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六年改造,Tiffany & Co.紐約第五大道旗艦店終於重新開幕,以「The Landmark」之名回歸。這場改造計畫由國際知名建築團隊OMA操刀,不僅大規模重組店面既有的10層樓空間,更新設3層樓的方形量體,企圖打造一處時尚、設計、藝術、建築美學交融的文化場域。
未來造訪Tiffany & Co.紐約第五大道旗艦店,不僅能親賞Tiffany & Co.珠寶美作,還能登上戶外露臺俯瞰城市景色;而從旗艦店門面到頂樓的路程,遍佈藝術品與建築設計巧思,宛如一場藝術與建築鑑賞微旅行。
如何讓訪客充分「體驗」旗艦店?
1940年起,Tiffany & Co.紐約旗艦店便佇立於第五大道727號,至今已80多年,而2018年起由OMA執行的改建計畫,是旗艦店開業至今的首次全面翻新,別具意義。OMA認為,第五大道旗艦店不只是Tiffany & Co.展售高級珠寶的場域,更因為影視文化的推波助瀾,成為紐約最具代表性的建築之一,不妨試想有多少人是因為電影《第凡內早餐》那幕奧黛麗赫本站在Tiffany & Co.櫥窗前的畫面,而陷入小綠盒的魅力之中?沒錯,那間店就是第五大道旗艦店。
一部影響力跨越時代的賣座電影讓一間品牌旗艦店知名度飆升,聽來是完美的雙贏合作,但OMA卻認為,人們對Tiffany & Co.第五大道旗艦店的聯想往往只停留在櫥窗,非常可惜。
於是OMA思考,透過建築與空間設計的大規模干預,如何極致發揮這棟建築的潛力,讓訪客得以充分體驗建築,並在其中擁有不只是購物的多樣化體驗?另一方面,無論是Tiffany & Co.品牌本身或第五大道旗艦店,都是堪稱經典的存在,那在創新的同時,該如何存留經典,串連品牌故事與建築空間,流暢表達一段連貫的詩意敘事?以下透過3大面向拆解換上新裝的Tiffany Landmark!
亮點一|梳理垂直格局,打造複合式體驗空間
針對人們最為熟悉的門面,OMA保留了原本標誌性的設計,並加強改善基礎設施,擦亮影迷與時尚迷回憶中的美好畫面。對於室內空間,OMA早早訂下重組格局的目標——藉由創建一座新的電梯大廳,並改善動線、加強空間流動性,打造在垂直維度具整合性的複合式體驗空間。
亮點二|全新頂層玻璃盒子登場
除了既有的十層樓面之外,OMA更在建築頂部增設全新的三層樓量體,玻璃圍繞而成的半透明外觀在水泥叢林裡尤其引人注目,對此主理建築師重松象平(Shohei Shigematsu)表示,這只玻璃盒子像是一種宣言——既是歷史建築的當代轉繹,也是Tiffany & Co.形象重塑的宣告。那盒子內可以做些什麼?裡頭設有畫廊、展演空間以及客戶服務中心,為Tiffany & Co.未來舉辦活動帶來更多呈現的可能性。
雖然玻璃盒子的三層樓彼此相連,但量體的長寬不一、帷幕使用的媒材形態不同,在視覺上創造出不同層次。頂層由結合曲面、平板玻璃的波浪狀透明帷幕圍繞,既彰顯建築結構完整性也帶一絲柔軟,為建築引進城市景觀、創造通透視覺感的同時,也確保了內部人員的隱私。
底部兩層都選用平板玻璃作為立面,內部採無柱設計,整體風格更為俐落;且量體邊界更向內縮,為頂樓外圍創造出寬敞的戶外露臺,置身此處可俯瞰第五大道街景、將中央公園綠意盡收眼底。
亮點三|蘊藏寓意的設計細節
煥新的旗艦店內,藏有諸多令人聯想Tiffany & Co.與紐約城的巧思。比如橫跨天花的藝術裝置《Diamond Skylight》外形帶有諸多切面,流露著閃耀光芒,呼應鑽石意象;四周乍看如拱形窗框,原來是一件又一件影像裝置,啟動時將帶來曼哈頓都市天際線壯觀景色,關閉時則化身鏡面。
亮點不只存在於樓面,樓梯也很有看點!坐落於店面中心的旋轉樓梯,選用白蠟橡木製成,與旗艦店1940年代的原始設計遙相呼應;呈現波浪形、飾有剔透水晶的透明欄杆,則低調向傳奇珠寶設計師Elsa Perett的靈動作品致敬。
資料、圖片|OMA、Tiffany & 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