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ND藝術設計博覽會」南港老爺行旅限時登場!四大平行場域牽起藝術與設計的對話

RE: AND藝術設計博覽會_南港老爺行旅_01

首屆「RE: AND藝術設計博覽會」5/12-5/22於南港老爺行旅正式登場!其由南港老爺行旅攜手自由人藝術公寓一同主辦、設計發浪及platform A協辦,不僅首創免展位費,更聚焦35歲以下新銳創作者,同時策劃橫跨實體與虛擬的四大平行場域,期待再次激發當代藝術以及設計的交匯與火花。

RE: AND藝術設計博覽會_南港老爺行旅_02
首屆「RE: AND藝術設計博覽會」於南港老爺行旅限時登場。(圖片提供:RE: AND藝術設計博覽會)

RE: AND藝術設計博覽會_南港老爺行旅_03
藝術客房展間一隅。(圖片提供:RE: AND藝術設計博覽會)

RE: AND藝術設計博覽會」亮點一次看 

亮點01  公眾藝術設計主題展,一次親睹設計夢幻逸品

甫踏入飯店一樓,首先迎接賓客的並非接待人員,而是橫跨不同年代、來自多位國際級大師的經典設計品——是為公眾藝術設計主題展「界限與重疊」,其由「設計發浪」主理人設計浪人Chad Liu與Simple Life策展人Queena Lin聯合策劃,透過兼具實用性以及藝術性的展品們,不斷向觀者拋出「這是藝術,還是設計?」的開放性叩問,一同探索藝術與設計間時而清晰、時而模糊的界線。  

※ 此區為免費開放,展期5/12-5/22。

 

RE: AND藝術設計博覽會_南港老爺行旅_04
公眾藝術設計主題展「界限與重疊」。(圖片提供:RE: AND藝術設計博覽會)

RE: AND藝術設計博覽會_南港老爺行旅_05
已故建築師札哈.哈蒂(Zaha Hadid)的未完成設計「Forma」乳酪刨絲器,宛如桌上不朽的建築。(圖片提供:RE: AND藝術設計博覽會)

RE: AND藝術設計博覽會_南港老爺行旅_06
日本自然派療癒藝術家寺山紀彥,看似美麗的植物標本裝飾品但卻是具有功能性的手工直尺「f,l,o,w,e,r,s」。(圖片提供:RE: AND藝術設計博覽會) 

RE: AND藝術設計博覽會_南港老爺行旅_07
(左)田中一光「光朝體字型海報」;(右)寺山紀彥「awaglass」。(圖片提供:RE: AND藝術設計博覽會)

RE: AND藝術設計博覽會_南港老爺行旅_08
跨足設計、建築與當代藝術領域的日本知名設計師吉岡德仁,為Louis Vuitton 設計的Objets Nomades系列,將LV兩個經典的老花圖案巧妙結合為一只花瓶。(圖片提供:RE: AND藝術設計博覽會)

亮點02  每間房間都是不同宇宙,飽覽新銳豐沛的創作動能

19、20樓房間展區則為5/12-14限時登場,由20家畫廊與設計團隊、17組個人創作者以及學術單位(實踐大學服裝設計學系)共同參與,打開、創造出38個截然不同的藝術客房,期待以豐沛的創意,帶給觀者充滿新鮮感的體驗。

RE: AND藝術設計博覽會_南港老爺行旅_09
藝術客房展間一隅。(圖片提供:RE: AND藝術設計博覽會)

大河美術帶來南韓年輕藝術家Lili LEE,以及臺灣塗鴉先鋒REACH。前者具有充滿薩滿精神語彙及深受包浩斯影響的視覺風格,後者則跨足商業設計,近年合作品牌包含Audi、Gogoro等,這次將展出其經典的「Bear Cat」系列。

RE: AND藝術設計博覽會_南港老爺行旅_10
(最右)南韓年輕藝術家Lili LEE作品風格受到包浩斯及薩滿信仰影響。(圖片提供:RE: AND藝術設計博覽會)

獲2019、2022金點設計標章肯定的海流設計為巷子內設計同好帶來細節滿點、宛如工藝品般具收藏價值的雷射箔樣與海報;由三金設計師與新媒體藝術家王宗欣展出Dosomething Art Department之獨特創作,展示如何透過設計淬煉出兼具商業及藝術性的品牌價值。

RE: AND藝術設計博覽會_南港老爺行旅_11
Dosomething Art Department多面向的創作。(攝影:Carol Chien)

以「靜謐的光景」為主題策展的創作者蔡佩庭,搭檔藝術行政夥伴彭庭軒,展出由幾何元素組合的類建築模型雕塑與系列燈具;曾參加倫敦新一代設計展、入選波蘭琥珀設計大賞AMBERIF的「嘻金坊」創辦人侯千珈,除展示難得一見的當代金工藝術創作,亦帶來戒指、項鍊、耳骨夾等商業珠寶作品。

RE: AND藝術設計博覽會_南港老爺行旅_12
「靜謐的光景」包含各式由幾何元素組合的類建築模型雕塑與系列燈具。(攝影:Carol Chien)

亮點03  藝術設計沙龍,業界人士齊聚交流

為近一步促進產業、學界與市場間觀點的交流,本屆展會特別策劃5場藝術設計沙龍,邀請講者包含陳普、王宗欣、何樵暐、林曉瑛、黃豆泥、葉忠宜、沈耿立、賴致維、郭鑒中、張文飛、陳星如、盧明庚、籃可芸、楊佳霖、郭鎧蕾等,不論為相關產業工作者,抑或是抱持好奇的學子,皆可盡情參與。

場次資訊

05/13(六)15:00-17:00|管他『藝術』還是『設計』,做創作就對了!

05/14(日)15:00-17:00|藝術市場未來新商業模式的可能

05/17(三)19:00-21:00|我做的到底是『設計』還是『藝術』?

05/20(六)19:00-21:00|藝術與設計的界限與重疊

05/21(日)19:00-21:00|南港藝術與設計的未來

▸ 報名請至accupass活動頁

RE: AND藝術設計博覽會_南港老爺行旅_13
藝術客房展間一隅。(圖片提供:RE: AND藝術設計博覽會)

亮點04  platform A AR線上展售,藝術電商新體驗

platform A為一透明公平的藝術電商平台,期待將藝術買賣推廣予更多新受眾,而首屆「RE: AND」便特別和platform A合作,於參展藝術家創作中各精選一件,推出線上展售服務,若觀展後仍對該作品念念不忘,於3個月內皆可透過平台AR線上觀賞,甚至可輕鬆下單、宅配到府。

platform A官網|請點此

RE: AND藝術設計博覽會_南港老爺行旅_14
藝術客房展間一隅。(圖片提供:RE: AND藝術設計博覽會)

RE: AND藝術設計博覽會_南港老爺行旅_15
藝術客房展間一隅。(圖片提供:RE: AND藝術設計博覽會)

RE:AND藝術設計博覽會

展覽地點|南港老爺行旅(台北市南港區經貿二路196號)

展覽官網|請點此

▍19樓、20樓 房間展區公眾展期|

5月12日(五)16:00–20:00

5月13日(六)13:00–20:00

5月14日(日)13:00–20:00

▍1F主題策展區公眾展期|

2023年5月12日至 5月22日 11:00–20:00

文字整理、部分攝影|Carol Chien

圖、資料提供|RE: AND藝術設計博覽會

延伸閱讀

RECOMMEND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廣慈社宅」位於松山奉天宮附近、規模居台北市之冠,而以此為基地、醞釀五年多的「廣慈社宅公共藝術計畫」,如今迎來成果發表,於2025年1月9日至2月10日開放大眾參觀。

一場社宅裡的藝術盛典

廣慈社宅前身為福德平宅以及廣慈博愛院,由於該地區發展相較老臺北城慢,散落著埤塘、濕地、郊山,緊扣鐵路、礦區、移民聚落,因此至今仍有許多新建設落成,可說是都市發展的一方新天地。廣慈社宅佔地6.4公頃,共有逾1500戶,入住居民面貌多元,為了促進社區的對話與相互理解,「廣慈社宅公共藝術計畫」於2020年正式啟動。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徐永旭《光之巢》位於廣慈社宅園區南面入口處(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周邊環境、居民組成等多元背景,替公共藝術計畫供應了豐沛的創意靈光。廣慈社宅公共藝術計畫由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主辦、禾磊藝術策劃,以「我們在家(We Are Home)」為題,聚焦關係美學與環境美學,串起既有社群與新遷入的住戶、社會與社宅、人與環境間的連結,一步步形塑居民對家的認同。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游文富《溫暖的載體》夜景(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廣慈社宅公共藝術計畫邀請藝術家實際駐地於一側的「福德聚場」,並設計一系列貼近在地的帶狀活動,讓藝術流動於社區建造中,築起一座共生共好的關係堡壘。九組來自台灣、日本與荷蘭的藝術家,分別以聲光、插畫、陶藝、纖維藝術、空間裝置等多元媒材,回應此處消逝的煤礦、水圳和生態,以及被人們擱置的記憶、感受,甚或是難以啟齒的終老話題等。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廣慈社宅公共藝術計畫展覽現場(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2件展期限定作品

兩件展期限定作品,為廣慈社宅公共藝術成果展揭開序幕。游文富的竹編裝置《溫暖的載體》,樸質、溫潤宛如翻湧的金黃色雲海,融入地景也溫柔摟抱著老榕樹,歡迎觀眾穿梭其中;國內外藝術家跨界合創的《遷徙博物館》,是展覽的一大亮點,由德國藝術家佛羅里安.克拉爾(Florian Claar)結合金屬、木構和聲學技術,構築出的開放式聲鏡劇場《Wall of Voices》,而裏頭循環播放的聲音作品,則是知名音樂人林強,取材十多位受訪居民關於夢境、夢想的口語敘事,所創造出的電子音樂作品《聽夢I-夢迴》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游文富《溫暖的載體》(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Wall of Voices》結合金屬、木構和聲學技術,構築出開放式聲鏡劇場(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噪咖藝術、吳秉聖合力於《Wall of Voices》中,打造出光影作品《牽繫》(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8件永久性戶外裝置,呼應周邊地景

廣慈社宅室內外共有18件裝置作品,觀展動線以信義區行政中心正後方的社宅3區(C區)的主視覺延伸作品《社區精神旗幟》為起點。蔡慧盈以「圓形」借喻「圓滿」的概念,不僅為展覽破題,也訴說著一點一滴投注的情感、心力與時間,如同構成圓的無限個點,圓滿了彼此間的關係。此外,藝術家也邀請居民共創,在旗幟上拓印下老椅子、磚瓦甚至福德聚場門牌等象徵「家」的元素。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蔡慧盈《社區精神旗幟:揚揚》(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衛福大樓與行政中心的接壤處,是禾磊設計梁豫漳以耐候鋼打造雙圓弧棚頂的《流亭》,如今已成為居民偶遇、寒暄的地標;嶼山工房林聖峰《大樹下的山水客廳》以平行並排的波狀鋼筋,模糊建材的軟硬與內外之分,成為日升月落間瞬息萬變的光影山水。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禾磊設計梁豫漳《流亭》地處衛福大樓和行政中心大樓之間(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嶼山工房林聖峰《大樹下的山水客廳》夜景(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站在《大樹下的山水客廳》下方仰望天空(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南面入口處徐永旭《光之巢》呈現四座溫煦、質樸的峽谷雕塑,呼應地勢也迎接人們歸巢;邱承宏《採光》以昔日植物的形象刻鑿混凝土浮雕,營造翩翩詩意及巧妙的共時性;偶然設計曾令理《孢燈》同樣取植物為靈感,用數株不鏽鋼雕塑模擬附近淺山的蕈菇、孢子,回應廣慈社宅周邊地景。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徐永旭《光之巢》(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邱承宏《採光》(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偶然設計曾令理《孢燈》(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路面、變電箱上九個貌似秘魯「納斯卡線」的神秘圖騰,是彭冠傑的作品《祝》,受附近奉天宮、慈惠堂等公廟信仰啟發所設計;現居荷蘭的以色列藝術家拉姆・卡齊爾(Ram Katzir)則從觀察手相的風俗出發,於三棟社宅包夾的廣場描繪出巨幅地畫《書寫未來》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彭冠傑《祝》(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藝術家拉姆・卡齊爾《書寫未來》(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10件室內創作,訴說場域本質

廣慈社宅建物內,也展示著許多藝術作品。大廳牆面上的鄒駿昇《共生》,描繪四獸山所代表的神獸,隱含動物與人類、生態與聚落間共生的永續議題;吳芊頤《窗光漫遊》轉化了公園、濕地、花草、蝶鳥,以及鐵窗花等在地符號;李維皓、許敬柔創作的《盈盈》,以特製不鏽鋼板折射天光,製造出宛如水中游魚的熠熠鱗光。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鄒駿昇《共生》(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吳芊頤《窗光漫遊》(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李維皓、許敬柔《盈盈》(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山由社《描海》是一幅需抬頭仰望的壯闊海景,鼓勵觀者打開嶄新的視角;日本藝術家本間純《記憶中的海》則將海洋的寫真轉印於金屬穿孔板上;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山由社《描海》(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本間純《記憶中的海》(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章芙菱《一場及時雨》李維皓、許敬柔創作的《沐浴》,一件用分光鏡營造七彩色光、一件讓光源與白色地景共舞,替受困的心靈帶來片刻撫慰;長居臺灣的日本藝術家大塚麻子《請跟我說》《廣慈的天空》兩件畫作,則替空間平添了一絲活潑氣息。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章芙菱《一場及時雨》(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李維皓、許敬柔《沐浴》(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大塚麻子《請跟我說》(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We Are Home: 廣慈社會住宅公共藝術成果展

展覽日期|2025年1月9日至2月10日
開放時間|週一至週五 10:00~17:00
展覽地點|廣慈社會住宅公共區域(台北市信義區福德街86號)

延伸閱讀

RECOMMEND

「田中達也特展」台北開展!集結160組全新創作,走進日本微型藝術家的奇幻世界

「田中達也特展」2025年1月開展!集結160組全新創作,走進日本微型藝術家的奇幻世界

田中達也微型展即將於2025年1月在台北的中正紀念堂登場,展出逾160組全新創作,涵蓋近50件立體模型,以及初次亮相的精彩內容。

田中達也微型展登陸台北

Instagram累積近400萬粉絲追蹤、海內外特展巡迴突破250萬觀賞人次的日本微型藝術大師田中達也,即將再度來台。此次的田中達也特展,以日常為靈感出發,展覽內容橫跨HOME(家)、FORM(形狀)、COLOR(顏色)、SCALE(比例)、MOTION(動態變化)、LIFE(生命力)、WORLD(世界觀)7大主題,將天馬行空的想像化為現實,分別從「生活、形態、色彩、大小差異、動作」,等各種新視角看待熟悉的事物。

2025年1月,風靡全球的田中達也微型展盛大回歸、再度登陸台北。(圖片提供:寬宏藝術)
2025年1月,風靡全球的田中達也微型展盛大回歸、再度登陸台北。(圖片提供:寬宏藝術)
田中達也在這次的展出中,從「生活、形態、色彩、大小差異、動作」等各種新視角看待熟悉的事物。(圖片提供:寬宏藝術)
田中達也在這次的展出中,從「生活、形態、色彩、大小差異、動作」等各種新視角看待熟悉的事物。(圖片提供:寬宏藝術)

展覽集結7大主題

像是巧克力變書房、搭乘美味的麵包公車通勤去、在蔚藍衣架海上盡情地衝浪、用小小釘書針建造摩天高樓,以及在光碟片上享受溜冰的舞者等。另外,田中達也繪本《壽司買衣服》中的新角色也將驚喜出場,深入展現其工作哲學「MITATE MIND(轉換視角)」,讓平凡的生活變得與眾不同。

《HOME》用綠色口香糖打造舒適臥房(圖片提供:寬宏藝術)
《HOME》展區中,用綠色口香糖打造舒適臥房(圖片提供:寬宏藝術)
《LIFE》與鮪魚握壽司一起逛街買新衣(圖片提供:寬宏藝術)
《LIFE》展區中,與鮪魚握壽司一起逛街買新衣(圖片提供:寬宏藝術)
現場展出作品(攝影:Adela Cheng)
現場展出作品(攝影:Adela Cheng)
現場展出作品(攝影:Adela Cheng)
現場展出作品(攝影:Adela Cheng)

打造小世界大驚奇

而除了豐富的平面作品及立體模型,現場還能欣賞5座繪本場景的大型創作、5部影音動畫,帶領人們更加深入田中達也的幽默與創意。甚至在你參與微型作品的同時,也能體驗當小小攝影師的樂趣,一同嘗試意想不到的獨特視角。

《MOTION》左右來回熨燙著翹起的洋芋片(圖片提供:寬宏藝術)
《MOTION》展區中,左右來回熨燙著翹起的洋芋片(圖片提供:寬宏藝術)
《SCALE》將玉米粒縮小再縮小製成皮包(圖片提供:寬宏藝術)
《SCALE》展區中,將玉米粒縮小再縮小製成皮包(圖片提供:寬宏藝術)
現場展出作品(攝影:Adela Cheng)
現場展出作品(攝影:Adela Cheng)
現場展出作品(攝影:Adela Cheng)
現場展出作品(攝影:Adela Cheng)
現場展出作品(攝影:Adela Cheng)
現場展出作品(攝影:Adela Cheng)

田中達也特展-大師眼中的微型组合
展覽日期:2025年1月10日(五)至2025年4月6日(日)
展覽地點:中正紀念堂1展廳(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1號)
展覽時間:10:00-17:30(17:00停止售票及入場)
休展日:1/28(除夕)、1/29(初一)、2/28

更多售票資訊請點此

資料提供|寬宏藝術、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