旁包包掏出輕巧的Olympus相機與方便特寫的變焦鏡頭,要將所見收集起來,才有將資料視覺化的參考基礎。「當下好難確定碰到什麼蕨類,就要趕快先拍下各個明顯的特徵,再回去問專家和交流群組。」 她會小心上下左右翻看葉面,葉背孢子與葉片、莖梗的細毛都不放過。過往在AA時「Design+ Make」的實作養成,則讓NK練就記錄施作細節與山居生活一條龍的本事,多以方便的iPhone為主, 偶爾再出動空拍機,但也坦承有時為了喬角度,的確在山裡待更久了。
❻ 戶外單品實用也有型
「我早上在吃完早餐會順便煮中餐丟進Stanley保溫壺,中午就可以熱熱地享受。」 NK是徹底Stanley 控,不同大小的容器就有8、9種,尤其喜愛墨綠配色。貼身的則是Leatherman萬用工具鉗,帶有等高線圖漂亮細紋的紀念特別版 ,漂亮又實際,還可以當開瓶器、鐵鎚等。 _繼續說起SOTO的打火器、鉤子,以及Black Diamond 頭燈、雨衣⋯⋯,從對山林道具的戀物,足見他對戶外生活的熱情。
❼ 在大自然的修行日子
走近《習森》,叉叉說柳杉的香氣很清新。NK說自己可能待太久習慣了,之前他一個人施作《習森》,在山上大概就花了5個多月的日子就像修行度日。這也是在向自然學習,他堅持自然友善的工法, 沒有用釘子與黏膠,也沒有任何侵入式的破壞,像是固定橫梁是以綑綁的方式,單條卻可承受兩噸重量,「我一開始就是要取之於森林,用之於森林,最後回歸於森林。」樹木和地方原本的狀態都完整呈現,連地上的蕨類也都小心避開了。
❽ 留在樹上的數字都是一段相處
NK不會忘記自己用過的所有杉木。為了製作《習森》, 他最初在樹林中仔細測量樹圍挑了8棵樹,最後決定使用1、4、5、7號,用紙膠帶貼的編號都還留在剩下的杉木上。數過年輪,果然都是50歲左右,「我何德何能操作這些比我大的杉木,於是在疏伐時也綁上了記號,在那一剎那告訴這棵樹與自己就要結束它的生命了,我必須負責任好好對待這棵樹。」本來4個獨立的生命最後變成一個新生的共同體,小心標記是珍惜與每棵樹的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