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創意翻轉機器、材料的既定樣貌!奇美博物館《跳出格子吧!》特展4大亮點一次看

跳出格子吧!

跟隨規則能得平穩,但許多美好驚喜的誕生,都是源於跳脫格子的實驗性嘗試!台南奇美博物館推出年度特展《跳出格子吧!》,策展從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的哲學思維出發,延伸至館方具時代意義且首次曝光的機器收藏,接著7位國內外藝術家扭轉機器、材料既定面貌創作匯流,一同演繹機器 X 材料 X 藝術的超展開。隨著動線,我們將從舊時代走到新時代,感受誕生於不同時空背景的「跳出格子」冒險旅程。

「跳出格子吧!」特展「材料超展開」藝術家石川美奈子作品區。 (5)
奇美博物館年度特展《跳出格子吧!機器X材料X藝術超展開》於2023年6月3日開展。(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展間亮點|亮麗色彩搭不按牌理的細節,呼應「跳出格子」精神

《跳出格子吧!》的策展起點來自於許文龍先生不被人生框架的處世體悟,希望藉此鼓勵觀者掙脫束縛、超越限制,走出屬於自己的寬廣大道。為呼應展覽核心精神,展間充斥著不想對其的歪斜線條、不肯站好的出框文字,彷彿每個角落都在告訴觀眾不要懷疑、盡情突破框架。

「跳出格子吧!」特展「機器超展開」打字機展區,設置打字機體驗區。 (6)
「機器X超展開」打字機展區。(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本展共分為4大單元,每一展區所呼應的空間色彩也藏有巧思,比如「許文龍」展區以藍色呈現,象徵他黑手出身的藍領階級;「打字機」展區選用粉色,呼應打字機發明與女性經濟獨立之間的密切關聯;「縫紉機」展區則搭配滿滿的線軸,令人回憶起阿嬤家的溫馨景象。

《跳出格子吧!》特展「無限大工作室」展出德國藝術家尼曼作品。 (8)
「無限大工作室」展覽互動區。(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展區一|畫上格子就只能寫字嗎?|機器的躍進、出框的許文龍

全展以「三大跳出格子的機器」──打字機、縫紉機、車床——為開端,一走入展場,就能看見三座「問號亭」,觀者可以透過問答與提示了解三大機器的重要性,其中「打字機」開啟了鍵盤時代,也打開女性經濟獨立之路;「縫紉機」扭轉衣服生產效率、帶來嶄新商業模式;「車床」造就了快速量產且大幅提升零組件的精密度,三者都為人類生活帶來顛覆性的改變。

《跳出格子吧!》特展「三大跳出格子的機器」展區。 (7)
「三大跳出格子的機器」展區。(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接著介紹「跳出格子的許文龍」,許文龍在青少年時期將學校所學的黑手技術應用在藝術喜好中,把廢棄的鋼絲變成小提琴的琴弦;發展事業時,他投入不碎玻璃的研究,催生出臺灣壓克力產業;事業穩定後,更實現了蓋一座博物館的童年夢想。這裡暫時放下了許文龍的企業經營哲學,轉而透過未曝光的私密手稿、藝術創作、工廠設計圖⋯⋯等,帶出他人生中既有趣又關鍵的小故事。

《跳出格子吧!》特展「跳出格子的許文龍」展區。 (6)
「跳出格子的許文龍」展區。(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FotoJet (1)
許文龍臨摹作品〈琴韻少女〉與〈吉普賽女郎〉。(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展區二|機器X超展開|看見機器的舊臉孔與新面貌

本區展出奇美博物館深藏庫房、從未曝光的機器收藏,同步搭配藝術家以舊機器為靈感所打造的有趣創作————打字機能用來畫圖、縫紉機化作樂器、傳統車床變身精品家具!

・打字機與繪畫

你知道世界曾存在沒有鍵盤、字母很少的打字機,甚至還有看不見打字內容的盲寫機型嗎?本區率先登場的機器是奇美博物館近百年的打字機收藏,引領觀眾見證打字機的演進軌跡。

「跳出格子吧!」特展「機器超展開」打字機展區,用打字機畫畫,藝術家庫克作品。 (2)
「機器超展開」打字機展區。(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當人們以為打字機已退出當代生活、成為歷史,英國藝術家詹姆斯.庫克(James Cook)卻轉而賦予其新生,他用打字機畫畫,藉由精準的重複敲打,以字母、符號拼湊出各種圖像,作品維妙維肖。欣賞作品之後,不妨到一旁的打字機體驗區,體驗或重溫敲打舊式鍵盤的樂趣。

FotoJet (2)
英國藝術家詹姆斯.庫克(James Cook)作品。(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跳出格子吧!」特展「機器超展開」打字機展區,用打字機畫畫,藝術家庫克現場創作奇美創辦人許文龍的肖像畫。 (2)
奇美博物館特別邀請庫克來臺現場創作,完成一幅獨一無二的許文龍肖像作品。(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縫紉機與音樂

接著登場的是一系列縫紉機,包含手搖、腳踏等來自不同時期的機型,其中有一臺相當罕見的展品,專家推測是從手搖到腳踏式的「過渡期」機型,紀錄了機器隨社會需求與科技進步而逐漸改良的過程。

「跳出格子吧!」特展「機器超展開」縫紉機展區,舊時代縫紉機。 (8)
「機器超展開」縫紉機展區。(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跳出格子吧!」特展「機器超展開」縫紉機展區,舊時代縫紉機。 (1)
「機器超展開」縫紉機展區。(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而退休的縫紉機如何新生?臺灣DJ應奇軒(DJ問號)把縫紉機變成樂器,透過縫紉機創造節奏,作品更曾登上國際時尚伸展台,巧妙以音樂串接起縫紉機與服裝之間的密切關係。現場不僅可以聆賞這首「縫紉機之歌」,產出作品的縫紉機本尊也同步展出,邊聽邊看,彷彿能感受縫紉機的車縫答答聲在耳邊真實響起。

「跳出格子吧!」特展「機器超展開」縫紉機展區,把縫紉機變樂器,藝術家應奇軒作品.  (29)
臺灣DJ應奇軒(DJ問號)作品。(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車床與設計家具

車床的誕生,大幅加速了生產,也提升了零組件精密度。本區一邊展出手動式、腳踩式、天軸傳輸等不同動力來源的車床機型,同時介紹車床簡史與各種車削方式,明示了舊時代車床在工業時代滿足生產需求的動能。

「跳出格子吧!」特展「機器超展開」車床展區,舊時代車床。 (1)
「機器超展開」車床展區。(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另一邊象徵新時代的車床家具由來自荷蘭的塞巴斯蒂安.布拉伊科維奇(Sebastian Brajkovic)打造,藝術家本人表示,自己對車床高速旋轉的狀態十分著迷,因此旋轉、同心圓、移動軌跡、精密削切痕跡等元素,在他的巧手之下融入貴妃椅、桌子、檯燈等家具,非常有意思;他的創作等同將車床從工廠解放,使其成為融入生活的美感家飾,顛覆人們對車床的印象。

「跳出格子吧!」特展「機器超展開」車床展區,藝術家塞巴斯蒂安的車床家具作品。 (7)
荷蘭藝術家塞巴斯蒂安.布拉伊科維奇(Sebastian Brajkovic)作品。(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跳出格子吧!」特展「機器超展開」車床展區,藝術家塞巴斯蒂安的車床家具作品。 (6)
荷蘭藝術家塞巴斯蒂安.布拉伊科維奇(Sebastian Brajkovic)作品。(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展區三|材料X超展開|突破物件本質的新想像

本區透過藝術創作翻轉工業材料的本質,發展出全新樣態。金屬一定冰冷剛硬嗎?韓國藝術家朴勝模以鋁線纏繞出一位臥躺的女子,頭髮、肌膚、衣服皺褶等細膩質感,傳遞優雅柔美的氣息。

「跳出格子吧!」特展「材料超展開」藝術家石川美奈子作品區。 (1)
「材料超展開」展區。(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日本藝術家石川美奈子在透明壓克力板上使用壓克力顏料作畫,每條線等寬等距的精細創作,造就出優美和諧的藝術作品;日本金魚繪師深堀隆介運用壓克力樹脂技術,以分層繪畫的方式,堆疊出栩栩如生的立體金魚,觀眾透過展場的創作影片,可以看見他繁複的繪製過程。

「跳出格子吧!」特展「材料超展開」藝術家石川美奈子作品〈共鳴/中空〉。 (4)
日本藝術家石川美奈子作品〈共鳴/中空〉。(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跳出格子吧!」特展「材料超展開」藝術家深堀隆介展區。 (2)
藝術家深堀隆介展區。(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臺灣藝術家廖建忠以複合媒材創作出一個有如劇場般、震懾人心的情境——一台小貨車與瓦斯桶飛躍空中,如同車禍現場的瞬間凝結,貨車的車窗內還能觀察到充滿生活感的細節,極為逼真。

「跳出格子吧!」特展「材料超展開」藝術家廖建忠作品。 (6)
台灣藝術家廖建忠作品。(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展區四|無限大工作室|跟著藝術家嘗試跳出格子

展覽最後設置了「無限大工作室」互動區,以德國藝術家克里斯托夫.尼曼(Christoph Niemann)為示範,透過他的思考迴路與突破框架的觀看視角,引導人們如何從日常生活中身體力行,成為跳出格子的創造者。

FotoJet
德國藝術家克里斯托夫.尼曼(Christoph Niemann)作品。(圖片提供:Christoph Niemann)

尼曼喜歡在照片或生活物件添上幾筆插畫或加工,再創出幽默有趣的新視角,其中最有意思的是「週日素描系列」——他將創作時的心路歷程,包括面對困難的厭世感、焦慮時的叨唸等全部記錄下來,那種害怕沒有靈感、擔心自己不夠好、覺得日子艱難無比的心情,讓許多曾有相同困境的觀者心有戚戚焉。看完尼曼的作品,不妨在互動區坐下來提筆畫畫,嘗試創造出屬於自己的「跳出格子」之作。

《跳出格子吧!》特展「無限大工作室」展出德國藝術家尼曼作品。 (10)
「無限大工作室」展區。(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跳出格子吧!機器X材料X藝術超展開》

展覽日期|2023年6月3日-2024年2月29日

展出地點|台北奇美博物館 1樓特展廳

開放時間|9:30-17:30(週三、除夕休館)

門票價格|全票350元、優惠票300元、雙展套票380元

售票通路|奇美博物館售票櫃台、KKday、Klook、ibon、GOMAJI、台南好玩卡

延伸閱讀

RECOMMEND

領略無言之美, 每件作品都是一個靜謐世界:從藝術細節深究《大美不言》焦點展品

《大美不言》展覽遵循主題性探索的脈絡,共展出96件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品、80件裝飾藝術博物館藏品和85件Van Cleef & Arpels梵克雅寶典藏珍品,透過傳統工藝的豐富內蘊,令觀者毋須依賴文字或語言來傳達意義,而是藉由視覺、情感與心靈的共鳴,感受設計背後的美學哲思,展現藝術無國界的雋永魅力。

「大美不言」出自《莊子・知北遊》,談天地間有自然之美,四時交替、萬物榮枯、都有定序,但卻不必言語。惟自然之美有其時空環境,未必可以隨時再現或任意轉移,於是人們取材如珍珠、珊瑚、琥珀、珍貴寶石及金屬礦物,透過藝術家的修飾與雕琢,成為可以隨身佩帶的珠寶及裝飾藝術。

(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梵克雅寶「煙盒」(1962年)。(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本次展覽所規劃5個主題單元:「自然萬物」展示取法自然並以自然萬物為藍本的作品;「動靜有形」呈現動感與活力的設計;「奇幻仙境」則構築奇幻天地;「神祕莫測」揭示作品中隱藏的驚喜與奧祕;「五彩繽紛」展現製作上的色彩運用與巧妙技藝。《大美不言》特展更是國立故宮博物院國際合作的重要里程碑,同時開啟故宮百週年院慶的展覽,於台北及嘉義接力舉行。在獨有沉浸式氛圍的展場中,還可以體驗色彩之極致應用,透明玻璃及壓克力展台,營造出展件漂浮於空間中的視覺效果,在充滿色彩又晶瑩剔透的環境中,欣賞與感受作品之美。

(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向竇加致敬》(HOMAGE TO DEGAS)雕塑(1984 年),「波浪」(Wave)系列,法國。(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自然萬物

第一個展區中,藝術家致力於再現動植物的美麗與和諧,瞬息萬變又亙古長存,脆弱嬌嫩與強大並存。花卉於東方文化傳統中經常用以象徵季節——梅花代表嚴冬、蘭花喻示春意盎然、蓮花象徵夏日盛景,而菊花則象徵秋高氣爽。故宮院藏〈剔紅菊花圓盤〉、〈銅胎畫琺瑯菊花紋方壺〉正是運用後者作為主要裝飾元素,圓盤正面雕刻5朵菊花,線條奔放有致,裝飾華麗,營造出生機盎然的視覺效果。茶壺則施以釉面抑或雕塑,均勻遍布呈現這種花卉,並列這兩件藝術品,便不難發現單一題材如何透過多樣的創作手法,呈現截然不同的藝術效果。

(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剔紅菊花圓盤〉——國立故宮博物院(1368–1644年)。(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銅胎畫琺瑯菊花紋方壺〉——國立故宮博物院(1662–1722年)。(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再看到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館藏〈摺疊屏風〉、〈伊勢形紙〉,菊花與長壽的概念有密切關聯,亦與日本藝術備受崇敬的季節之一——秋天,密不可分,是裝飾藝術中常見的題材。在這些型紙上,花朵逼真的特寫,映襯著茂密的葉叢,捕捉花瓣在微風中飄逸婆娑的動態美。而屏風則於一面配飾山水圖景,另一面則繪有各式菊花。據說這面屏風很可能在1889年的巴黎萬國博覽會上展出,是日本首次參與的西方國際盛事。而使用了Van Cleef & Arpels梵克雅寶於1933年獲取專利的Mystery Set隱密式鑲嵌技術,〈CHRYSANTHEMUM胸針〉設計於上層採用黃K金隱密式鑲嵌紅寶石,下層則以鉑金鑲嵌鑽石,完美捕捉菊花綻放之美,並展現獨特紋理與細節,體現梵克雅寶卓越非凡的工藝造詣。

(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伊勢形紙〉(模板)——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1868–1912年)。(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CHRYSANTHEMUM胸針〉——Van Cleef & Arpels Collection(1937 年)。(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動靜有形

藝術作品如何以獨特方式展現輕盈活躍的生命力?此展區的51件作品體現藝術家出色的工藝,運用材質、技法和巧奪天工的機關,栩栩如生地表達動感效果。故宮院藏〈端石海天浴日硯〉儘管尺寸不大,整件作品的雕刻深淺起伏疏密有致,令渦流波瀾富有韻律感,起伏滾動的流線形塑造洶湧澎湃、氣勢磅礡的海洋氣勢。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館藏〈向竇加致敬雕塑〉,則為玻璃藝術大師Matei Negreanu巧妙玩轉運動的物理面向、非物質面向與無形的面向,營造形式與空間之間搖搖欲墜的平衡,他獨特的創作手法流露在作品表面流轉的光影效果、霧面質 感與半透明的特質,在80年代的法國玻璃工藝界別樹一幟。

(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端石海天浴日硯〉——國立故宮博物院(1368–1644年)。(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而自1906年以來,Van Cleef & Arpels梵克雅寶便憑藉對黃金精湛的駕馭能力,以多樣的手法塑造作品的紋理與細節。〈煙盒〉上綴飾的起伏紋路,或稱「璣鏤雕花」(guilloché)工藝,乃是透過在黃金表面刻劃密集平行的波浪紋,營造出光影變幻的浮雕效果;時至70年代,〈歐普藝術御門手鐲〉運用「米蘭網」(Milanese mesh)工藝,於作品表面進行壓模處理,呈現錯落有致的波浪紋路,彷彿泛起了陣陣漣漪。

(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歐普藝術御門手鐲〉——Van Cleef & Arpels Collection(1970年)。(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奇幻仙境

此展區共34件作品皆生動展現居住於夢境的奇形動物、奇美拉與混合生物的形態與符號,隨著時代與文化的演變而不斷蛻變。故宮院藏〈朱碧山款「張騫乘槎」銀槎〉指涉的正是漢代探險家張騫的故事,運用空心樹幹的形象描繪張騫從天界返回時乘坐的著名木筏。這件作品以簡潔流暢的線條雕琢乾燥樹幹的紋理,彰顯人物的平滑面容。

(攝影:La Vie)
(攝影:La Vie)

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館藏〈蓋碗〉由法國銀匠Jean-Baptiste Odiot於1819年製造,握把上兩位身披羽翼的女性造型,象徵著羅馬女神維多利亞,支座還綴有羽冠獅頭裝飾與棕櫚葉紋。Odiot為這類蓋碗創造多款握把,蛇形和天鵝造型便是其二,包括此類蓋碗的大型餐具系列,為法國餐具工藝帶來卓著聲譽。

2010年的〈LUNA長項鍊〉,採用隱密的機關設計,可拆卸單獨作為胸針佩戴,它出自Van Cleef & Arpels梵克雅寶「Les Voyages Extraordinaires」主題高級珠寶系列,影射了法國作家儒勒・凡爾納的小說《海底兩萬里》,講述尼莫船長和他的船員在潛艇「諾第勒斯號」內探索深海的故事。玉髓、月光石、黑色蛋白石和縞瑪瑙,營造一系列淡雅和深邃的漸層色調,彷彿海底世界的深邃無垠,彈奏豎琴的娜伊亞德女妖圖案凝聚了整件作品,鑽石琴弦宛如水滴般閃爍。

(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梵克雅寶「LUNA長項鍊」(2010 年)可拆卸式胸針,Les Voyages Extraordinaires高級珠寶系列。(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神祕莫測

即便一件實用物品的功能看似一目瞭然,但仍可能蘊藏一些奧妙玄機之處和鮮為人知的工藝技術,這個展區中的28件作品,件件都在挑戰觀者的視角。根據記載,乾隆皇帝在他的宮殿內擺設眾多如故宮院藏〈竹黃貼花百什件〉的奇趣盒,作品以竹片拼貼而成,集美觀與實用於一身,其採用多層隔間的設計,並在側面設有隱藏抽屜,用於存放各類物品,如鼻煙盒、扇子、玉器、瓷器等。打開這件百什件,猶如揭開一則祕密,工匠巧妙設計一種既能保護、又能展示這些藝術品的神祕奇趣盒。

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館藏〈文件櫃與座椅成套的辦公桌〉,由建築師兼室內設計師雅克・阿德內特(Jacques Adnet)設計。黃銅裝腳模仿竹子的輕盈,呈現X型,不只增強結構強度,亦反映出亞洲藝術的影響,突顯當時法國傳統風格的地位,也令人想起18世紀典型的女用書桌「bonheur du jour」。

(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文件櫃與座椅成套的辦公桌〉——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約1950年)。(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另外,於1933年獲得專利的百寶匣(Minaudière),是結合精緻美學和實用性的長形方盒,可收納粉餅、唇膏、梳子、香煙等。1935年的〈CURL百寶匣〉在邊緣內設有隱藏的鏡子和腕錶,隔層設計令人聯想到Walter Gropius和Eileen Gray等現代主義者的作品,而這些作品於蓋子上的裝飾:鐫刻的金色圖案、鑲嵌細工或漆飾,皆如此件設計,展現了豐富多樣的珠寶藝術,以及亞洲裝飾藝術對世家的影響。

(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CURL百寶匣〉——Van Cleef & Arpels Collection(1935年)。(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五彩繽紛

色彩可忠實再現自然界最細微的暈影,也能為想像賦予生命,第五展區的81件作品,展示裝飾藝術的領域中,隨著技術和材質的演進,色彩光譜不斷發展的方式。故宮院藏〈碧璽佩〉、〈碧璽雙耳瓶〉、〈玻璃碗〉、〈紫水晶鐲〉、〈胭脂紅彩杯〉,其中有3件作品的色彩源自礦物質,而另外2件碧璽作品,則以精湛的鐫刻工藝見長,打造如意、蝙蝠、龍等圖案。玻璃碗的金紅色,是經由燒製前於紅色染料中,加入金粒呈現出的效果,而白色的部分則是透過琺瑯層打造,其中晶瑩透亮的粉紅色是這件作為酒器的玻璃碗,獨樹一格的罕見特色。

(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紫水晶鐲〉——國立故宮博物院(1644–1911年)。 (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蛋白石水晶由骨灰、錫和砷組成,是19世紀法國水晶製造業的一大創新技術,而採用蛋白石水晶製造的產品,稱為「類蛋白石」(opaline),一推出即廣受歡迎。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館藏〈戒指座〉點綴著小飾瓶的戒指架,充分展現當時生產作品琳瑯滿目的色彩:源自白蠟或砷的白色、金鹽的粉紅色、銅氧化物的藍綠色,以及銻的黃色。

(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胭脂紅彩杯〉——國立故宮博物院(1662–1722年)。 (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20年代和30年代Van Cleef & Arpels梵克雅寶將目光轉移至紫水晶和石英等寶石,〈猴飾桌鐘〉上有著一隻環抱幼猴的紫水晶靈猴,停憩於縞瑪瑙和黃K金組成的分層圓形底座上,而時間則顯示在長方形的開口處,周圍環繞著琥珀砌成的菱形圖案,點綴閃爍鑽石;結構整齊、具幾何造型的〈煙具套組〉皆由玫瑰石英製成,火柴盒採用黃K金點綴,鑲嵌凸圓式車工藍寶石,呈現強烈對比的色彩,呼應了30年代的建築和室內設計的風格。

(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猴飾桌鐘〉——Van Cleef & Arpels Collection(1926年)。(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大美不言》展覽經由多元的藝術形式,展示了無言之美的力量。這種美不依賴於語言的敘述或解釋,而是透過視覺與心靈的雙重感知,觸動觀者的內心深處。展覽的每一件作品都是一個靜謐的世界,等待著觀者以心靈去感受與體驗,正如「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真正的美隱於無聲無形之中,卻直擊人心。

焦點展品一次看!

〈洋彩玲瓏轉旋瓶〉——國立故宮博物院/陶瓷,清 乾隆皇帝(1736-1795)

此件乾隆時期瓶器的結構特別複雜,由4個相互銜接的旋轉部件組成。瓶身裝飾極為豐富,繪有五彩祥雲紋、紅色蝙蝠、如意紋(雙環相向纏繞,末端對稱)以及蓮花和芭蕉葉紋。裝飾輔以精緻的鏤空,形成兩對雙龍攫持蓮花和靈芝的圖案。這些不同的裝飾元素在瓶身旋轉中層疊交錯,變化繁複。此件作品的工藝技巧、機關裝置以及裝飾圖案,概括本次展覽的5大主題。

(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洋彩玲瓏轉旋瓶〉綴飾龍和蓮花圖案,彩繪洋彩琺瑯。(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布洛瓦帶蓋長頸壺〉——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瓷器、琺瑯、鍍金,法國塞弗爾國家瓷器廠(1736-1795)

這件來自布洛瓦的長頸水壺是19世紀法國奢華製品上乘之作。當時塞弗爾國家瓷器廠將餐具等物品供應至整個歐洲,並受到法國文藝復興的啟發,揉合卓越的技術專長和知名藝術家才華。壺的底色和堆花裝飾(pâte-sur-pâte)手法則受到亞洲陶瓷的啟發,展現製造廠探索工藝的技術。

(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布洛瓦帶蓋長頸壺〉揉合素描家Albert-Ernest Carrier-Belleuse、雕塑家Auguste Rodin和Thomas-Jules Roger、畫家Suzanne Estelle Apoil卓越的技術專長與才華。(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Zip項鍊〉——巴黎裝飾藝術博物Van Cleet & Arpels Collection/黃金、鉑金、祖母綠、鑽石(1952)

前衛的〈Zip Van〉項鍊出自Van Cleef & Arpels梵克雅寶開創性的設計,靈感源自飛行外套和軍服上的拉鍊,後來於30年代時引入時裝設計。世家洞悉時尚動態,巧妙將此設計機制運用於珠寶創作。此項鍊於1938年獲得專利,1950年出產,其中滑動自如的流蘇式拉鍊頭,使得這件作品具備多樣佩戴方式,拉開時可做項鍊佩戴,拉闔時則可轉換為手鍊。這件1952年製的〈Zip〉項鍊,綴飾著由黃金製成的心形圖案,並點綴祖母綠寶石和鑽石,流露動感與神祕感,充分展現出世家所擅長的可轉換式珠寶的設計與偏好。

(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Zip項鍊〉可轉換為手鍊。(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文|張瑋涵 攝影|La Vie 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4/11月號《走入藝術的無形脈動》

 

2024街事美術館《城中轉身術》駐點中山堂!對照今昔城市景象,重拾中正、萬華地區的生活記憶

2024街事美術館《城中轉身術》駐點中山堂!對照今昔城市景象,重拾中正、萬華地區的生活記憶

作為臺北最早發源地,中正、萬華二區擁有豐碩的商賈文化與深厚的人文底蘊,雖然舊時街景不再,這裡至今仍以城中商圈、西門町的華燈景象聞名。2024北美館「街事美術館」聚焦中正及萬華一帶的歷史風華,透過北美館典藏作品賞析、當代藝術家帶領的共創工作坊,再現彼時的生活記憶。

臺北市立美術館一年一度舉辦的「街事美術館」計畫,主題圍繞「臺北人的365日常」,每年都會進駐城市裡的不同區域,走入社區進行藝術推廣公眾計畫,邀請當地居民重探臺北在地的人文面貌。「街事美術館」今年選定中正區與萬華區,攜手臺北市中山堂管理所(中山堂)合作,以《城中轉身術》為主題,呼應熙攘流動的城市氛圍。

2024街事美術館《城中轉身術》駐點中山堂!對照今昔城市景象,重拾中正、萬華地區的生活記憶
2024街事美術館《城中轉身術》主視覺。(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2024街事美術館《城中轉身術》駐點中山堂!對照今昔城市景象,重拾中正、萬華地區的生活記憶
2024街事美術館《城中轉身術》展場照。(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3幅館藏帶出今昔城景對比

中正區昔日建有臺北府城,代表著臺北發跡的起源;萬華區則是大家琅琅上口「一府、二鹿、三艋舺」中的「艋舺」,隨著19世紀後期臺灣經濟中心北移,艋舺便因而興起,奠定今日臺北發展的根基。

2024街事美術館《城中轉身術》駐點中山堂!對照今昔城市景象,重拾中正、萬華地區的生活記憶
2024街事美術館《城中轉身術》展場照。(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為了這次《城中轉身術》主題,北美館自館藏中尋找與中正區、萬華區當地相關的作品,最終選出鄧南光《台北,北門口平交道》(1941)張照堂《萬華I》(1978)龍思良《懷念西門町》(1993),並將這三件平面作品以原尺寸數位輸出,於中山堂展示。三件作品中有繪畫、也有攝影,雖創作於不同時期,卻都呈現出該區域過往的樣貌,不約而同地喚起歷史意識與生活記憶。欣賞作品之餘,參觀者也能將之與當今週遭街景對照,感受城市的多樣變化。

2024街事美術館《城中轉身術》駐點中山堂!對照今昔城市景象,重拾中正、萬華地區的生活記憶
鄧南光,《台北,北門口平交道》,銀鹽相紙,40.6 × 50.8 cm,1941,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2024街事美術館《城中轉身術》駐點中山堂!對照今昔城市景象,重拾中正、萬華地區的生活記憶
張照堂,《萬華 I》,銀鹽相紙, 40.6 × 50.8 cm,1978,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2024街事美術館《城中轉身術》駐點中山堂!對照今昔城市景象,重拾中正、萬華地區的生活記憶
龍思良,《懷念西門町》,水彩、紙,74.5 × 101.5 cm,1993,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藝術家 x 在地居民,共創城區記憶與想像

2024街事美術館《城中轉身術》也邀請當代藝術家崔廣宇許家禎,分別企劃多場共創工作坊。崔廣宇引領參與者觀察當地環境與街景的轉變,探索夢想與日常生活的交會,並藉由藝術行動提出對於在地的再造想像,呈現一系列關於生活奇想的錄像作品;許家禎則透過實地踏查、田調訪談,蒐集承載老店商家的回憶之物,將其印製成卡牌,並藉由桌遊的提問、解析環節,引導參與者一同探索城區的過往,進而拼湊出虛實交錯的集體記憶。

2024街事美術館《城中轉身術》駐點中山堂!對照今昔城市景象,重拾中正、萬華地區的生活記憶
「再造一次夣─崔廣宇的影像工作坊」邀請在地居民共創錄像作品。(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2024街事美術館《城中轉身術》駐點中山堂!對照今昔城市景象,重拾中正、萬華地區的生活記憶
「再造一次夣─崔廣宇的影像工作坊」邀請在地居民共創錄像作品。(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2024街事美術館《城中轉身術》駐點中山堂!對照今昔城市景象,重拾中正、萬華地區的生活記憶
「找回過去:卡牌遊戲工作坊」與在地商家一同探索城區的過往。(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2024街事美術館《城中轉身術》駐點中山堂!對照今昔城市景象,重拾中正、萬華地區的生活記憶
藝術家許家禎的「找回過去:卡牌遊戲工作坊」,與在地商家一同探索城區的過往。(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2024街事美術館《城中轉身術》

展出地點|臺北中山堂2樓「第一展覽室」(臺北市中正區延平南路98號)
展覽期間|2024年11月16日至2025年3月2日
開放時間|週一至週五9:30至17:00 (以中山堂官網最新消息為準)
入場方式|免費開放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