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白晝之夜信義區登場!3大展區9大亮點作品,邀市民一同「起義吧」

2023白晝之夜信義區登場!3大展區6大主題邀台北市民一起「起義吧」

2023 台北「白晝之夜」即將於 10 月 7 日回歸,以「起義吧!」為主題,共有 3 大展區、6 大主題,集結25件跨媒材藝術裝置作品,超過35場演出節目,總計近100組藝術家及團隊參與,活動地點集中於信義區,涵蓋國父紀念館、市議會、市政府,加上松菸、台北 101、ATT 4 fun、故宮等共同響應,打造台北市中心最大的藝術廣場。

2023 白晝之夜主題「起義吧」不僅代表地理位置上的信義區,更邀請每一位參與者,不論年齡、性別、背景,透過藝術行動深度挖掘與講述土地上的故事,讓繁榮喧囂的商業市中心,轉化成一個有思考、有重量的文化中心,對世界傳達出我們的聲音與態度、自由與開放。

白晝之夜台北信義區_4
(圖片來源:白晝之夜)

2023 白晝之夜 六大主題、活動亮點一次看

國際視野:本屆白晝之夜邀請到法國攝影師 JR、巴西藝術家 Néle Azevedo,以全球議題為創作核心,並邀請市民一起在這個夜晚中共創。

✴《Inside Out Project》千人市民攝影行動 ✴

《Inside Out Project》為法國街頭影像藝術家 JR 發起的拍攝計畫,以標誌性的黑白拍攝風格為基礎,召集群眾在公共場所張貼巨型的個人黑白相片,轉化為公共藝術作品,鼓勵大家發掘在地故事和議題,在過去十年間,總計有來自 152 個不同國家和地區、累積超過 50 萬人次參與。


本次《Inside Out Project》攝影車首次來到臺北,將邀請民眾以「Born Free 生而自由」為題,拍下巨大的人像照片,張貼在台北各大地標建築物上,集體守護、表達城市的自由與多元。《Inside Out Project》將率先自 9月20日起巡迴臺北六大地點,包含自由廣場、陽明山冷水坑、松山慈祐宮、松山文創園區、西門町、台北 101,拍攝名額有限,將以現場排隊順序為準。

2023白晝之夜歡迎臺北市民成為《Inside Out Project》追車者,擺出最有態度的姿勢,留下對「生而自由」主題的詮釋與感受
JR 擅長使用大型黑白肖像,轉化成藝術作品,張貼在城市地標與公共場所,表現對於人、社區與社會的關注。(圖片提供:白晝之夜)

✴《Minimum Monument》最小的紀念碑 小冰人藝術行動 ✴

國父紀念館區域將由巴西研究學者 Néle Azevedo 帶來的《Minimum Monument 最小的紀念碑》小冰人藝術行動,製作三千個手工切割的冰雕人形,邀請民眾在白晝之夜當天,在有限的時間內,一同把小冰人放置在國父紀念館前的階梯上。隨著時間自然融化並稍縱即逝的小冰人,更像是給臺北、臺灣和全世界人民的一記警鐘,也讓人們直接體會到全人類都在一起面對的未來處境。

2023白晝之夜巴西藝術家暨獨立研究者 Néle Azevedo,是當代 Ephemeral Art 無常藝術 _ 暫時性藝術的代表創作者,2001 年首次以 Minimum Monument Project 展開城市空間擾動的藝術計畫。(圖片提供/藝術家 Brief introduction of Néle)
巴西藝術家暨獨立研究者 Néle Azevedo,是當代 Ephemeral Art 無常藝術/暫時性藝術的代表創作者。(圖片提供:Néle Azevedo)

② 藝術公園:由朋丁 Pon Ding 策劃、攜手 13 位國內外藝術家,在國父紀念館翠湖周圍打造實驗型藝術公園。

✴ 買不到藝術公園 ✴

由朋丁 Pon Ding 團隊策劃的「買不到藝術公園—遊湖計畫」,邀請民眾在什麼都買得到的信義區,與藝術家來談談各種買不到的人生議題。從主題藝術裝置和互動參與展演出發,探究夢、水資源、自我觀照、善與惡、經濟動物權、公共空間再定義、身體主張等議題,在這個只存在一晚的藝術聚落當中,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其中,由藝術家賴舒勤帶來的「如果你叫醒我,我會告訴你一個剛剛的夢」作品,現場特設多張床墊,讓大家一起來用最舒服的姿勢躺著欣賞表演。

2023白晝之夜買不到藝術公園—遊湖計畫,是由朋丁擅長的主題藝術裝置與互動參與演出方向出發,圍繞翠湖周邊,規劃一場只存在一晚的藝術聚落。
「買不到藝術公園—遊湖計畫」從主題藝術裝置與互動參與演出方向出發,規劃一場只存在一晚的藝術聚落。(圖片提供:白晝之夜)

③ 自由街頭:有 Wild Open Arts 沉波立見與 4 位頂尖塗鴉藝術家,在 20 公尺高空進行的 24 小時不間斷創作;以及連續 6 小時、超過 30 人接力的喜劇脫口秀,加上馬戲、音樂、舞會等豐富演出。

 24 小時 Live Painting 

由策展人張鐦方策劃、邀集四位享譽國際的街頭藝術家,以街頭視覺藝術獨有的接圖文化,一起在市府松智路側 18 公尺高的牆上盡情塗鴉!街頭視覺藝術家一向透過作品進行公共對話,而大型作品的創作,除考驗型態及個人風格的展現,也讓藝術家對內進行更多自我對話,思索內在精神及其自身所代表的文化內涵。於白晝之夜當天將完整呈現 24 小時的 Live Painting,除了對應了街頭視覺藝術的特性,「正在生成的」街頭視覺藝術,也讓這份生命力加倍地活靈躍動。

2023白晝之夜_2
四位享譽國際的街頭藝術家將以街頭視覺藝術獨有的接圖文化,一起在市府松智路側 18 公尺高的牆上盡情塗鴉。(圖片提供:白晝之夜)


✴ 星空市政廳 ✴

認真與輕鬆並不衝突,理性與感性可以並存。以民主的肥皂箱作為初衷,卡米地俱樂部發起「星空市政廳」,邀請超過30位喜劇演員一起聊聊自由的台北,笑談他們對台北、市政、生活、年輕人,甚至世界議題的想法與吐槽,還開放觀眾一起上台參與,可以情緒發洩,也可以暢抒己見,所有的聲音,都直達市政廳。

2023白晝之夜_1
每場次的「星空市政廳」都由一位知名喜劇演員領銜,笑談他們對台北、市政、生活、年輕人,甚至世界議題的想法與吐槽。(圖片提供:白晝之夜)

④ 佔領府會:打開平日的政府辦公場域,議事廳化身劇場、貓進駐市長室、市府大廳變成深夜 Live House,全都能自由駐足觀賞。

✴ 貓市長「毛容容」佔領中 

日本羊毛氈藝術家佐藤法雪以人身比例放大創作的擬真貓頭空運來臺,成為貓頭人身的「毛容容」角色,透過僻室 Houce Peace劇團規劃創作的行為藝術演出,在白晝之夜當天擔任一日貓市長,不但有就職典禮、線上就職演說,還以 3D 實境直播以及限量開放參與的方式,在市長室與網友及市民互動,當晚也將走出市長室巡視白晝之夜,在藝術廣場上與大家相見。

2023白晝之夜貓市長毛容容即將在白晝之夜當晚佔領市長室,發表就職演說
貓市長「毛容容」即將在白晝之夜當晚佔領市長室,發表就職演說。(圖片提供:白晝之夜)

✴ 開箱市議會 ✴

白晝之夜將用藝術開箱市議會,音樂結合馬戲肢體的演出,首次以市議會作為表演藝術與行動參與的場域,有展現身體多樣性的 kikiball 舞會、議事廳上演莎士比亞的經典名劇、在市民廣場上以雙層巴士為舞臺的跨界演出,跟隨鼓聲的節奏,倒立雜耍,顚倒眾生以隱喻的手法展現議事民主,由下而上翻轉日夜,挑戰想像的疆界。

2023白晝之夜白晝之夜用藝術開箱市議會,音樂結合馬戲肢體的演出,以隱喻的手法展現議事民主。
白晝之夜用藝術開箱市議會,音樂結合馬戲肢體的演出,以隱喻的手法展現議事民主。(圖片提供:白晝之夜)

✴ 臺北大歌廳 時代DJ金曲 

從 70 年代的美軍俱樂部時期、80 年代的 KISS 和戴安娜、90年代 Spin、Roxy,千禧年的 Room 18、Luxy,到相對近期的操場及final,每一個世代都有青春、音樂,和整夜跳舞的夜晚。由 Legacy 知名音樂策展人阿舌策劃的「臺北大歌廳」,邀請從 70 年代到當代的著名 DJ,從台北各年代指標性的夜生活場所出發,復刻這些經典的音樂,將市府一樓大廳化為舞池,盡情搖擺,徹夜狂歡。

2023白晝之夜_3
「臺北大歌廳」邀請從 70 年代到當代的著名 DJ,復刻經典的音樂,將市府一樓大廳化為舞池。(圖片提供:白晝之夜)

⑤ 一夜影展:白晝之夜這晚,將仁愛路變成一家電影院!

✴ 快車道電影院 ✴

街道是城市交通的血脈,承載了大大小小事件,但我們從來就沒有機會停駐在快車道上,感受城市的脈動和紋理。策展人吳凡以青春叛逆與學運為題,與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共同合作,在這一夜佔領快車道,在樹蔭之下的躺椅電影院中,回味各種青春的經典、吶喊、犧牲與叛逆,在年代流轉間看見社會的變遷與變異,也看見每一個青春的身影。

2023白晝之夜05. _將快車道變身為「一夜影展」電影院,邀請民眾一起躺在仁愛路林蔭大道上觀看電影,走進各種青春吶喊與叛逆中。
將快車道變身為「一夜影展」電影院,邀請民眾一起躺在仁愛路林蔭大道上觀看電影,走進各種青春吶喊與叛逆中。(圖片提供:白晝之夜)

⑥ 議題響應:這一夜,與台灣猛禽研究會舉杯暢談都市猛禽保育、與 Greenpeace 綠色和平在一夜藝術狂歡中理解減塑與氣候變遷、與家樂福和有趣市集一起聽聽經濟動物福利

✴ 充滿起義精神的餐飲市集 ✴

在盛大的市集中,台灣猛禽研究會將與信義區周邊 BAR PUN、Ron Xinyi、Bar Digout、無向、CÉ LA VI Taipei、Sidebar、Bodega、Draft Land 共8間酒吧合作打造「猛禽酒吧」,也加入循環杯的使用,向民眾提倡重複使用的環保理念。此外,還有烏克蘭藝術家Tania Yakunova 設計的起義頭帶、北一女中儀隊校友隊演出,邀請市民一同「起義」!

2023 台北白晝之夜「起義吧!」

活動期間|2023年10月7日 18:00 至 10月8日 06:00

活動地點|國父紀念館、台北市議會、台北市政府

場域響應|松山文創園區 SCCP Taipei 、 台北101 、 ATT 4 FUN 等

資料來源|白晝之夜 Nuit Blanche

延伸閱讀

RECOMMEND

為什麼我們熱愛Zine?開箱3位平面設計師的小誌生命史

為什麼我們熱愛Zine?開箱3位平面設計師的小誌生命史

從反叛與倡議,到自我的恣意表達,小誌(zine)是展現自由意志的極致載體。有些平面設計師在接案之外,也始終不放過這個能抒發情感與靈感的平台,至於zine的魅力究竟何在?商業案中無法施展的玩心,如何藉此釋放?且看3位設計師親自解析。

台灣・和平製品

在zine的世界裡 不會有人跟你說這樣做不可以

我的zine創作之路始於大三,那時偶然在FB上看到一個名為Not Big Issue的小誌市集,辦在一間理髮廳的地下室,氣氛隨性且充滿活力。 創作者們將作品擺放在簡單的咖啡桌上,直接與觀眾交流,整個空間彷彿是自由創作的聚集地。我第一次感受到創作可以如此直接與他人 連結。於是我下定決心,把自己零散的創作整理成zine,開始參與這個充滿無限可能的領域。zine的魅力對我而言,在於它的實體性。紙本作品需要專注地翻閱與感受,這種「一對一」的交流無法被數位取代。我尤其珍惜參加zine市集的經驗,遇見了許多酷朋友,這些人和事都為後來的創作之路注入更多意義與動力。

圖像小說《巨人王國》。(圖片提供:和平製品)
圖像小說《巨人王國》。(圖片提供:和平製品)

我歷來的zine,有幾本是特別重要且深刻的存在。像是在大學開啟的《5400計畫》,是一個以練習為核心的長期創作,當時我看到一段話,說若要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就得花上一萬個小時訓練,一直到現在這個計畫仍在進行中,每隔一段時間,我也會用低成本印刷,將各階段的創作集結成冊。《紅書》是我在德國交換學生期間的紀錄,內含照片、手稿和家庭故事,採用德國獨立書店常見的小開本設計,搭配簡單的紅色與粉紅色印刷,傳遞一種溫暖而私密的感覺。《巨人王國》則是一部圖像小說,透過虛構的故事,描繪留學經歷和對我家庭的情感,並使用Risograph印刷,讓作品更具層次感。

記錄個人在德國交換學生期間所思所想的《紅書》。(圖片提供:和平製品)
記錄個人在德國交換學生期間所思所想的《紅書》。(圖片提供:和平製品)

zine也給了我在商業案中無法實現的自由,不會有人跟我說「不可以這樣做」;商業案需要考量市場與客戶需求,而zine則讓我能完全遵循自己的直覺,像是我曾嘗試「手翻動畫」,讓讀者在翻動頁面時能感受到動態效果。這些純粹的實驗與嘗試,都是我最享受的部分。身為一個收藏大量zine的人,我常思考它還可以怎樣變化,甚至讓人一直想留在身邊。最近,想到或許可以嘗試做一本黑膠形式的插畫集,裡頭放的不是唱片,而是方形插畫,讓整體變得更實用。zine對我而言,不僅是一種創作方式,更是一個讓我與世界交流的管道,希望它能繼續成為人與人交流的橋樑,帶來更多感動與連結。

 自大學開啟、持續至 今的長期「修行式」創作《5400計畫》。(圖片提供:和平製品)
自大學開啟、持續至今的長期「修行式」創作《5400計畫》。(圖片提供:和平製品)
《1001夜》是和平製品的第一版刊物,也是首次嘗試RISO印 刷,5本不同的漫畫裝在一個墨綠色的紙袋中,圖為第4本。漫畫無台詞,開放讀者以想像力自由解讀。(圖片提供:和平製品)
《1001夜》是和平製品的第一版刊物,也是首次嘗試RISO印刷,5本不同的漫畫裝在一個墨綠色的紙袋中,圖為第4本。漫畫無台詞,開放讀者以想像力自由解讀。(圖片提供:和平製品)

和平製品

獨立設計師蔡賢臻所創立之平面設計工作室。專注在平面、海報、識別設計,擅長運用各種隱喻來創造視覺敘事,並喜歡觀察日常生活中的細微事物,透過書寫方式捕捉靈感。IG@paixpro

香港・Forrest Lau

zine重新定義了我的設計生涯

我自2005年入行,如今整整20年的設計旅程,想起來還是有點不真實。第一份工作是在雜誌社負責設計排版,一直到2014年公司解散,那9年多雖然忙碌,但漸漸地,開始感到創意被束縛,內心對自由表達設計的渴望越來越強烈。

《坪洲350呎》記錄Forrest目前和女友在香港離島坪洲的同居小宅,立體且可拆分的編排結構,呼應室內不同格局空間。(圖片提供:Forrest Lau)
《坪洲350呎》記錄Forrest目前和女友在香港離島坪洲的同居小宅,立體且可拆分的編排結構,呼應室內不同格局空間。(圖片提供:Forrest Lau)
《藝術書展與食物》是Forrest參與過30多次藝術書展的情感見聞。(圖片提供:Forrest Lau)
《藝術書展與食物》是Forrest參與過30多次藝術書展的情感見聞。(圖片提供:Forrest Lau)

2010年,我第一次接觸到zine,更是第一次看到創作者用簡單的方式將熱情與想法付諸實現;那年,我也創作了第一本zine《電影夢囈》,將對電影的熱愛,用隨性且自由的形式呈現,這不僅成為我投身做zine的開端,也重新定義了自己的設計生涯。之後我進入出版社,白天忙工作,晚上則忙zine創作。如今一共做了42本zine,每一本都承載著我的熱情與靈感。像是《薄簿仔》,一個輕巧靈活的zine系列,採用A6尺寸、Risograph印刷與蝴蝶釘裝訂,以「薄」為概念,強調即使是簡約的形式也能承載深刻的內容,每期主題貼近當下的社會議題,例如香港人的「離散」與「爭取自由」,見證並記錄下時代,也反映了我對社會現象的思考。

《Zinema電影自學誌》系列第2本,收錄影史15大變態角色。(圖片提供:Forrest Lau)
《Zinema電影自學誌》系列第2本,收錄影史15大變態角色。(圖片提供:Forrest Lau)

《Zinema電影自學誌》源於我對電影的熱愛,同樣使用Risograph印刷,結合貼紙與拼貼藝術,探索電影的角色、服裝、音樂與視覺風格,這種跨越影像與平面設計的創作形式,讓我深深著迷。《坪洲街閘》是以現在居住的香港坪洲街道閘門紋路為主題,將手工攝影與拼貼結合成視覺作品。《3 Days with Herbal Master》誕生於我和女友在泰國清邁旅居時,跟著草藥大師學習的經驗,整本zine以A4紙摺疊完成,展示了即興創作的可能性。《坪洲350呎》則聚焦我們的小居所,探索在有限的空間內生活與設計的創意。

《Zinema》第7本聚焦電影中的少年時光。(圖片提供:Forrest Lau)
《Zinema》第7本聚焦電影中的少年時光。(圖片提供:Forrest Lau)
《坪洲街閘》是Forrest又一觀察及關懷居住社區的創作。(圖片提供:Forrest Lau)
《坪洲街閘》是Forrest又一觀察及關懷居住社區的創作。(圖片提供:Forrest Lau)

對我來說,zine的魅力在於自主性與自由度,相比傳統出版物,製作成本較低,形式不拘一格,更容易進行創意上的實驗。zine不僅是創作的工具,還是釋放玩心的載體,可以嘗試不完美的概念,甚至用超低預算測試各種新穎的摺法、紙質與印刷技術。zine讓我突破框架, 從純粹的熱情出發,實現了無數想法。它不僅記錄了我的生活與思考,也成為我與世界對話的方式——期望繼續挑戰新形式,探索更多未曾嘗試的可能。

《3 Days with Herbal Master》來自在泰國清邁跟隨草藥大師學習的經驗。(圖片提供:Forrest Lau)
《3 Days with Herbal Master》來自在泰國清邁跟隨草藥大師學習的經驗。(圖片提供:Forrest Lau)

Forrest Lau

香港平面設計師,2014年成立個人小誌品牌與視覺設計工作室zineforest studio,專注於書籍/雜誌設計、獨立出版物和創意發想。同年也與好友創立ZINE COOP,一個專注於推廣小誌文化的合作社。目前與女友居住於香港離島坪洲,並共同成立wild side press小徑出版。IG@4res

新加坡・Claire Boon 萱穎

zine像珍藏創作情緒&思考的時間膠囊

多年來我不斷尋找靈感,試圖發掘作為設計師的「自我聲音」——平面設計是一種服務的藝術,但在用設計幫助他人之前,我想先了解自己;於是,我開始嘗試不同創作方式,發現自己對出版物和編輯設計有濃厚的興趣,也是在那時接觸到了zine,它獨特的手工感,又能無拘無束地揮灑創意,讓我看到設計的不同可能性。

《TOO MUCH?》展現Claire對「極繁主義」的探索,藏有她挑戰傳統閱讀方式的野心。(圖片提供:Claire Boon)
《TOO MUCH?》展現Claire對「極繁主義」的探索,藏有她挑戰傳統閱讀方式的野心。(圖片提供:Claire Boon)

我喜歡許多獨特出版物的結構和張力,但zine可以引出更爆發的創造力。zine的製作更加隨性且低成本,如何盡可能地將想法濃縮在小小的頁面中,是一種極具挑戰性且充滿樂趣的過程。創作zine也成為我抒發情感的管道,試圖把自己的興趣和感受傾注其中,每一頁都彷彿時間膠囊,珍藏著創作時的情緒與思考。目前我創作了大約9~10本的zine,每一本都記錄了自己的成長和對設計的探索。《TIED UP》是以我在世界各地旅遊時收藏的二手領帶為題,將它設計為細長格式,模仿領帶形狀;整本使用數位印刷,並選用100gsm紙張讓色彩鮮明。此外,還為每本綁上一個領帶造型的標籤鑰匙圈,讓藏家真的像是「帶回一條領帶」。

Claire也熱愛蒐集二手領帶,《TIED UP》收錄她旅行世界各地的收藏,開本及裝飾都形似真的領帶。(圖片提供:Claire Boon)
Claire也熱愛蒐集二手領帶,《TIED UP》收錄她旅行世界各地的收藏,開本及裝飾都形似真的領帶。(圖片提供:Claire Boon)

製作於2023年的《TOO MUCH?》,則是對極繁主義風格的探索。濃烈的色彩與圖像層次,對有些人來說可能有點繁複,但對我來說卻是個性的延伸。透過拼字和摺頁設計增加趣味性,可以說每一頁的設計都在挑戰傳統閱讀方式,鼓勵讀者探索,而這正是我想傳遞的創意精神。常有人好奇商業設計與zine之間的差異,我會說前者是幫助客戶找到一個發聲方式,需要有簡單明瞭的表達,才能達到最明確的目標。zine的創作形式則提供更大的自由,可以更大膽地嘗試和實驗,不必過於擔心要將意圖表達得很清楚,正是這樣的自由讓做zine的過程有趣,也更具有探索精神。

《Viability》探討「我們需要什麼才能生存?」(圖片提供:Claire Boon)
《Viability》探討「我們需要什麼才能生存?」(圖片提供:Claire Boon)

創作zine也讓我學到許多新技能,無論是裝幀、排版還是紙材挑選,過程中我變得更有耐心、更注重細節。做設計有時候會孤單,但zine讓我可以與志同道合的人建立連結,找到歸屬感。目前我正在構思以「諺語」為主題,以及關於圖案與海報設計的兩本小誌,繼續延續我對zine創作的熱愛,期待和更多人分享!

Claire至今已累積約10本小誌創作,並還會繼續下去。(圖片提供:Claire Boon)
Claire至今已累積約10本小誌創作,並還會繼續下去。(圖片提供:Claire Boon)

Claire Boon

新加坡平面設計師,二手領帶收藏家,音樂愛好者。作品充滿熱情、色彩與表現力,盡力透過每件作品傳遞強烈的訊息。目前專注於品牌設計,熱衷以字體為基礎的設計,也喜愛編輯與出版。IG@phrawgcraft

企劃|李尤 文|劉子維
圖片提供|和平製品、Forrest Lau、Claire Boon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4/12月號《紙上策展術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海外特蒐!盤點西班牙、泰國、韓國等5家獨立藝術出版社

海外特蒐!盤點西班牙、泰國、韓國等5家獨立藝術出版社

世界各地有許多出版人,無論資深或新興,都看得見也珍視藝術家的才華,且相信紙本的力量——但作為讀者,我們的視線應該聚焦在哪裡?為你從全世界海選介紹值得關注的5間獨立藝術出版社,作為認識更多有趣出版品的管道!

西班牙・Handshake Books

兩位創辦人Jaime Sebastián、 Rubén Montesinos為西班牙設計師,工作室除出版品之外,還承攬包括視覺識別、網站、包裝設計等業務。出版品風格較具實驗性,共同與當代創作者探索出版的邊界。如今年台灣也有引進販售的《A Guide on Gardening》,捕捉夾藏在人類生活中的「植物雕塑」;《Pica Pica》則記錄下巴塞隆納藝術家Mark Bohle大膽幽默的繪畫作品。

(圖片提供:Handshake Books)
(圖片提供:Handshake Books)

泰國・SPACEBAR ZINE

2016年創立,是泰國作家、插畫家與藝術家的合作計畫,致力推廣zine文化,倡導「人人皆可創作出版物」的理念。位於曼谷的書店販售眾多與泰國藝術家合作的zine,以及來自世界各地的出版品。還特別設有「一日小誌製作工 作坊」,協助人們從構思到印刷,逐步完成自己的作品,同時舉辦若干講座及獨立出版相關活動,打造充滿活力的zine文化交流平台。

(圖片提供:SPACEBAR ZINE)
(圖片提供:SPACEBAR ZINE)

瑞士・Nieves

2001年成立於瑞士蘇黎世,專注於藝術家書籍和zine的出版,其中後者每年會發行約20本。創辦人暨總編輯 Benjamin Sommerhalder自1990年代開始對zine產生興趣,如今已是歐洲最重要的獨立藝術出版社之一。Benjamin曾表示,自己的創作理念為高品質、簡約與直覺,編輯方針則完全基於自己的品味。他的出版品大多圍繞單一主題,不見多餘文字,只有純粹的視覺表現。

(圖片提供:Nieves)
(圖片提供:Nieves)

韓國・mediabus

總部位於韓國首爾的mediabus發跡自2007年,除出版品之外也會舉辦各式展覽、活動、工作坊,2010年更成立獨立書店「The Book Society」推廣自出版文化。值得一提的是,探討亞洲當代藝術出版實踐的《Publishing as method: Ways of Working Together in Asia》,是先前人氣日本獨立雜誌 《Neutral Colors》主編加藤直德來台於「朋丁」舉辦講座時,分享他去年讀到最喜歡的出版物。

(圖片提供:mediabus)
(圖片提供:mediabus)

荷蘭・Set Margins'

儘管是2022年才成立的年輕品牌,但創辦人Freek Lomme已經擁有20多年的策展工作經驗。Set Margins’致力於為當代邊緣化文化發聲,出版物兼具實驗性與可讀性。Freek本人推薦,他們於2022年出版的《Can you feel it?Effectuating tactility and print in the contemporary》恰好與La Vie此次封面故事對應,收錄科學家、哲學家、藝術評論者對於印刷媒材思考的專文,並以虛構角色生動介紹複雜的印刷技術。

(圖片提供:Set Margins')
(圖片提供:Set Margins')

企劃|李尤、文|郭振宇、圖片提供|各單位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4/12月號《紙上策展術》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