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面臨少子化的衝擊,托兒服務於日本仍是供不應求,尤其是寸土寸金的東京,更難在一時之間找到合適的空地建造幼兒園。對於此難題,由秋山隆浩建築設計事務所操刀的「町屋高架下保育園」在電車高架橋下找到了解方,為幼兒園的型態寫下了新的定義。
活化都市閒置角落
事實上,看似新穎的橋下空間再利用策略,早在90年前便已實現。該地段的高架鐵軌始建於1931年,無數商店、房屋叢生於橋下,成為當地獨特的街區景象,後因橋體防震補強工程的推行,這些居民才被請離了橋下,自施工完成後,空間便一直閒置至今。
近年來,幼兒園等機構不論於規定或建築形式,皆展現了明顯的封閉性與排他性,雖有著安全性的考量,但如此侷限的成長環境,對孩童的生長是否真的合宜?創造一個既能保障師生安全,又可與街區居民共享孩子們成長喜悅的幼兒園,正是本次建築設計團隊的首要目標。
以雙重屋頂化解橋下的沉重印象
幼兒園基地所在地段,橋下垂直高度僅3.9公尺、寬度6公尺,加上厚重的橋體結構,營造出略具壓迫感的氛圍。為柔化此負面印象,團隊打造了總長70公尺的連續屋頂,宛如防護罩般橫於橋樑與建築主體之間,從外部看去,這道屋頂奠定了幼兒園的結構主體,倘落置身建築當中,則有著被溫柔保護、不受外界喧囂干擾的安心感。
而「雙重屋頂」的妙用,尚可於園區內的半戶外遊樂場見得。在都市熱島效應的影響下,漸漸加劇酷暑的威脅性,厚重的高架橋體儼然成為絕佳的遮蔭利器,是為第一道防線,而幼兒園建築的屋頂,則從全覆蓋式改為半開放式結構,沿著道路一側阻絕雨水入侵,同時將斜射進入的陽光反射至橋樑上,成為閃耀的散狀光源。
取得通透性與安全性的巧妙平衡
幼兒園的教室被穿插其中的兩座半戶外遊樂場切分為三大塊,此外,園內亦設有齊全的設施,包含洗滌區、腳踏車停放區等。有別於普通幼兒園密不透風的圍牆,此處除了部分教室較具隱私性,其餘區域幾乎都是外部可見,建築團隊以鐵絲網取代傳統水泥牆,將幼兒園和街區的隔閡降至最低,加上包覆性極強的屋頂,穩固空間的安全性,既能保護師生的安全,亦可賦予更開闊的日常視野及體感。
相對的,居民們行經此地時,亦可透過孩子們學習、玩耍的日常,獲得一些療癒。藉由大膽地向城市敞開雙臂,期待此地能軟化都市的冷漠,牽起人與人的交流和溫情。
圖、資料來源|秋山隆浩建築設計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