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臺灣是一座容納多元族群文化的島嶼」已是老生常談,但若有機會在場見證,內心湧出的感動仍舊是無以言喻的。歷時3年的整建及再規劃,「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後簡稱「史前館」)於今(2023)年5月正式回歸,將引領觀者來往穿梭萬年前與今日、臺灣與國際,提供觀看、理解這片土地的另一種角度。
史前館是國內首座以史前考古和臺灣南島族群為主題,同時容納考古遺址和自然生態公園的博物館,其康樂本館自2002開館,並於18年後啟動建築再造及常設展廳更新,重新梳理場館的策展核心精神,打造一與時俱進且開放平權的知識交流場域。
從館舍空間反映策展核心
本次場館的整建由建築師陳哲生操刀,以尊重原建築師——美國後現代主義大師Michael Graves——的設計為前提,重新審視建築物件及史前館的連結性,除了移除部分較冗贅的裝置,更採「打開」、「流動」兩大核心概念,從館外綿延的草坪地景,藉由通透的入口動線,一路到館內各式無障礙空間,希望落實友善平權,讓所有人皆能享有親近知識之權利。
而棲息於館舍中央的露天「山之廣場」,以極具韻律感、緩坡向上的草坪,呼應當地受群山環繞的地理意象,純粹而開闊場域,將開啟到訪者的感知,以最放鬆的心情投入史前館的策展脈絡中。
常設展廳全面翻新
除了建築空間的改造,館內常設展廳也歷經全面的再規劃,呈現更清晰的主題引導,並展出超過2000件珍貴展品,從3萬多年前八仙洞遺址的石核器,到人獸形玉玦、喇叭型玉環、鈴形玉串飾、玉管及花岡山文化蛙形玉飾等5件臺灣國寶,乃至近代阿美族運動家楊傳廣奧運銀牌、馬紹爾總統致贈我國的舷外浮桿船-臺馬號等,透過文物的指引,我們得以見證臺灣萬年以來的行進軌跡。
✷ 臺灣史前史廳
臺灣史何止四百年?在這片土地上萌芽的文化,早從三萬年前就已開始。在臺灣史前史廳,將展出大量考古真跡,從舊石器時代晚期、新石器時代及鐵器時代的物質文化,反映臺灣在不同族群往來中形塑出的多元風貌。同時,展場亦結合寬幅投影、擬真佈景等裝置,帶給觀者沉浸式的看展體驗,彷彿穿越時空,立足史前時代的大地。
✷ 南島廳
讓我們將目光轉向寬闊的太平洋——有別於以族群為劃分的展出邏輯,南島廳為呈現共榮共生的群體意象,同時避免「他者化」,特別以「南島世界,世界南島」為核心,採用:「Kita我們」、「理解」、「邊界」、「交換」、「溝通」與「認同」六個單元的議題式策展,翻轉國家學者居高臨下的視角,從族群自體性出發,串起南島民族的豐富多彩的面貌,展現「島是船,海是路」的精髓,演譯臺灣與南島世界交織的故事。
✷ 探索館
延續觀展平權的宗旨,專為學童打造的探索館包含「同理心:移動的故事」展區、創意工坊、史前探索遊戲區等,以故事、互動及實作體驗等趣味途徑,讓史前文化及原住民族的歷史不再是課本上冰冷的文字,精心規劃的活動和遊戲機制,讓孩子在探索中主動吸收新知。
同場加映|宛如繁星閃耀的公共藝術
↠ 《時間的圓》|饒愛琴
位於史前館入口上方的三面玻璃彩繪作品,揉合時間、土地、動植物等意象,將萬物的流轉視作一飽滿豐富的圓,賦予啟發及希望等正向意涵。當光線經由其滲入接待大廳,斑斕的光芒渲染了地面,有如作品與場館精神的對話。
↠ 《時間織軸》|林介文(Labay Eyong)
以「線」沾滿祖先的智慧及後世的創新,將時間輪轉的意象化作實體,織就此五彩繽紛的螺旋花朵外觀。
↠ 《煙路之源》|磊勒丹・巴瓦瓦隆
藉由「煙」引導文明的軌跡,穿越時空的蟲洞,引導觀者思考過去、現在及未來。該作品由數幅分散於館內的畫作組成,宛如一連續故事線,位於一樓入口處的500號畫作,描繪一群體進食的儀式畫面,表達生物的生存慾望,而畫中的炊煙進入洞口後,蔓延至史前館各個角落,形成各式新奇的面貌,探尋過程有如尋寶。最後,炊煙收束於二樓出口處,回歸於畫面中的小米梗——排灣族象徵靈魂道路的祭祀道具——已建造了無數宏偉遺跡的人們伸手接下,傳承了這道從第一個火堆誕生、賦予思想及靈魂的煙。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地址|台東縣台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1號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 9:00-17:00(每週一、除夕、初一休館)
部分攝影|Carol Chien
圖、資料提供|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