湧現臺灣野性脈動的國際舞作《十三聲》,「國泰雲門隨行吧」再一次讓藝術撼動日常、打開每個人的美感細胞!

湧現台灣野性脈動的國際舞作《十三聲》,「國泰雲門隨行吧」再一次讓藝術撼動日常、打開每個人的美感細胞!

過去8年巡迴歐美8個國家、超過80場演出的《十三聲》,超脫了記憶的樣態,以一種舉世皆然的醞釀,深邃反映臺灣最具生命力的在地人文景色;而攜手雲門舞集28年的國泰金控「2023國泰雲門隨行吧」,更將展開一系列又台又狂的《十三聲》戶外公演,讓全民共饗藝術,用藝文帶來正面能量。

A_南投場_無人
2022年 國泰雲門隨行吧攤車互動裝置

「讓藝術走入生活之中」,是國泰金控攜手雲門舞集28年的初心,也是「藝術即生活」的奉行與體現。今年,「國泰雲門隨行吧」高唱後疫情世代對於生活解封、藝術狂放的在地宣言,以藝術總監鄭宗龍的經典作品《十三聲》陳述臺灣最接地氣的生活樣態,抽絲剝繭日常片刻的肢體語言。從舞蹈、姿態到線條的停留,讓張揚與收斂精彩於身體流動間共處,近距離撼動大眾與《十三聲》之間的藝術頻率。

03. 雲門戶外公演於臺北兩廳院藝文廣場 攝影_劉振祥
雲門戶外公演於臺北兩廳院藝文廣場 / 攝影 劉振祥

虔心往土地深厚文化鑿去

英國《泰晤士報》說,雲門舞集《十三聲》是震懾全面感官的文化記憶;而雲門藝術總監鄭宗龍說,《十三聲》是他把童年所遇到的人、感覺到的艋舺,用舞蹈呈現出來。這個取材60年代華西街傳奇人物「十三聲」的舞作,直截且巨量地融入厝邊巷口的人事物,更在全球的共感與發酵中,精粹出臺灣在地人文面貌的力量。他說:「我覺得《十三聲》是透過和舞者的交流,由他們站上舞台,展現出這些記憶的樣態。而世界各地的觀眾,也都接到了這個記憶,這個貼近我所看到的世界真實的樣貌。」

01. 總監形象照_鄭宗龍_攝影 李佳曄_
雲門藝術總監 鄭宗龍 / 攝影 李佳曄

《十三聲》劇照_雲門基金會提供 攝影 李佳曄
《十三聲》劇照 雲門基金會提供 / 攝影 李佳曄

包羅人聲與氣味,以及那些看不見、摸不著卻真切存在的街頭味道,《十三聲》讓觀眾抽離舞作的距離感,從黑暗到五光十色,以極盡貼合臺灣民間日常的基型,感受人、慶典或暗巷的平常與奇異氛圍,就連舞者發出的聲音,都是沒有受過禮教規範的原生吶喊。鄭宗龍更引用林懷民老師翻譯《摩訶波羅達》的其中一句話:「為什麼叛逆?因為要追求美。」於是,《十三聲》俯著這樣的誠敬,乘著鄭宗龍所說的:「撩開審美標準的枝枝節節,虔心地往土地上深厚的文化鑿去。」另外,舞作投影出現的斑斕悠游錦鯉,也在攜帶普世人生經歷與價值觀的炫麗光彩中,抓住眾人眼球,只不過最終,那些覆蓋在身上的色彩或觀念,也隨著舞者狂放、野性等貼近血液的反射肢體,褪下,回到最初的生活本質。

攝影 劉振祥
《十三聲》劇照 雲門基金會提供 / 攝影 劉振祥

攝影 劉振祥2
《十三聲》劇照 雲門基金會提供 / 攝影 劉振祥

「看舞蹈就是一種感受。觀眾有沒有被舞作撞擊,有沒有被觸動是更重要的事。《十三聲》從2016年首演後走過國內外眾多城市,累積八十多場的演出。每一次演出都在經歷和舞者們,和觀眾心靈上的交流。」鄭宗龍這麼說道。

06. 2020春季歐巡十三聲_巴黎國立夏佑劇院首演《十三聲》,謝幕觀眾迴響熱烈
《十三聲》 2018年德國巡演

06. 舞團於英國倫敦沙德勒之井演出《十三聲》
舞團於英國倫敦沙德勒之井演出《十三聲》

國泰推動藝文深入臺灣各地

離開疫情期間視訊、遠距等零接觸的隔閡,解封後的蠢蠢欲動,恰好能讓藝文活動填滿這幾年的缺憾。今年倡籲「生活解封、藝術狂放」的國泰金控,也在攜手雲門舞集28年、正逢雲門50周年的歷史意義裡,讓被舞評盛讚「太台、太美、太狂、太爽」的《十三聲》走入戶外人群,在面對面的現場,真實地讓每個毛細孔都感受到舞者身體環境的能量。鄭宗龍說:「《十三聲》這個作品乘載了一個小世界,所以來現場看這齣舞,好像去聞到這個地方的天氣、環境、食物、氛圍。這種很生活,很專注,很真實的狀態,是我覺得在疫情之後,社會更需要的事情。」

國泰雲門隨行吧主視覺 _02
2023年 國泰雲門隨行吧

LINE_ALBUM_巡演_台南(0827-0828)_230627_40
國泰雲門隨行吧 南投社區巡演

06. 《十三聲》 2018年德國巡演
《十三聲》 2018年德國巡演

不僅如此,雲門和音樂人林強、著名設計師何佳興、世界劇場設計大獎王奕盛、燈光設計沈柏宏、及服裝設計師林秉豪、劇場鬼才蔡柏璋的跨界合作,更讓《十三聲》變成一個整體,凌駕艋舺街頭的市井百態,成為被賦形的生活符碼或訊息。而國泰金控這麼多年關注藝文的推進,也將隨著如此叩問在地的《十三聲》,轟然迸發大眾對於藝術的感知。誠如總監所說,「國泰對整個藝術及舞蹈的深耕幫助非常多。人們對於舞蹈可能都帶有一種迷思,很怕看不懂,但舞蹈一定要看懂嗎?國泰和我們合作的這28年,很多民眾藉由活動開始不害怕,開始用身體感受。其實每個人生活中一定都有舞蹈,動來動去也是我們身體的本能。……只要有不同感受,舞作都會種在觀眾心裡。」

2023國泰雲門隨行吧

兩場戶外公演《十三聲》,四地八場社區巡演

戶外公演|兩地兩場

7/15(六) 19:30  臺北 國家兩廳院藝文廣場

7/22(六) 19:30  臺中 市政府前廣場

 

社區巡演|四地八場

8/19(六)、8/20(日)  臺中 國立臺灣美術館大廳

8/26(六)、8/27(日)  馬祖 南竿鄉體育館

9/02(六)、9/03(日)  桃園 龍岡森林公園天幕廣場

9/09(六)、9/10(日)  金門 金城體育館 

在銀座新地標「Ginza Sony Park」看展!「ART IN THE PARK(工事中)」攜手3位藝術家打造施工期間限定展覽

在銀座新地標「Ginza Sony Park」看展!「ART IN THE PARK(工事中)」攜手3位藝術家打造施工期間限定展覽

將於2025年1月啟用的Ginza Sony Park(銀座ソニーパーク),特別開放施工期間的建築空間,並邀請與Ginza Sony Park有深厚連結的3位藝術家——SHUN SUDO、山口幸士、玉山拓郎,攜手打造「ART IN THE PARK(工事中)」藝術企劃。展期至2024年12月1日。

以「向城市開放的設施」為理念的Ginza Sony Park計畫,旨在重新建造陪伴銀座街區超過50年的Sony大樓。而這項計畫的第一階段,在舊大樓拆除期間(2018年8月~2021年9月),將施工場地化為公園,最終即便在疫情期間,仍吸引了854萬人次參觀;隨後進入的第二階段,重新展開拆除與新建工程,並在今(2024)年8月完成最終形態的「Ginza Sony Park」、預計於2025年1月正式開幕。

➔ 銀座Sony Park將於2025年啟用!以低矮建築創造高樓群中的開闊感、開放性空間吸引居民造訪

1966年,Sony的創辦人之一盛田昭夫建立了Sony大樓。(圖片來源:Sony)
1966年,Sony的創辦人之一盛田昭夫建立了Sony大樓。(圖片來源:Sony)
Ginza Sony Park為迎接2025年1月的盛大開幕,於2024年11月19日至12月1日開放施工中的建築空間,舉辦「ART IN THE PARK(工事中)」特別藝術計畫。(圖片來源:Sony)
Ginza Sony Park為迎接2025年1月的盛大開幕,於2024年11月19日至12月1日開放施工中的建築空間,舉辦「ART IN THE PARK(工事中)」特別藝術計畫。(圖片來源:Sony)

攜手藝術家傳遞銀座街區魅力

而在竣工的這段期間,Ginza Sony Park也曾舉辦過「ART IN THE PARK」在內的多項藝術活動,讓來往的行人們能感受到銀座街區的魅力。藝術家SHUN SUDO以童年時造訪Sony大樓的記憶為靈感,在Ginza Sony Park地下空間的牆面上,創作了融入繽紛的花卉與音樂元素的大型壁畫作品。此外,他也參與了施工中的「ART IN THE PARK / ウォールアート(Wall Art)」企劃,以及在Sony Park Mini空間的展覽。

SHUN SUDO作品 「ART IN THE PARK by SHUN SUDO」(圖片來源:Sony)
SHUN SUDO作品 「ART IN THE PARK by SHUN SUDO」(圖片來源:Sony)
Sony Park Mini是一個為全新Ginza Sony Park進行實驗而設立的場域。這座占地僅約10坪的快閃空間位於西銀座停車場地下一樓,其自2022年3月開幕以來,已舉辦超過50場風格多元的活動。(圖片來源:Sony)
Sony Park Mini是一個為全新Ginza Sony Park進行實驗而設立的場域。這座占地僅約10坪的快閃空間位於西銀座停車場地下一樓,其自2022年3月開幕以來,已舉辦超過50場風格多元的企劃或活動。(圖片來源:Sony)

藝術家山口幸士在Ginza Sony Park舉辦的「余白の記録」展覽,將周邊風景轉化為畫作,並將這些作品分散陳列於公園的各個角落,讓人們在遊逛時感受藝術與空間的交融。他也以多彩的「非洲菊」為主題參與「ART IN THE PARK / ウォールアート」,並在Sony Park Mini舉行了相關展覽。

山口 幸士作品 「余白の記憶」(圖片來源:Sony)
山口 幸士作品 「余白の記憶」(圖片來源:Sony)

藝術家玉山拓郎則在2022年登場的「Sony Park展 KYOTO」,於廢棄多年的京都新聞印刷工廠舊址,展出了以「光」為主題的裝置藝術作品,將沉寂已久的空間轉化為如「公園」般的存在。另外,他也曾在Sony Park Mini辦過兩次展覽。

玉山拓郎作品 「Sony Park展 KYOTO」京都新聞印刷工場跡地(圖片來源:Sony)
玉山拓郎作品 「Sony Park展 KYOTO」京都新聞印刷工場跡地(圖片來源:Sony)

在施工中的建築空間看展

而這3位藝術家又會如何使用尚未正式開幕的Ginza Sony Park?基於此想法誕生的「ART IN THE PARK(工事中)」藝術企劃,便於11月19日至12月1日限時展開。SHUN SUDO帶來其標誌性的BUTTON FLOWER系列新作;山口幸士展出以花田為主題的12件全新創作;玉山拓郎則以LED螢光燈打造出貫穿Ginza Sony Park空間的光之裝置藝術。而這些作品將與尚未開放的Ginza Sony Park空間交織出獨特的氛圍,帶給觀者獨一無二的體驗。

現場展出SHUN SUDO象徵性的BUTTON FLOWER全新創作24件。(圖片來源:Sony Park(ソニーパーク)X)
現場展出SHUN SUDO象徵性的BUTTON FLOWER全新創作24件。(圖片來源:Sony Park(ソニーパーク)X)
山口幸士展出以花田為主題的12件全新創作。(圖片來源:Sony Park(ソニーパーク)X)
山口幸士展出以花田為主題的12件全新創作。(圖片來源:Sony Park(ソニーパーク)X)
玉山拓郎運用LED螢光燈打造貫穿Ginza Sony Park空間的原創光之裝置藝術作品。(圖片來源:Sony Park(ソニーパーク)X)
玉山拓郎運用LED螢光燈打造貫穿Ginza Sony Park空間的原創光之裝置藝術作品。(圖片來源:Sony Park(ソニーパーク)X)

ART IN THE PARK(工事中)
時間:2024年11月19日~12月1日;平日12:00 - 20:00、六日 11:00 - 19:00
地點:Ginza Sony Park(東京都中央区銀座5丁目3番1号)
備註:免費參觀,採事前預約制
更多資訊可點此參考

資料來源|Sony

延伸閱讀

RECOMMEND

舞蹈家Pina Bausch《春之祭》經典再現!亞洲首次重建演出,巡迴臺北表演藝術中心、高雄衛武營、臺中歌劇院

德國舞蹈劇場巨擘Pina Bausch《春之祭》經典再現!亞洲首次重建演出,巡迴臺北表演藝術中心、高雄衛武營、臺中歌劇院

被林懷民先生譽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春之祭」即將展現於臺灣的舞臺!

基於培育年輕世代的共同信念,在香奈兒品牌的支持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歷經兩年的積極爭取,終於獲得碧娜‧鮑許基金會 (Pina Bausch Foundation) 首度於亞洲正式授權,除德國福克旺藝術大學外,北藝大舞蹈學院成為全球唯一以學院為代表與簽約演出《春之祭》,彰顯了臺灣舞蹈高等教育的專業成就,更印證了北藝大舞蹈學院的成就與高度。

碧娜·鮑許《春之祭》重建排練照(圖片提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攝影:黎宇文)
碧娜·鮑許《春之祭》重建排練照(圖片提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攝影:黎宇文)

《春之祭》經典重現台灣

《春之祭》將於2024年秋季的「關渡藝術節」經典重現,巡迴臺北表演藝術中心、高雄衛武營以及臺中歌劇院。需留意的是,《春之祭》經典重建全臺巡演臺北場次於開演前一個半月皆已全數完售,觀眾仍可前往臺中與高雄場次觀賞這部傳世巨作。

此次作品的重製,將由余采芩與另外4名碧娜‧鮑許生前親授的舞者們親臨北藝大授課與排練。余采芩是北藝大舞蹈學院優秀校友,現為烏帕塔舞蹈劇場(Wuppertal Tanztheater)資深核心舞者,更擔任此次《春之祭》演出的藝術總監。

碧娜·鮑許《春之祭》重建排練照(圖片提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攝影:黎宇文)
碧娜·鮑許《春之祭》重建排練照(圖片提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攝影:黎宇文)
碧娜·鮑許《春之祭》重建排練照(圖片提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攝影:黎宇文)
碧娜·鮑許《春之祭》重建排練照(圖片提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攝影:黎宇文)

過去與未來歷史的交匯點

此次重製《春之祭》標誌著過去與未來歷史的交匯點,不僅是向前輩藝術家們的致敬,更是不同時代與舞者之間的深度對話。碧娜‧鮑許基金會董事會主席Salomon Bausch很自豪地說:「在與巴黎歌劇院或英國國家芭蕾舞團等歐洲主要芭蕾舞團合作後,我們現在正在與臺北藝術大學的舞蹈學生一起準備《春之祭》。將碧娜的作品帶向未來,還有什麼比與年輕一代優秀舞者合作更好的方式呢?」為此,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特別召開記者會,並舉辦一場由《春之祭》藝術總監暨排練指導余采芩親授三十分鐘的示範課程,邀請全臺舞蹈系系主任及各校優秀學生代表,連結全臺舞蹈界一起共襄盛舉!

《春之祭》記者會(圖片提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學院、攝影:張家豪)
《春之祭》記者會(圖片提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學院、攝影:張家豪)
碧娜·鮑許《春之祭》重建排練照(圖片提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攝影:黎宇文)
碧娜·鮑許《春之祭》重建排練照(圖片提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攝影:黎宇文)

與會的全臺灣高教院校舞蹈系所主管發表了對北藝大《春之祭》經典再現計畫的感想與祝福,台南應用科技大學舞蹈系黃文人主任:「感謝北藝大分享資源,推動《春之祭》重建計畫,讓舞者親身體驗經典之美,觀眾也能重溫經典。」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舞蹈系張思菁主任:「《春之祭》的重現是亞洲首例,也是臺灣舞蹈界培育的最高展現,讓臺灣舞者被世界看見。」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舞蹈系詹佳惠教授:「感謝北藝大的氣度與機會,讓全臺舞蹈界能攜手用舞蹈登上國際舞臺。」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舞蹈系黃琤圈主任:「期待2024年尾聲臺灣舞蹈界帶來這部經典大作,共享這場藝術盛宴。」中國文化大學舞蹈系蘇安莉主任:「感謝北藝大籌備兩年的計畫,讓觀眾和舞蹈愛好者有機會見證經典重現,期待盛會到來。」臺北市立大學舞蹈系吳怡瑢副教授:「《春之祭》跨越一世紀與半世紀,期待2024年演出繼往開來,讓臺灣因舞蹈而被世界看見。」北藝大舞蹈系吳易珊主任:「在AI時代,用肉身回應生命是幸福而珍貴的,感謝所有選擇舞蹈的藝術家與學生,一起為臺灣舞蹈界努力。」

《春之祭》記者會(圖片提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學院、攝影:張家豪)
《春之祭》記者會(圖片提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學院、攝影:張家豪)

臺灣舞蹈界登上國際舞臺

臺灣舞蹈界在北藝大的推動下,共同參與《春之祭》的重建計畫,展現了前所未有的大團結與共享精神。各校主任一致感謝北藝大提供資源,讓臺灣舞者得以深入經典,親身體驗動作的情感與意義,並期待這次亞洲首演不僅是年輕舞者的圓夢之旅,更是臺灣舞蹈界登上國際舞臺的高峰。這部跨越世紀的經典在2024年尾聲重現,不僅延續舞蹈傳承,更讓臺灣因舞蹈而被世界看見,共同譜寫了臺灣舞蹈界的歷史新頁。

碧娜·鮑許《春之祭》重建排練照(圖片提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攝影:黎宇文)
碧娜·鮑許《春之祭》重建排練照(圖片提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攝影:黎宇文)
碧娜·鮑許《春之祭》重建排練照(圖片提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攝影:黎宇文)
碧娜·鮑許《春之祭》重建排練照(圖片提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攝影:黎宇文)

《春之祭》演出資訊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球劇場(已完售)
2024.12.20(五)19:30
2024.12.21 (六)19:30
2024.12.22(日) 15:00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戲劇院  
2024.12.27(五)19:30
2024.12.28(六)15:00
2024.12.29(日)15:00
臺中國家歌劇院 中劇院
2025.01.03(五)19:30
2025.01.04(六)15:00
2025.01.05(日)15:00

購票連結請點此
票價:500、750、950、1200、1400、2000(贊助票)

資料提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