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實用全指南!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策展人林木材推你導演、影展與串流平台

紀錄片推薦。

到底該如何開始,從海量資訊挑到自己所愛的紀錄片?多年來策展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的林木材,每年光TIDF 就要消化2,000多件徵件作品。他也遊走國際,謙稱影壇大小資訊都「盡量」掌握。這次邀請他來分享國內外值得注目的11位導演,並帶各位一起打開各大影展與串流平台。

 推薦導演:國內外11位值得注目! 

❶ 台灣/黃邦銓

他大概才30歲出頭,作品實驗性強,之前喜歡使用8毫米底片攝影機與底片靜照,如《回程列車》(2018)中他搭火車由法國到西伯利亞橫跨歐亞,運用沿途拍攝的黑白照片組成一部電影;《去年火車經過的時候》(2018)則將鏡頭對向台灣,繼續他對「時間」的探討。到了與林君昵共同執導的《天亮之前的戀愛》(2020)、《甘露水》(2021)則使用上16毫米底片攝影機,從他的作品可以看出他對選用媒材跟故事之間關係的深刻思考。

m-10
黃邦銓 & 林君昵《甘露水》。(圖片提供:黃邦銓、林君昵)

越南/阮純詩(Nguyễn Trinh Thi

她應是現在越南當紅的女性藝術家, 作品多為散文電影(essay film),經常擷取檔案影像再透過旁白詮釋,進而與某一文本產生強勁的互文性。像《愛男愛女》(Love Man Love Women,2007)她運用出現越南電影中的各種同志影像。而《第五電影》(Fifth Cinema,2018)則回應1980年代紐西蘭毛利族導演Barry Barclay「第四電影」認為原住民電影要由自己說故事的概念,她提出現代應有更關乎個人主體性的「第五電影」,於是她拍自己的女兒、少數族群並融入現成資料,旁白再搭上Barry的宣言形成互文。

m-2
阮純詩《第五電影》。(圖片提供: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❸ 馬來西亞/廖克發

他是馬來西亞華人,第一部《不即不離》(2016)拍他缺席的祖父,在馬來西亞種族主義非常嚴重,他祖父加入「馬來亞共產黨」的抗爭,成為人們口中的暴力恐怖分子,當他開始去發掘也掀起家庭與國家的傷痕。後來《野蕃茄》(2021)拍台灣二二八事件、《一邊星星一邊海浪》(2022)拍馬來西亞沙巴州無國籍的流離人口。歷史與認同議題一直是他的主題,許多作品在他母國被禁,台灣正巧給予他創作的空間。

m-8
廖克發《一邊星星一邊海浪》。(圖片提供:廖克發)

❹ 美國/Khalik Allah

年輕的美國非裔藝術家與導演,早期由靜照攝影出身,經常以電影底片拍攝人物肖像短片,再組成整部電影,如《街頭黑佬》(Field Niggas,2015)描繪紐約非裔社群,《黑母親》(Black Mother,2018)則重訪祖先的故鄉牙買加,彩度濃厚的影像配上非裔的饒舌樂,敘說他們身世、遭遇的不平待遇,以及如何辛苦成長並照顧整個社群。那樣強烈的節奏與風格很獨特,恐怕只有社群內部的人才玩得出來。

m-3
Khalik Allah《黑母親》。(圖片提供:Khalik Allah)

❺ 印尼/Ismail Fahmi LUBIS

早期參與荷蘭導演Leonard Retel Helmrich的作品攝影,一同操作Helmrich著名的一鏡到底(one single shot)攝影技術,畫面非常狂野。他們發明控制器讓攝影機更能隨身體自由移動,就像用你的眼睛去親臨事物,拍人更像直接對視,也能跟著孩童奔越街道,與軌道移動是完全不同的體感。他關注議題廣泛,《演猴論》(Masked Monkey,2014)拍人與動物的關係,近年作品《助守在異鄉》(Help Is on the Way,2020)則記錄印尼來台的外籍移工,現在似乎正製作一部動畫紀錄片,大家可以期待。

m-6
Ismail Fahmi Lubis《演猴論》。(圖片提供: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❻ 中國/李維

非常年輕的90後中國導演,拍第一部片《飛地》(2015)時才19歲。他滿關注社會底層、弱勢群體,靠的是扎實的蹲點記錄,像他最新的《塵默呼吸》(2022)追蹤塵肺病議題,花了1年拍攝家鄉四川的一個家庭,其中爸爸大章早年去城市石英粉廠工作,患病後反倒要由父母與孩子照顧他,沒辦法去履行他作為一個父親的責任,是滿悲慘的故事。這些在中國應該有許多案例,可是議題沒什麼被報導的空間。

m-4
李維《塵默呼吸》。(圖片提供:李維)

❼ 台灣/蘇明彥

他的觸動多是從人性與記憶出發,作品質地偏冷、以觀察性拍攝手法居多,視角又很不一般,總能找到社群邊陲的故事。更早多是詩意、風格感強烈的黑白短片作品,如《伏流》(2018)中他在台北公館寶藏巖拍下老人們靜靜的生活,其中一位每天都會乘船穿過涵洞。最新長片《布洛卡區》(2022)花了8個月在台北矽膠娃娃旅館拍攝排解寂寞的男性與娃娃,從眾多無法言說的沉默慾望和祕密中思考人的存在意義。

m-11
蘇明彥《布洛卡區》。(圖片提供: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❽ 緬甸/李永超

他是緬甸華人,經常往返台緬。之前的《血琥珀》(2017)緊跟礦工直接進到森林礦場,算是滿硬派、觀察性較強的導演,片中少有訪問和對白,畫面很有臨場感與直覺性。《二○二○年的一場雨》(2021)花了7年拍攝弟弟打工養家的生活,有點接近家庭電影,從中能看到緬甸大環境的景況;同年的《惡人之煞》則記錄與軍政府對立的克欽獨立軍,一位士兵如何成為笑談殺戮的惡人。兩部正巧遇上2021年緬甸政變,所有事情都要低調進行。

m-7
李永超《二○二○年的一場雨》。(圖片提供: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❾ 泰國/Thunska Pansittivorakul

他至始至終都在拍同志議題,近年越來越強調同志的情慾跟身體,用暴露或性行為去反映泰國的地緣政治。曾在TIDF得獎、與Phassarawin Kulsomboon(如右圖)共同導演的《死亡之舞》(Morana Sati,2021)在說過去泰國軍政府如何壓迫抗爭者,他蒐集到許多畫面暴力的檔案影像,非常直接、強烈(令人不舒服)。公視播過的《美斯樂奏鳴曲》(Santikhiri Sonata,2019)和與Harit Srikhao共同執導的《空洞的時間》(Homogeneous, Empty Time,2017)也很好看。因為泰國很多議題不太能談,他許多作品在家鄉都不能播,可說是禁片導演。

m-5
Thunska Pansittivorakul & Phassarawin Kulsomboon《死亡之舞》。(圖片提供: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台灣/蘇育賢

《花山牆》(2013)以傳統紙紮工藝搭上台語口白,影射鄭南榕的自我犧牲,我就是在台新藝術獎年度大獎認識他、邀請他參加TIDF。他在當代藝術與紀錄片領域兩邊跨,常運用古典上不常見的手法,譬如邀請一群移工參與長期工作坊,由他們自己發展劇本、講述經驗,帶有即興演出的味道。《工寮》(2019)就特別搭建不存在於現實的演出空間,而《宿舍》(2021)則回應2018年新北汐止隱形眼鏡工廠的越南女工罷工。

m-9
蘇育賢《宿舍》。(圖片提供: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⓫ 泰國/Sompot Chidgasornpongse

暱稱Boat,也常擔任泰國當代藝術與電影大師阿比查邦的副導演。很久前的短片《曼谷魔幻時刻》(Bangkokin the Evening,2005)拍曼谷每天早晚一次放國歌,街上所有人停下立正40秒的魔幻時刻,呈現人民與國家權力的互動。較近的《鐵道撿風景》(RailwaySleepers,2016)片名中sleepers在英文指火車上睡覺的人,也一語雙關鐵道上的「枕木」,呈現8年間在火車上遇到的各色人物與故事,也藉鐵道興建史帶到泰國現代化的過程。他的作品常帶有緩慢的詩意 ,有點類似阿比查邦夢境的味道。

m-1
Sompot Chidgasornpongse《鐵道撿風景》。(圖片提供:Sompot Chidgasornpongse)

 推薦影展:翻目錄、找愛片!

欣賞紀錄片的祕訣就是什麼介紹資料都不要看,不要預設、像一張白紙去接受。通常要尋找值得觀看的作品我都會快速翻影展目錄,影展大概分成競賽型與觀摩型,許多兩者兼具。競賽類多以新片為主,可以發掘年輕的潛力股導演,能入選也代表他的創作能量足夠強,能打敗眾多競爭者;觀摩型則多是主題式或導演回顧 ,帶你較全面性地了解其脈絡。

談到競賽,比較具代表的綜合性影展如柏林影展,它很有政治性。其他幾個重要堡壘像歐洲有荷蘭IDFA、丹麥CPH:DOX、英國Sheffield、DocFest和Open City等等;亞洲我一定看日本山形國際紀錄片影展;美洲則有日舞影展(綜合性)和加拿大的Hot Docs,風格是《第四公民》(Citizenfour,2014)那類議題與形勢拿捏得當的主流紀錄片。

berlinale-palast ©Alexander Janetzko : Berlinale 2020
過往柏林影展活動照。(圖片提供:Alexander Janetzko / Berlinale 2020)

❶ IDFA荷蘭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影展

創立於1988年,是全球最大、最知名的紀錄片影展及產業活動,固定在每年11月舉行,有競賽也有觀摩單元,也舉辦辯論、論壇以及研討會等等。我有擔任他們的選片人,從全球範圍選片。他們強調所謂的創意性紀錄片(creative documentary),所以排除說教式或倚賴旁白、傳統結構的電視紀錄片,不過創意的範疇非常大,人類學式也在其中。11.08∼11.19。

m-12
荷蘭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影展過往活動照。(圖片提供:IDFA)

❷ YIDFF日本山形國際紀錄片影展

創立於1989年、舉辦於單數年的雙年展,是亞洲首個以紀錄片為主的國際影展。我尤其關注它的競賽單元,除了「國際競賽」外就是「亞洲新力」(New Asian Currents),它對亞洲的經營特別強,許多少見國家如哈薩克或陌生的導演都能從這裡認識。以前有很多從1980年代崛起的大師,可現在時代不同了,許多年輕導演一直從不同國家湧現,發掘的工作就特別重要。10.05∼10.22。

noname-3
日本山形國際紀錄片影展海報。(圖片提供:YIDFF)

❸ TIDF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創立於1998年、雙數年舉辦的雙年展,是亞洲重要的紀錄片影展之一,正好與日本山形國際紀錄片影展錯開。若要說紀錄片內容的廣度與包容性的話,那TIDF一定是台灣最全面、適合各種觀眾的,因為是以呈現紀錄片多樣性為目標 ,所以實驗性、跨界、傳統手法等各種類型都有。觀摩單元也有專題可以關注,經常選映一位導演的生涯十數部作品,重度影迷可以一網打盡。2024.05.10~05.19。

noname-2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正在徵件,即日起~12.05。(圖片提供: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❹ WMWFF台灣國際女性影展

偏觀摩性質,創辦於1993年,2014年起開辦台灣競賽獎、已要邁向第30屆。這幾年特別多挖掘女性之於電影生產工具的關係,因為早期攝影機笨重,全球電影產業也多由男性控制,可近年攝影技術改良、輕量化後,女性就有更大的創作空間,對應到由自己拍攝與說話的慾望,紀錄片的數量經常大於劇情片。選映上,女性影展也有引介早期接近實驗電影的導演。台北微風影城,10.12∼10.22。

noname-1
台灣國際女性影展海報。(圖片提供:台灣國際女性影展)

 推薦串流平台:好的紀錄片都在這! 

noname-4

❶ MUBI

它含納所有種類的藝術電影,最特別在於串流平台上永遠只有30部團隊選片能觀賞,每天會換掉一部電影,代表每部電影只有30天的觀賞期限。此外,它重要的是電影評論、社交網絡、齊全的資料庫等功能,我查資料會去或是串流免費時會用一下。(mubi.com

noname-5

❷ DAFilms

創立10多年來,它是歐洲最早發展、也是全世界最專業的紀錄片串流平台,由7個歐洲重要國際紀錄片影展共同發起,搜羅來自世界各地約2,000多部作品。像我們TIDF以合作夥伴的身分加入,希望能多推薦亞洲片進去。假如對歐洲新銳導演或是得獎、經典電影有興趣,可以從這邊找到滿完整的資源。(dafilms.com

noname-6

❸ Giloo

創立於2017年的台灣平台,主打主題式策展並且經常回應議題,經常與不同單位像TIDF或KOL展開合作,而且幫你分類得很全,新片舊片都有尤其經典方面,台灣紀錄片自然也是比較齊全。它們也特別關注短片創作,像是最近才在舉辦「Giloo Fest 2023:眾籌提案大會 x 50大國際華語短片影展」。(giloo.ist

林木材

1981 年出生,畢業於台南藝術大學音像管理所,從事紀錄片評論與推廣、策展等相關工作。文章散見網路與報章,曾走訪多個國際紀錄片影展並擔任評審,著有《景框之外:台灣紀錄片群像》一書。目前為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研究策展處處長、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策展人、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影展選片人。

文字整理|吳哲夫 圖片提供 |各單位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3/9月號《紀錄片的真實魅力》

延伸閱讀

RECOMMEND

《電影版孤獨的美食家》3月台灣上映!「五郎」松重豐自編、自導、自演,打造跨國美味冒險

《電影版孤獨的美食家》3月台灣上映!「五郎」松重豐自編、自導、自演,打造跨國美味冒險

熱播13年的國民美食神劇《孤獨的美食家》,推出集大成輝煌之作《電影版孤獨的美食家》,並將在3月14日於台灣上映。

開播至今已達13年的《孤獨的美食家》,最早是由久住昌之原作、谷口治郎作畫,於1994年開始連載的漫畫。從2012年拍攝成電視劇以來,已經累積11季劇集、12集特別篇,可說是日本最長壽的美食劇集。而這部紅遍海內外的美食神劇,如今終於以《電影版孤獨的美食家》跟觀眾在大銀幕見面。

國民美食神劇首度電影化

本作透過往返於各個城市的進口雜貨商人「井之頭五郎」,每當辛勤工作之後,總會在內心吶喊「肚子餓了!」然後趕緊找到一間偶然路過的餐廳用餐,並沉浸在努力工作後,享用美食的幸福時光當中。與一般戲劇作品不同的是,本作雖然沒有衝突萬分的戲劇化轉折,主要專注在刻劃五郎於各個餐廳品嚐美味佳餚的過程,然而他西裝筆挺、手拎公事包,透過豐富內心戲、對美食的強烈直覺、大膽的飲食風格,在不受任何人打擾、自由享受美食的情況下吃遍大街小巷,也無比療癒觀眾的身心靈,更對角色產生共鳴而沉迷其中,因此蔚為熱議話題。

《電影版孤獨的美食家》(圖片提供:采昌國際多媒體)
《電影版孤獨的美食家》(圖片提供:采昌國際多媒體)

適逢播出本劇的東京電視台開台60週年之際,製作團隊順勢推出這部最新電影版作品,不論製作規模與敘事風格,都將與戲劇版截然不同,更像是一部主角「吃爆全世界」的美味之旅,足跡將遍佈法國巴黎、長崎五島群島、南韓巨濟島和東京。而且相較於戲劇版,電影版的敘事將充滿高度戲劇性,並以貼近現實生活的幽默與台詞來提升喜劇效果。

《電影版孤獨的美食家》(圖片提供:采昌國際多媒體)
《電影版孤獨的美食家》(圖片提供:采昌國際多媒體)

而本片也因為松重豐的號召,齊聚豪華演出陣容,包括內田有紀、磯村勇斗、村田雄浩、鹽見三省、杏、小田切讓、遠藤憲一,以及曾演出《梨泰院Class》的韓星劉宰明特別加盟。

《電影版孤獨的美食家》(圖片提供:采昌國際多媒體)
《電影版孤獨的美食家》(圖片提供:采昌國際多媒體)
《電影版孤獨的美食家》(圖片提供:采昌國際多媒體)
《電影版孤獨的美食家》(圖片提供:采昌國際多媒體)
《電影版孤獨的美食家》(圖片提供:采昌國際多媒體)
《電影版孤獨的美食家》(圖片提供:采昌國際多媒體)

松重豐自編、自導、自演

值得一提的是,松重豐這回更一肩扛起《電影版孤獨的美食家》導演、編劇、主演工作,尤其他在這13年來,自始至終支撐著本作,深深了解作品的世界觀,成為他出道40餘年首度自編、自導、自演之作。他回憶這次將作品「放大」成電影版的過程:「如果我沒記錯,應該是拍攝電視劇第十季的2022年夏天。當時,長期參與系列作的製片人和工作人員因調動或轉職,讓人擔心沒人能綜觀全局並指引未來的方向。這讓我想到,既然正值十週年,為了測試這部作品是否還能繼續、有更大規模的發展,我決定展開動搖根基的挑戰。基於這樣的想法,我選擇『電影化』這個方式,雖然並不確定本作的內容是否適合改編成電影,但希望能藉此進行一次重構。」

《電影版孤獨的美食家》(圖片提供:采昌國際多媒體)
《電影版孤獨的美食家》(圖片提供:采昌國際多媒體)

獲金獎名導奉俊昊啟發

尤其松重豐是本作唯一的常駐主演,這讓他產生一種責任感:「基於對未來發展的考量,我開始思考誰適合當導演。」而他最一開始,就是想找《寄生上流》奧斯卡金獎名導奉俊昊執導,他對此表示:「考慮到本作不僅在日本、在東亞地區、尤其是韓國都頗受歡迎。我也曾在多次赴韓取景時感受到觀眾的熱情,於是我便想到了奉俊昊導演。恰巧,我和他之前在《東京狂想曲》中的〈搖晃的東京〉短篇合作過,覺得如果他能將這部作品『烹調』成電影,會非常有趣。」

松重豐甚至還親自寫信給奉俊昊提出邀約,只可惜對方回覆時間因素無法配合,但這也開啟他不同的思考:「我和事務所社長談起這件事,隨口說了一句:『要不乾脆我來當導演?』這就是最一開始的狀況。」他並補充:「之後,我並沒有太在意自己說話的分量,就順勢寫下了一份劇情大綱,拿給正在拍攝第十季的工作人員看,跟他們說:『我打算以這份大綱來拍電影,大家覺得怎麼樣?我打算自己當導演。』結果他們回答:『我覺得不錯,一起做吧。』」而這也成就出本片最一開始的面貌。

《電影版孤獨的美食家》(圖片提供:采昌國際多媒體)
《電影版孤獨的美食家》(圖片提供:采昌國際多媒體)

 《電影版孤獨的美食家》劇情大綱

本片劇情描述從事進口雜貨銷售的井之頭五郎(松重豐飾演),是個喜歡在工作之餘到處品嚐美饌的老饕。只要肚子一餓,就會秉持「吃飯皇帝大」的信念,拋下一切直奔周遭的餐廳食堂大快朵頤。他最愛享受用餐時不被人打擾,細細品嚐料理的美好時光,更愛在內心自言自語品評美食滋味。這回,他接到前女友的女兒——千秋(杏飾演)的委託,前往法國拜訪千秋的祖父一郎(鹽見三省飾演),並要幫助一郎找出童年時曾喝過的湯頭食譜。儘管線索相當稀少,五郎依舊踏上尋找「究極湯頭」的旅程,足跡遍及法國、南韓、長崎和東京。不過在這趟旅程當中,他卻意外捲入到一場更大的風暴當中⋯⋯。

《電影版孤獨的美食家》(圖片提供:采昌國際多媒體)
《電影版孤獨的美食家》(圖片提供:采昌國際多媒體)

資料提供|采昌國際多媒體、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宮﨑駿經典鉅作《風之谷》首登台灣大銀幕!同步推出全球唯一典藏預售電影套票

宮﨑駿經典鉅作《風之谷》首登台灣大銀幕!同步推出全球唯一典藏預售電影套票

日本動畫大師宮﨑駿的經典鉅作《風之谷》,將在3月6日首登全台大銀幕!片商也宣布和Pinkoi合作推出全球唯一的典藏預售電影套票,紀念票卡樣式有「娜烏西卡飛行員」及「究極的王蟲」兩款,另有早鳥禮「腐海植物的實驗室」,極具收藏價值,已於Pinkoi限量開賣。

《風之谷》首度登上台灣大銀幕

名列「影史百大動畫」的吉卜力神作《風之谷》,更是「吉卜力三巨頭」宮﨑駿、高畑勳、鈴木敏夫這三位日本動畫界巨擘「夢幻聯動」的合作起點。當初鈴木敏夫任職動漫雜誌《Animage》副總編輯,因採訪工作結識宮﨑駿、高畑勳,先是促成《風之谷》原作漫畫在雜誌上連載並大獲好評,又說服高畑勳擔任該片監製,讓宮﨑駿無後顧之憂全力衝刺《風之谷》動畫,電影上映後獨特的「腐海」設定敘事風格和深刻的環保哲學,獲得極高人氣及評價,使得吉卜力工作室在隔年1985年成立,陸續誕生同樣膾炙人口的《天空之城》、《龍貓》、《神隱少女》等吉卜力經典之作。

《風之谷》電影中公主娜烏西卡經常乘著噴氣式滑翔翼探險(圖片提供:甲上娛樂)
《風之谷》電影中公主娜烏西卡經常乘著噴氣式滑翔翼探險。(圖片提供:甲上娛樂)

久石讓首度操刀宮﨑駿動畫配樂

宮﨑駿執導的動畫電影配樂向來由御用配樂大師久石讓操刀,而40年前慧眼識英雄的就是《風之谷》監製高畑勳,他起用當時還沒沒無聞、年僅30歲出頭的久石讓,兩人邊討論邊製作音樂,最終譜出適合這部磅礡作品的熾熱曲風,特別的是,原聲帶裡令人印象深刻的「啦啦啦」童聲,是由久石讓年僅4歲的愛女藤澤麻衣獻唱的〈娜烏西卡安魂曲〉,搭配藍衣使者降臨在金色原野的動人傳說畫面,引發不少觀眾共鳴感動落淚,蔚為經典。

《風之谷》電影中藍衣使者降臨在金色原野的動人傳說畫面,令不少觀眾感動落淚。(圖片提供:甲上娛樂)
《風之谷》電影中藍衣使者降臨在金色原野的動人傳說畫面,令不少觀眾感動落淚。(圖片提供:甲上娛樂)

《風之谷》描述自然資源受嚴重破壞、人類文明毀於一旦的戰後腐化世界,由於地表被劇毒腐海所覆蓋,人類只能在被汙染的大地及巨型昆蟲威脅下求生,唯有「風之谷」因海風吹拂而不受腐海之毒侵擾。擁有獨特溝通能力的風之谷公主娜烏西卡,經常乘著噴氣式滑翔翼到腐海探險,某天,多魯美奇亞帝國的運輸機墜毀於風之谷,上頭載著千年前毀滅世界的生化武器「巨神兵」,讓風之谷頓時捲入爭奪巨神兵的戰爭中,為了人類與世界的存亡,娜烏西卡必須挺身而出。

風之谷的公主娜烏西卡召集子民,對抗狂暴軍隊。(圖片提供:甲上娛樂)
風之谷的公主娜烏西卡召集子民,對抗狂暴軍隊。(圖片提供:甲上娛樂)

典藏預售電影套票限量開賣

而這部吉卜力經典動畫鉅作《風之谷》,即將在3月6日首度全台盛大上映,片商甲上娛樂和Pinkoi也合作推出全球唯一的典藏預售電影套票,內含2張電影交換券和2張限量復古紀念書卡「娜烏西卡飛行員款」及「究極的王蟲款」,售價760元,已在Pinkoi獨家開賣,2月17日前購買套票再加贈「腐海植物的實驗室」限量早鳥書卡1張,數量有限,送完為止。

《風之谷》典藏電影套票樣式,場景精選「娜烏西卡飛行員款」及「究極的王蟲款」,另有早鳥禮「腐海植物的實驗室」。(圖片提供:甲上娛樂)
《風之谷》典藏電影套票樣式,場景精選「娜烏西卡飛行員款」及「究極的王蟲款」,另有早鳥禮「腐海植物的實驗室」。(圖片提供:甲上娛樂)

資料提供|甲上娛樂、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