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多的贏、票少的輸,大起大落的政治浪潮,每個想站上浪頭的人是為了什麼?由林君陽執導、簡莉穎與厭世姬編劇的Netflix影集《人選之人—造浪者》,集結謝盈萱、黃健瑋、王淨、戴立忍、陳姸霏等卡司,在大眾陌生的幕僚職場裡,看見個人夢想與工作現實的熟悉拉扯。
2019年《我們與惡的距離》,無差別殺人事件的選題引起社會討論,最終拿下6座金鐘獎,大慕影藝製作人林昱伶和導演林君陽,一直聊著要再次合作。隔年,劇作家簡莉穎受邀擔任大慕影藝內容總監,3人搭檔就此底定。原本決定開發的劇本,簡莉穎卻感到施不上力,看似瓶頸的狀態引起林君陽好奇,「對一個創作者來說,當下很感興趣的是什麼?」
答案是政治。簡莉穎當時認識了一群政治幕僚朋友,「自己也一直滿關心政治,台灣人應該都覺得離政治的距離很近,每4年都會被牽動進去,好像很難在世界上其他地方,看到像台灣一樣的熱度。」她也看了一些研究文章,發現台灣選舉模式甚至已輸出東南亞,有操盤手、幕僚到當地協助選戰。聽到要以政治為題,林君陽答應地很快,他回憶高中時加入台灣文學研究社,第一次接觸到228事件和轉型正義,有次在火車上和同學大聊政治,被一位阿姨默默提醒:「年輕人不要在公共場合聊政治。」現在他回頭想起,正因為台灣政治和人民太靠近,以至於說任何話都會被貼標籤,於是大家只好乖乖閉嘴。「但現在這個時間、經由一部作品,好像可以開一扇窗,台灣政治可以聊啊,可以用不同方式去聊,幕僚職人就是一個切面。」
特殊的幕僚工作,普世的社畜心聲
《人選之人》前置歷時兩年田調,對象包括歷任立委、議員、助理等,也跟訪競選行程,一大早開始跑里民中心、宗親會,得跟所有人微笑、想出各種話和各種人交際。簡莉穎說,幕僚還細分為組織、政策、文宣等不同類型,原本故事想往高層幕僚切入,但他們不容易在田調吐出實情,最後決定聚焦為文宣幕僚,「選舉就是一整個包裝,文宣幕僚滿像行銷,也是大眾最親近的。」龐大的田調內容都在劇本收斂回角色,謝盈萱是「公正黨」文宣部副主任兼黨部發言人,有著政二代、議員連任失敗的背景;已為人父的黃健瑋是文宣部主任;王淨則帶著不為人知的動機和祕密,成為文宣部基層新血。全劇8集以總統大選為主線依歸,但每集都會有事件發生並被解決,過程中角色自然面臨到工作和家庭、工作和自我實現等衝突,「在工作的人看了都會滿有感,真的就是社畜心聲。你為什麼想做這份工作?這份工作哪裡迷人?且政治更有一個理念號召,身處其中很容易感覺到,現在我做這件事情是為了要贏,還是我有實現我的理念?」
許多導演屬編導型,自己執導自己的劇本,但林君陽並非此類型,這時導演和編劇的共創就實為有趣。林君陽加入劇組後,首先表明共感最強的是黃健瑋飾演的家競,年紀、困境都一拍即合,於是在前期劇本調整時,建議加入幾個轉折,讓角色更立體。另一個改動則是王淨飾演的亞靜,他用「龍紋身的女孩」形容最初劇本裡的形象,擁有過肩摔、駭客等帥氣能力,以復仇女姿態要撂倒敵人。而這也的確是簡莉穎下筆的考量,希望用復仇線把觀眾抓住。但拍著拍著,林君陽發現不對勁,這部是寫實職人劇,所有設定都往真實走,亞靜的角色顯得過於類型;定裝也出現難題,原本想走「龍紋身的女孩」路線,但一個藏有祕密者不應這麼引人注目。經過種種細節調整,亞靜的角色變得更柔軟,復仇過程也從「早就準備好要撂倒你」,變為「突然有機會出現,到底要不要做?」削弱了原本劇本裡的觀影爽度,但拉近角色與觀眾的距離。
模糊又精準地創造當代台灣選舉
政治一直是熱門的影視題材,歐美劇《白宮風雲》、《王冠》、《權力的堡壘》等已耳熟能詳,日劇既有笑鬧的《民王》也有影射政治醜聞的《新聞記者》,韓劇則在《秘密森林》、《輔佐官》等走進權力的暗黑交鋒。但台灣的政治熱度,並沒有反映在影視選材,林君陽說,「一旦被放到政治框架裡—你是在幫某某黨宣傳嗎?就沒有人會看戲在演什麼。這是這部作品往下推進的過程中,一直在討論的事。」他們希望故事能明確被辨識為當代台灣,但又不能被聯想為檯面上任何黨派,因此簡莉穎在劇本階段,首先創造出一個虛構、又混合某些現實黨派特色的政黨,並貼合「用社群打選戰」塑造當代感。在拍攝上,林君陽有意識讓語言混合,共出現華語、台語、客語、原住民語、新住民語,呼應台灣當下重視的多族群議題。劇中兩大黨的黨徽則邀請設計師方序中操刀,林君陽說,顏色是討論最久的,不僅有「要不要避開藍綠」的顧慮,台灣政黨實在太多,顏色也幾乎被用盡;但色調若做得太偏中間色,又顯得過於為戲劇服務,因為真實的黨徽應該偏明亮、正色。最後方序中給出的設計,公正黨「綠+黃」代表山脈晨曦,民和黨則是海洋日出的「藍+橘」,將論述拉回島嶼意象。
造勢也是台灣選舉很重要的文化,《人選之人》在凱達格蘭大道、北門廣場封街拍攝各一次,完成劇中各黨、北中南各地的所有造勢場面。不同於凱道是直覺聯想到的造勢場域,北門的選點很有意思,「在選競選總部地點的時候,我給製片一個建議:能不能找找看歷史古蹟相關地點?因為那時候剛拍完《茶金》,覺得依託著歷史足跡的沉澱感,會讓故事有一個厚度。」林君陽說,原本選定撫臺街洋樓,但實際走了一圈,覺得格局太小不過癮,於是他們開始逛街,一路晃到北門廣場,「我就轉身向製片大人說:這裡怎麼樣?」他重現當時向製片許願的話語,「如果這一棟就是總部,前面的廣場可以做嘉年華,旁邊這麼大一塊空地就是開票之夜,這樣想起來是不是有種high感?」他曾在此拍過第一部短片,除了有個人情感,北門見證了台灣從清朝、日治到國民政府以後的近代歷史,「站在這裡,可以看到台灣來去400年,一切都對上了,這是我們台灣沒錯。」
說來也妙,儘管劇組無意影射,卻意外發生「預言」。林君陽笑說,這部劇是3年前寫的本、前年拍攝,但殺青後每當政壇發生了什麼事,劇組群組就一陣騷動,「怎麼辦?他們又在抄我們了。」「台灣政壇就一直有很多很荒謬的事情。」簡莉穎說,第一集安排公正黨總統候選人在拜票早餐會上被狗咬,演變成兩黨攻防戰,幕僚們趕緊查狗的品種、採訪獸醫等做出回應,「這不就是一件小事嗎?但在台灣,任何小事在政治上都會吵起來。」她也分享這個角色塑造方式,是參考《白宮風雲》總統候選人以騎腳踏車摔斷腿登場,「希望候選人不是高大偉岸走地出來,而是比較荒謬的狀態,會覺得跟大家比較親近。」
在偌大議題裡保有幽默感
《人選之人》是簡莉穎首部影視作品,談起影集和劇場創作的不同,「吼,影集怎麼那麼長啦!」她說,劇場兩個小時內結束,差不多等同電影,但影集就像長篇小說,需要更多人物、衝突、事件。「影集不太可能靠一個人的視角撐完全部,因此在眾多角色的視角上,如何讓觀眾想往下看,又可以把這麼多條線拉到最後產生有效一擊,這是最困難的地方。」林君陽提及和黃健瑋曾聊到,他們都覺得簡莉穎很能掌握「議題」和「角色狀態」的情節調度,大結構可以看到議題辯證,個別拉出來看又都是角色眼前在處理的事情,「她的劇本還留著很難得的幽默感,一旦進入某個大議題,很容易不知不覺就義憤填膺起來,但她會轉一個方式告訴你:欸,其實世界還是很美好。」政治很大,工作很累,很多事情不是笑一笑就沒什麼大不了,但戲劇要有愛恨善惡才會完足,人生也是。
林君陽
早期擔任多部電視劇攝影,兩度入圍金鐘獎攝影。執導電視劇《愛情白皮書》、《我們與惡的距離》、《茶金》等,電影《愛的麵包魂》、《疫起》等。以《我們與惡的距離》獲第54屆金鐘獎戲劇節目導演獎。
簡莉穎
劇場、影視工作者、劇場編導演作品超過30部,現任大慕影藝、大慕可可內容總監,2015年兩廳院藝術基地駐館藝術家。著有劇本集《春眠》、《服妖之鑑》、《叛徒馬密可能的回憶錄》。
文|張以潔 圖片提供|Netfli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