湧現臺灣野性脈動的國際舞作《十三聲》,「國泰雲門隨行吧」再一次讓藝術撼動日常、打開每個人的美感細胞!

湧現台灣野性脈動的國際舞作《十三聲》,「國泰雲門隨行吧」再一次讓藝術撼動日常、打開每個人的美感細胞!

過去8年巡迴歐美8個國家、超過80場演出的《十三聲》,超脫了記憶的樣態,以一種舉世皆然的醞釀,深邃反映臺灣最具生命力的在地人文景色;而攜手雲門舞集28年的國泰金控「2023國泰雲門隨行吧」,更將展開一系列又台又狂的《十三聲》戶外公演,讓全民共饗藝術,用藝文帶來正面能量。

A_南投場_無人
2022年 國泰雲門隨行吧攤車互動裝置

「讓藝術走入生活之中」,是國泰金控攜手雲門舞集28年的初心,也是「藝術即生活」的奉行與體現。今年,「國泰雲門隨行吧」高唱後疫情世代對於生活解封、藝術狂放的在地宣言,以藝術總監鄭宗龍的經典作品《十三聲》陳述臺灣最接地氣的生活樣態,抽絲剝繭日常片刻的肢體語言。從舞蹈、姿態到線條的停留,讓張揚與收斂精彩於身體流動間共處,近距離撼動大眾與《十三聲》之間的藝術頻率。

03. 雲門戶外公演於臺北兩廳院藝文廣場 攝影_劉振祥
雲門戶外公演於臺北兩廳院藝文廣場 / 攝影 劉振祥

虔心往土地深厚文化鑿去

英國《泰晤士報》說,雲門舞集《十三聲》是震懾全面感官的文化記憶;而雲門藝術總監鄭宗龍說,《十三聲》是他把童年所遇到的人、感覺到的艋舺,用舞蹈呈現出來。這個取材60年代華西街傳奇人物「十三聲」的舞作,直截且巨量地融入厝邊巷口的人事物,更在全球的共感與發酵中,精粹出臺灣在地人文面貌的力量。他說:「我覺得《十三聲》是透過和舞者的交流,由他們站上舞台,展現出這些記憶的樣態。而世界各地的觀眾,也都接到了這個記憶,這個貼近我所看到的世界真實的樣貌。」

01. 總監形象照_鄭宗龍_攝影 李佳曄_
雲門藝術總監 鄭宗龍 / 攝影 李佳曄

《十三聲》劇照_雲門基金會提供 攝影 李佳曄
《十三聲》劇照 雲門基金會提供 / 攝影 李佳曄

包羅人聲與氣味,以及那些看不見、摸不著卻真切存在的街頭味道,《十三聲》讓觀眾抽離舞作的距離感,從黑暗到五光十色,以極盡貼合臺灣民間日常的基型,感受人、慶典或暗巷的平常與奇異氛圍,就連舞者發出的聲音,都是沒有受過禮教規範的原生吶喊。鄭宗龍更引用林懷民老師翻譯《摩訶波羅達》的其中一句話:「為什麼叛逆?因為要追求美。」於是,《十三聲》俯著這樣的誠敬,乘著鄭宗龍所說的:「撩開審美標準的枝枝節節,虔心地往土地上深厚的文化鑿去。」另外,舞作投影出現的斑斕悠游錦鯉,也在攜帶普世人生經歷與價值觀的炫麗光彩中,抓住眾人眼球,只不過最終,那些覆蓋在身上的色彩或觀念,也隨著舞者狂放、野性等貼近血液的反射肢體,褪下,回到最初的生活本質。

攝影 劉振祥
《十三聲》劇照 雲門基金會提供 / 攝影 劉振祥

攝影 劉振祥2
《十三聲》劇照 雲門基金會提供 / 攝影 劉振祥

「看舞蹈就是一種感受。觀眾有沒有被舞作撞擊,有沒有被觸動是更重要的事。《十三聲》從2016年首演後走過國內外眾多城市,累積八十多場的演出。每一次演出都在經歷和舞者們,和觀眾心靈上的交流。」鄭宗龍這麼說道。

06. 2020春季歐巡十三聲_巴黎國立夏佑劇院首演《十三聲》,謝幕觀眾迴響熱烈
《十三聲》 2018年德國巡演

06. 舞團於英國倫敦沙德勒之井演出《十三聲》
舞團於英國倫敦沙德勒之井演出《十三聲》

國泰推動藝文深入臺灣各地

離開疫情期間視訊、遠距等零接觸的隔閡,解封後的蠢蠢欲動,恰好能讓藝文活動填滿這幾年的缺憾。今年倡籲「生活解封、藝術狂放」的國泰金控,也在攜手雲門舞集28年、正逢雲門50周年的歷史意義裡,讓被舞評盛讚「太台、太美、太狂、太爽」的《十三聲》走入戶外人群,在面對面的現場,真實地讓每個毛細孔都感受到舞者身體環境的能量。鄭宗龍說:「《十三聲》這個作品乘載了一個小世界,所以來現場看這齣舞,好像去聞到這個地方的天氣、環境、食物、氛圍。這種很生活,很專注,很真實的狀態,是我覺得在疫情之後,社會更需要的事情。」

國泰雲門隨行吧主視覺 _02
2023年 國泰雲門隨行吧

LINE_ALBUM_巡演_台南(0827-0828)_230627_40
國泰雲門隨行吧 南投社區巡演

06. 《十三聲》 2018年德國巡演
《十三聲》 2018年德國巡演

不僅如此,雲門和音樂人林強、著名設計師何佳興、世界劇場設計大獎王奕盛、燈光設計沈柏宏、及服裝設計師林秉豪、劇場鬼才蔡柏璋的跨界合作,更讓《十三聲》變成一個整體,凌駕艋舺街頭的市井百態,成為被賦形的生活符碼或訊息。而國泰金控這麼多年關注藝文的推進,也將隨著如此叩問在地的《十三聲》,轟然迸發大眾對於藝術的感知。誠如總監所說,「國泰對整個藝術及舞蹈的深耕幫助非常多。人們對於舞蹈可能都帶有一種迷思,很怕看不懂,但舞蹈一定要看懂嗎?國泰和我們合作的這28年,很多民眾藉由活動開始不害怕,開始用身體感受。其實每個人生活中一定都有舞蹈,動來動去也是我們身體的本能。……只要有不同感受,舞作都會種在觀眾心裡。」

2023國泰雲門隨行吧

兩場戶外公演《十三聲》,四地八場社區巡演

戶外公演|兩地兩場

7/15(六) 19:30  臺北 國家兩廳院藝文廣場

7/22(六) 19:30  臺中 市政府前廣場

 

社區巡演|四地八場

8/19(六)、8/20(日)  臺中 國立臺灣美術館大廳

8/26(六)、8/27(日)  馬祖 南竿鄉體育館

9/02(六)、9/03(日)  桃園 龍岡森林公園天幕廣場

9/09(六)、9/10(日)  金門 金城體育館 

揭曉2025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科技島、光明燈牆並置,探討智慧、信仰如何影響地景

2025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揭曉!成大建築探索「智慧」在當代建築扮演的角色

2025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展覽內容亮相!由國立成功大學團隊策劃的參展計畫「[]信仰:漂蕩世界的臺灣智慧」,回應大會以「智慧」(Intelligens)開展的年度主題,概念源自美國藝術家羅伯特.史密森(Robert Smithson)根植於地景所提出的「NON-sites」理論,並融入東方哲學關於「無/有」的辯證,探索在當代建築與環境中的「智慧」角色,同時提出對臺灣「信仰」有無的思考。

2025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揭曉!成大建築探索「智慧」在當代建築扮演的角色
(圖片提供:國立臺灣美術館)

探索「智慧」在當代建築扮演的角色

2025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主題為「智慧.自然.人工.集體」(Intelligens. Natural. Artificial. Collective.),策展人卡洛.拉蒂(Carlo Ratti)用「Intelligens」這個字詞突出「gens」在拉丁文中「人」的含意,討論三種不同類型的智慧:自然、人工和集體智慧,於建築設計中如何被思考和用以面對當代環境和氣候困境。

臺灣館「[]信仰:漂蕩世界的臺灣智慧」即以大會主題為基礎,由策展人薛丞倫及協同策展人吳秉聲、蘇孟宗、江松長,帶領成大建築系團隊,探索「智慧」(Intelligens)在當代建築與環境中的角色,並重新審視臺灣在全球化與地緣政治背景下的空間策略,同時透過展覽、裝置、工作坊、論壇等形式,探索並定義當代臺灣建築師的「Intelligens」表現。

2025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揭曉!成大建築探索「智慧」在當代建築扮演的角色
(圖片提供:國立臺灣美術館)

提出對臺灣「信仰」有無的思考

此提案受美國藝術家羅伯特.史密森(Robert Smithson)啟發,以雕塑及大地藝術作品聞名於世的他,曾提出「non-sites」理論,其強調地景的缺席、置換與二元性,並透過抽象架構來反思建築、實質環境與再現之間的關係。再將視野拉回東方世界,「無」在東方哲學中延伸出無盡關於「無/有」的二元辯證,而成大團隊將藉臺灣館,嘗試辨識、建構屬於臺灣「信仰」與「無信仰」之間二元辯證的灰色地帶。

2025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揭曉!成大建築探索「智慧」在當代建築扮演的角色
(圖片提供:國立臺灣美術館)

成大團隊認為,臺灣的空間治理和發展策略深受「信仰」與「[]信仰」的辯證影響,以高速度和高科技發展為例,高鐵將西部走廊轉變為大都會區帶,智慧技術使空間重構,也擾動了原本自然生態平衡;晶片和高科技的發展不僅成為臺灣在國際上的籌碼,也帶來了經濟、資源分配是否平等是否合理的反問與挑戰,同時臺灣人也以「智慧」來重新審視正在發生於這片土地上地景的一切。展覽將從三個面向切入,尋找「智慧」的不同表現形式及其在空間治理中的影響力:

▍效率(Efficiency—— []高速度信仰(NON-Belief in high-speed

探討全球追求效率和快速發展的潮流,以臺灣高鐵系統為案例研究,提出高鐵所建構的臺灣大都會區帶,以及城鄉差距下都市生態的反省。

▍科技(Technology—— []晶片信仰(NON-Belief in chips

探索對於科技島之於生態島兩個極端神話的信仰,以及背後在綠能光電板所覆蓋的代價,尤其以臺南七股地區作為場域的探索。

▍控制(Control—— []感知-運動信仰(NON-Belief in sensory-motor

探討每天例行生活的各種細微的感知-運動關係,在延展的基地涵構與關係場域中重新審視各種與生態、文化、社交的衝突。

2025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揭曉!成大建築探索「智慧」在當代建築扮演的角色
(圖片提供:國立臺灣美術館)

島嶼意象融入展場,呈現科技、環境、空間的複雜關係

本次展場設計採用「島嶼」概念貫穿全場,以「島群島半島」之間的關係呈現信仰與[]信仰之間的張力,重新審視科技、環境與空間的複雜關係。在展場正中央,一座宛如自黑夜海洋中浮現的島嶼靜靜佇立——蜂巢紙切割出臺灣地形剖面,細密的紋路如同時間在土地上刻下的痕跡,微光自紙間漫出,隨地形起伏緩緩流動,結合上方「科技島」以電子紙輪播臺灣地景照片,呈現半導體發展對臺灣地景的影響,同時引入環境正義的討論,包括都市熱島效應、能源分配等議題,全面探索科技與環境的交互關係,並輔以16組研究書冊,以科技島嶼論述為序,開啟[]信仰的觀展動線。

2025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揭曉!成大建築探索「智慧」在當代建築扮演的角色
(圖片提供:國立臺灣美術館)

展場周圍配置的展櫃象徵環繞群島,展示12組研究模型,內容聚焦臺灣真實情境與議題,反映當代社會的挑戰與思考,讓觀眾在群島結構中重新審視臺灣地景轉變的脈絡。展場一端的「光明燈牆」,如同於群島之中設置的一座信仰半島,成為信仰核心並串連起所有展櫃與內容,營造統合與連結的視覺與體驗。正式展出時,由展場唯一開啟的對外窗,可望見威尼斯的聖母安康教堂,象徵人文與信仰的起點。

2025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揭曉!成大建築探索「智慧」在當代建築扮演的角色
(圖片提供:國立臺灣美術館)
2025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揭曉!成大建築探索「智慧」在當代建築扮演的角色
(圖片提供:國立臺灣美術館)

第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無]信仰:漂蕩世界的臺灣智慧」

展覽時間|2025年5月10日至11月23日

展覽地點|義大利威尼斯普里奇歐尼宮(Palazzo delle Prigioni)

南投工藝設計館《造物星圖》特展!集結23位新世代創作者,描繪當代工藝的群星圖景

南投工藝設計館《造物星圖》特展!集結23位新世代創作者,描繪當代工藝的群星圖景

工藝中心舉辦的台灣工藝青年特展《造物星圖:工藝青年朝向自我實現的職人軌道》,即日起於南投「工藝設計館」開展,展覽集結6大主題、23位工藝青年、53件作品,完整呈現新世代工藝職人的創作樣貌,勾勒出台灣當代工藝群像。

《造物星圖》以宇宙繁星比喻工藝能量

面對台灣工藝人才世代銜接的尷尬期,工藝中心致力透過展覽、競賽、駐村計畫等多元途徑支持新世代創作者,搭起舞台讓在地工藝能量被更多人看見。本次《造物星圖》以「星圖」為隱喻,聚焦青年工藝創作者的多元實踐,並挖掘作品背後的文化意涵與創作者群像,展現他們在技藝與思想上的探索之路,凸顯新世代對未來工藝發展的重要性。

南投工藝設計館《造物星圖》特展!集結23位新世代創作者,描繪當代工藝的群星圖景
《造物星圖:工藝青年朝向自我實現的職人軌道》展覽涵蓋六大主題區、23位工藝青年、53件作品,完整呈現臺灣工藝青年的創作樣貌(圖片提供:工藝中心)

工藝中心主任陳殿禮形容,工藝宇宙如同水面上擴散的漣漪:「每個波紋都是一顆星球,緩緩向外延伸,將自身的能量與引力傳遞到更遙遠的空間。這些星球彼此互相影響,形塑出宇宙的結構與秩序,彷彿一場永不停歇的共振交響曲。」

策展人方敘潔也指出,此次展覽關注的不僅是工藝技藝的傳承,更在於探討當代創作者如何以技藝為媒介,將工藝從「造物」延伸為自我表達與社會回應的工具。工藝青年在科技進步與社會變遷中,將個人特質融入創作、與文化對話,透過創作探索內外平衡,重新定義工藝於現代生活中的角色。

南投工藝設計館《造物星圖》特展!集結23位新世代創作者,描繪當代工藝的群星圖景
小孩畫畫媽媽制器「Those on my shoulder」(圖片提供:工藝中心)

6大展區認識工藝新世代

展覽分為六大主題區域,包括「日常造物照起工」、「開工就是要開市」、「光環自造者」、「人人有功練的多重邊界」、「放光照耀著的恆星」,以及「一座藍海星圖的誕生」,帶領觀眾探索工藝青年如何結合地域文化、創意科技與實驗精神,從日常素材出發,創作出與地方深度聯結的作品,突破傳統技藝。

除了創新思維外,展覽同時亦揭示工藝青年在經濟創新、技藝精進與社會責任上的多面實踐,不僅以多元形式開創個人經濟軌跡,也以作品回應社會需求,推動文化傳承與地方工藝復興。《造物星圖》運用開放視角引領觀眾,從作品出發探索材質、技術與創作背後的故事,見證工藝青年如何透過創作點亮屬於自己的星軌,最終描繪出一幅廣闊且充滿未來可能性的圖景。

⭔ 日常造物照起工

從日常生活出發,本展區聚焦於工藝青年如何透過時間、空間與情感,探索地域環境並運用在地素材,創作出反映地方文化的作品。這些充滿在地情感的創作,不僅展現人與物的深厚連結,也呼應了工藝與日常生活的緊密關係。作品涵蓋以功能性為訴求的實用器物,透過設計反映工藝家對生活需求的細緻觀察,呈現工藝對人類生活的本源意義。

南投工藝設計館《造物星圖》特展!集結23位新世代創作者,描繪當代工藝的群星圖景
「日常造物照起工」展區現場(圖片提供:工藝中心)
南投工藝設計館《造物星圖》特展!集結23位新世代創作者,描繪當代工藝的群星圖景
土星工作室「原土計劃」、里爾家具「泉邊几」、黑色特工隊「留白蒔光」(圖片提供:工藝中心)

⭔ 開工就是要開市

工藝作為志業亦是職業,當代工藝青年在創作之餘,也探索著多元經濟模式。本展區展現他們如何突破框架,利用主題性市集、跨國線上平臺、材料包與手作課程等創新方式直面消費者,更結合藝廊代理與訂製服務,拓展工藝的經濟價值。這些模式不僅推廣工藝文化,也讓工藝青年成為創新經濟的重要力量。

南投工藝設計館《造物星圖》特展!集結23位新世代創作者,描繪當代工藝的群星圖景
「開工就是要開市」展區現場(圖片提供:工藝中心)
南投工藝設計館《造物星圖》特展!集結23位新世代創作者,描繪當代工藝的群星圖景
臍加厝手路金工「迷你職業工具組」、土星工作室「日常漸變」、丁右尉「菱格紋玻璃訂製燈罩」(圖片提供:工藝中心)

⭔ 光環自造者

本展區聚焦工藝青年在技術與身份上的多重角色。創作層面,他們運用科技、數位工具及新型態素材,展現實驗精神與創新力;身份層面,他們透過品牌經營與社群展現個人特質,開拓另一種與社會溝通的介面。這種自我形塑與角色轉換,反映了當代工藝青年的反身性思考與個人化特質。

南投工藝設計館《造物星圖》特展!集結23位新世代創作者,描繪當代工藝的群星圖景
「光環自造者」展區現場(圖片提供:工藝中心)
南投工藝設計館《造物星圖》特展!集結23位新世代創作者,描繪當代工藝的群星圖景
易佑安「群山之島」、王怡方「Corset between Frida & me」、闞凱宇「位元陶」(圖片提供:工藝中心)

⭔ 人人有功練的多重邊界

工藝技藝的精進是工藝青年最核心的要務。當代工藝青年拓展學習管道,從師徒傳承、數位平台到社群自學,跳脫既有學科框架與領域界線。另外,當代工藝青年更積極跨越國界、參與國際交流,也透過異文化的刺激與視角的切換,取得對於當代工藝的新詮釋空間。

南投工藝設計館《造物星圖》特展!集結23位新世代創作者,描繪當代工藝的群星圖景
「人人有功練的多重邊界」展區現場(圖片提供:工藝中心)
南投工藝設計館《造物星圖》特展!集結23位新世代創作者,描繪當代工藝的群星圖景
蔡旻翰「庇護儀軌」、王怡方「茶具組」、里爾家具「熱蘭遮層架」(圖片提供:工藝中心)

⭔ 放光照耀著的恆星

工藝志業如同星體運行,是一場長期的能量積累與釋放;創作者為自己充滿發光能量,也將光芒向外傳遞。展區強調工藝青年以分享技藝和經驗連結後繼者,並透過回應社會議題,賦予工藝更深層的意義。他們的行動不僅強化工藝的社會影響力,也為未來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南投工藝設計館《造物星圖》特展!集結23位新世代創作者,描繪當代工藝的群星圖景
「放光照耀著的恆星」展區現場(圖片提供:工藝中心)
南投工藝設計館《造物星圖》特展!集結23位新世代創作者,描繪當代工藝的群星圖景
吳其錚「風獅爺系列」、康雅筑「北方資源」(圖片提供:工藝中心)

⭔ 一座藍海星圖的誕生

當代工藝場域因每一位工藝青年自成星軌的開展,撐開一面藍海、打開一片星圖,我們循著星軌,看見屬於當代的工藝新象。本展區藉由藍海星圖意象裝置,呼應這一座藍海星圖的誕生。

南投工藝設計館《造物星圖》特展!集結23位新世代創作者,描繪當代工藝的群星圖景
《造物星圖》展覽現場(圖片提供:工藝中心)

造物星圖-工藝青年朝向自我實現的職人軌道

展覽日期|2025年1月15日至5月11日
展覽時間|每週二至週日09:00-17:00
展覽地點|工藝設計館(南投縣草屯鎮中正路572號)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