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設計,某種程度上也在體驗他人生活,用自己的感官和洞察力,重現使用者記憶中的情景環境,捕捉稍縱即逝的某些細節。這次,跟著以日常萬物和鮮明童趣風格見長的楊士慶,及巧妙轉譯庶民百態和傳統文化,形塑寫實又魔幻之台式巴洛克的陳念瑩,一起深入重新橋二手市集、後車站太原路商圈,穿梭於不可復現的時空,走進設計師逛街時的另類視角!
同樣是需要以靈感進行創造的工作,有些設計師會把精緻而繁複的設計思維注入作品,但也有設計師反其道而行,楊士慶和陳念瑩就是兩個十分獨特的存在,皆以野生的、接地氣的、詼諧的、離經叛道的、反轉歷史輪廓的敏銳觀察,來闡述自身對美學的獨特見解,不僅引起設計圈高度矚目,也為許多觀看者帶來全新感受。
小時候曾在嘉義住過,自述阿公改裝大型倉庫提供親朋好友玩耍的陳念瑩,搬到北投之後,在做大學畢業製作時,曾經到檳榔攤打工將近1年,「大家都會期待聽到被騷擾的故事,可是其實現在的檳榔攤大部分都是阿姨跟阿伯,我喜歡那樣的一個小空間,可以提供這間店所需要的一切,而且檳榔吃下去會變得有點high又很熱鬧。」從金品字樣霓虹燈、禁菸標語、Hello Kitty貼紙、愛心便利貼、徵人啟事、發財樹盆栽,到門口正要購買檳榔的客人,陳念瑩在作品《菁仔五十》中準確描繪了她坐在店裡看向外面的景象,其他人眼中的獵奇文化,對她來說卻是一份「只要動手不用動腦」的好工作。
出生於新竹湖口營區,楊士慶笑說自己從小就立志未來一定要去很熱鬧的城市生活,因為去哪裡都很方便、看展覽也很方便,「出國時起初會覺得一切很新鮮,但那個新鮮很快地轉變成壓迫和不自在,也許是精心設計過的『美』太多了,反而很懷念充滿了溫柔人情味的台灣。」前陣子去倫敦旅行,楊士慶卻發現自己更喜歡在街頭搜尋不同文化的融合和碰撞,「去跳蚤市集,可以看到不同溫層的使用者把很多物件堆疊在一起,他們很直觀地搭配這些材質,從我設計師的角度來看卻非常協調。或是我在逛市場的時候,也會非常在意一些告示牌或價格表,看似純樸的layout,其實力道更生猛。」
從手寫、拼貼、繪製、掃描到影印,楊士慶的作品裡面,始終想要透過各種媒材和途徑保留返璞歸真的純粹,或凸顯他自己才看得懂的幽默感,「即便這個東西客戶不是很理解,但是我自己看到會感到愉快,默默地把自己喜歡的元素偷塞進去,還可以賺到收入,是我能一直持續長時間工作,而不會喪失熱情的原因。」光是思考「如果不做設計那我會做什麼」這個問題,楊士慶就會識趣地馬上又坐回電腦前面。
陳念瑩則想了3秒鐘,開誠布公地跟我們說:「我通常是腦袋裡浮現某個畫面,然後心想靠北,這樣畫應該很靠北。然後就把它畫出來。」著迷於以雙腳漫遊的她,經常在城市的各個角落邊走邊做田野調查,曾經從北門走回北投、從三重走到大安,「以前台北隨處可見那種好像沒在管別人怎麼看,很野蠻地貼來貼去的東西,現在許多店家以為設計感就是一窩蜂地購入所謂文青風擺設加上手寫字體,同質性、大量生產的物件變多,我反而覺得變無聊了,不如貼靜思語和醜醜的壁貼還比較有趣。」
Tim Brown曾說設計的本質是一種綜合的造形活動,產品則是日常生活器具,設計透過產品反映當時的生活型態、美學價值、流行風尚、經濟發展與文化層面,「現在很多年輕人為什麼喜歡迷因、長輩圖?我們以前可能會覺得土到不行,但就試著提醒自己嘗試去欣賞,也想想看是不是有我沒發現的特殊樂趣。」已是自成一格的佼佼者,楊士慶指出近年設計圈逐漸有新的風格正在形成,他認為不要太習慣做原本就擅長的事情,才能跳脫窠臼做出令人玩味的設計。
而陳念瑩在情色、醜陋、粗俗、非主流的題材中游刃有餘,「這次來重新橋有發現它越來越『阿伯化』,有賣五金的、釣具的,A片攤也變多,老闆還會問你有沒有滿18歲,而且一邊逛街,旁邊經過的阿伯還大喇喇地直接走過來觀察你,筆直地盯著你看那種。」她既投入又抽離地,用自己獨有的戲謔引起台灣人的共鳴。觀察著,同時也被觀察著;好品味,壞品味,彷彿也只是一體兩面、同相共生。
「路上觀察學」—— 設計師們的靈感小物
楊士慶認為老釦子很有趣,可以在上面發現許多多餘且不必要的裝飾,如果把它變成創作素材,混搭在一起,就像他自己也常買的舊別針一樣,會產生衝突的美感。「這兩個金屬擺飾,雖然不是我平常生活中會出現的物件,但第一眼看到它的時候覺得很Y2K,也許可以作為創作素材來使用。我一向會特別注意老鐵盒,現在食品包裝多數採實拍,以前則用繪畫的方式來表現食物,對我來說很有魅力,不需要太在乎圖像跟裡面裝的食品是否長得完全一樣。」他也分享:「老物就是有種魅力,像這個蝴蝶標本旁邊產生的紋理很有機,是很自然、經過時間形成的,我有時候也會掃描進電腦留存。」
陳念瑩則喜歡會發光的物件,也著迷於東西像標本一樣裝載在盒子裡,「這個在釣魚用品攤找到的,除了有燙銀,尺寸也帶來一種很恰到好處的愉悅。另外一個不知道到底是蒙古還新疆來的酒壺,造型真的太棒了,材質像是狩獵手套,還有蒙古人成吉思汗這個圖案,帶有抑鬱和凶狠的表情,感覺背後有什麼故事。」陳念瑩也笑說,如果帶著警車氣球去參加派對,一邊大喊:「Popo來了!」一定很好笑,有種惡搞的幽默感。
陳念瑩
1993年生於三重,新營與新港人混血的新新人類,從幼稚園開始接觸美術,接著是不厭其煩的美術系與美創所,平時喜歡逛菜市場、拾荒、廟會、製陶、派對、傻瓜攝影、奇裝異服、印製長輩無法理解的T恤、邊陲地區探險,目前是偶爾的高中美術老師、偶爾的平面設計師與更偶爾的刺青師,2022年以《不是路》專輯獲得第33屆金曲獎最佳裝幀設計獎。
楊士慶
1991年生於新竹,創作領域涵蓋唱片、書籍、展覽藝術活動等。合作藝人包括張惠妹、林宥嘉、孫燕姿、盧廣仲、魏如萱、蘇慧倫、Karencici、宇宙人等。曾任金曲裝幀評委、入圍第18屆美國獨立音樂獎最佳音樂海報。2019年以美秀集團《電火王》入圍第30屆金曲獎最佳裝幀設計。2021年擔任第32屆金曲獎視覺形象設計,並以巴奈《愛,不到》入圍最佳裝幀設計。2021∼2023年擔任金點設計獎主視覺設計,2023年為臺北藝術節設計前導視覺及主視覺。
文|張瑋涵
攝影|Ogawa L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