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8年巡迴歐美8個國家、超過80場演出的《十三聲》,超脫了記憶的樣態,以一種舉世皆然的醞釀,深邃反映臺灣最具生命力的在地人文景色;而攜手雲門舞集28年的國泰金控「2023國泰雲門隨行吧」,更將展開一系列又台又狂的《十三聲》戶外公演,讓全民共饗藝術,用藝文帶來正面能量。
「讓藝術走入生活之中」,是國泰金控攜手雲門舞集28年的初心,也是「藝術即生活」的奉行與體現。今年,「國泰雲門隨行吧」高唱後疫情世代對於生活解封、藝術狂放的在地宣言,以藝術總監鄭宗龍的經典作品《十三聲》陳述臺灣最接地氣的生活樣態,抽絲剝繭日常片刻的肢體語言。從舞蹈、姿態到線條的停留,讓張揚與收斂精彩於身體流動間共處,近距離撼動大眾與《十三聲》之間的藝術頻率。
虔心往土地深厚文化鑿去
英國《泰晤士報》說,雲門舞集《十三聲》是震懾全面感官的文化記憶;而雲門藝術總監鄭宗龍說,《十三聲》是他把童年所遇到的人、感覺到的艋舺,用舞蹈呈現出來。這個取材60年代華西街傳奇人物「十三聲」的舞作,直截且巨量地融入厝邊巷口的人事物,更在全球的共感與發酵中,精粹出臺灣在地人文面貌的力量。他說:「我覺得《十三聲》是透過和舞者的交流,由他們站上舞台,展現出這些記憶的樣態。而世界各地的觀眾,也都接到了這個記憶,這個貼近我所看到的世界真實的樣貌。」
包羅人聲與氣味,以及那些看不見、摸不著卻真切存在的街頭味道,《十三聲》讓觀眾抽離舞作的距離感,從黑暗到五光十色,以極盡貼合臺灣民間日常的基型,感受人、慶典或暗巷的平常與奇異氛圍,就連舞者發出的聲音,都是沒有受過禮教規範的原生吶喊。鄭宗龍更引用林懷民老師翻譯《摩訶波羅達》的其中一句話:「為什麼叛逆?因為要追求美。」於是,《十三聲》俯著這樣的誠敬,乘著鄭宗龍所說的:「撩開審美標準的枝枝節節,虔心地往土地上深厚的文化鑿去。」另外,舞作投影出現的斑斕悠游錦鯉,也在攜帶普世人生經歷與價值觀的炫麗光彩中,抓住眾人眼球,只不過最終,那些覆蓋在身上的色彩或觀念,也隨著舞者狂放、野性等貼近血液的反射肢體,褪下,回到最初的生活本質。
「看舞蹈就是一種感受。觀眾有沒有被舞作撞擊,有沒有被觸動是更重要的事。《十三聲》從2016年首演後走過國內外眾多城市,累積八十多場的演出。每一次演出都在經歷和舞者們,和觀眾心靈上的交流。」鄭宗龍這麼說道。
國泰推動藝文深入臺灣各地
離開疫情期間視訊、遠距等零接觸的隔閡,解封後的蠢蠢欲動,恰好能讓藝文活動填滿這幾年的缺憾。今年倡籲「生活解封、藝術狂放」的國泰金控,也在攜手雲門舞集28年、正逢雲門50周年的歷史意義裡,讓被舞評盛讚「太台、太美、太狂、太爽」的《十三聲》走入戶外人群,在面對面的現場,真實地讓每個毛細孔都感受到舞者身體環境的能量。鄭宗龍說:「《十三聲》這個作品乘載了一個小世界,所以來現場看這齣舞,好像去聞到這個地方的天氣、環境、食物、氛圍。這種很生活,很專注,很真實的狀態,是我覺得在疫情之後,社會更需要的事情。」
不僅如此,雲門和音樂人林強、著名設計師何佳興、世界劇場設計大獎王奕盛、燈光設計沈柏宏、及服裝設計師林秉豪、劇場鬼才蔡柏璋的跨界合作,更讓《十三聲》變成一個整體,凌駕艋舺街頭的市井百態,成為被賦形的生活符碼或訊息。而國泰金控這麼多年關注藝文的推進,也將隨著如此叩問在地的《十三聲》,轟然迸發大眾對於藝術的感知。誠如總監所說,「國泰對整個藝術及舞蹈的深耕幫助非常多。人們對於舞蹈可能都帶有一種迷思,很怕看不懂,但舞蹈一定要看懂嗎?國泰和我們合作的這28年,很多民眾藉由活動開始不害怕,開始用身體感受。其實每個人生活中一定都有舞蹈,動來動去也是我們身體的本能。……只要有不同感受,舞作都會種在觀眾心裡。」
2023國泰雲門隨行吧
兩場戶外公演《十三聲》,四地八場社區巡演
戶外公演|兩地兩場
7/15(六) 19:30 臺北 國家兩廳院藝文廣場
7/22(六) 19:30 臺中 市政府前廣場
社區巡演|四地八場
8/19(六)、8/20(日) 臺中 國立臺灣美術館大廳
8/26(六)、8/27(日) 馬祖 南竿鄉體育館
9/02(六)、9/03(日) 桃園 龍岡森林公園天幕廣場
9/09(六)、9/10(日) 金門 金城體育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