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時代的推進,曾為製造業王國的台灣經濟重心逐漸轉變、環境意識抬頭,讓眾多工業區面臨著升級與轉型的課題。全台共有62個工業區,近8成的園區已開發超過30年,早期廠區封閉性高,規劃多以單一機能及安全管制為導向,也在大眾心中留下環境污染的蒙塵印象,不願親近。那麼要如何為他們注入設計與活力呢?在台灣設計研究院(以下簡稱設研院)主導下,新北樹林、桃園大園、台中港關連與高雄大發由北到南4個工業區,一場「工業區再設計」改造行動正在進行式。
工業區也要公園化!打破廠區邊界感
這緣起於經濟部工業局在2021年發起「工業區前瞻美學標竿計畫」,要優化傳統產業的工廠文化並不容易,承接下任務的設研院於是展開「工業區再設計」計畫,與眾設計團隊以「打開工業區,工業區公園化」為理念,首先選定服務中心及其周邊環境作為踏出改造的第一步,希望能帶動廠商與鄰里一起創造共融共好的環境。
多數園區開發歷程久遠,與周圍鄰里明顯疏離,而服務空間閒置衍生出公共設施不足的問題,並缺乏整體性的識別指標。中華民國工業設計協會(CIDA)與日目視覺藝術、洪天創藝共同打造劃一的視覺與識別指標系統,將模組化設計適性導入不同工業區環境脈絡之中。整體性的綠色主色調,正對應改造計畫「公園化」的理想。對於主視覺logo設計,CIDA說明3個參差色塊分別代表區(Park)、廠(Factory)、里(Neighborhood),在造型線條間可以找到對應3角色的P、F、N字母,彷彿每個人都能投射自己對工業區的想像,參與進來、串連起彼此的關係與能量。
用設計力打開工業區,為傳統空間導入人本思維
實際走近設計介入後的服務中心,對比舊照片中紛雜的色彩系統與動線規劃,新的齊整景觀與打開前庭後的綠化空間很是舒心開闊。團隊在設計之初,便朝低度維護管理即可保持理想狀態的目標進行,打開了圍牆、整理服務中心的動線與基地現況;種植適合在地、隨季節變化的多元植栽,進而釋放人行區域及行道樹生長空間;此外也整理建築意象,彰顯出服務形象,最終建立出一致且清晰的公共指引系統。
長期關注台灣設計趨勢的中華民國室內設計協會(CSID)理事長趙璽分享:「場域改造能讓主事者與職員更有自信,就像設研院在許多學校、衛生所等地方的再設計,讓環境變得更具意義了,而地方社區、協進會也會覺得自己是跟廠商是一起的。」於是工業區不再是以往人們想像中的髒、濁印象,被翻轉了過來。設研院院長張基義也表示,「透過設計流程的導入,我們希望能啟動一個標竿,建立工業區的人本環境示範,並且讓這個示範能持續地被複製。」一旦打破這些有形圍牆,都會也多了與周遭共好的公共空間,工業區的封閉氛圍翻轉了,也與群眾展開更多對話,激發彼此對城市的想像力。當然,改造後的4個示範工業區還有各自的新面貌,編輯帶你們一探究竟。
編輯帶看4個工業區的設計改變!
❶ 新北樹林工業區
設計規劃:工二建築 |設計監造:豫青設計 |工程施工:力展營造
設計此區的工二建築創辦人胡靖元說明過往圍牆遮蔽住行人視野,看似不是一般民眾前往的地方,與外界有疏離隔閡感,跟中心公眾服務的本質是背離的。「工業區看似是非常專業的區域,推行公園化就是要把它角色做一個翻轉。」於是他拆掉了圍牆,並調整動線與指標,將人車進行分流;此外他濃縮了停車位,並將零碎與閒置的空間重新整合,增加園圃與人行道鋪面的占地;他也保留原樹,並增加些適地的植栽及街道家具。工二建築順利在小小腹地之上,騰出一個開放性的街角廣場,從此人們看見樹林工業區第一眼不再是水泥牆,而是親人的社區公園。
❷ 桃園大園工業區
設計規劃:共感地景創作 | 設計監造:蔡嘉豪建築師事務所 |工程施工:宏燁營造
這裡第一個率先啟動改造的服務中心,過往留存不合時宜的招牌及植栽遮擋,前後人行動線多有障礙物、不易行走。引領共感地景創作團隊的陳宣誠策略是讓建築融入周遭桃園特色的埤塘地景。像是服務中心立面應用近似天空的淺藍色不鏽鋼板,打出自然韻律的孔洞,柔化的建築立面,「你會看到這工業區的建築消失掉,跟眼前景色是同為一體的,視覺上不會過於龐大。」戒備感森嚴的安全鐵窗被拆除,共感設計也移植附近的濱海植物如田代氏石斑木、草海桐等等,並整平人行道的高低差,透過耐候鋼材妝點並規劃行人動線,串連起中心往後側停車場的動線,成為更加安全友善的人行環境。
❸ 台中港關連工業區
設計規劃:共序工事(空間)、豫青設計(景觀)|設計監造: 黃宏毓建築師事務所|工程施工:甲圓營造
原先的車行動線截斷前庭群眾使用空間,豫青設計於是針對景觀空間進行整合。設計經理簡瑋廷說明與居民和中心討論後,發現假日或夜間許多人會來這運動或散步,把車行動線集中後能有效管理也減少了違停,人與綠地的空間也就退讓了出來,前庭延續到後院成為一體的開放性廣場,彷彿工業區裡的綠色客廳,「這邊可能會有辦活動的需求,我們在景觀上留白,除了空間能多元運用,也可以去襯托原本建築物的美感。」
而共序工事主理人洪浩鈞則為建築外觀優化,原先扁平立面畫上立體滴水線,區隔出1、2樓不同的紋理,「1樓考量到人們在旁邊移動,所以採用平面細緻的紋理、營造出微尖銳的觸感;而二樓像海波浪般的塗料紋理都是師傅手工塗抹的,每抹上一次狀態都不一樣,回應與人關聯性的意象。」戴上了點紋理,建築就有了不同表情。他補充下一階段將重新規劃尚未妥善利用的大廳空間及內部不協調的色調,成為更友善的交流空間。
❹ 高雄大發工業區
設計規劃:中華民國景觀學會(人行道鋪面)|設計監造: 疆圖工程顧問|工程施工: 合元興工程
開發年份久遠的工業區道路通常樣態繁多且混亂,現在大發工業區正在導入一致性的人行道規劃及公共指標系統,在資訊上也力求減法,減少不必要的色彩、資訊及指標數量,提供清晰明確的指引。此外,中華民國景觀學會(TILA)規劃8種同色系的人行道鋪面變化,整合進園區環境色彩,也在既有人行道尺度的限制下,規劃出基礎人行通道寬及適宜的行道樹生長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