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對立、共存到和解,比利時當代藝術家大衛.克拉耶伯以虛實梭織影像,深度重擊觀者感知!

從對立、共存到和解,比利時當代藝術家大衛.克拉耶伯以虛實梭織影像,深度重擊觀者感知!

踏入由黑白無聲影像、過渡至二十四位合聲鳴唱的入口作品,比利時當代藝術家大衛.克拉耶伯(David Claerbout)的「片刻冥想」展覽,從一開始,就打算從不同元素的對立與共存,掀起看似冷靜平和卻伏流深刻撞擊性的思索巨浪,帶領觀者在獨特挑高的沉浸場域,穿越六件不同時期、潜匿事物歧義性的影像作品。

13
「大衛.克拉耶伯:片刻冥想」場景照。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

曾於2004年參與第4屆台北雙年展,這次比利時當代藝術家大衛.克拉耶伯在北美館的首次個展,也以他擅長平和靜心的影像表象,轉化歷史與文明背後的深切議題;在墜入靜觀冥想的時空之際,挑起觀者不同面向的提問。從1996年藝術家早期、隱藏在展場最深處梯間的《安然共處的貓與鳥》作品,到去年創作、也是本次唯一一件有配樂的作品《巷弄內》,皆重建了藝術家過去25年藝術創作生涯最重要的本質。

2
大衛.克拉耶伯,《巷弄內》(影像截圖),2022,單頻道投影、黑白影像、六聲道環繞音效,15分鐘。圖像由藝術家、柏林施博爾藝廊及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7
大衛.克拉耶伯,《安然共處的貓與鳥》,1996,單頻道錄像螢幕裝置、彩色、無聲,6分33秒(循環播放)。圖像由藝術家及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所謂的「歷時性」

具備深厚繪畫底蘊的大衛.克拉耶伯,以精細手繪稿為基礎,結合攝影、電影、聲音、數位技術及電腦影像生成(CGI,Common Gateway Interface)為聞名,擁有巴黎龐畢度藝術中心、德國漢堡車站美術館、美國密爾沃基美術博物館等豐富國際參展經歷。大衛.克拉耶伯說:「在我放棄這些紙上作畫的作品後,我才真正找到救贖,利用影像及它的『歷時性』(diachronic)來雕塑作品。」這也是為什麼大衛的創作,從不僅止於攝影和電影之間,而是運用動態模擬技術,創造時間的可塑性,以歷時性改變觀者感知。

12
「大衛.克拉耶伯:片刻冥想」場景照。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3
大衛.克拉耶伯,《巷弄內》,2022,單頻道投影、黑白影像、六聲道環繞音效,15分鐘。圖像由藝術家及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正因為這層對歷時性的思辯,藝術家在視覺畫面操控影像的靜與動、連續與靜滯或聲音的有無,都反饋出一種無限的感知張力,消弭觀者對於時空、記憶及現實的既定視角。我們問大衛如何在作品中拿捏電腦特效的比例或完成度?他回答:「一般來說,我們看到商業裡蔚為奇觀的影像,其實是昂貴也需要人力與時間的;因為成本高,所以也需要考慮投資報酬率;可是我做的事,卻是完全相反。我創造的這些影像雖然也投入大量金錢,卻沒有要它充滿戲劇效果或湧現某種奇觀、故事。我想要呈現的,是時間創作出來的作品。」他更說道:「在我的影像裡,不需要有開頭與結尾;時間並不是像箭頭一樣,要一直往前;時間應該是循環週期性的,這也是我作品一直在陳述的重點。」

11
大衛.克拉耶伯,《飛機(最終組裝產線)》(飛機-侏羅紀時代-日光),2021,壓克力顏料、氈頭筆、水彩紙,66.5×102.5公分。圖像由藝術家、柏林施博爾藝廊及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用六件作品窺探大衛.克拉耶伯

而在諾大展間呈現的六件影像作品,不僅以「聲音」扣合「片刻冥想」的主軸,更呼應著藝術家大衛.克拉耶伯的不同創作時期。從1996年拍攝自家貓與鳥開始的《安然共處的貓與鳥》,直截帶出大衛對於對立與共處的創作核心概念;曾經於台北雙年展登台的《越南,1967年,德富縣臨近地區〈以峯弘道拍的照片修相而成〉》和介於2015~2021年完成的《飛機(最終組裝產線)》,則是以大衛喜愛的創作主題「飛機」作為詮釋。前者挪用真正在越戰中失速、失重下的墜機拍攝照片,以處理後的隱約光影,撫摸著機身、機翼和周圍山谷,用看似靜止卻有變化的美感,撫慰過去傷痛;後者則是以1950年代的黑白照片為靈感,在實景舊工廠裡,以精密3D建模數位技術混合出全新飛機,通過守衛迴盪場域的腳步聲,帶出虛實的感知體驗。採訪中,大衛更引用法國哲學家布魯諾·拉圖爾(Bruno Latour)對於飛機的釋義,認為飛機在空中,既沒有到達目的地、也不在出發點,僅是懸浮於那樣的狀態,沒到未來、也沒在過去。這些哲思,呼應著他建構虛擬影像的感受—雖然在真實世界並不存在,但就像在空中的飛機一樣,不在過去也不在未來。

5
大衛.克拉耶伯,《越南,1967年,德富縣臨近地區〈以峯弘道拍的照片修相而成〉》(影像截圖),2001,單頻道投影、彩色影像、無聲,3分鐘(循環播放)。圖像由藝術家及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另外,展場中高高豎立的《野火(觀火冥想)》與《純粹的必要性》,則是分別運用3D動畫、電腦計算和拍攝技術構築戲劇性的森林大火,以及移用1967年經典迪士尼動畫電影《森林王子》,協力與動畫師讓角色們卸下擬人化個性、回歸原始習性。而以1910年電影萌芽年代作為黑白無聲序幕的《巷弄內》,亦在畫面刻意鋪陳當時沒有話語權的市井小民,以影像技術將紀錄影片的歷史街景、與實景片場拍攝的演員影像相容,帶出第二段環繞拍攝虛擬建模的孩童,以極具天使之籟的六聲道合聲鳴唱《請賜平安》(Da Pacem Domine),疏解凝聚情感與感官的獨特體驗。

6
大衛.克拉耶伯,《野火(觀火冥想)》(影像截圖),2019-2020,單頻道錄像投影、3D動畫、立體聲、彩色影像,24分鐘,與比利時布魯日博物館合製。圖像由藝術家、柏林施博爾藝廊及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9
大衛.克拉耶伯,《純粹的必要性》(洩了氣的舞者/路易王),2017,壓克力顏料、鉛筆、水彩紙,56×76公分。圖像由藝術家、柏林施博爾藝廊及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由影像鋪陳、佐上歷時性,再使觀眾成為作品的一部分,大衛.克拉耶伯嘗試發展影像哲學與作品親近度的兩個端點。誠如藝術家所說的:「電影講的第四道牆,通常指的是製作過程或團隊;對我來說,我的第四道牆就是觀眾。」在虛實幻變、打開觀「影」感受的創作裡,大衛鬆動傳統視覺媒介的界線,並且試圖消除敘事表現,讓觀者一次次跨越時序藩籬,在多層次的時間裡,跳躍提問。

–「大衛.克拉耶伯:片刻冥想」–

展期:2023.03.31-2023.06.25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1B展覽室

畫作藏玄機!奇美博物館「畫師們」特展,用科學解謎藝術

奇美博物館年度特展《畫師們:走進16、17世紀尼德蘭繪畫時代》正如火如荼展開,這場穿越時空的藝術盛宴,不僅展示了奇美博物館的豐富珍藏,還藉由科學檢測與藝術史研究的結合,揭開了畫作背後隱藏的故事與細節,讓觀眾得以一窺這些作品的歷史軌跡與創作過程,值得民眾前往觀展,細細品味。

(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奇美博物館特展《畫師們》,以畫作搭配科學檢測圖像,呈現畫作底下的祕密。(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歷時12年研究 科學檢測與藝術史結合

近年來,科學檢測技術在國際藝術研究中扮演重要角色,奇美博物館自12年前開始結合藝術史與科學檢測進行藏品研究,揭示畫作肉眼無法察覺的細節與背後隱藏的訊息。《畫師們:走進16、17世紀尼德蘭繪畫時代》即是歷時12年的研究成果,用深入淺出的方式與大眾分享畫作背後的祕密。

(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奇美博物館特展《畫師們》,民眾可以透過互動裝置,察看作品影像與隱藏在畫作底下的細節。 (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奇美博物館表示,當學者對作品的風格、圖像或歷史背景產生疑問時,會希望藉由科學檢測找到新線索,例如透過X光、紅外線等技術,可以發現肉眼無法觀察到的底稿、修改細節,甚至後人修補的痕跡。有時科學檢測也能帶來意外的發現,例如畫作的顏料成分或繪畫技法與預期不符,或者畫作曾被修改、甚至被後人添加了新的元素。這些發現不僅豐富了對作品的理解,更開啟了新的研究方向。

館方強調,雖然透過科學檢測仍然無法完全重建作品的生命史,但希望盡可能地評估作品原本的樣貌或使用的材料,讓研究人員能對作品有更完整的分析與詮釋,進而讓觀眾有機會深入認識這些珍貴的藝術品。

(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奇美博物館特展《畫師們》,單元四「會遇到哪些研究難題?」,透過燈箱互動展示,認識紅外線、紫外光、X光等光線特性,了解科學檢測的方法。(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作品分享一:風車前的旅人 找到遺失的拼圖

作品〈風車前的旅人〉為楊.布魯赫爾二世的風景畫作品,呈現了典型尼德蘭的村落景致。館方表示,一般來說,布魯赫爾家族的風車風景畫,經常會在鄉間的道路上放置動物的枯骨,暗示人生旅途不一定都是美好,而是充滿各種苦難。然而,在這件作品中並沒有看到枯骨,因此,希望透過科學檢測看看能否找到肉眼看不見的物件。而運用X射線螢光光譜分析儀(XRF)掃描後的鉛元素圖像,真的發現了畫家當時用鉛白顏料所描繪的動物枯骨原貌。

(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奇美博物館珍藏展《畫師們》,作品〈風車前的旅人〉經科學檢測發現有肉眼看不見的獸骨藏在畫作圖層下方,推測為後人所做的塗改,此一發現也完整了畫家創作這件作品的意圖。(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作品分享二:果實環串中的聖露西 不同畫布拼成一幅畫

作品〈果實環串中的聖露西〉是結合宗教人物與花果靜物的特別類型。以肉眼檢視這件作品時,可以發現沿著聖露西的四周有一道銳利的細線凹痕,將聖露西與水果環串分隔開來,彷彿兩者之間的顏料層並不連續,然而從現有的畫面中已無法得到更多資訊。但經過科學檢測後發現,原來聖露西的肖像與周圍的環串果實靜物屬於不同的畫布。

(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奇美博物館珍藏展《畫師們》,作品〈果實環串中的聖露西〉透過科學檢測發現,黃色標示出來的區域與環串果實靜物屬於不同畫布。(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作品分享三:裝扮為牧羊女的女子肖像 發現「換臉」真相

作品〈裝扮為牧羊女的女子肖像〉是16世紀起流行的肖像畫類型。從科學檢測的鋅元素分布圖來看,推測其面部修改應是使用含有鋅白的顏料,但鋅白在19世紀後才廣為使用,可見此修改應為19世紀後人手筆。此外,當使用大面積X 射線螢光光譜分析儀掃描時,發現畫中女子原本的臉不是我們在畫作上面所看到的樣子,而是曾有過大幅度的修改,甚至到了「換臉」的程度。從鉛元素分布圖來看,位於現有圖像底下的這張臉使用含鉛量較高的顏料描繪,眼睛看起來較大、臉頰與嘴唇也顯得較寬大。

(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奇美博物館珍藏展《畫師們》,作品〈裝扮為牧羊女的女子肖像〉經科學檢測的鉛元素分布圖,發現畫中的女子曾被大幅度「換臉」,檢測下所呈現的臉,眼睛看起來較大、臉頰與嘴唇也較寬大。(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奇美博物館珍藏展《畫師們》,作品〈裝扮為牧羊女的女子肖像〉經科學檢測的鋅元素分布圖,推測其面部修改應是使用含有鋅白的顏料,但鋅白在19世紀後才廣為使用,可見此修改應為後人手筆。(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更多的精采內容,歡迎前往奇美博物館《畫師們:走進16、17世紀尼德蘭繪畫時代》觀賞。

【展覽資訊】

  • 展覽名稱:《畫師們:走進16、17世紀尼德蘭繪畫時代》

  • 展出地點:奇美博物館 特展廳

  • 展覽日期:2024.10.26-2025.8.31(週三、除夕休館)

  • 展覽時間:9:30-17:30

  • 票價資訊:全票400元、優惠票350元、雙展套票(常設展+特展)450元

  • 售票通路:奇美博物館官網、奇美博物館售票櫃台、Klook、KKday、ibon售票系統、易遊網、Trip.com

平田晃久個展《物我交織的臨界》2/15開幕!免費入場參觀,集結最新力作與多件台灣建築代表作

平田晃久個展《物我交織的臨界》2/15開幕!展覽免費參觀,集結最新力作與多件台灣建築代表作

睽違六年,日本建築師平田晃久即將來台舉辦個展《物我交織的臨界》,將於2025年2月15日至3月30日在NOKE忠泰樂生活三樓Uncanny登場,開放大眾免費參觀。

平田晃久睽違六年在台個展

平田晃久師承伊東豊雄,兼具論述與設計實力,曾榮獲多項新銳及新秀建築獎項,是日本中生代建築師的重要代表之一。繼2019年的《人間自然》後,忠泰美術館再度邀請平田晃久來台舉辦個展,分享近期的重要創作與理論突破。本次展覽將呈現平田晃久如何將人類角色與自然想像融為一體,探索其更深層的創作思維。

「我們身處的時代,「人類」的概念與生命的世界相連,並不斷轉變著。我想建築亦是如此。然而,新的建築形態唯有在超越以現代為前提預設的人類群像——在各種事物與人類交織互動的臨界處,才能窺見其面貌。」

平田晃久個展《物我交織的臨界》2/15開幕!展覽免費參觀,集結最新力作與多件台灣建築代表作
平田晃久(圖片來源:忠泰美術館)

展開未來建築與居住想像

忠泰美術館的長期藝術實踐「奧夫塞計畫」(Off-Site Project)致力邀請不同創作者離開美術館的既定場域,在非典型的展演現場,以建築與藝術詮釋「Off」的定義。作為2025奧夫塞計畫之主題,觀眾將可以一窺平田晃久的建築哲學,激發出充滿生命力的思考與碰撞,展開對於城市、居住環境的未來想像。

平田晃久個展《物我交織的臨界》2/15開幕!展覽免費參觀,集結最新力作與多件台灣建築代表作
《平田晃久建築展─物我交織的臨界》展覽海報(圖片來源:忠泰美術館)

《物我交織的臨界》展覽延續平田晃久一直以來的創作概念「纏繞的相容性」(karamari shiro),藉由對自然界秩序的觀察,來詮釋建築空間的型態,並將建築視為人類、生物與自然彼此纏繞相容的生態系統。本展更進一步探討人類的意識、感知、時空等非肉眼可見的物質,將其轉化成可產生共鳴的建築與「迴響」,試圖探索未來建築的可能性。

平田晃久個展《物我交織的臨界》2/15開幕!展覽免費參觀,集結最新力作與多件台灣建築代表作
Long House / House in Los Vilos, Chile(圖片來源:平田晃久建築設計事務所)

《物我交織的臨界》展覽亮點作品

平田晃久除在日本有許多代表作外,亦在臺灣設計不少建築作品。《物我交織的臨界》展覽精選其最新作品、位於東京原宿的新地標「HARAKADO」,以及多個臺灣在地重要建築案,透過珍貴的草稿與模型,全面展現平田晃久在建築創作中的歷程與變遷。

▸ HARAKADO

HARAKADO於2024年開幕,是位於日本東京原宿的複合式購物商場。整棟建築物以「編織街區」為設計概念,運用大量立體玻璃帷幕打造鏡面效果,映照出外在的天氣變化與人潮車潮,使 建築物如同周邊環境的一部分。

平田晃久個展《物我交織的臨界》2/15開幕!展覽免費參觀,集結最新力作與多件台灣建築代表作
HARAKADO(圖片來源:平田晃久建築設計事務所)
平田晃久個展《物我交織的臨界》2/15開幕!展覽免費參觀,集結最新力作與多件台灣建築代表作
HARAKADO(圖片來源:平田晃久建築設計事務所)

▸ 富富話合

位於臺北市中山區的住宅建案「​富富話合」,層次錯落的外觀吸引不少行人的目光。在這座建築中,平田晃久利用陽台在建築外部創造出立體且舒適的區域,將光線、微風和雨水溫和地導入這座如同生態系般的建築中。

平田晃久個展《物我交織的臨界》2/15開幕!展覽免費參觀,集結最新力作與多件台灣建築代表作
富富話合(圖片來源:平田晃久建築設計事務所)
平田晃久個展《物我交織的臨界》2/15開幕!展覽免費參觀,集結最新力作與多件台灣建築代表作
富富話合(圖片來源:平田晃久建築設計事務所)

▸ 太田美術館

「​太田美術館」坐落於群馬縣的太田車站前,純白的建物與周邊綠意交織。該展館以促進地方創新發展為設立理念,開幕以來也吸引人潮回流,成為市民匯集的據點。在設計與規劃過程中,平田晃久團隊也多次舉辦工作坊,邀請民眾一同發想、討論,讓太田美術館成為一座市民參與的建築。

平田晃久個展《物我交織的臨界》2/15開幕!展覽免費參觀,集結最新力作與多件台灣建築代表作
太田美術館(圖片來源:平田晃久建築設計事務所)
平田晃久個展《物我交織的臨界》2/15開幕!展覽免費參觀,集結最新力作與多件台灣建築代表作
太田美術館(圖片來源:平田晃久建築設計事務所)

平田晃久建築展─物我交織的臨界

展覽日期|2025.2.15–2025.3.30
展覽地點|NOKE忠泰樂生活 3F Uncanny(臺北市中山區樂群三路200號3樓)
開放時間|週日至週四11:00-21:30、週五至週六11:00-22:00
參觀辦法|免費參觀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