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台北雙年展《小世界》北美館登場!亮點藝術家、作品一次看

2023第13屆台北雙年展

第13屆台北雙年展《小世界》(Small World)於今(2023)年11月18日至2024年3月24日,本屆雙年展由策展人周安曼(Freya Chou)、紐約作家兼編輯穆柏安(Brian Kuan Wood)和貝魯特當代藝術中心總監及策展人莉姆.夏迪德(Reem Shadid)共同策劃,將匯聚來自20多個城市共58位臺灣及國際藝術家、音樂人,展出一系列的聲響、音樂表演、動態影像、攝影、錄像、繪畫、雕塑和裝置作品,匯聚於此的觀者們將可聆聽、沉澱並思考,乃至即興創作。

2023第13屆台北雙年展《小世界》_03
2023台北雙年展策展團隊莉姆.夏迪德、周安曼、穆柏安(左至右)(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不僅如此,這次更特別將其中一個地下樓展廳改造成「Music Room」,著重於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和互動,從2023年12月起至2024年3月,將由dj sniff、朱利安.亞伯拉罕 (多加)(Julian Abraham‘Togar’) 與Wok the Rock和聽說三組音樂及聲響創作者,舉辦聆賞會、駐地研究與創作、錄音實驗、即興演奏和音樂編曲等公眾計畫。

希望與不安並存的《小世界》

全球疫情的侵襲,也衝撞出人們對個人生活更大的掌控權,然而,向自我靠攏的一步,也可能是遠離廣大群體的一步,當世界縮小了,物理距離縮短,卻讓心更疏離——這個「小世界」,在相聚與分離間不斷游移著。本屆雙年展從當前的處境出發,邀請觀眾一起探索如何善用疫情經驗描繪新的生活想像,並反思當日常愈趨緊繃與複雜時,人們對簡單和感性的渴望是否也變得遙不可及。

 亮點作品搶先看 

Pio Abad

菲律賓北部巴丹群島、巴布延群島,都與蘭嶼有著密切的地緣關係,分享相似的文化及語言。而擁有該區伊巴丹(Ivatan)原住民血統的藝術家Pio Abad,至蘭嶼進行研究之旅,被這未知卻又熟悉的土地吸引,以陶土製的英文字母呈現伊巴丹的詩文,並搭配影像紀錄與小冊,反映著文本與土地充滿力量又交織歷史傷痕的當今處境。

2023台北雙年展作品6
皮歐.阿巴德,《詩,第九十七首》,2023(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Natascha Sadr Haghighian

Natascha Sadr Haghighian的一系列多聲道的雕塑裝置是「獻給看護者的一座反紀念碑」,融入經典華語歌曲的變奏,藉此追溯交談的話語、熟悉的記憶如何漸漸消失,人們間的關係又是如何消融成更殘酷卻抽象的模糊形式,藉此反映看護者在照護年邁病弱者時,身心日漸耗損的狀態。

2023台北雙年展作品1
娜塔莎.薩德爾.哈吉安,《心.坎》,2023(圖片提供:吳哲夫)

王衛

北京藝術家王衛以一道雙面馬賽克磁磚所構築的高牆,將美術館入口迴廊空間分隔為二,運用鏡像手法讓作品與兩面落地窗相互對應,改變空間配置和觀看角度,挑戰了觀者對處所(place)的體認。

2023台北雙年展作品2-1
王衛,《鏡子》,2023(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2023台北雙年展作品2-2
王衛,《鏡子》,2023(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賴志盛

同樣探索空間尺度的賴志盛,利用現場的既有物件,將北美館二樓205展間公廁前的廊道轉化為等候室,以過分明亮的燈光將公廁塑造為「主角」,重新配置觀者身體與周圍環境的關係。

2023台北雙年展作品3-2
賴志盛,《2B205》,2023(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唐納天

香港藝術家唐納天以台灣引以為傲的晶片和電路板產品為靈感,委託創作出大型「沙盒」裝置作品,混淆觀眾對尺度的感受,重新認識界限與擴縮性等議題。

2023台北雙年展作品4-1
唐納天,《漫遊微觀宇宙》,2023(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賈桂琳.きよみ.寇克

藝術家藉由處理建築空間裡的聲音特質,並以物件為載體,來提升聽覺上的敏感度及感知。當裝置組件中的鼓風機開姶將環繞在展場的乙烯基軟性塑料充飽時,會發出一種特別的共振頻率,藝術家將這頻率透過揚聲器系統播放而出。在漆黑的展間裡,風扇充氟的聲音搭配黑色裝置的起伏膨脹,有如一個非人的管弦樂團,引領觀眾進大一個聲響和空間格局交錯複雜的沉浸式感官體驗。

2023台北雙年展作品21
賈桂琳.きよみ.寇克,《不完全是(管他何種新音調)》,2017(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2023台北雙年展作品4
賈桂琳.きよみ.寇克,《不完全是(管他何種新音調)》(圖片提供:吳哲夫)

▎蘇詠寶

香港藝術家蘇詠寶從自家經營的中藥行發想,將傳統中醫藥材與當代藝術進行結合,這些藥材是昆蟲的食物也是生存的棲地,牠們耗竭又重生彷彿在撰寫著自己的歷史,自成一體的小宇宙如同維繫人類和大自然的異度空間。

2023台北雙年展作品16-1
蘇詠寶,《書的形狀》,2023(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2023台北雙年展作品16-2
蘇詠寶,《書的形狀》,2023(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李俊陽

人稱「廟公」的李俊陽,於雙年展期間打造一座小神壇,迷幻螢光的隧道和以拾得物與鐵絲編成的面具皆反映當代臺灣的常民文化,亦成為他面對全球政治動盪感到無能為力時的情緒出口。在展期四個月間,李俊陽將不定時與朋友於現場一同創作或彈奏自製的樂器,將自己的聲音、音樂轉化為人與物和神性之間的溝通渠道。

2023台北雙年展作品17
李俊陽,《七彩迷魂妙靈儀》,2023(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2023台北雙年展作品3
李俊陽,《七彩迷魂妙靈儀》,2023(圖片提供:吳哲夫)

2023台北雙年展作品2
李俊陽,《七彩迷魂妙靈儀》,2023(圖片提供:吳哲夫)

▎阿迪亞.諾瓦立 Aditya Novali

印尼藝術家阿迪亞.諾瓦立(Aditya Novali)採用房地產開發模型的手法,呈現一棟狹窄的微型公寓,發揮巧思佈置出一個個迷你的隔間,反思亞洲和全球成長中的經濟差距與所共同面對的居住問題。

2023台北雙年展作品13
阿迪亞.諾瓦立,《亞洲(虛構)房地產計畫》,2023(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楊季涓

台灣藝術家楊季涓從自身經驗出發,展出數組陶藝雕塑和聲音元素,企圖思考人們面對焦慮、恐懼所歷經的磨難。展場中,觀眾會聽到藝術家與幾名朋友的聲音,他們似乎在對話,但又像各自喃喃自語。他們訴說對於夢魘的恐懼,並配上鋼琴的彈奏聲;輕柔的琴聲與不安的對話內容,帶著衝突卻又撫慰人心。

2023台北雙年展作品19-1
楊季涓,《你的淚痕是我未來的眼淚》,2023(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2023台北雙年展作品19-2
楊季涓,《你的淚痕是我未來的眼淚》,2023(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雨格特.卡蘭德 Huguette Caland1931-2019

已故黎巴嫩畫家、雕塑家兼時裝設計師Huguette Caland(1931-2019),以挑戰美與慾望既有描繪方式的情慾抽象畫和身體圖景聞名,本次展覽將精選她自1970年代後創作的自畫像。身為總統女兒,他感覺自己一輩子都是別人的女兒、妻子、母親,從未真正以「自己」的樣貌活著。為了追求自我藝術實踐和生活,她從貝魯特搬到巴黎,終得以擺脫女性於傳統文化中背負的包袱。

2023第13屆台北雙年展《小世界》_07
Huguette Caland,《自畫像(Bribes de corps) #58》,1973,布面油畫,128.3 x 88.9公分(圖片提供:Huguette Caland Estate) 

赤瀬川原平(1937-2014

日本1960年代前衛派重要代表人物赤瀬川原平(1937-2014)為極具影響力的藝術團體「高赤中」(Hi-Red Center)和「新達達組織者」(Neo-Dada Organizers)的成員之一。其觀察並紀錄下日本70年代初期,都市經社運擾動後的建築殘骸與物件,成為著名的「路上觀察學」系列。而今(2023)年年初,藝術家家屬發現了其四萬餘幅未曾發表過的照片,本展將精選數件,成為該作品系列首度於公眾美術館展示。

2023第13屆台北雙年展《小世界》_08
赤瀨川原平,《無題》,1987(圖片提供:SCAI THE BATH HOUSE) 


完整參展藝術家和音樂人名單

※按姓氏首字拼音字母順序排列,包含現居城市


Pio Abad 皮歐.阿巴德(倫敦)

Nadim Abbas 唐納天(香港)

Julian Abraham ‘Togar’ 朱利安.亞伯拉罕 (「多加」)& Wok the Rock (日惹)

Genpei Akasegawa 赤瀨川原平(1937 – 2014年)

Edgar Arceneaux 艾德加.阿瑟諾(洛杉磯)

Tekla Aslanishvili 泰克拉.阿斯拉尼胥維里(柏林/第比利斯)

Patricia L. Boyd 派翠西亞.博伊(倫敦)

Huguette Caland 雨格特.卡蘭德(1931 – 2019年)

Chen Ching-Yuan  陳敬元(台北)

Dawn Chan 陳樂明(紐約)

Ju-chen Chen 陳如珍(台北)

Yin-Ju Chen  陳瀅如(台北)

dj sniff (洛杉磯/東京)

Giorgi Gago Gagoshidze 基歐吉.加葛.加葛史澤(柏林)

Nikita Gale 尼基塔.蓋爾(洛杉磯)

Jacqueline Kiyomi Gork 賈桂琳.きよみ.寇克(洛杉磯)

Natascha Sadr Haghighian 娜塔莎.薩德爾.哈吉安(柏林/德黑蘭)

Samia Halaby 薩米亞.哈拉比(紐約)

Hide and Seek Audiovisual Art  害喜影音綜藝(台北)

Hu Tung-Hui 胡彤暉(密西根)

Hsu Tsun-Hsu 許村旭(台北)

Takashi Ito 伊藤高志(福岡) 

Nesrine Khodr 娜絲琳.寇德(貝魯特)

Kim Beom 金範(首爾)

Lai Chih-Sheng 賴志盛(台北)

Li Jiun-Yang 李俊陽(台中)

Li Yi-Fan 李亦凡(台北)

Kim Lim 林真金 (1936 – 1997年)

Jen Liu 劉艾真(紐約)

Wietske Maas 維茨克.麥斯(柏林)

Basim Magdy 巴辛姆.麥格迪(巴塞爾)

Jumana Manna 茱瑪納.曼納(柏林)

I Gusti Ayu Kadek Murniasih 伊.古斯提.阿育.卡德可.穆妮阿緒(1966 – 2006年)

Artemio Narro 阿特米奧.納羅(墨西哥城)

Bahar Noorizadeh 巴赫.諾伊札德(倫敦)

Aditya Novali 阿迪亞.諾瓦立(梭羅)

Ipeh Nur 依佩.諾兒(日惹)

Arthur Ou 歐宗翰(紐約)

Ellen Pau 鮑藹倫(香港)

Alexander Provan 亞歷山大.普羅文(紐約)

Oleksiy Radynski 奧萊克西.拉丁斯基(基輔)

Riar Rizaldi 里亞.里札迪(日惹)

Massinissa Selmani 馬西尼沙.塞爾瑪尼(圖爾/提濟烏祖)

Seher Shah 薩赫.沙阿(巴塞隆納)

Hema Shironi 何瑪.史羅尼(科倫坡 )

John Smith 約翰.史密斯(倫敦)

So Wing-Po 蘇詠寶(香港)

Su Yu-Hsin 蘇郁心(台北/柏林)

Lara Tabet 拉哈.塔貝特(貝魯特/馬賽)

Ting Shuo Hear Say 聽說(台南)

Paul Virilio 保羅.維希留(1932 – 2018)

Wang Wei 王衛(北京)

Wang Ya-Hui 王雅慧(1973 – 2023年)

Yang Chi-Chuan 楊季涓(台北)

Yooyun Yang  楊裕然(首爾)

Raed Yassin 瓦以.亞辛(柏林/貝魯特)

C. Spencer Yeh 葉致甫(紐約)

Zhou Tao 周滔(廣州)


2023第13屆台北雙年展《小世界》

展期|2023.11.18-2024.03.24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文字整理|Carol Chien、Lucinda Chen

資料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吳哲夫

延伸閱讀

RECOMMEND

舞蹈家Pina Bausch《春之祭》經典再現!亞洲首次重建演出,巡迴臺北表演藝術中心、高雄衛武營、臺中歌劇院

德國舞蹈劇場巨擘Pina Bausch《春之祭》經典再現!亞洲首次重建演出,巡迴臺北表演藝術中心、高雄衛武營、臺中歌劇院

被林懷民先生譽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春之祭」即將展現於臺灣的舞臺!

基於培育年輕世代的共同信念,在香奈兒品牌的支持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歷經兩年的積極爭取,終於獲得碧娜‧鮑許基金會 (Pina Bausch Foundation) 首度於亞洲正式授權,除德國福克旺藝術大學外,北藝大舞蹈學院成為全球唯一以學院為代表與簽約演出《春之祭》,彰顯了臺灣舞蹈高等教育的專業成就,更印證了北藝大舞蹈學院的成就與高度。

碧娜·鮑許《春之祭》重建排練照(圖片提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攝影:黎宇文)
碧娜·鮑許《春之祭》重建排練照(圖片提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攝影:黎宇文)

《春之祭》經典重現台灣

《春之祭》將於2024年秋季的「關渡藝術節」經典重現,巡迴臺北表演藝術中心、高雄衛武營以及臺中歌劇院。需留意的是,《春之祭》經典重建全臺巡演臺北場次於開演前一個半月皆已全數完售,觀眾仍可前往臺中與高雄場次觀賞這部傳世巨作。

此次作品的重製,將由余采芩與另外4名碧娜‧鮑許生前親授的舞者們親臨北藝大授課與排練。余采芩是北藝大舞蹈學院優秀校友,現為烏帕塔舞蹈劇場(Wuppertal Tanztheater)資深核心舞者,更擔任此次《春之祭》演出的藝術總監。

碧娜·鮑許《春之祭》重建排練照(圖片提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攝影:黎宇文)
碧娜·鮑許《春之祭》重建排練照(圖片提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攝影:黎宇文)
碧娜·鮑許《春之祭》重建排練照(圖片提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攝影:黎宇文)
碧娜·鮑許《春之祭》重建排練照(圖片提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攝影:黎宇文)

過去與未來歷史的交匯點

此次重製《春之祭》標誌著過去與未來歷史的交匯點,不僅是向前輩藝術家們的致敬,更是不同時代與舞者之間的深度對話。碧娜‧鮑許基金會董事會主席Salomon Bausch很自豪地說:「在與巴黎歌劇院或英國國家芭蕾舞團等歐洲主要芭蕾舞團合作後,我們現在正在與臺北藝術大學的舞蹈學生一起準備《春之祭》。將碧娜的作品帶向未來,還有什麼比與年輕一代優秀舞者合作更好的方式呢?」為此,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特別召開記者會,並舉辦一場由《春之祭》藝術總監暨排練指導余采芩親授三十分鐘的示範課程,邀請全臺舞蹈系系主任及各校優秀學生代表,連結全臺舞蹈界一起共襄盛舉!

《春之祭》記者會(圖片提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學院、攝影:張家豪)
《春之祭》記者會(圖片提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學院、攝影:張家豪)
碧娜·鮑許《春之祭》重建排練照(圖片提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攝影:黎宇文)
碧娜·鮑許《春之祭》重建排練照(圖片提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攝影:黎宇文)

與會的全臺灣高教院校舞蹈系所主管發表了對北藝大《春之祭》經典再現計畫的感想與祝福,台南應用科技大學舞蹈系黃文人主任:「感謝北藝大分享資源,推動《春之祭》重建計畫,讓舞者親身體驗經典之美,觀眾也能重溫經典。」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舞蹈系張思菁主任:「《春之祭》的重現是亞洲首例,也是臺灣舞蹈界培育的最高展現,讓臺灣舞者被世界看見。」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舞蹈系詹佳惠教授:「感謝北藝大的氣度與機會,讓全臺舞蹈界能攜手用舞蹈登上國際舞臺。」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舞蹈系黃琤圈主任:「期待2024年尾聲臺灣舞蹈界帶來這部經典大作,共享這場藝術盛宴。」中國文化大學舞蹈系蘇安莉主任:「感謝北藝大籌備兩年的計畫,讓觀眾和舞蹈愛好者有機會見證經典重現,期待盛會到來。」臺北市立大學舞蹈系吳怡瑢副教授:「《春之祭》跨越一世紀與半世紀,期待2024年演出繼往開來,讓臺灣因舞蹈而被世界看見。」北藝大舞蹈系吳易珊主任:「在AI時代,用肉身回應生命是幸福而珍貴的,感謝所有選擇舞蹈的藝術家與學生,一起為臺灣舞蹈界努力。」

《春之祭》記者會(圖片提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學院、攝影:張家豪)
《春之祭》記者會(圖片提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學院、攝影:張家豪)

臺灣舞蹈界登上國際舞臺

臺灣舞蹈界在北藝大的推動下,共同參與《春之祭》的重建計畫,展現了前所未有的大團結與共享精神。各校主任一致感謝北藝大提供資源,讓臺灣舞者得以深入經典,親身體驗動作的情感與意義,並期待這次亞洲首演不僅是年輕舞者的圓夢之旅,更是臺灣舞蹈界登上國際舞臺的高峰。這部跨越世紀的經典在2024年尾聲重現,不僅延續舞蹈傳承,更讓臺灣因舞蹈而被世界看見,共同譜寫了臺灣舞蹈界的歷史新頁。

碧娜·鮑許《春之祭》重建排練照(圖片提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攝影:黎宇文)
碧娜·鮑許《春之祭》重建排練照(圖片提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攝影:黎宇文)
碧娜·鮑許《春之祭》重建排練照(圖片提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攝影:黎宇文)
碧娜·鮑許《春之祭》重建排練照(圖片提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攝影:黎宇文)

《春之祭》演出資訊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球劇場(已完售)
2024.12.20(五)19:30
2024.12.21 (六)19:30
2024.12.22(日) 15:00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戲劇院  
2024.12.27(五)19:30
2024.12.28(六)15:00
2024.12.29(日)15:00
臺中國家歌劇院 中劇院
2025.01.03(五)19:30
2025.01.04(六)15:00
2025.01.05(日)15:00

購票連結請點此
票價:500、750、950、1200、1400、2000(贊助票)

資料提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在銀座新地標「Ginza Sony Park」看展!「ART IN THE PARK(工事中)」攜手3位藝術家打造施工期間限定展覽

在銀座新地標「Ginza Sony Park」看展!「ART IN THE PARK(工事中)」攜手3位藝術家打造施工期間限定展覽

將於2025年1月啟用的Ginza Sony Park(銀座ソニーパーク),特別開放施工期間的建築空間,並邀請與Ginza Sony Park有深厚連結的3位藝術家——SHUN SUDO、山口幸士、玉山拓郎,攜手打造「ART IN THE PARK(工事中)」藝術企劃。展期至2024年12月1日。

以「向城市開放的設施」為理念的Ginza Sony Park計畫,旨在重新建造陪伴銀座街區超過50年的Sony大樓。而這項計畫的第一階段,在舊大樓拆除期間(2018年8月~2021年9月),將施工場地化為公園,最終即便在疫情期間,仍吸引了854萬人次參觀;隨後進入的第二階段,重新展開拆除與新建工程,並在今(2024)年8月完成最終形態的「Ginza Sony Park」、預計於2025年1月正式開幕。

➔ 銀座Sony Park將於2025年啟用!以低矮建築創造高樓群中的開闊感、開放性空間吸引居民造訪

1966年,Sony的創辦人之一盛田昭夫建立了Sony大樓。(圖片來源:Sony)
1966年,Sony的創辦人之一盛田昭夫建立了Sony大樓。(圖片來源:Sony)
Ginza Sony Park為迎接2025年1月的盛大開幕,於2024年11月19日至12月1日開放施工中的建築空間,舉辦「ART IN THE PARK(工事中)」特別藝術計畫。(圖片來源:Sony)
Ginza Sony Park為迎接2025年1月的盛大開幕,於2024年11月19日至12月1日開放施工中的建築空間,舉辦「ART IN THE PARK(工事中)」特別藝術計畫。(圖片來源:Sony)

攜手藝術家傳遞銀座街區魅力

而在竣工的這段期間,Ginza Sony Park也曾舉辦過「ART IN THE PARK」在內的多項藝術活動,讓來往的行人們能感受到銀座街區的魅力。藝術家SHUN SUDO以童年時造訪Sony大樓的記憶為靈感,在Ginza Sony Park地下空間的牆面上,創作了融入繽紛的花卉與音樂元素的大型壁畫作品。此外,他也參與了施工中的「ART IN THE PARK / ウォールアート(Wall Art)」企劃,以及在Sony Park Mini空間的展覽。

SHUN SUDO作品 「ART IN THE PARK by SHUN SUDO」(圖片來源:Sony)
SHUN SUDO作品 「ART IN THE PARK by SHUN SUDO」(圖片來源:Sony)
Sony Park Mini是一個為全新Ginza Sony Park進行實驗而設立的場域。這座占地僅約10坪的快閃空間位於西銀座停車場地下一樓,其自2022年3月開幕以來,已舉辦超過50場風格多元的活動。(圖片來源:Sony)
Sony Park Mini是一個為全新Ginza Sony Park進行實驗而設立的場域。這座占地僅約10坪的快閃空間位於西銀座停車場地下一樓,其自2022年3月開幕以來,已舉辦超過50場風格多元的企劃或活動。(圖片來源:Sony)

藝術家山口幸士在Ginza Sony Park舉辦的「余白の記録」展覽,將周邊風景轉化為畫作,並將這些作品分散陳列於公園的各個角落,讓人們在遊逛時感受藝術與空間的交融。他也以多彩的「非洲菊」為主題參與「ART IN THE PARK / ウォールアート」,並在Sony Park Mini舉行了相關展覽。

山口 幸士作品 「余白の記憶」(圖片來源:Sony)
山口 幸士作品 「余白の記憶」(圖片來源:Sony)

藝術家玉山拓郎則在2022年登場的「Sony Park展 KYOTO」,於廢棄多年的京都新聞印刷工廠舊址,展出了以「光」為主題的裝置藝術作品,將沉寂已久的空間轉化為如「公園」般的存在。另外,他也曾在Sony Park Mini辦過兩次展覽。

玉山拓郎作品 「Sony Park展 KYOTO」京都新聞印刷工場跡地(圖片來源:Sony)
玉山拓郎作品 「Sony Park展 KYOTO」京都新聞印刷工場跡地(圖片來源:Sony)

在施工中的建築空間看展

而這3位藝術家又會如何使用尚未正式開幕的Ginza Sony Park?基於此想法誕生的「ART IN THE PARK(工事中)」藝術企劃,便於11月19日至12月1日限時展開。SHUN SUDO帶來其標誌性的BUTTON FLOWER系列新作;山口幸士展出以花田為主題的12件全新創作;玉山拓郎則以LED螢光燈打造出貫穿Ginza Sony Park空間的光之裝置藝術。而這些作品將與尚未開放的Ginza Sony Park空間交織出獨特的氛圍,帶給觀者獨一無二的體驗。

現場展出SHUN SUDO象徵性的BUTTON FLOWER全新創作24件。(圖片來源:Sony Park(ソニーパーク)X)
現場展出SHUN SUDO象徵性的BUTTON FLOWER全新創作24件。(圖片來源:Sony Park(ソニーパーク)X)
山口幸士展出以花田為主題的12件全新創作。(圖片來源:Sony Park(ソニーパーク)X)
山口幸士展出以花田為主題的12件全新創作。(圖片來源:Sony Park(ソニーパーク)X)
玉山拓郎運用LED螢光燈打造貫穿Ginza Sony Park空間的原創光之裝置藝術作品。(圖片來源:Sony Park(ソニーパーク)X)
玉山拓郎運用LED螢光燈打造貫穿Ginza Sony Park空間的原創光之裝置藝術作品。(圖片來源:Sony Park(ソニーパーク)X)

ART IN THE PARK(工事中)
時間:2024年11月19日~12月1日;平日12:00 - 20:00、六日 11:00 - 19:00
地點:Ginza Sony Park(東京都中央区銀座5丁目3番1号)
備註:免費參觀,採事前預約制
更多資訊可點此參考

資料來源|Sony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