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臺北藝術節8月登場!盤點20檔表演藝術節目:帶觀眾返身自然,重新思考與萬物的共生關係

2023臺北藝術節8月登場!盤點20檔表演藝術節目:帶觀眾返身自然,重新思考與萬物的共生關係

2023臺北藝術節即將於8月開跑,以「萬物運動」為主題,透過20檔國內外音樂、舞蹈、戲劇等表演藝術節目,引領觀眾思考在後疫情時代,如何跳脫人類本位主義,轉而從萬物的角度來看人類社會與自然生態的關係。其中最引人矚目的無非是曾轟動威尼斯雙年展的《太陽與海》即將來台舉辦亞洲首演,屆時北藝中心藍盒子將化作室內海灘,上演一場關於地球災難的寓言。

《太陽與海》_ Photography_ Andrej Vasilenko © Courtesy_ The Artists
《太陽與海》© Courtesy of The Artists/Photography by Andrej Vasilenko

暫時不做人

對於「萬物運動」主題,本屆臺北藝術節策展人林人中表示,「過去三年疫情教會人類,世界會有停止正常運轉的時刻。在人類按下暫停鍵後,萬物又如何重新運動?舊秩序被顛覆後,新常態的藝術行動是什麼?」因此特別選在此刻,以倡議「非人類中心」的生態思維,把「人」的自我定位拉回至各種非人類空間,邀請觀眾透過表演藝術返身海洋、土地、城市、社群與有靈萬物的生活,嘗試以生物多樣性的角度,重新思考萬物與人類之間的共生關係。

2023 臺北藝術節主視覺_設計楊士慶
2023臺北藝術節主視覺由設計師楊士慶操刀。(圖片提供:臺北藝術節)

 「萬物運動」20檔節目盤點! 

《太陽與海》:在室內沙灘預見星球災難  08.19 - 08.27|北藝中心藍盒子

本作曾被《紐約時報》譽為「表演藝術過去十年來最偉大的成就之一」,在威尼斯雙年展亮相後一鳴驚人,並展開世界巡演,今年終於來到亞洲,首站就選在台灣。開演時,北藝中心的藍盒子將堆滿34噸的白沙,從黑盒子搖身一變為室內海灘,觀眾們將俯瞰著做日光浴的「弄潮兒」吟唱內心獨白,並從一個個對自我生活的憂慮與抱怨中,逐漸意識到一個巨大的、將影響所有人的地球災難。

《太陽與海》_ Photography_ Andrej Vasilenko © Courtesy_ The Artists(1)
《太陽與海》© Courtesy of The Artists/Photography by Andrej Vasilenko 

《給植物的音樂會》:一場跨物種的溝通

萬物皆有靈,有些綠手指相信跟植物說話可以刺激生長,那麼演奏音樂給植物聽呢?《給植物的音樂會》將在8月的連續4個週末,於北藝中心從未對外開放的頂樓星空花園舉行,現場將演出專門設計給植物聽的音樂,帶領植物與主人們進行一場跨物種的溝通。

Info|北藝中心頂樓星空花園

08.05 - 08.06/王雁盟和KBN《植靜派對》

08.12 - 08.13/Betty Apple和謝賀銘《表植趴體》

08.19 - 08.20/Oneness聲波療癒跨界樂團《植物連結聲波浴》

08.26 - 08.27/大俠、張欣(lololol)、王榆鈞和花形槙《玉山是一個處理器》

a6d594260b008e883566be156dec8dfe
《給植物的音樂會》第一場《植靜派對》於8月5日、6日登場。(圖片來源:臺北藝術節)

《我的身體我的檔案》:用舞蹈找回身體自主  08.05 - 08.06|北藝中心藍盒子

對舞蹈家福斯坦.林耶庫拉(Faustin Linyekula)來說,每個人的身體都是一個載體,承載了個人、家族、國族的歷史;而身為剛果民主共和國的國民,這個歷史不僅包括他從非洲大陸自然之美所得到的啟發,也包括比利時殖民主強取豪奪的慘烈及延續至今的後遺症。這支舞蹈結合音樂、口白、影像,呈現他如何找回自己身體的自主權。

《我的身體我的檔案》
《我的身體我的檔案》。(圖片提供:臺北藝術節)

《我們腳踩無敵風火輪,五光十射你的路,與魔鬼共舞在1820》:當舞作融入反叛意志  08.05 - 08.06|北藝中心藍盒子

南非殖民者在19世紀引進人力車以解決「白人主子」的交通問題,拉車不但是苦勞力,而且拉車的祖魯人都被迫要穿僕傭的西方制服。但這些車夫很快就開始以自己的民族和通俗文化元素來重新裝飾自身和車子,甚至發展出一套歌舞,此舉既是樹立個人風格的商業宣傳,也隱含對壓迫者的反抗。南非白人編舞家羅賓.奧林(Robyn Orlin)與原民動動舞舞團將這個次文化轉化為一支活力四射又具有批判性的舞蹈。

《我們腳踩無敵風火輪,五光十射你的路,與魔鬼共舞在1820》© Jérôme Séron
《我們腳踩無敵風火輪,五光十射你的路,與魔鬼共舞在1820》© Jérôme Séron

《飆舞士林2.0》:演繹城市起落的台潮百老匯  08.11 - 08.13|北藝中心球劇場

以國標舞為藝術語言、士林百年起落為題材的《飆舞士林》,是一齣老少咸宜的作品,去年開幕季演出深受觀眾歡迎,今年重演,以更精準的調度,舞出一場溫暖、正向、積極的台潮百老匯。

《飆舞士林2.0》
《飆舞士林2.0》。(圖片提供:臺北藝術節)

《Temporary Title》:翻轉舞蹈與觀看意義的裸地景  08.18 - 08.20|北藝中心11樓大排練場

薩維耶.勒華(Xavier Le Roy)及余美華翻轉舞蹈和觀看的定義,表演者赤身裸體與觀眾在同一空間,時而擺出不同的形狀樣貌,時而坐到觀眾旁邊交談,打開人類與動物、礦物、機器等多重生物地形之間的裸地景。

《Temporary Title, 2015》_©Peter Craig_4
《Temporary Title, 2015》© Peter Craig

《SUPER》:在超級時代裡找平衡  08.18 - 08.20|水源劇場

這是一個「超級」的時代,超級大、超級小、超級快、超自然,不斷追求也把生態、氣候逼到了極端,破紀錄的災難不斷發生。如此失衡與危機下,身體的下一步是什麼?田孝慈與林祐如兩位編舞家一起尋找超級裡的平衡。

94ae31315f1b76b45b5e639264f6f868
《SUPER》。(圖片來源:臺北藝術節)

《夢廻春閨》:以現代眼光重演千百年前的閨怨  08.18 - 08.20|中山堂光復廳

杜甫的「三吏」和「三別」千百年來被視為傳統知識份子民胞物與、悲天憫人的典範,中國京劇大師程硯秋曾取其《新婚別》編成《春閨夢》,描摹獨守春閨的少婦夜不成眠、在醒與夢之間徘徊的情態。如今,藝術團隊「捌號會所 捕貓人製品」以現代眼光重新詮釋這場閨怨,映照古往今來未曾停止的戰爭。

《夢廻春閨》劇照(©捌號會所Studio Acht)2
《夢廻春閨》劇照 © 捌號會所Studio Acht

《脫殼》:以勞動建構與海洋共存的想像  08.24 - 08.27|北藝中心球劇場

龍蝦被很多老饕視為頂級美食,然而大量捕殺,讓生長緩慢的龍蝦面臨生存危機。擅長非典型劇場的陳煜典,邀請裝置藝術家范承宗攜手打造,透過演員持續勞動,於觀眾眼前「搭建」象徵龍蝦的暫棲之地,並在過程中探問我們如何更友善地與海洋共存。

《海洋島嶼礦山》:島民的警世表演  08.26|北藝中心一樓天狼座

澳洲籍東加原住民藝術家拉泰.陶莫(Latai Taumoepeau)力行「以身體為主體的藝術實踐」。這場免費觀賞的行動藝術,以具象的方式,讓大家看到冰山不可遏止的消融,及大型採礦公司在太平洋深海的開發事業,對物種帶來不可逆的危害。同為島國子民,我們對扭轉地球暖化有刻不容緩的急切感。

OIM3_LT_histel_photo by Sanja Sa
《海洋島礦與山》。(圖片來源:臺北藝術節)

《親愛的》:個體與群集的情緒激盪  09.02 - 09.03|北藝中心球劇場

本作為國家文藝獎得主何曉玫獲2013年「台新藝術獎」年度五大視覺暨表演藝術的經典作品。如書頁的舞臺上,舞者宛如從書裏走出的角色,舞出一個個似真似假的故事,人與人不斷相聚又離開,身體與身體不斷貼合又分別,縯繹出個體與群集的親密、疏離、慾望與孤寂。

《親愛的》
《親愛的》。(圖片提供:臺北藝術節)

《魔幻雙齣》 :雙戲串接、相互辯證激發思考  09.08 - 09.10|北藝中心藍盒子

2022年起,國光劇團規畫製作魔幻京劇系列,以實驗京劇規格製作演出。本作第一部《死生一夢》以莊子的觀點貫穿傳統戲《大劈棺》與新編戲《幻 戲》;第二部《陰陽雙照》則以陰間判官的觀點串聯《伐子都》與《活捉》兩齣傳統戲,透過正反辯證,表現文化思考。

《往月的方向去》:以肢體演繹月的傳說  09.15 - 09.17|北藝中心球劇場

舞蹈空間舞團與島崎徹帶來日本自成一派的「徹」舞流風,演出兩支以「月」為主題的舞作——《血與鋼》在超級大月亮之下,人們放肆無忌的恣意橫行,透過《月光奏鳴曲》的撫慰,覓得裂縫中的生機;《碎月》在月亮崩解後的荒蕪間,彼此扶持的力量被觸動、被激發、也被深深連結。

《往月的方向去》
《往月的方向去》。(圖片提供:臺北藝術節)

《鬼島學苑進修部》:以京劇探究陽與陰、人與鬼的界線  09.22 - 09.24|北藝中心球劇場

子不語怪力亂神,但孔子的後人意外身亡,卻進入地府,被安排到鬼島學苑當老師,要幫一票留級的妖魔鬼怪克服學習障礙。他能成功嗎?擅長以京劇手法演原創戲的栢優座,這次借鬼喻人、以人演鬼,讓人看見陽世與陰世其實也沒什麼大不同。

《說吧香港》:當詩成為有力言語  09.30 - 10.01|中山堂中正廳

再拒劇團以廖偉棠的15首香港編年組詩為本,在香港逐漸失落詮釋自身的話語權之際,借未曾有過話語權的女海盜、娼妓、盲樂師現身╱聲道白,曾與香港有過傾城之遇的文學家張愛玲、蕭紅,也斯、巨星張國榮也出沒於詩行句間,一同為香港兩百年來的數度開闔與裂變證言。

《說吧香港》
《說吧香港》。(圖片提供:臺北藝術節)

《百葉》:隨遊走於虛實的光影探索劇院  08.26 - 08.27|北藝中心大劇院

每次創作都是一次深度思考的劇場工作者李銘宸,以及不斷對傳統和非典型材料進行探索的藝術家羅智信聯手,叩問以光影創造的劇場虛實性,讓觀眾以全新的角度體驗北藝中心大劇場。

《蝙蝠盛宴》:藝術結合科學,探問未來的生活可能  08.26 - 08.27|臺北試演場

新冠疫情再度曝露人類無節制消耗自然的後果。生物藝術家顧廣毅與英國設計家Robert Johnson以此為觸機,設想未來的生化科技公司如何在人類的口腹之欲與生態保護之間找到商機,讓觀眾參與討論藝術與科學協作的可能。


2023臺北藝術節

詳細資訊|官方網站北藝中心Facebook

資料、圖片|2023臺北藝術節

延伸閱讀

RECOMMEND

紐約「弗里克收藏館」多年整修後重啟!黃金時代豪宅化身當代藝文地標,維梅爾特展即將登場

紐約「弗里克收藏館」多年整修後重啟!黃金時代豪宅化身當代藝文地標,維梅爾特展即將登場

歷經多年整修,位於曼哈頓第五大道的弗里克收藏館(The Frick Collection)於2025年4月17日重新亮相。翻新後的館舍不僅擁有更寬敞的展間,更首度對外開放過往弗里克家族的私人生活空間。

弗里克收藏館前身為紐約市最後一批黃金時代豪宅,自1935年起改為對外開放的美術館,展出弗里克家族的私人藝術收藏,包含眾多歐洲繪畫、雕塑,與裝飾品。與此同時,弗里克藝術研究圖書館也在此成立,多年來已成為全球重要的藝術史研究中心。

紐約「弗里克收藏館」多年整修後重啟!黃金時代豪宅化身當代藝文地標,維梅爾特展即將登場
弗里克收藏館(圖片來源:The Frick Collection)
紐約「弗里克收藏館」多年整修後重啟!黃金時代豪宅化身當代藝文地標,維梅爾特展即將登場
入口大廳(圖片來源:The Frick Collection)

The Frick Collection重新開幕亮點

➊ 新與舊的融合

這是自弗里克於1935年創館以來最全面的一次整修工程,由建築事務所Selldorf Architects與Beyer Blinder Belle共同負責,除了重新配置既有空間、小規模擴建場館外,這次也規劃了完善的無障礙設施,更精心修復了外牆的雕刻與五金細節等。Selldorf Architects創辦人Annabelle Selldorf表示:「這項工程的目標,是在歷史建築語彙中融入當代細節,讓觀眾感到更自在地走入這裡。」面向中央公園一側的花園,也在本次整修中還原成1977年英國景觀設計師Russell Page打造的模樣。此外,還翻新了圖書館與閱覽空間,在本次開幕中一同亮相。

紐約「弗里克收藏館」多年整修後重啟!黃金時代豪宅化身當代藝文地標,維梅爾特展即將登場
(圖片來源:The Frick Collection)
紐約「弗里克收藏館」多年整修後重啟!黃金時代豪宅化身當代藝文地標,維梅爾特展即將登場
閱覽室(圖片來源:The Frick Collection)

弗里克收藏館的一系列開幕展覽,由副館長暨首席策展人Xavier F. Salomon領導策劃,並與策展人Aimee Ng、Giulio Dalvit及Marie-Laure Buku Pongo協力製作,展場設計則由Stephen Saitas負責。

➋ 二樓首度對外開放

本次整修令人最期待的,就是首度開放的弗里克收藏館二樓。該層樓原為弗里克家族的私人起居空間,在1935年開館後改為辦公區域,如今則成為展廳,保留原始壁畫、大理石壁爐與木雕裝飾,空間用於展出較小型的藝術品與新進館藏,讓觀眾有更多機會近距離欣賞作品。

紐約「弗里克收藏館」多年整修後重啟!黃金時代豪宅化身當代藝文地標,維梅爾特展即將登場
(圖片來源:The Frick Collection)
紐約「弗里克收藏館」多年整修後重啟!黃金時代豪宅化身當代藝文地標,維梅爾特展即將登場
(圖片來源:The Frick Collection)

其中,二樓有許多展品體現了弗里克家族成員的個人品味,例如創辦人Henry Clay Frick臥房裡展出其喜愛的肖像畫、女兒Helen Clay Frick的房間則多為文藝復興時期畫作等。至於新進館藏部分,則包含了法國陶器、維也納Du Paquier瓷器、古董鐘錶收藏等。

紐約「弗里克收藏館」多年整修後重啟!黃金時代豪宅化身當代藝文地標,維梅爾特展即將登場
(圖片來源:The Frick Collection)
紐約「弗里克收藏館」多年整修後重啟!黃金時代豪宅化身當代藝文地標,維梅爾特展即將登場
(圖片來源:The Frick Collection)

➌ 一樓新展間啟用

另外,弗里克收藏館一樓也迎接了一座全新的小型展間,展出館藏中罕見的紙上作品,像是竇加、哥雅、安格爾、魯本斯、惠斯勒等人的素描與手稿都在其中。

紐約「弗里克收藏館」多年整修後重啟!黃金時代豪宅化身當代藝文地標,維梅爾特展即將登場
West Gallery(圖片來源:The Frick Collection)
紐約「弗里克收藏館」多年整修後重啟!黃金時代豪宅化身當代藝文地標,維梅爾特展即將登場
Fragonard Room(圖片來源:The Frick Collection)

➍ 令人期待的特展登場

隨著空間重新開幕,弗里克收藏館也計畫帶來一系列精彩的展覽,像是首先登場的雕塑家Vladimir Kanevsky特展,以其擅長創作的陶瓷花卉為靈感,重現1935年弗里克剛開館時的花藝陳設;而將於6月中揭幕的維梅爾特展,將集結《女主人與女僕》、《情書》、《寫信的女人與女傭》等作品,讓觀眾一睹這位荷蘭畫家的精彩之作。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東京國立博物館兩大特展登場:從《蔦屋重三郎》、《浮世繪現代》,感受江戶美學與當代藝術

東京國立博物館兩大特展登場:從《蔦屋重三郎》、《浮世繪現代》,感受江戶美學與當代藝術

位於上野恩賜公園內的「東京國立博物館」,近期推出兩檔與「浮世繪」相關的展覽,一是與2025年NHK大河劇《べらぼう〜蔦重榮華之夢物語〜》(台灣譯:大膽狂徒〜蔦重繁華如夢故事)連動的特別展《蔦屋重三郎:內容產業的風雲兒》;另一是匯集葛飾北齋、草間彌生、塩田千春等深受浮世繪技藝吸引,橫跨不同領域的現代藝術家與創作者,化身當代繪師共同創作的展覽《浮世繪現代》。

特別展《蔦屋重三郎:內容產業的風雲兒》

江戶時代出版文化推手——蔦屋重三郎(通稱:蔦重),在文化興盛的江戶時代,是發掘喜多川歌麿、東洲齋寫樂、葛飾北齋、山東京傳等浮世繪大師的關鍵人物。他以卓越的出版眼光,策劃並發行展現畫師魅力的浮世繪作品。身處於遊廓和歌舞伎盛行的時代,蔦重與狂歌師、戲作者、當紅演員等廣泛建立人脈,開創多元的出版內容,成功地將當時的藝術、文學和商業活動結合,堪稱現代媒體整合的先驅。

特別展「蔦屋重三郎:內容產業的風雲兒」宣傳主視覺。(圖片提供:東京國立博物館)
特別展「蔦屋重三郎:內容產業的風雲兒」宣傳主視覺。(圖片提供:東京國立博物館)

這次展覽也與2025年NHK大河劇《べらぼう〜蔦重榮華之夢物語〜》(台灣譯為:大膽狂徒〜蔦重繁華如夢故事)連動,從多元的角度介紹江戶時代出版文化的繁榮面貌,以及蔦重的創造力與影響力。

展覽現場也營造出令人深切感受的江戶城鎮的獨特性,以及當時充滿創造力的文化氛圍,集結了蔦屋重三郎活躍於18世紀末、浮世繪黃金時期所孕育的眾多經典名作,是一場亮點十足的展覽。透過這場展出,彷彿置身於江戶街頭,沉浸在一段穿越時空的文化之旅。

特別展《蔦屋重三郎——內容產業的風雲兒》
展期:2025年4月22日~6月15日
地點:東京國立博物館 平成館(東京都台東區上野公園13-9)
交通方式:JR上野車站公園出口、或JR鶯谷車站南出口出站後,步行10分鐘
官方網站:https://tsutaju2025.jp/
開館時間:09:30~17:00(每週五、六及5月4日、5日開放至20:00)。請於閉館前30分鐘入館。
休館日:週一與5月7日(4/28、5/5照常開放)

《浮世繪現代》集結80多位藝術創作者

東京國立博物館在4月下旬,迎來重量級展覽《浮世繪現代》,展覽中除了展示葛飾北齋的經典作品,也集結了草間彌生、塩田千春、李禹煥、松本大洋、黒川紀章等80多位橫跨多元領域的現代藝術家與創作者,化身為浮世繪繪師,其運用當代技法,共同創作並重新詮釋屬於這個時代的「嶄新浮世繪」,正是這次展覽的亮點之一。

《浮世繪現代》展覽中,完整展現傳統木版畫技術與現代藝術之間的融合魅力,來自各個領域、深受浮世繪傳統木版畫魅力吸引的藝術家、設計師與創作者們,作為當代「繪師」,與「アダチ版畫研究所」(Adachi Hanga)的雕版師與印刷師合作,共同創作出屬於這個時代的「現代浮世繪」。

漫畫家水木茂以歌川廣重的經典之作《東海道五十三次》為藍本,創作出妖怪們紛紛登場的奇幻世界「妖怪道」。水木しげる《 妖怪道五十三次 京都》 2003年 ©水木プロダクション(圖片提供:東京國立博物館)
漫畫家水木茂以歌川廣重的經典之作《東海道五十三次》為藍本,創作出妖怪們紛紛登場的奇幻世界「妖怪道」。水木しげる《 妖怪道五十三次 京都》 2003年 ©水木プロダクション(圖片提供:東京國立博物館)
美人特寫畫不僅考驗繪師的技藝,同時也透過女性肌膚與黑髮的細緻描繪,最大程度展現和紙的柔韌質感與墨色的沉穩力量,突顯木版畫素材的獨特魅力。安野モヨコ《『さくらん』 きよ葉》2016年©Moyoco Anno(圖片提供:東京國立博物館)
美人特寫畫不僅考驗繪師的技藝,同時也透過女性肌膚與黑髮的細緻描繪,最大程度展現和紙的柔韌質感與墨色的沉穩力量,突顯木版畫素材的獨特魅力。安野モヨコ《『さくらん』 きよ葉》2016年©Moyoco Anno(圖片提供:東京國立博物館)

承繼發展江戶時代以來的日本獨有木版畫技術,透過銳利的線條與輕盈的色彩,鮮明描繪出當時的文化與生活面貌。這項技術至今仍由「アダチ版畫研究所」的職人們所傳承。這次展覽透過跨越時代的木版畫創作,讓來訪者深切感受日本傳統藝術在現代仍展現明亮且茂盛的生命力,以及綿延至未來之無限的可能性。

以上兩件作品,是由「アダチ版畫研究所」(Adachi Hanga)主辦的公開徵選活動,得到「足立UKIYOE大賞」的得獎作品。【左】宮﨑優《花ざかり》2018年 ©Yu-Miyazaki【右】福田美蘭《2012年の雪月花》2012年(圖片提供:東京國立博物館)
以上兩件作品,是由「アダチ版畫研究所」(Adachi Hanga)主辦的公開徵選活動,得到「足立UKIYOE大賞」的得獎作品。【左】宮﨑優《花ざかり》2018年 ©Yu-Miyazaki【右】福田美蘭《2012年の雪月花》2012年(圖片提供:東京國立博物館)
塩田千春《Connected to the U niverse》2023年©JASPAR, Tokyo, 2025 and Chiharu Shiota (圖片提供:東京國立博物館)
塩田千春《Connected to the U niverse》2023年©JASPAR, Tokyo, 2025 and Chiharu Shiota (圖片提供:東京國立博物館)

《浮世繪現代》
展期:2025年4月22日~6月15日
地點:東京國立博物館 表慶館(東京都台東區上野公園13-9)
交通方式:JR上野車站公園出口、或JR鶯谷車站南出口出站後,步行10分鐘
官方網站:https://tohaku-edo2025.jp/
開館時間:09:30~17:00(每週五、六及5月4日、5日開放至20:00)。請於閉館前30分鐘入館。
休館日:週一與5月7日(4/28、5/5照常開放)

PLUS!貓咪主題特色書店x老宅咖啡廳

欣賞完展覽後,也不妨至上野街區悠閒散步。「ひるねこBOOKS」(Hiruneko Books) 是一間以貓咪主題書籍為特色的小書店,販售繪本、童書、藝術、服裝美食等生活風格書籍,除了新書,也有大量的中古書提供選購。

ひるねこBOOKS獨家販售的繪本專區。(圖片提供:ひるねこBOOKS)
ひるねこBOOKS獨家販售的繪本專區。(圖片提供:ひるねこBOOKS)

ひるねこBOOKS(Hiruneko Books)
地址:東京都台東区谷中2-5-22-101
營業時間:12:00~20:00(週末與假日至18:30)
定休日:每週二及第二個週三

「カヤバ珈琲」(KAYABA咖啡)則是一家保留昭和風情的復古老宅咖啡館。出檐造的屋簷是一大特色,建築推估為大正5年(1916年)所建,店內大樑等結構已有超過百年歷史,是旅途中放鬆的絕佳空間。

坐落於谷中町入口處的「カヤバ珈琲」,作為當地的象徵性存在,長年來深受眾人喜愛。店鋪外觀一景 ©カヤバ珈琲
坐落於谷中町入口處的「カヤバ珈琲」,作為當地的象徵性存在,長年來深受眾人喜愛。店鋪外觀一景 ©カヤバ珈琲

カヤバ珈琲(KAYABA咖啡)
地址:東京都台東区谷中6丁目1-29, Taito-ku, Tokyo, Japan 110-0001
營業時間:08:00~18:00
定休日:週一(若週一為假日則營業,改休隔日)

資料提供|東京觀光事務所臺灣辦事處、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