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白晝之夜信義區登場!3大展區9大亮點作品,邀市民一同「起義吧」

2023白晝之夜信義區登場!3大展區6大主題邀台北市民一起「起義吧」

2023 台北「白晝之夜」即將於 10 月 7 日回歸,以「起義吧!」為主題,共有 3 大展區、6 大主題,集結25件跨媒材藝術裝置作品,超過35場演出節目,總計近100組藝術家及團隊參與,活動地點集中於信義區,涵蓋國父紀念館、市議會、市政府,加上松菸、台北 101、ATT 4 fun、故宮等共同響應,打造台北市中心最大的藝術廣場。

2023 白晝之夜主題「起義吧」不僅代表地理位置上的信義區,更邀請每一位參與者,不論年齡、性別、背景,透過藝術行動深度挖掘與講述土地上的故事,讓繁榮喧囂的商業市中心,轉化成一個有思考、有重量的文化中心,對世界傳達出我們的聲音與態度、自由與開放。

白晝之夜台北信義區_4
(圖片來源:白晝之夜)

2023 白晝之夜 六大主題、活動亮點一次看

國際視野:本屆白晝之夜邀請到法國攝影師 JR、巴西藝術家 Néle Azevedo,以全球議題為創作核心,並邀請市民一起在這個夜晚中共創。

✴《Inside Out Project》千人市民攝影行動 ✴

《Inside Out Project》為法國街頭影像藝術家 JR 發起的拍攝計畫,以標誌性的黑白拍攝風格為基礎,召集群眾在公共場所張貼巨型的個人黑白相片,轉化為公共藝術作品,鼓勵大家發掘在地故事和議題,在過去十年間,總計有來自 152 個不同國家和地區、累積超過 50 萬人次參與。


本次《Inside Out Project》攝影車首次來到臺北,將邀請民眾以「Born Free 生而自由」為題,拍下巨大的人像照片,張貼在台北各大地標建築物上,集體守護、表達城市的自由與多元。《Inside Out Project》將率先自 9月20日起巡迴臺北六大地點,包含自由廣場、陽明山冷水坑、松山慈祐宮、松山文創園區、西門町、台北 101,拍攝名額有限,將以現場排隊順序為準。

2023白晝之夜歡迎臺北市民成為《Inside Out Project》追車者,擺出最有態度的姿勢,留下對「生而自由」主題的詮釋與感受
JR 擅長使用大型黑白肖像,轉化成藝術作品,張貼在城市地標與公共場所,表現對於人、社區與社會的關注。(圖片提供:白晝之夜)

✴《Minimum Monument》最小的紀念碑 小冰人藝術行動 ✴

國父紀念館區域將由巴西研究學者 Néle Azevedo 帶來的《Minimum Monument 最小的紀念碑》小冰人藝術行動,製作三千個手工切割的冰雕人形,邀請民眾在白晝之夜當天,在有限的時間內,一同把小冰人放置在國父紀念館前的階梯上。隨著時間自然融化並稍縱即逝的小冰人,更像是給臺北、臺灣和全世界人民的一記警鐘,也讓人們直接體會到全人類都在一起面對的未來處境。

2023白晝之夜巴西藝術家暨獨立研究者 Néle Azevedo,是當代 Ephemeral Art 無常藝術 _ 暫時性藝術的代表創作者,2001 年首次以 Minimum Monument Project 展開城市空間擾動的藝術計畫。(圖片提供/藝術家 Brief introduction of Néle)
巴西藝術家暨獨立研究者 Néle Azevedo,是當代 Ephemeral Art 無常藝術/暫時性藝術的代表創作者。(圖片提供:Néle Azevedo)

② 藝術公園:由朋丁 Pon Ding 策劃、攜手 13 位國內外藝術家,在國父紀念館翠湖周圍打造實驗型藝術公園。

✴ 買不到藝術公園 ✴

由朋丁 Pon Ding 團隊策劃的「買不到藝術公園—遊湖計畫」,邀請民眾在什麼都買得到的信義區,與藝術家來談談各種買不到的人生議題。從主題藝術裝置和互動參與展演出發,探究夢、水資源、自我觀照、善與惡、經濟動物權、公共空間再定義、身體主張等議題,在這個只存在一晚的藝術聚落當中,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其中,由藝術家賴舒勤帶來的「如果你叫醒我,我會告訴你一個剛剛的夢」作品,現場特設多張床墊,讓大家一起來用最舒服的姿勢躺著欣賞表演。

2023白晝之夜買不到藝術公園—遊湖計畫,是由朋丁擅長的主題藝術裝置與互動參與演出方向出發,圍繞翠湖周邊,規劃一場只存在一晚的藝術聚落。
「買不到藝術公園—遊湖計畫」從主題藝術裝置與互動參與演出方向出發,規劃一場只存在一晚的藝術聚落。(圖片提供:白晝之夜)

③ 自由街頭:有 Wild Open Arts 沉波立見與 4 位頂尖塗鴉藝術家,在 20 公尺高空進行的 24 小時不間斷創作;以及連續 6 小時、超過 30 人接力的喜劇脫口秀,加上馬戲、音樂、舞會等豐富演出。

 24 小時 Live Painting 

由策展人張鐦方策劃、邀集四位享譽國際的街頭藝術家,以街頭視覺藝術獨有的接圖文化,一起在市府松智路側 18 公尺高的牆上盡情塗鴉!街頭視覺藝術家一向透過作品進行公共對話,而大型作品的創作,除考驗型態及個人風格的展現,也讓藝術家對內進行更多自我對話,思索內在精神及其自身所代表的文化內涵。於白晝之夜當天將完整呈現 24 小時的 Live Painting,除了對應了街頭視覺藝術的特性,「正在生成的」街頭視覺藝術,也讓這份生命力加倍地活靈躍動。

2023白晝之夜_2
四位享譽國際的街頭藝術家將以街頭視覺藝術獨有的接圖文化,一起在市府松智路側 18 公尺高的牆上盡情塗鴉。(圖片提供:白晝之夜)


✴ 星空市政廳 ✴

認真與輕鬆並不衝突,理性與感性可以並存。以民主的肥皂箱作為初衷,卡米地俱樂部發起「星空市政廳」,邀請超過30位喜劇演員一起聊聊自由的台北,笑談他們對台北、市政、生活、年輕人,甚至世界議題的想法與吐槽,還開放觀眾一起上台參與,可以情緒發洩,也可以暢抒己見,所有的聲音,都直達市政廳。

2023白晝之夜_1
每場次的「星空市政廳」都由一位知名喜劇演員領銜,笑談他們對台北、市政、生活、年輕人,甚至世界議題的想法與吐槽。(圖片提供:白晝之夜)

④ 佔領府會:打開平日的政府辦公場域,議事廳化身劇場、貓進駐市長室、市府大廳變成深夜 Live House,全都能自由駐足觀賞。

✴ 貓市長「毛容容」佔領中 

日本羊毛氈藝術家佐藤法雪以人身比例放大創作的擬真貓頭空運來臺,成為貓頭人身的「毛容容」角色,透過僻室 Houce Peace劇團規劃創作的行為藝術演出,在白晝之夜當天擔任一日貓市長,不但有就職典禮、線上就職演說,還以 3D 實境直播以及限量開放參與的方式,在市長室與網友及市民互動,當晚也將走出市長室巡視白晝之夜,在藝術廣場上與大家相見。

2023白晝之夜貓市長毛容容即將在白晝之夜當晚佔領市長室,發表就職演說
貓市長「毛容容」即將在白晝之夜當晚佔領市長室,發表就職演說。(圖片提供:白晝之夜)

✴ 開箱市議會 ✴

白晝之夜將用藝術開箱市議會,音樂結合馬戲肢體的演出,首次以市議會作為表演藝術與行動參與的場域,有展現身體多樣性的 kikiball 舞會、議事廳上演莎士比亞的經典名劇、在市民廣場上以雙層巴士為舞臺的跨界演出,跟隨鼓聲的節奏,倒立雜耍,顚倒眾生以隱喻的手法展現議事民主,由下而上翻轉日夜,挑戰想像的疆界。

2023白晝之夜白晝之夜用藝術開箱市議會,音樂結合馬戲肢體的演出,以隱喻的手法展現議事民主。
白晝之夜用藝術開箱市議會,音樂結合馬戲肢體的演出,以隱喻的手法展現議事民主。(圖片提供:白晝之夜)

✴ 臺北大歌廳 時代DJ金曲 

從 70 年代的美軍俱樂部時期、80 年代的 KISS 和戴安娜、90年代 Spin、Roxy,千禧年的 Room 18、Luxy,到相對近期的操場及final,每一個世代都有青春、音樂,和整夜跳舞的夜晚。由 Legacy 知名音樂策展人阿舌策劃的「臺北大歌廳」,邀請從 70 年代到當代的著名 DJ,從台北各年代指標性的夜生活場所出發,復刻這些經典的音樂,將市府一樓大廳化為舞池,盡情搖擺,徹夜狂歡。

2023白晝之夜_3
「臺北大歌廳」邀請從 70 年代到當代的著名 DJ,復刻經典的音樂,將市府一樓大廳化為舞池。(圖片提供:白晝之夜)

⑤ 一夜影展:白晝之夜這晚,將仁愛路變成一家電影院!

✴ 快車道電影院 ✴

街道是城市交通的血脈,承載了大大小小事件,但我們從來就沒有機會停駐在快車道上,感受城市的脈動和紋理。策展人吳凡以青春叛逆與學運為題,與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共同合作,在這一夜佔領快車道,在樹蔭之下的躺椅電影院中,回味各種青春的經典、吶喊、犧牲與叛逆,在年代流轉間看見社會的變遷與變異,也看見每一個青春的身影。

2023白晝之夜05. _將快車道變身為「一夜影展」電影院,邀請民眾一起躺在仁愛路林蔭大道上觀看電影,走進各種青春吶喊與叛逆中。
將快車道變身為「一夜影展」電影院,邀請民眾一起躺在仁愛路林蔭大道上觀看電影,走進各種青春吶喊與叛逆中。(圖片提供:白晝之夜)

⑥ 議題響應:這一夜,與台灣猛禽研究會舉杯暢談都市猛禽保育、與 Greenpeace 綠色和平在一夜藝術狂歡中理解減塑與氣候變遷、與家樂福和有趣市集一起聽聽經濟動物福利

✴ 充滿起義精神的餐飲市集 ✴

在盛大的市集中,台灣猛禽研究會將與信義區周邊 BAR PUN、Ron Xinyi、Bar Digout、無向、CÉ LA VI Taipei、Sidebar、Bodega、Draft Land 共8間酒吧合作打造「猛禽酒吧」,也加入循環杯的使用,向民眾提倡重複使用的環保理念。此外,還有烏克蘭藝術家Tania Yakunova 設計的起義頭帶、北一女中儀隊校友隊演出,邀請市民一同「起義」!

2023 台北白晝之夜「起義吧!」

活動期間|2023年10月7日 18:00 至 10月8日 06:00

活動地點|國父紀念館、台北市議會、台北市政府

場域響應|松山文創園區 SCCP Taipei 、 台北101 、 ATT 4 FUN 等

資料來源|白晝之夜 Nuit Blanche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再現中央公園7500座橘紅色大門!Christo and Jeanne-Claude經典之作《The Gates》20週年特展

再現中央公園7500座橘紅色大門!Christo and Jeanne-Claude經典之作《The Gates》20週年特展

20年前的紐約中央公園,佇立著綿延數十公里的橘紅色門框,透著光的布幔在雪地中飄揚。這個在當時為市民帶來震撼感受的作品,出自藝術家組合克里斯多和珍妮克勞德(Christo and Jeanne-Claude);如今,壯觀的七千多座大門雖不復見,卻在即將開展的《The Gates與紐約未竟之作》(The Gates and Unrealized Projects for New York City)中能夠身歷其境體驗!

「包裹」世界的藝術家夫妻檔

藝術家夫妻檔克里斯多珍妮克勞德有著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巧合背景,克里斯多出生於保加利亞、珍妮克勞德則出生於摩洛哥,兩人於1964年遷居至美國紐約。

克里斯多在求學時期學習繪畫、雕塑、建築與裝飾藝術,認識珍妮克勞德後,兩人於1961年首次合作,於德國科隆港打造戶外臨時藝術作品《Stacked Oil Barrels and Dockside Packages》。自此之後,兩人便一直合作無間,持續創作各項公共藝術與室內裝置作品。

再現中央公園7500座橘紅色大門!Christo and Jeanne-Claude經典之作《The Gates》20週年特展
克里斯多和珍妮克勞德(圖片來源:Christo and Jeanne-Claude)

兩人在世期間,於全世界各地進行許多宏大的藝術計畫,最著名的便是以帆布「包裹」著名地標的系列作品,巴黎凱旋門、巴黎新橋、雪梨海岸、柏林國會大廈都曾參與其中。除此之外,還有大型地景藝術作品如《Running Fence》、《Surrounded Islands》、《The Umbrellas》、《The Floating Piers》、《The London Mastaba》等。

延伸閱讀:2021被包裹的凱旋門!盤點藝術家Christo and Jeanne-Claude遍佈全球的8件地景藝術

再現中央公園7500座橘紅色大門!Christo and Jeanne-Claude經典之作《The Gates》20週年特展
《L'Arc de Triomphe, Wrapped》,2021,巴黎(圖片來源:Christo and Jeanne-Claude)
再現中央公園7500座橘紅色大門!Christo and Jeanne-Claude經典之作《The Gates》20週年特展
《Surrounded Islands》,1983,邁阿密(圖片來源:Christo and Jeanne-Claude)
再現中央公園7500座橘紅色大門!Christo and Jeanne-Claude經典之作《The Gates》20週年特展
《The Umbrellas》,1991,美國與日本(圖片來源:Christo and Jeanne-Claude)

20年後,重現中央公園的7500道門

《The Gates》為克里斯多與珍妮克勞德於2005年為紐約中央公園所創作的公共藝術作品,該作品在全長37公里的步道兩側,架起多達7,503個橘紅色門框,並覆蓋上同樣色調的布料,為這座地標性的公園帶來嶄新意象。適逢《The Gates》創作20週年,紐約藝術中心​​The Shed策劃《克里斯多與珍妮克勞德:The Gates與紐約未竟之作》展覽,以新世代的技術與媒介,為觀眾重現二十年前在中央公園的感受。

再現中央公園7500座橘紅色大門!Christo and Jeanne-Claude經典之作《The Gates》20週年特展
《The Gates》,2005,紐約(圖片來源:Christo and Jeanne-Claude)
再現中央公園7500座橘紅色大門!Christo and Jeanne-Claude經典之作《The Gates》20週年特展
該作品在全長37公里的步道兩側,架起多達7,503個橘紅色門框(圖片來源:Christo and Jeanne-Claude)

展覽的第一部分聚焦於《The Gates》本身,展出克里斯多的一系列相關作品,包括素描、模型、如今尚存的部分零件、照片與影片等。展覽還攜手XR工作室Dirt Empire與Pixels Pixels,運用虛擬動畫模型重現壯觀的《The Gates》,並帶領觀眾認識作品背後的故事,理解藝術家歷經25年的協商,終於得以將創作計畫付諸實現的過程。

再現中央公園7500座橘紅色大門!Christo and Jeanne-Claude經典之作《The Gates》20週年特展
展覽展出克里斯多的一系列相關作品,包括素描、模型、如今尚存的部分零件、照片與影片等(圖片來源:Christo and Jeanne-Claude)
再現中央公園7500座橘紅色大門!Christo and Jeanne-Claude經典之作《The Gates》20週年特展
克里斯多為《The Gates》繪製的素描(圖片來源:Christo and Jeanne-Claude)
再現中央公園7500座橘紅色大門!Christo and Jeanne-Claude經典之作《The Gates》20週年特展
展覽運用虛擬動畫模型重現壯觀的《The Gates》(圖片來源:The Shed)

展覽的第二部分,則揭開克里斯多與珍妮克勞德生前未完成的多個創作計畫。這些計畫凸顯了兩位藝術家與紐約的深厚情感連結,以及他們的雄心壯志與創新精神。觀眾將能從素描、模型等展品中想像這些未竟之作,也能一窺平時少見的、大型公共藝術背後的創作思考。

再現中央公園7500座橘紅色大門!Christo and Jeanne-Claude經典之作《The Gates》20週年特展
藝術家原先在東京進行《The Daiba Project》,然後來和參與團隊產生意見分歧,並取消計畫(圖片來源:Christo and Jeanne-Claude)
再現中央公園7500座橘紅色大門!Christo and Jeanne-Claude經典之作《The Gates》20週年特展
藝術家曾於1969年提出將《Wrapped Tree》計畫實踐於巴黎香榭麗舍大道(圖片來源:Christo and Jeanne-Claude)

《克里斯多與珍妮克勞德:The Gates與紐約未實踐之作》 (Christo and Jeanne-Claude: The Gates and Unrealized Projects for New York City)

展覽日期|February 12 – March 23, 2025
展覽地點|The Shed(545 W 30th St, New York, NY 10001美國)

延伸閱讀

RECOMMEND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廣慈社宅」位於松山奉天宮附近、規模居台北市之冠,而以此為基地、醞釀五年多的「廣慈社宅公共藝術計畫」,如今迎來成果發表,於2025年1月9日至2月10日開放大眾參觀。

一場社宅裡的藝術盛典

廣慈社宅前身為福德平宅以及廣慈博愛院,由於該地區發展相較老臺北城慢,散落著埤塘、濕地、郊山,緊扣鐵路、礦區、移民聚落,因此至今仍有許多新建設落成,可說是都市發展的一方新天地。廣慈社宅佔地6.4公頃,共有逾1500戶,入住居民面貌多元,為了促進社區的對話與相互理解,「廣慈社宅公共藝術計畫」於2020年正式啟動。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徐永旭《光之巢》位於廣慈社宅園區南面入口處(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周邊環境、居民組成等多元背景,替公共藝術計畫供應了豐沛的創意靈光。廣慈社宅公共藝術計畫由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主辦、禾磊藝術策劃,以「我們在家(We Are Home)」為題,聚焦關係美學與環境美學,串起既有社群與新遷入的住戶、社會與社宅、人與環境間的連結,一步步形塑居民對家的認同。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游文富《溫暖的載體》夜景(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廣慈社宅公共藝術計畫邀請藝術家實際駐地於一側的「福德聚場」,並設計一系列貼近在地的帶狀活動,讓藝術流動於社區建造中,築起一座共生共好的關係堡壘。九組來自台灣、日本與荷蘭的藝術家,分別以聲光、插畫、陶藝、纖維藝術、空間裝置等多元媒材,回應此處消逝的煤礦、水圳和生態,以及被人們擱置的記憶、感受,甚或是難以啟齒的終老話題等。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廣慈社宅公共藝術計畫展覽現場(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2件展期限定作品

兩件展期限定作品,為廣慈社宅公共藝術成果展揭開序幕。游文富的竹編裝置《溫暖的載體》,樸質、溫潤宛如翻湧的金黃色雲海,融入地景也溫柔摟抱著老榕樹,歡迎觀眾穿梭其中;國內外藝術家跨界合創的《遷徙博物館》,是展覽的一大亮點,由德國藝術家佛羅里安.克拉爾(Florian Claar)結合金屬、木構和聲學技術,構築出的開放式聲鏡劇場《Wall of Voices》,而裏頭循環播放的聲音作品,則是知名音樂人林強,取材十多位受訪居民關於夢境、夢想的口語敘事,所創造出的電子音樂作品《聽夢I-夢迴》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游文富《溫暖的載體》(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Wall of Voices》結合金屬、木構和聲學技術,構築出開放式聲鏡劇場(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噪咖藝術、吳秉聖合力於《Wall of Voices》中,打造出光影作品《牽繫》(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8件永久性戶外裝置,呼應周邊地景

廣慈社宅室內外共有18件裝置作品,觀展動線以信義區行政中心正後方的社宅3區(C區)的主視覺延伸作品《社區精神旗幟》為起點。展期中展示的作品為蔡慧盈操刀的《揚揚》,藉由邀請居民共創,拓印下老椅子、磚瓦甚至福德聚場門牌等象徵「家」的元素。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蔡慧盈《社區精神旗幟:揚揚》(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衛福大樓與行政中心的接壤處,是禾磊設計梁豫漳以耐候鋼打造雙圓弧棚頂的《流亭》,如今已成為居民偶遇、寒暄的地標;嶼山工房林聖峰《大樹下的山水客廳》以平行並排的波狀鋼筋,模糊建材的軟硬與內外之分,成為日升月落間瞬息萬變的光影山水。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禾磊設計梁豫漳《流亭》地處衛福大樓和行政中心大樓之間(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嶼山工房林聖峰《大樹下的山水客廳》夜景(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站在《大樹下的山水客廳》下方仰望天空(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南面入口處徐永旭《光之巢》呈現四座溫煦、質樸的峽谷雕塑,呼應地勢也迎接人們歸巢;邱承宏《採光》以昔日植物的形象刻鑿混凝土浮雕,營造翩翩詩意及巧妙的共時性;偶然設計曾令理《孢燈》同樣取植物為靈感,用數株不鏽鋼雕塑模擬附近淺山的蕈菇、孢子,回應廣慈社宅周邊地景。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徐永旭《光之巢》(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邱承宏《採光》(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偶然設計曾令理《孢燈》(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路面、變電箱上九個貌似秘魯「納斯卡線」的神秘圖騰,是彭冠傑的作品《祝》,受附近奉天宮、慈惠堂等公廟信仰啟發所設計;現居荷蘭的以色列藝術家拉姆・卡齊爾(Ram Katzir)則從觀察手相的風俗出發,於三棟社宅包夾的廣場描繪出巨幅地畫《書寫未來》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彭冠傑《祝》(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藝術家拉姆・卡齊爾《書寫未來》(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10件室內創作,訴說場域本質

廣慈社宅建物內,也展示著許多藝術作品。大廳牆面上的鄒駿昇《共生》,描繪四獸山所代表的神獸,隱含動物與人類、生態與聚落間共生的永續議題;吳芊頤《窗光漫遊》轉化了公園、濕地、花草、蝶鳥,以及鐵窗花等在地符號;李維皓、許敬柔創作的《盈盈》,以特製不鏽鋼板折射天光,製造出宛如水中游魚的熠熠鱗光。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鄒駿昇《共生》(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吳芊頤《窗光漫遊》(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李維皓、許敬柔《盈盈》(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山由社《描海》是一幅需抬頭仰望的壯闊海景,鼓勵觀者打開嶄新的視角;日本藝術家本間純《記憶中的海》則將海洋的寫真轉印於金屬穿孔板上;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山由社《描海》(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本間純《記憶中的海》(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章芙菱《一場及時雨》李維皓、許敬柔創作的《沐浴》,一件用分光鏡營造七彩色光、一件讓光源與白色地景共舞,替受困的心靈帶來片刻撫慰;長居臺灣的日本藝術家大塚麻子《請跟我說》《廣慈的天空》兩件畫作,則替空間平添了一絲活潑氣息。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章芙菱《一場及時雨》(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李維皓、許敬柔《沐浴》(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一場跳脫傳統的公共藝術計劃:台北廣慈社宅《我們在家》18件作品開放參觀,形塑「家」的認同
大塚麻子《請跟我說》(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We Are Home: 廣慈社會住宅公共藝術成果展

展覽日期|2025年1月9日至2月10日
開放時間|週一至週五 10:00~17:00
展覽地點|廣慈社會住宅公共區域(台北市信義區福德街38號)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