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與農委會林業試驗所攜手合作的「台北植物園植光計畫」,於2023年5月底正式啟用,本計畫旨在優化植物園和平西路口至博愛路出入口總長約435公尺的步道光環境,在兼顧生態友善概念下,提供遊客一段安全舒適的夜間通行步道。
台北植物園植光計畫
位於台北市中正區、由行政院林業試驗所管理的台北植物園,擁有百餘年歷史、佔地達 8.2 公頃,為都會區難得的綠意空間,加上園區有多達2000多種的植物,能帶給民眾隨著四季變化的豐富自然景觀。不過,近年來,越來越多證據顯示夜間人造光 (Artificial light at night, ALAN) 會對動植物有影響,也因此,台北植物園在2016年起,著手調降植物園內路燈的高度,改採用照射地面的矮燈為主要夜間通行照明,減低夜間泛光燈散射對於植物的影響。而這個「減光護生・都市綠洲計畫」,在2020年獲得台灣光環境獎評審團主席周鍊先生的讚許,而後,主辦單位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率領專家至植物園區參訪座談,並與園區共同啟動此次的「台北植物園植光計畫」。
還給植物可以休息的夜晚
本次計畫範圍以夜間行人活動密度較高的和平西路出入口延伸路徑經植物園荷花池至博愛路出入口為光環境優化核心,期望藉由這約長435公尺軸線的光環境優化,提升夜間使用機能,及降低既有光汙染生態,構築適宜的夜間遊園光環境。負責此次改造的沁弦·築影照明設計,以「減光」為第一個課題,除避免對植物直接投光,良好的眩光控制及減少溢散光,也是照明設計的重點之一。其透過新設的燈具,提高光照的效率,並降低了耗能;以良好的「佈光」緩和環境中「明與暗」的對比關係。而與原有的燈具配置相比,新設的照明方式,僅於步道單側設置「低尺度」但「高光效」的燈具,使得恰如其分的光,在夜間引領人們活動。
暗下來的光與自然達到平衡
步道經過照明改善後,遊客由博愛路或和平西路大門入園後,可以透過逐漸遞減的照明光源,自然適應園區的低度照明。優化的燈具調整為較不影響昆蟲的色溫波長,也改善了原本照射角度小且亮面不均勻,容易產生眩光,以及活動燈具易遭遊客扳動破壞等問題。改善的夜間照明使光度由入口處逐步向園區核心內部遞減,透過單側矮柱燈形成引導,使遊客安全通過園區。尤其光環境優化後的荷花池畔廣場,是園內空間最為開放,但人工照明比例最低的場域,人們在這裡駐足逗留,也會發現和諧的照明正是一種與周遭光環境的整體平衡關係。
資料提供|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
文字整理|Adela C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