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頭福華「雲杉樓」改造新生!發生建築打造隱身山林的共感場域

溪頭福華渡假飯店_雲杉樓_01

由VAL發生建築操刀,溪頭福華渡假飯店「雲杉樓」在歷時約一年的改造下,從陰暗陳舊的餐廳建築,變身低調而雅緻的交流場域,以不干擾環境的姿態,成為開啟旅客感官的媒介。

由VAL發生建築操刀,溪頭福華渡假飯店「雲杉樓」在歷時約一年的改造下,從陰暗陳舊的餐廳建築,變身低調而雅緻的交流場域,以不干擾環境的姿態,成為開啟旅客感官的媒介。

溪頭福華渡假飯店「雲杉樓」以嶄新面貌示人。(圖片提供:VAL發生建築、原間影像-朱逸文)
溪頭福華渡假飯店「雲杉樓」以嶄新面貌示人。(圖片提供:VAL發生建築、原間影像-朱逸文)
發生建築(VAL)為一國際建築設計諮詢公司,由創始人姜宇捷與江中健先生主持,這次與福華集團下之福杉國際旅館管理顧問股份有限公司,OD Studio 米氏生活,共同參與改造修繕設計溪頭福華渡假飯店,本案也榮獲台灣第20屆民間參與公共建設金擘獎。(圖片提供:VAL發生建築、原間影像-朱逸文)
發生建築(VAL)為一國際建築設計諮詢公司,由創始人姜宇捷與江中健先生主持,這次與福華集團下之福杉國際旅館管理顧問股份有限公司,OD Studio 米氏生活,共同參與改造修繕設計溪頭福華渡假飯店,本案也榮獲台灣第20屆民間參與公共建設金擘獎。(圖片提供:VAL發生建築、原間影像-朱逸文)

雲杉樓坐落於「溪頭自然教育園區」,建築始建於1997年,期間曾隨著園區輾轉於不同經營單位手中,最終在2018年回歸台大實驗林管處,並由福華飯店集團負責園區整體設施的營運,為提升整體服務品質,集團決定為園區內老舊的建築進行一場大型翻修,而本文的主角雲杉樓,正是其中一員。

改造前的雲杉樓,外觀相對封閉且缺乏與環境的連結。(圖片提供:VAL發生建築)
改造前的雲杉樓,外觀相對封閉且缺乏與環境的連結。(圖片提供:VAL發生建築)

孤立於山林間的封閉小盒

我們或許可以將改建前的雲杉樓比作錯置於高山林間的一只水泥盒——被繁茂的森林所圍繞,雲杉樓為一地上兩層、地下一層的長型建築,其最大特色莫過於獨特的斜屋頂,頗具森林度假小屋的意象。

彷彿錯置於山林間的水泥盒子。(圖片提供:VAL發生建築)
彷彿錯置於山林間的水泥盒子。(圖片提供:VAL發生建築)
缺乏規劃的廣場僅作為停車場使用。(圖片提供:VAL發生建築)
缺乏規劃的廣場僅作為停車場使用。(圖片提供:VAL發生建築)

然而,原可飽覽森林風光的二樓餐廳,卻因缺乏合適的窗戶配置,而顯得封閉陰暗,自然景緻被拒於門外,不免稍嫌可惜;門前寬敞的腹地,也僅作為停車場使用,其作為交流場域的潛力,此時尚未被發掘。因此,如何打破那道矗立於人們及環境間的牆,便是發生建築團隊面臨的首要課題。

二樓餐廳因窗戶規劃不善,無法欣賞戶外美景。(圖片提供:VAL發生建築)
二樓餐廳因窗戶規劃不善,無法欣賞戶外美景。(圖片提供:VAL發生建築)

敞開擁抱森林的窗

於是,封閉的牆面被替換成落地玻璃,日光的流動、季節的推移,都被編織進賓客的回憶中。坐進雲杉樓中用餐,往東可飽覽中央山脈的秀麗群巒,往西則可欣賞日落漸漸沒入松樹林間,裝飾於天花的鏤空木雕及編織燈,也呼應著大地之美。

從雲杉樓可遠眺山景。(圖片提供:VAL發生建築、原間影像-朱逸文)
從雲杉樓可遠眺山景。(圖片提供:VAL發生建築、原間影像-朱逸文)
團隊於餐廳裝設大片落地窗,將戶外綠意引入室內。(圖片提供:VAL發生建築、原間影像-朱逸文)
團隊於餐廳裝設大片落地窗,將戶外綠意引入室內。(圖片提供:VAL發生建築、原間影像-朱逸文)
位於建築北側的火鍋店空間。(圖片提供:VAL發生建築、原間影像-朱逸文)
位於建築北側的火鍋店空間。(圖片提供:VAL發生建築、原間影像-朱逸文)

原停車場腹地已成為露天廣場,以和緩的階梯連接著一樓的咖啡廳,不僅可供旅客小憩片刻,更將不時地舉辦表演、體驗活動等,為本無機的場域注入熱絡的交流。停車動線則被牽引至角落,在機能與美觀間找到平衡點。

原停車場變身寬闊的交流廣場。(圖片提供:VAL發生建築、原間影像-朱逸文)
原停車場變身寬闊的交流廣場。(圖片提供:VAL發生建築、原間影像-朱逸文)

蘊含深厚情感的在地建材

去除了多餘的裝飾物件,整合了燈光與內裝等細節後,雲杉樓換上一席低調簡約的外觀,除了洗鍊的深灰色立面,帶有豐富紋理的木質建材更是緊緊抓住觀者的目光。這些杉木材均產自台大實驗林場,除了推廣可循環木材的運用、實踐環保永續精神,更可締造專屬當地的情感連結,使用者得以經由不同角度,感受土地的溫度。

雲杉樓所用之杉木均取自當地,實踐永續減零淨碳的精神。(圖片提供:VAL發生建築)
雲杉樓所用之杉木均取自當地,實踐永續減零淨碳的精神。(圖片提供:VAL發生建築)
與藍天、山巒對話的斜頂。(圖片提供:VAL發生建築、原間影像-朱逸文)
與藍天、山巒對話的斜頂。(圖片提供:VAL發生建築、原間影像-朱逸文)
咖啡廳一隅。(圖片提供:VAL發生建築、原間影像-朱逸文)
咖啡廳一隅。(圖片提供:VAL發生建築、原間影像-朱逸文)

例如,當旅客們踏入雲杉樓雄偉的入口,杉木香氣充盈整個空間,伴隨乳白磨石子階梯溫潤的觸感,行走其中,就像是歷經一場晚餐前的靜心儀式。

雲杉樓入口由台大實驗林木工廠經過防腐熱處理的杉木建造而成。(圖片提供:VAL發生建築、原間影像-朱逸文)
雲杉樓入口由台大實驗林木工廠經過防腐熱處理的杉木建造而成。(圖片提供:VAL發生建築、原間影像-朱逸文)

在森林中創造緊密的社群

經由這次的改建,雲杉樓從原本單一的餐廳功能,拓展成涵蓋旅客接待、咖啡廳、生態教室以及戶外表演的複合式場域,這些機能將人們的互動、周圍的自然景緻串連一體,成為重啟地方活力、推廣環境保育的重要據點。而隨著山林夜間活動逐漸興盛,雲杉樓也將成為點亮暗夜的溫暖光盒,靜靜地守護旅客的到訪。

雲杉樓成為一連接自然和人群的共感場域。(圖片提供:VAL發生建築、原間影像-朱逸文)
雲杉樓成為一連接自然和人群的共感場域。(圖片提供:VAL發生建築、原間影像-朱逸文)
人們的交流為當地注入更多活力。(圖片提供:VAL發生建築、原間影像-朱逸文)
人們的交流為當地注入更多活力。(圖片提供:VAL發生建築、原間影像-朱逸文)
當天色漸暗,洋溢溫暖氛圍的雲杉樓將持續成為旅人的守候者。(圖片提供:VAL發生建築、原間影像-朱逸文)
當天色漸暗,洋溢溫暖氛圍的雲杉樓將持續成為旅人的守候者。(圖片提供:VAL發生建築、原間影像-朱逸文)

圖、資料提供|VAL發生建築、原間影像-朱逸文

延伸閱讀

RECOMMEND

遠雄泱玥,入住一座忘卻時間的悠然家園 與自然永續共生,打造新時代的居住願景

隨著全球對環境永續性的正視與實踐浪潮崛起,2025年遠雄建設呼應這股全球趨勢,提出邁向未來50年的全新品牌主張——美好共生。以人的需求為起點,透過好的建築、連結環境、活絡社群,提供豐富愉悅的生活體驗,喚醒美好居住本質;並以「永續」與「共享」作為核心價值,從更加友善土地、友善生命的角度,建設美好城市和社區型態的未來。

遠雄泱玥

「遠雄泱玥」作為新品牌首發設計案,基地位於陽明山、關渡平原交會處,洲美溼地與基隆河畔間,為台北市難得一見的「無堤水岸」,順應其優異的地理自然環境條件,以黃金級綠建築、被動式設計理念,依循土地紋理、打造出融合風、光、水、綠,一座會呼吸的永續建築體,提供與山水共生、與鄰里共享的悠然水岸生活。

層板式結構融入自然地景, 從城市過渡到開闊的水岸

操刀「遠雄泱玥」接待中心設計的 gapa associates 建築設計師陳威誌,為日本建築大師隈研吾上海辦公室的前設計經理,他說道:「此基地自然生態豐富,位於城市與自然交界點,如何喚醒人們的內在情感與環境對話是我們在思考設計時的原點。」陳威誌依循永續設計的原則,觀察地理位置群山與水流的走向,並同時考量與周遭道路、鄰里之間的關係,將人們心中對於基隆河出海口的意象——具有留白空間的大河水面轉譯為層疊式的屋頂設計,「我們希望打破傳統的箱型式建築,以水平式的層板建築構建融入地景。」從遠處望去層層向河岸傾斜屋頂宛如一座小山坡,陳威誌說明這樣的角度有其更深遠的目的性,「讓屋頂壓低的那一側,是為了以更友善的尺度與鄰里連結,同時也能阻隔冬季的東北季風;再往前進,面向河岸側屋頂高度上升,讓空間從內斂變化至全然的開放,不僅過渡了城市喧囂,眼前無邊的泱泱水色,也將人們的目光帶回周遭的萬坪綠地公園與自然水景。」

遠雄泱玥
遠雄泱玥

褪去塵囂,讓回家就是一種享受

從接待中心的停車場步入室內之前,需先經過一段曲徑通幽的竹林廊徑,風吹竹葉的沙沙聲讓人不自覺地放慢步調,這樣的動線設計安排也呼應著未來「遠雄泱玥」整體的建築空間規劃,此處距離士林天母不過五分鐘的路程,如何讓人放下忘卻都會的紛擾塵囂?「遠雄泱玥」將長型基地的左右兩側保留為充滿綠植的花園與步道,以綠意為人們洗滌外界的喧囂疲憊,讓每一次回家的路徑都是一趟療癒的過程。

遠雄泱玥
遠雄泱玥

永續節能的被動式設計, 忘卻時間的永續家園、與水天一色同頻

步入接待中心的一樓,在溫暖沉穩的木質空間,不見傳統的銷售桌椅,而是作為城市客廳與品牌沙龍,既是社區的一部分,也成為訪客與鄰里交流的共融空間。緩步至二樓,長桌後方開闊的天光水色景觀,令人眼前為之一亮,從外看似山脈的傾斜屋簷,在室內成為了視覺的指引,不僅強化了河畔的眺望意象,同時也達到具有建築節能減碳的被動式設計功效——良好的自然通風、採光與遮陽(西面不開窗)。

遠雄泱玥
遠雄泱玥
遠雄泱玥

長而深的水平式屋簷,從室內過渡到半室外的露臺設計提供了最完美的水岸生活體驗,當來訪者置身於這片無邊界的大河流水景色中,望著夕陽餘暉的金黃照映在河面時,時間彷彿凝聚此刻,獨自靜坐其中,如同進入一個不存在任何一個時區裡的世外桃源,未來的每一天,隨四季流轉,在與大山大河悠然共生的慢活歲月中,忘卻世俗的所有煩惱,回到內在安靜傾聽心靈的聲音。

遠雄泱玥
遠雄泱玥

【遠雄泱玥】預約水岸新奢華

0800-502-555

https://www.fgrealty.tw/6ymba3

文 | 黃阡卉  圖片提供 | 遠雄泱玥

高雄新車站「綠之丘天棚」、「空中花園」啟用!荷蘭團隊Mecanoo打造城市新地標

高雄新車站「綠之丘天棚」、「空中花園」啟用!荷蘭團隊Mecanoo歷時15年打造城市新地標

耗時15年建造的「高雄新車站」,由荷蘭建築團隊Mecanoo操刀,其中名為「綠之丘」的天棚圓頂與其上方的空中花園,終於在2024年底正式完工啟用。

保留帝冠式舊站建築

高雄新車站以「擁抱高雄歷史」為理念,將歷史傳承與創新設計融合,保留舊有元素並重新詮釋,定位為「串聯過去與未來的城市地標」。有著超過八十年歷史的高雄車站舊站,屬於日式帝冠式建築,在新站興建過程中被保留下來,期間經歷二次遷移等創舉,展現團隊的工程技術。此外,施工的同時也必須維持鐵路運作,並確保乘客往來順暢、安全,於團隊而言充滿挑戰。

高雄新車站「綠之丘天棚」、「空中花園」啟用!荷蘭團隊Mecanoo歷時15年打造城市新地標
高雄新車站以「擁抱高雄歷史」為理念,將歷史傳承與創新設計融合(圖片來源:Mecanoo)

兼具通勤與休閒的自行車道

除了鐵路部分的工程外,高雄新車站還彙整了捷運、公車、客運等運輸系統,並打造一條全長15.3公里的自行車道,為全台唯一一條可「飛越」鐵路的自行車道,兼具通勤與休閒功能,為市民帶來嶄新體驗。

高雄新車站「綠之丘天棚」、「空中花園」啟用!荷蘭團隊Mecanoo歷時15年打造城市新地標
高雄新車站彙整了捷運、公車、客運等運輸系統(圖片來源:Mecanoo)

2,700片幾何雲朵打造天棚

這次正式啟用的天棚,不僅僅是高雄新車站的入口,也像一座城市舞台般。其圓頂佈滿2,700片潔白雲朵,由近80支造型各異的榕樹花柱支撐、挑高6公尺,展現高雄晴朗天空的意象,通透視野營造出寬闊的感受。

高雄新車站「綠之丘天棚」、「空中花園」啟用!荷蘭團隊Mecanoo歷時15年打造城市新地標
天棚不僅僅是高雄新車站的入口,也像一座城市舞台般(圖片來源:行政院)
高雄新車站「綠之丘天棚」、「空中花園」啟用!荷蘭團隊Mecanoo歷時15年打造城市新地標
天棚圓頂佈滿2,700片潔白雲朵(圖片來源:Mecanoo)

台灣原生種空中花園

天棚的上方,是佔地17,500平方公尺的空中花園,全數採用台灣原生種植物,共有超過三十萬株植栽灌木,並分為五大景觀區,為高雄新車站塑造綠意盎然的環境,也讓這座熱帶城市擁有可呼吸、充滿生機的空間。未來,這裡將舉辦各種市集、展演活動,更計畫設置流動圖書館,迎接更多可能。

高雄新車站「綠之丘天棚」、「空中花園」啟用!荷蘭團隊Mecanoo歷時15年打造城市新地標
空中花園全數採用台灣原生種植物,共有超過三十萬株植栽灌木(圖片來源:Mecanoo)

集飯店與商業空間於一地

目前高雄新車站施工分成南、北區塊兩階段施工,南區塊已經大致完成,剩下北區塊以及四棟大樓。除車站本體外,也將結合飯店與商業空間,打造複合式的大型公共區域,成為高雄與外部接軌的樞紐。

高雄新車站「綠之丘天棚」、「空中花園」啟用!荷蘭團隊Mecanoo歷時15年打造城市新地標
高雄新車站將結合飯店與商業空間(圖片來源:Mecanoo)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