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是個以禮儀聞名的國家,時時感受到日本人的低調與禮貌,但也可能對於過分的拘謹感到困擾,若能理解日本詞語的意思和使用方式,並從中體會日本人看待事物的觀點與思考邏輯,便能認識隱藏在日本人心裡的感性與文化。
⎔ 内と外/內與外
日本人最初體會的「內」是自己的「家庭」,以及家庭之外的「社會」。長大成人之後,會慢慢了解學校、公司或所屬的組織也是「內」,也會以「我們公司」(うちの会社)或「我們學校」(うちの学校)形容這類組織,還會將不屬於這些組織的人或團體視為「外」。「外」這個漢字也讀成「よそ」(譯註:よそ也有其他、∼之外的意思)。
大部分的人都有類似的經驗對吧?小時候羨慕朋友買了新的電動,就跟爸媽吵著說「我也要買」,這時,家長通常會祭出下列的「經典台詞」。
小孩:「媽~拜託妳買那個玩具給我啦,大家都有耶!」
(お母さん、あのおもちゃ買ってよ。みんな持ってるんだよ。)
母親:「人家是人家,我們是我們!不要吵這個!」
(よそはよそ、うちはうち!がまんしなさい!)
同樣是家庭,「我們家」(內)和「人家」(外)就產生明顯的區分了。長大成人後,也會將職場上的人分為「我們公司的人」、「我們部門的人」、「其他部門的人」諸如此類的內外關係,就算是相同公司或部門的人,還是會以「我們團隊的人」(內)形容與自己待在同一個專案團隊的人,而別的專案團隊的人,則會說成「其他團隊的人」(外)。當所屬的集團放大或縮小,「內與外」的定義也會跟著改變。舉例來說,當某個組織發生了某個事件,卻只由「內部相關人士(身内)」收拾善後的時候,日文會說成「在不對外張揚的情況下解決問題」(うちうちで片付ける),也就是「家醜不外揚」的意思。
此外,平常不會穿出門的好衣服,在日文中會說成「よそ行きの服」,從字面的意思可以知道,這是在「外(よそ)出」之際穿的衣服,而故意與親近的人保持距離的態度則會說成「よそよそしい」,意思是「對外(よそ)人」的態度。
明明都已經認識這麼久了,幹嘛講話講得那麼客氣,拜託放輕鬆一點啦。
(もう長いつきあいなんだから、いつまでもそんなによそよそしい話し方をしないで、もっとくだけた話し方をしてよ。)
對長輩或是比較不熟悉的人說敬語,聽起來比較客氣有禮,但敬語終究是「對外的客套話」,對親近的人說敬語,反而會讓對方覺得很生份。反之,如果跟不親近的人「裝熟」(なれなれしい),也有可能會被對方討厭喔。
或許是家庭教育與文化背景使然,「內與外」是日本人用字遣詞與待人處事的重要準則,「しつけ/教養」也是從小就從父母親身上所學習到的,深深影響日本人態度的關鍵之一。
⎔ しつけ/教養
日本父母親常會對自己的小孩說:「要記得打招呼」、「對長輩要恭敬」、「不可以造成別人的麻煩」、「不要那麼任性,要懂得忍耐」。這類家庭教育的日文是「しつけ」,中文可翻成「教養」、「家教」。父母親會灌輸小孩這些社會規範,如果小孩不懂禮貌或是態度很差,大部分的人都會覺得錯不在小孩,而是不會教小孩的家長。
最近的小孩之所以不懂打招呼,都是因為父母親沒教好。
(最近の子どもがきちんとあいさつできないのは、親のしつけが悪いからだ。)
「父母親沒教好」(親のしつけが悪い)這句話不僅會用來罵小孩,也會用來批評大學生或成人。與歐美文化的「成年即獨立」觀念不同,在日本,無論長到幾歲,父母親都得為小孩的行爲負責。這其實與前面提到的「內與外」思維有關,家(內)是教導每個人社會(外)規範的場域,所以每個人在「外」的行動,都源自家庭(內)教育。
此外,「しつけ」這個字也很常用在自己公司員工/下屬身上。
這間公司的員工眞是沒禮貌,客人來了也不會打招呼。
(この会社は社員のしつけが悪い。客が来てもあいさつもしない。)
在上述情況,客人是「外人」,負責教導員工的是公司的上司或前輩,整間公司的人都是「自己人」,這是非常適合用來說明日本人「內外概念」的例子,並且再再突顯日本人對「內與外」的重視。
日語將隨著不斷的使用而進化,本文節錄《讀懂人心的日本語:35個關鍵字解析日本文化的曖昧與感性,通透話語的表與裏》一書,探討日語以及日本人的內心世界,收錄日常慣用詞彙與豐富例句,深度剖析日本人的感性與思維,讓你徹底讀懂人心,與日本人應對進退時更得心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