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場館如何實踐自身使命、搭起學校教育系統和線上藝術家之間的橋樑? 如何在台灣就能有豐富的國際藝術文化交流,甚至是文化衝擊?若說由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與法國國家舞蹈中心共同策劃的第二屆 Camping Asia 正是解答, 那麼便讓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執行長王孟超、策展人林人中分享其中脈絡。
Camping計畫於2015年由法國國家舞蹈中心創辦,每年透過為期兩週的工作坊,在教育推廣的功能下,讓學生、專業與業餘藝文愛好者能夠跨越文化與國籍進行密集的交流,知識與體驗的含金量都超高,其延伸的效應與愉悅氛圍更像是藝術節或平台。「Camping計畫不只是藝術家與學生的縱向交流,也打通了學校間的橫向交流,是藝術教育也是藝術節,很多時候跨領域表演的經驗不見得在學校可以有機會和資源得到,所以在思考以台灣為據點舉辦亞洲版的時候,我就想是不是可以串聯起台灣跟太平洋區國家彼此藝術教育交流的機會。」林人中表示。於是他抱持著亞洲版的構想,串起法國國家舞蹈中心 與北藝中心結盟合作的旅程。歷時3年籌備,兩個機構牽起各方力量讓Camping計畫於2019年在台灣發生。「我覺得這是個很有趣的形式,特別是對台灣這樣的島國而言,學生很難有機會用短短近兩週去了解其他國家的藝術在做什麼,所以就跟法國國家舞蹈中心總監討論引進台灣,並和有趣的空間談合作,當時也策劃了很多節目,讓國際看到台灣的舞蹈藝術可以是什麼面貌。」王孟超表示。從此促成2017年法國國家舞蹈中心與北藝中心簽定合作,由林人中擔任策展人,結合法國經驗打造出具台灣在地特色的Camping,並定名為Camping Asia。
以舞蹈與肢體,打開國家與歷史的對等對話
Camping Asia於2019初試啼聲即廣受各界讚譽,也讓國際看到台灣藝術能量的多元與創造力,例如豐富的原住民文化、傳統戲曲,以及台灣舞者精湛的肢體訓練,是台灣與國際的對等交流與認識,「有趣的是,這不是引進一個法國版的模式或IP到台灣,而是在台法交流的脈絡下,如何打開跨文化交流?我們又能如何重新看待自己的歷史、和別人的歷史對話?整體非常強調跨文化知識的生產過程,而有更多碰撞和交流。」林人中更舉例,2019年辦第一屆時,邀請布拉瑞揚擔任工作坊導師,藉由肢體與古調吟唱,對內對外都打開了身體的眼界,甚至和澳大利亞舞者討論其原住民身體的訓練和表演系統,交流互動非常有趣。而在原本兩年一辦的計畫受疫情影響延遲後,今年終於能夠重現,於11月20日~12月1日於北藝中心展開為期12天的營隊課程,為了讓不同藝術院校的學生與各領域藝術家進行交流,設計了不同的課程形式,包括由各校學生規劃並帶領的早課、由各國藝術家根據自己的文化及訓練背景設計的大堂課及工作坊。學生與藝術家也分別有機會在學校馬拉松及表演節目中發表創作作品,以及最富含交流精神的開閉幕派對,探索藝術的跨界與無垠。而除了藝術相關科系學生,其中的表演節目及開閉幕派對也將透過邀請或售票方式對外開放,開啟更多可能。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的Camping Asia在香奈兒的支持下,受邀學校、課程師資、台灣學生參與人數上都有所提升,相較於2019年14位工作坊教師及12所學校學生,今年預計邀請21位跨領域創作者、16所藝術院校逾120位學生,更加豐富壯觀。王孟超説:「透過與香奈兒的合作,除了實質幫助我們邀請更多國際藝術家,還有品牌背後豐富的資源,例如公關行銷和其合作的藝術家,也讓活動更有機會曝光並開啟眼界,這樣借力使力幫忙發聲,對於我們努力想要打開國際認識交流是最好的助力。」
王孟超
畢業於南加州大學舞台燈光設計碩士,投入劇場近40年,曾任雲門舞集資深舞台監督和舞台設計師,也為台灣許多知名表演團隊擔任舞台及燈光設計或海外巡迴技術指導。2009年曾任台北聽障奧運會開幕舞台設計總監、2007年布拉格劇場四年展評審委員及台灣參展召集人、2004年於波蘭華沙總統官邸獲頒「雪樹國際成就獎」、2014年獲頒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國家文藝獎」。
林人中
臺北藝術節策展人、旅法藝術家,其創作、研 究與策展脈絡包括編舞、當代展演、視覺及酷兒文化。作品曾展出於巴黎龐畢度中心、 東京宮、拉法葉前瞻基金會、倫敦現場藝術 發展協會、上海外灘美術館、香港M+、2019 PERFORMATIK表演雙年展、2016台北雙年 展、2020台灣雙年展等。
文|馮興妍 圖片提供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