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藤忠雄清水模新作「光之空間」!韓國Musuem SAN藏身山林中的全新光影冥想空間

安藤忠雄清水模新作「光之空間」!韓國Musuem SAN藏身山林中的全新光影冥想空間

擅長使用光影來表現建築詩意氣息的日本建築大師安藤忠雄,近期再度為同樣出自他手的韓國原州「Museum SAN」打造全新冥想空間「光之空間」(Space of Light),工整的十字架線條襯著大師標誌的清水模建築,任由光線照耀灑下,讓每位造訪者有如沐浴在舞動光影中,甚是自在逍遙。

安藤忠雄為Museum SAN打造全新「光之空間」。(圖片來源:Museum SAN)  
安藤忠雄為Museum SAN打造全新「光之空間」。(圖片來源:Museum SAN)  

Museum SAN 安藤忠雄在韓國的博物館建築大作

相比起大師在全球各處的博物館作品,坐落在韓國原州的Museum SAN顯得低調許多。在2013年落成的Museum SAN,是安藤忠雄耗時8年才完成的博物館鉅作,當時他受以造紙業起家的韓松集團之邀,將100多公頃的森林開闢出一幢藝術殿堂。

Museum SAN空間一隅(攝影:Ian Liu)  
Museum SAN空間一隅(攝影:Ian Liu)  

Museum SAN由Space(空間)、Art(藝術)、Nature(自然)三個英文字首結合而成,其發音也巧妙呼應韓文「山」之音,藉此來表彰博物館正位處廣袤的綠意山林之中;若從高空俯瞰,長方形、三角形和圓形等空間組成的博物館園地,不僅體現大師設計理念中連接天、地、人的哲學,隨著四季更迭而變化的自然景緻,更為博物館增添遠離塵世的避世風情。

坐落韓國原州山中的Museum SAN。(圖片來源:Museum SAN) 
坐落韓國原州山中的Museum SAN。(圖片來源:Museum SAN) 

如今,隨著博物館開館10週年之際,除了《安藤忠雄-青春》回顧展正登場外,大師也為博物館獻上第二個冥想空間建築之作「光之空間」,一處能體現他以清水模混、光線和與自然合而為一的標誌性建築風格。

雖然設計風格令人想起安藤忠雄的代表作「光之教堂」,然而「光之空間」沒有宗教包袱,更特別的是,當耀眼的陽光穿透方形清水模屋頂的交錯十字狀縫隙,由於沒有玻璃與其他裝置加以阻擋介入,因此人們能夠完全享受溫暖的光之洗禮,直接感受自然與內在的連結,遁入一個近乎神聖的沉思和自我反省冥想時刻。

全新「光之空間」少了玻璃介入,讓光線能夠照進空間裡。(圖片來源:Museum SAN) 
全新「光之空間」少了玻璃介入,讓光線能夠照進空間裡。(圖片來源:Museum SAN) 

安藤忠雄表示:「『光』是這個新冥想空間的主要焦點,人們能夠感覺到他們正在直接接觸自然,一個真正能讓自然與人類融為一體的空間。」也因為光線能夠暢通無阻地折射至建築內,某方面也算是實現了大師多年的心願,「沒有玻璃,光線顯得更加美麗,希望有一天,我也能把光之教堂的玻璃拆除掉。」

全新「光之空間」少了玻璃介入,讓光線能夠照進空間裡。(圖片來源:Museum SAN)  
全新「光之空間」少了玻璃介入,讓光線能夠照進空間裡。(圖片來源:Museum SAN)  

Museum SAN必看展館

基本上,Museum SAN處處可見大師安藤忠雄的建築語彙,清水模、光影、俐落簡約線條,搭配粗曠的坡州石材,絕對是建築迷必朝聖之景點。

Museum SAN隨處可見安藤忠雄代表性的清水模建築元素。(圖片來源:Museum SAN)  
Museum SAN隨處可見安藤忠雄代表性的清水模建築元素。(圖片來源:Museum SAN)  

博物館由探索紙的意義與價值的紙藝廊、擁有版畫工房與收藏韓國近現代繪畫與雕塑品的青鳥藝廊,以及展出美國藝術大師James Turrell作品的James Turrell館為主,而穿梭連結其中的則有花之庭園、水之庭園與石之庭園。

小檔9.水之庭園(攝影:Ian Liu)
水之庭園(攝影:Ian Liu) 
左圖為花之庭園、右為水之庭園咖啡廳(攝影:Ian Liu) 
左圖為花之庭園、右為水之庭園咖啡廳(攝影:Ian Liu) 

除了全新冥想空間「光之空間」外,在2018年時,安藤忠雄便為當時開幕5週年的Museum SAN打造了第一座有著圓弧穹頂的冥想室,與鄰近的石之庭園互相輝映。

安藤忠雄為Museum SAN打造的第一間冥想室。 (圖片來源:Museum SAN)  
安藤忠雄為Museum SAN打造的第一間冥想室。 (圖片來源:Museum SAN)  

Museum SAN交通怎麼去?

距離首爾約兩個小時車程的Museum SAN,若非自行開車前往其實不算好到達,通常遊客會選擇博物館提供的直達車往返,或是選擇搭上韓國KTX高速鐵路直奔原州,再搭乘接駁巴士。

方法一:KTX高速鐵路+原州接駁巴士

KTX票務必先網路訂票,票券會不定時釋出,車票購買好後可以直接在APP上使用。中文官網點此

去程上車站:首爾

去程下車站:原州Wonjun或萬鐘 Manjong (用電腦版網頁需要點至視窗下方M查詢)

回程上車站:原州Wonjun(因為接駁巴士是繞一圈,終點站是原洲)

原州接駁巴士

上車站:原洲站(第一站)、萬鍾站(第三站)

下車站:Museum SAN

費用:上車告知司機要下車地點,會給類似手環的來回票券,費用5000韓元。

路線:建議去程搭10:30車次、回程15:30,但因為車次常更改不知是否有變動。目前行駛時間表(下方圖)為2月1日開始實施。也可查看官網時間是否正確

小檔15.原州接駁巴士時刻表
原州接駁巴士時刻表(攝影:Ian Liu) 

方法二:博物館直達客運 (最方便)

早上9:30從市政廳站2號出站有直達車

下午17:00從博物館回程

官網預訂車票,需要先註冊NAVER帳號 (FB或LINE可綁定)

方法三:高速客運(高速巴士站很大,若怕迷路建議須提前去買票看場地)

可以搭首爾-原洲高速巴士(大概1.5小時),在客運站前方可以搭乘原洲接駁巴士(Terminal那站)

Museum SAN

地址:강원도 원주시 지정면 오크밸리 2길 260

公休:每週一(若週一為國定假日,則照常開放)

更多資訊可查詢官網

資料來源|Museum SAN

延伸閱讀

RECOMMEND

2025大阪世博「大屋根」環形廊道:藤本壯介設計世界最大木造建築,以日本傳統工法為靈感

2025大阪世博「大屋根」環形廊道:藤本壯介設計世界最大木造建築,以日本傳統工法為靈感

2025大阪世博將於4月13日至10月13日舉行,主題為「讓生命更光輝的未來社會藍圖」,展會現場的重點環形建築「大屋根」邀請到建築師藤本壯介設計,希望成為團結161個參展國的團結象徵。

2025大阪世博「大屋根」環形廊道:藤本壯介設計世界最大木造建築,以日本傳統工法為靈感
2025大阪世博將於4月13日開幕,展會現場的重點環形建築「大屋根」邀請到建築師藤本壯介設計(圖片來源:Expo 2025 Osaka)

「大屋根」展場交流的中心

佔地6萬平方公尺的木結構建築「大屋根」,是本次世博會的中心活動場域與主要通道,不僅將為遊客提供流暢的動線體驗,還能遮擋烈陽與雨水,創造舒適的休息空間。「大屋根」的內部設計以和諧的空間規劃滿足展覽、互動體驗及大型活動的需求,遊客也能登上建築頂部休憩,成為遊客與參展國之間交流的重要樞紐。

2025大阪世博「大屋根」環形廊道:藤本壯介設計世界最大木造建築,以日本傳統工法為靈感
「大屋根」是本次世博會的中心活動場域與主要通道(圖片來源:Expo 2025 Osaka)
2025大阪世博「大屋根」環形廊道:藤本壯介設計世界最大木造建築,以日本傳統工法為靈感
遊客也能登上「大屋根」頂部休憩(圖片來源:Expo 2025 Osaka)
2025大阪世博「大屋根」環形廊道:藤本壯介設計世界最大木造建築,以日本傳統工法為靈感
遊客也能登上「大屋根」頂部休憩(圖片來源:Expo 2025 Osaka)

藤本壯介的設計理念以「在多元中追求的統一性」為核心,建築靈感來自日本傳統木造建築,如京都著名的清水寺舞台等,融合傳統工藝概念與現代工程技術,並採用接合技法「nuki」讓結構更穩定。整體環形結構直徑達675公尺,高度介於12至22公尺間,步道周長超過2公里,將成為全球最大規模的木造建築之一。擁有壯觀視覺效果的「大屋根」不僅展現了日本傳統建築精神,亦象徵了全球文化交融的未來願景。

2025大阪世博「大屋根」環形廊道:藤本壯介設計世界最大木造建築,以日本傳統工法為靈感
建築靈感來自日本傳統木造建築,如京都著名的清水寺舞台等,融合傳統工藝概念與現代工程技術(圖片來源:Sou Fujimoto)
2025大阪世博「大屋根」環形廊道:藤本壯介設計世界最大木造建築,以日本傳統工法為靈感
採用接合技法「nuki」讓建築結構更穩定(圖片來源:Sou Fujimoto)

為避免世博會結束後資源浪費,主辦方也向公共組織與私人企業開放提案,針對「大屋根」的未來提出創意解方,期望將其轉化為永久性建築。未來,「大屋根」或將改建為城市公共空間、社區中心或創意文化園區等多種可能,也十分令人期待。

2025大阪世博「大屋根」環形廊道:藤本壯介設計世界最大木造建築,以日本傳統工法為靈感
大阪世博開放各界為「大屋根」的未來提出創意解方(圖片來源:Expo 2025 Osaka)

延伸閱讀

RECOMMEND

隈研吾團隊打造日本岡山防災公園!運用當地特產,以竹材串起豪雨重創後的社區與自然

隈研吾團隊打造日本岡山防災公園!運用當地特產,以竹材串起豪雨重創後的社區與自然

隈研吾建築團隊的最新力作,位於日本岡山縣的公園內,是一座承載著災後重建意涵的竹造建築。在重創當地的「西日本豪雨」後,團隊特別選用當地特產——竹子,透過竹材的自然曲線與透明玻璃窗構成的空間,將傳統工藝與現代設計巧妙融合,重新定義社區與自然的連結。

隈研吾團隊打造日本岡山防災公園!運用當地特產,以竹材串起豪雨重創後的社區與自然
這座竹造建築位於岡山縣倉敷市的防災重建公園內(圖片來源:KKAA)

這座竹造建築位於岡山縣倉敷市的防災重建公園內,該地區在2018年7月「西日本豪雨」水災中受到嚴重破壞,而這座公園的基地,正是豪雨造成堤防潰決的地點。日本政府攜手隈研吾建築團隊與當地居民共同設計,重建起這座結合防災、社區活動功能的公園。

隈研吾團隊打造日本岡山防災公園!運用當地特產,以竹材串起豪雨重創後的社區與自然
這座公園的基地,正是2018年「西日本豪雨」造成堤防潰決的地點(圖片來源:KKAA)
隈研吾團隊打造日本岡山防災公園!運用當地特產,以竹材串起豪雨重創後的社區與自然
日本政府攜手隈研吾建築團隊與當地居民共同設計,重建起這座結合防災、社區活動功能的公園(圖片來源:KKAA)

隈研吾團隊在公園裡設計了兩座設施,分別作為社區活動中心和緊急儲存倉庫使用,兩者以巨大的竹結構連接,就像一座大門般。其中,社區活動中心僅由玻璃窗組成,帶來通透、開放的感受,歡迎居民們入內。

隈研吾團隊打造日本岡山防災公園!運用當地特產,以竹材串起豪雨重創後的社區與自然
團隊在公園裡設計了兩座設施,分別作為社區活動中心和緊急儲存倉庫使用(圖片來源:KKAA)
隈研吾團隊打造日本岡山防災公園!運用當地特產,以竹材串起豪雨重創後的社區與自然
社區活動中心僅由玻璃窗組成,帶來通透、開放的感受(圖片來源:KKAA)

橫向向外延伸的竹構造,原料來自於當地特產的竹子,增強居民對於建築的共感。而具有自然曲線的屋簷,通風之餘也為訪客遮擋烈陽和雨水,不僅呼應了日本傳統建築技術,同時也擁抱當代創新概念,展現公園熱情好客的姿態。

隈研吾團隊打造日本岡山防災公園!運用當地特產,以竹材串起豪雨重創後的社區與自然
具有自然曲線的屋簷,通風之餘也為訪客遮擋烈陽和雨水(圖片來源:KKAA)
隈研吾團隊打造日本岡山防災公園!運用當地特產,以竹材串起豪雨重創後的社區與自然
竹構造原料來自於當地特產的竹子,呼應日本傳統工法(圖片來源:KKAA)

從建築之間的留白看出去,一面能看見城市熱鬧的氛圍,另一面則能看見周圍山脈的自然美景,兩者彷彿透過這座建築相互串連,成為完整的一體。

隈研吾團隊打造日本岡山防災公園!運用當地特產,以竹材串起豪雨重創後的社區與自然
從建築之間的留白看出去,一面能看見城市熱鬧的氛圍(圖片來源:KKAA)
隈研吾團隊打造日本岡山防災公園!運用當地特產,以竹材串起豪雨重創後的社區與自然
另一面則是周圍山脈的自然美景(圖片來源:KKAA)

資料來源|Kengo Kuma and Associates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