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曼谷之外,第二大城清邁正是城市慢旅行的熱門目標。從前去過兩次曼谷的社會學家李明璁,則因疫情阻隔無奈退掉日本機票,於是重挑一個距離台灣不遠的城市,那時他突然想避開時空氛圍緊湊的大都會,清邁意外成為選擇疫情後首個出國的目標。
這也是他對第二大城的情懷,他曾到比利時的安特衛普作為訪問學者,被當地經濟、文化能量所震撼,又鍾愛英國曼徹斯特的搖滾樂、敬佩韓國釜山的影視觀光能量,「它們不見得想要成為首都,但有一種不同於首都的主張與自信, 展現在生活方式或是城市樣貌之上。」
綠樹繚繞的金色古都
「清邁的城市尺度我覺得剛好,是一個讓人很快有親密感的城市。」相對曼谷城市尺度, 清邁自然是袖珍許多。為了認識當地,李明璁這次就嘗試8種移動方式,從嘟嘟車(Tuk-Tuk)、雙排車(Songthaew)、GrabBike等等,到最後還租車自駕。他發現清邁是一個對緩慢移動友善的城市,那不是像鄉間的時空彷彿靜止,城區畢竟人車往來,這緩慢說的是若想讓身心狀態緩下來,城市會接納你。
或許是因為與自然的聯繫,清邁比他想像中舒服、涼爽,白天雖然有30°C,可能是樹多的關係,一直有微風吹拂的感覺,不太流汗, 晚上甚至不用開冷氣。不管是廟、自宅或者餐廳,重視通風與納涼,因此建築結構設計多庭院與騎樓,整個城市多樹,被山林環抱,「他們跟植物的關係很親密,四處都有種植物。」自駕讓他能到市郊走走,於是他造訪詩麗吉皇后植物園(Queen SiriKit Botanic Garden),「你會發現它的林相其實非常多元,植物園也不會是想像中都只有熱帶花卉、樹種,有條件種植不同氣候植被下的物種。」
第二大城的自我個性與節奏
李明璁觀察一個城市,自然先從傳統市場進入在地的節奏。清邁從早到晚都有各類市集,其中還是假日才有的椰子樹園農夫市集(Coconut Market)最chill,光是走進大片椰子樹園無比療癒了,更遑論有美食、精美的服飾、工藝品,還有園遊會般的現場音樂表演。他也喜歡鑽進城區用餐,尤其街邊早餐店的粥還有香蕉煎餅特別好吃。他也有嘗試必比登名單上的烤雞與咖哩湯麵,但印象最深刻反而是不做觀光客生意的小餐廳,「一盤打拋雞打拋豬飯,加一個蛋送兩根芭蕉,就這樣一盤4、50泰銖, 很是便宜。」這些從巷弄、老城區所延伸出來的文化,對台灣人特別熟悉。
此外他也逛書店,尤其從二手書中挖寶。不懂當地文字沒關係,書店中可以觀察那裡的人正渴望什麼、焦慮什麼, 他們的美感經驗、如何跟世界連結。「英文書非常多,從外文經典、羅曼史到BL小說什麼都有,多元的外文書籍流通代表清邁的觀光頗有國際化、擁有規模,而且遊客不只是短期觀光,更產生長期旅居的型態,這些外國人口支撐起足夠的書本交易量。」從中能看見國際化的人文景觀,他說明這是一種「永續的旅遊」,「人們沒有為了發展短期觀光,而過度誇大化並迎合那些源自旅遊欲望的觀看行為,去營造不屬於清邁原來脈絡中的事物,反而讓到訪的遊客進入這裡真正悠緩的生活步調。」清邁畢竟不是普吉島那樣的海岸度假勝地, 一個城市因為有相當的規模,所以其中存在歧異的樣貌,例如市集、書店、個性商店等那些人文風景,「一方面因此有了探索城市的樂趣,但它又賦予人們可以放緩移動的友善,這樣的組合滿好的。」
小店觀察學!李明璁的清邁街道散步
❶ 認識一個城市必要逛書店
我喜歡在每個城市尋覓local感十足的獨立小書店,在清邁就逛了Gekko Books 等6家各有特色,新舊書溢滿空間等待有緣人。尤其是那種沒特別裝潢要讓人拍照打卡的,比如其中一家以「薩滿」(Shaman)為主題的老派書店Shaman Bookshop,多有態度,完全沒在管是否政治正確或有無跟上潮流。身為書蟲就是輕鬆走進、翻閱、找尋、與相遇,最單純而完滿的美好。
❷ 發現Next Studio黑膠唱片行
隱身安靜住宅區也沒招牌,這是我在世界各地造訪過最「居家感」的一間完全不像唱片行的唱片行(更像是藏家邀你去他家作客的感覺)。很多搖滾、芭樂(Ballad)經典、爵士和古典乃至日本的city-pop,挖寶到不想離開,甚至還可以每張輪流試聽,音響器材也非常高檔,彷彿掉進了愛麗絲夢遊仙境的兔子洞。
李明璁
台灣社會學家,劍橋大學國王學院社會人類學博士,現執教於北藝大通識教育中心暨電影創作學系。創辦探照文化並任執行長,專注文化研究、策展、出版與各類視聽內容產製。著有《物裡學》、《邊讀邊走》等書,主編書籍超過20本。曾製作並主持公視節目《保持聯絡》與《我在市場待了一整天》(節目獲8項金鐘入圍與3項大獎)。致力於公共社會學推廣與大眾文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