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泰美術館《未來的生命,未來的你─數位、機器與賽博格》!從藝術視角探討新科技下的生命的樣態

忠泰美術館《未來的生命,未來的你─數位、機器與賽博格》!從藝術視角探討新科技下的生命的樣態

你是否曾想像,在身體中植入機械,人機融合並化身為賽博格的自己?當代藝術展《未來的生命,未來的你─數位、機器與賽博格》將自9月9日起於忠泰美術館登場,邀請沈伯丞擔任策展人,匯集15組國外內藝術家與團體,由反思擁有肉身的「人類」存在與本質,進一步探問「生命為何」,思考人與科技共構的未來生命情境與議題。 

 

忠泰美術館未來數位機器賽博格_德國藝術家Martin Backes的AR創作〈我知道什麼?我只是個機器?!〉,讓觀眾透過行動裝置與懸浮在美術館空間內的正圓球形機器人相遇、對話 (2) ©忠泰美術館
忠泰美術館9月9日推出全新當代藝術展《未來的生命,未來的你》,思考人與科技共構的未來生命情境與議題(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未來的生命,未來的你─數位、機器與賽博格》展覽介紹

當人工智慧和機械穿戴手臂不再只存在於科幻電影中,而是融入我們日常生活時,科技正在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並逐漸影響生命的本質和演變。當生命不再受限於人體的生理形態時,我們該如何重新思考未來的生命和生活呢?

忠泰美術館邀請到策展人沈伯丞,推出展覽《未來的生命,未來的你─數位、機器與賽博格》,以藝術的視角探討科技如何介入我們的生活和生命,並提出一個問題:除了生物學上的六大分類,是否還存在一個新的「科技界」?

沈伯丞表示:「這個展覽想要探討的不僅是科技本身,更關心的是在新科技情境下,生命的新樣態以及與之相關的人文思考和美學關懷。」這次展覽匯集了來自國內外的15組藝術家和團隊,透過三個子題「流動的生命與身體」、「數位裡的你與數位的它」、「機器、人與賽博格」,引領觀眾深入思考新生命和新生活情境所帶來的問題、想像和思考。

以數位人造生命為題,英國藝術家Markos Kay的〈非生物起源〉試圖透過創作生命探詢生命起源 (1) ©忠泰美術館
忠泰美術館9月9日推出全新當代藝術展《未來的生命,未來的你》,思考人與科技共構的未來生命情境與議題(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流動的生命與身體」 :當科技鬆動了生命與身體定義

科技的快速發展使得自然演化過程受到演算和邏輯的控制。科技改變了我們對生命和身體的看法,並使得人與動物、有機體與無機體、現實與虛擬之間的界線變得模糊。

英國藝術家傑克.艾維斯(Jake Elwes)的作品〈Zizi動起來:深偽變裝烏托邦〉以深偽技術演算出變裝皇后的虛擬形象,在螢幕中不斷轉換身體和角色。這個系列由倫敦的變裝表演者們的影像所製成,探討酷兒社群如何運用深度偽造技術,提出了一種另類酷兒烏托邦的想像。

忠泰美術館未來數位機器賽博格_Jake Elwes首度在臺展出〈Zizi動起來:深偽變裝烏托邦〉,將深偽技術與酷兒群體結合,企圖反思人工智慧的族群概念,打破固化的性別與身體定義  (3)  ©忠泰美術館
Jake Elwes 將深偽技術與酷兒群體結合,企圖反思人工智慧的族群概念,打破固化的性別與身體定義(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台灣藝術家蘇匯宇的多頻道錄像作品〈The White Waters〉以「後人類」的敘事重新詮釋經典傳說《白蛇傳》,作品聚焦在洪水、死亡、暴力、性、疾病、後人類和融合等主題,並透過影像中人和蛇的身體流動,來解構生物界的邊界,重新探討了情慾、生命、道德和認同的觀念。

忠泰美術館未來數位機器賽博格_蘇匯宇〈The White Waters〉三頻道錄像作品中人、蛇異種的身體流動,解構生物界的邊界 (1) ©忠泰美術館
蘇匯宇〈The White Waters〉三頻道錄像作品中人、蛇異種的身體流動,解構生物界的邊界(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數位裡的你與數位的它」: 演算法環境中人類與生命的形象

藝術團隊「陽春麵研究舍」陳姿尹和莊向峰,這次展出互動裝置作品〈Inter net – Labeling me〉,展示了手機中被 AI 分類為藝術家陳姿尹「自己」的照片,下方附有透過亞馬遜土耳其機器人發包所獲得的「標註」。另一個牆面則展示了藝術家的 Google 搜尋記錄,包括了多年來從煩惱、對政治情勢的焦慮、尋找小吃店等痕跡,彷彿是累積了多年的無意識自我人格側寫。

忠泰美術館未來數位機器賽博格_陽春麵研究舍─陳姿尹、莊向峰,空間互動裝置〈Inter net – Labeling me〉可見AI判讀標記、搜尋引擎記錄,及機器人與觀者「眾包標註」下的「我」的形象 (4) ©忠泰美術館
空間互動裝置〈Inter net – Labeling me〉可見AI判讀標記、搜尋引擎記錄,及機器人與觀者「眾包標註」下的「我」的形象(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忠泰美術館未來數位機器賽博格_陽春麵研究舍─陳姿尹、莊向峰,空間互動裝置〈Inter net – Labeling me〉可見AI判讀標記、搜尋引擎記錄,及機器人與觀者「眾包標註」下的「我」的形象 (2) ©忠泰美術
空間互動裝置〈Inter net – Labeling me〉可見AI判讀標記、搜尋引擎記錄,及機器人與觀者「眾包標註」下的「我」的形象(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藝術家陳乂的作品〈風場〉模擬風的自然效應,引發觀者對於自然和人工之間關係的反思。這件作品透過收集風量、風向和風的聲音資訊,使用 AI 演算法生成數據模型,然後將這些模型應用到機械發光體上,以燈光呈現出類似自然風吹拂的效果。這種方式突顯了人類對於自然的模仿和再現,以及科技如何改變了我們與自然之間的互動。

忠泰美術館未來數位機器賽博格_陳乂的人造風動模擬裝置〈風場〉由蘆葦般的發光體演繹一段由AI演算生成,模仿自然風吹的搖曳姿態 (3)  ©忠泰美術館
人造風動模擬裝置〈風場〉由蘆葦般的發光體演繹一段由AI演算生成,模仿自然風吹的搖曳姿態(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德國藝術家馬丁.貝克斯(Martin Backes)的擴增實境作品〈我知道什麼?我只是個機器?!〉讓觀眾透過平板,在空間中與機器人互動並進行對話,引發了有關機器身份和情感是否可能的問題,以及在數位世界中新生命型態的出現。

忠泰美術館未來數位機器賽博格_德國藝術家Martin Backes的AR創作〈我知道什麼?我只是個機器?!〉,讓觀眾透過行動裝置與懸浮在美術館空間內的正圓球形機器人相遇、對話 (4) ©忠泰美術館
德國藝術家 Martin Backes 的AR創作讓觀眾透過行動裝置與懸浮在美術館空間內的正圓球形機器人相遇、對話(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機器、人與賽博格」: 人與科技重新共構的生命情境    

在展覽最後,「機器、人與賽博格」以一系列作品突顯了機器與人類之間日益密切的互動,以及賽博格化身體和身份的不斷演變。西班牙藝術家穆恩.里巴斯的作品〈在蒙塞拉特山等待地震〉展示她將地震傳感器植入體內,使自己能夠感知地震的強度和節奏;這樣的感知能力讓她的身體成為一個與地球的互動媒介,並讓地球在她的舞蹈表演中掌控著節奏和強度,讓觀者反思人類和地球之間的關係。

忠泰美術館未來數位機器賽博格_西班牙藝術家Moon Ribas〈在蒙塞拉特山等待地震〉為一支雙人舞作,由地球掌控節奏和強度,而藝術家則透過體內裝置接收地震波動的強弱來詮釋舞曲 (2) ©忠泰美術館
〈在蒙塞拉特山等待地震〉為一支雙人舞作,由地球掌控節奏和強度,而藝術家 Moon Ribas 則透過體內裝置接收地震波動的強弱來詮釋舞曲(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日本東京大學的「自在肢計畫團隊」開發了穿戴式機器人模組〈自在肢〉,允許使用者自由改變其穿戴肢的形式,並與其他穿戴者進行社交互動。這種系統使人們能夠共享和交換機械手臂,進一步突顯了人機整合科技在社交場合中的潛在應用,以及身體、技術和社會之間相互影響的問題。

忠泰美術館未來數位機器賽博格_自在肢計畫團隊形象照 ©Kazuaki Koyama
〈自在肢〉形似電影角色「八爪博士」的穿戴肢,試圖探索賽博格社會中,不同「數位賽博格」之間所能發生的互動(圖片提供:Kazuaki Koyama)

 

《未來的生命,未來的你─數位、機器與賽博格》

展覽期間|2023 年 9 月 9 日至 2024 年 1 月 28 日

展覽地點|忠泰美術館、忠泰企業大廳(臺北市大安區市民大道三段178號)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 10:00-18:00(週一休館)

參觀資訊|全票100元、優待票80元(學生、65歲以上長者、10人以上團體);身心障礙者與其陪同者一名、12歲以下兒童免票(優待票及免票須出示相關證件)

週三學生日|每週三憑學生證可當日單次免費參觀

資料提供|忠泰美術館

文字整理|Lucinda Chen

延伸閱讀

RECOMMEND

2025大阪世博「瑞士館」將登場!泡泡般輕透的球體建築、《阿爾卑斯山的少女》成展覽主題

2025大阪世博「瑞士館」將登場!泡泡般輕透的球體建築、《阿爾卑斯山的少女》成展覽主題

隨著2025大阪世博開幕日將近,各參展國也紛紛宣布自家展館的建築設計與展覽亮點,其中瑞士館以充滿特色、輕盈通透的球體建築而備受矚目,更將以經典卡通《阿爾卑斯山的少女》為主題帶來一系列展出。

2025大阪世博瑞士館3大亮點整理

01/4大展區將科技融入藝術體驗

瑞士館以擴增人類(Augmented Human)生命(Life)星球(Planet)為題,在一座座透明泡泡中展現創新與創造力。場館共分為4大展區:

第一展區展示一系列巨大的剪紙裝置藝術,空間中散發著Firmenich特別為瑞士館設計的香氛,週遭環繞著壯觀的瑞士自然風景;第二展區邀請訪客分享自己對未來的願景,並透過人工智慧技術將這些想望化為充滿活力的藝術體驗。

2025大阪世博「瑞士館」將登場!泡泡般輕透的球體建築、《阿爾卑斯山的少女》成展覽主題
2025大阪世博瑞士館第一展區模擬圖(圖片來源:Vitality.Swiss)
2025大阪世博「瑞士館」將登場!泡泡般輕透的球體建築、《阿爾卑斯山的少女》成展覽主題
2025大阪世博瑞士館第二展區模擬圖(圖片來源:Vitality.Swiss)

第三展區每兩個月會更換一次,呈現當今的技術進步與突破,展間設計為未來主義風格,描繪出一個結合藝術與科學的虛構未來世界;第四展區則強調瑞士的文化面向發展與創造力,最後遊客還能帶走許多瑞士紀念品,如木製玩具、地區限定口味的KitKat、雀巢咖啡等。

2025大阪世博「瑞士館」將登場!泡泡般輕透的球體建築、《阿爾卑斯山的少女》成展覽主題
2025大阪世博瑞士館第三展區模擬圖(圖片來源:Vitality.Swiss)
2025大阪世博「瑞士館」將登場!泡泡般輕透的球體建築、《阿爾卑斯山的少女》成展覽主題
2025大阪世博瑞士館紀念品商店模擬圖(圖片來源:Vitality.Swiss)

02/綠意盎然的超輕型球體建築

瑞士館由Manuel Herz建築事務所打造,以融合自然與文化、自然空間與人造空間為目標,場館由五個綠意盎然的球體組成,場館內外都種植了大量植栽。這些球體為空心的充氣結構、以鋼架支撐,外殼共有兩層,分別選用不同顏色的材料,外層為亮色的ETFE、內層色彩較暗,營造由外而內的觀展體驗。

2025大阪世博「瑞士館」將登場!泡泡般輕透的球體建築、《阿爾卑斯山的少女》成展覽主題
Manuel Herz建築事務所以融合自然與文化、自然空間與人造空間為目標,在場館內外種植大量植栽(圖片來源:Vitality.Swiss)
2025大阪世博「瑞士館」將登場!泡泡般輕透的球體建築、《阿爾卑斯山的少女》成展覽主題
這些球體為空心的充氣結構、以鋼架支撐,外殼總重只有400公斤(圖片來源:Vitality.Swiss)

同時,瑞士館也將成為世博會上生態足跡最小的展館。這些球體外殼的總重量僅有400公斤,是傳統建築外殼的1%,只需兩到三輛載貨腳踏車就能運送。不僅如此,這些材料還可以回收,在世博會結束後重新製作成家具等產品。

03/《阿爾卑斯山的少女》主題企劃

《阿爾卑斯山的少女》雖然是瑞士文學作品,但相信多數人都是從日本版卡通認識這個故事;也因為如此,這齣作品成為本次大阪世博瑞士館的焦點之一。

2025大阪世博「瑞士館」將登場!泡泡般輕透的球體建築、《阿爾卑斯山的少女》成展覽主題
《阿爾卑斯山的少女》也是本次瑞士館的主題之一(圖片來源:Vitality.Swiss)

位於瑞士館頂樓的「Heidi Café」,提供結合日式風情的瑞士特色料理,並搭配精選的瑞士葡萄酒;員工則身穿瑞士品牌BALLY的制服,以多國語言接待訪客。

2025大阪世博「瑞士館」將登場!泡泡般輕透的球體建築、《阿爾卑斯山的少女》成展覽主題
場館頂樓的「Heidi Café」模擬圖(圖片來源:Vitality.Swiss)

另外,瑞士館也將於4月22日舉辦一場特別放映活動,以《My Name is Heidi》(私はハイジです)向這位阿爾卑斯山的少女致敬。這場展演由日內瓦藝術設計學院(HEAD)製作,結合時尚、平面設計與動態影像,連結過去與現在,將主角小蓮重新塑造為具有當代意義的經典角色。

根據瑞士館團隊宣佈,場館結構將於2025年1月全數完工,而內部裝修則則預計於3月中完成。

2025大阪世博

日期|2025/4/13–2025/10/13

瑞士館官網|https://vitality.swiss/en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揭曉2025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科技島、光明燈牆並置,探討智慧、信仰如何影響地景

2025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揭曉!成大建築探索「智慧」在當代建築扮演的角色

2025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展覽內容亮相!由國立成功大學團隊策劃的參展計畫「[]信仰:漂蕩世界的臺灣智慧」,回應大會以「智慧」(Intelligens)開展的年度主題,概念源自美國藝術家羅伯特.史密森(Robert Smithson)根植於地景所提出的「NON-sites」理論,並融入東方哲學關於「無/有」的辯證,探索在當代建築與環境中的「智慧」角色,同時提出對臺灣「信仰」有無的思考。

2025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揭曉!成大建築探索「智慧」在當代建築扮演的角色
(圖片提供:國立臺灣美術館)

探索「智慧」在當代建築扮演的角色

2025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主題為「智慧.自然.人工.集體」(Intelligens. Natural. Artificial. Collective.),策展人卡洛.拉蒂(Carlo Ratti)用「Intelligens」這個字詞突出「gens」在拉丁文中「人」的含意,討論三種不同類型的智慧:自然、人工和集體智慧,於建築設計中如何被思考和用以面對當代環境和氣候困境。

臺灣館「[]信仰:漂蕩世界的臺灣智慧」即以大會主題為基礎,由策展人薛丞倫及協同策展人吳秉聲、蘇孟宗、江松長,帶領成大建築系團隊,探索「智慧」(Intelligens)在當代建築與環境中的角色,並重新審視臺灣在全球化與地緣政治背景下的空間策略,同時透過展覽、裝置、工作坊、論壇等形式,探索並定義當代臺灣建築師的「Intelligens」表現。

2025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揭曉!成大建築探索「智慧」在當代建築扮演的角色
(圖片提供:國立臺灣美術館)

提出對臺灣「信仰」有無的思考

此提案受美國藝術家羅伯特.史密森(Robert Smithson)啟發,以雕塑及大地藝術作品聞名於世的他,曾提出「non-sites」理論,其強調地景的缺席、置換與二元性,並透過抽象架構來反思建築、實質環境與再現之間的關係。再將視野拉回東方世界,「無」在東方哲學中延伸出無盡關於「無/有」的二元辯證,而成大團隊將藉臺灣館,嘗試辨識、建構屬於臺灣「信仰」與「無信仰」之間二元辯證的灰色地帶。

2025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揭曉!成大建築探索「智慧」在當代建築扮演的角色
(圖片提供:國立臺灣美術館)

成大團隊認為,臺灣的空間治理和發展策略深受「信仰」與「[]信仰」的辯證影響,以高速度和高科技發展為例,高鐵將西部走廊轉變為大都會區帶,智慧技術使空間重構,也擾動了原本自然生態平衡;晶片和高科技的發展不僅成為臺灣在國際上的籌碼,也帶來了經濟、資源分配是否平等是否合理的反問與挑戰,同時臺灣人也以「智慧」來重新審視正在發生於這片土地上地景的一切。展覽將從三個面向切入,尋找「智慧」的不同表現形式及其在空間治理中的影響力:

▍效率(Efficiency—— []高速度信仰(NON-Belief in high-speed

探討全球追求效率和快速發展的潮流,以臺灣高鐵系統為案例研究,提出高鐵所建構的臺灣大都會區帶,以及城鄉差距下都市生態的反省。

▍科技(Technology—— []晶片信仰(NON-Belief in chips

探索對於科技島之於生態島兩個極端神話的信仰,以及背後在綠能光電板所覆蓋的代價,尤其以臺南七股地區作為場域的探索。

▍控制(Control—— []感知-運動信仰(NON-Belief in sensory-motor

探討每天例行生活的各種細微的感知-運動關係,在延展的基地涵構與關係場域中重新審視各種與生態、文化、社交的衝突。

2025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揭曉!成大建築探索「智慧」在當代建築扮演的角色
(圖片提供:國立臺灣美術館)

島嶼意象融入展場,呈現科技、環境、空間的複雜關係

本次展場設計採用「島嶼」概念貫穿全場,以「島群島半島」之間的關係呈現信仰與[]信仰之間的張力,重新審視科技、環境與空間的複雜關係。在展場正中央,一座宛如自黑夜海洋中浮現的島嶼靜靜佇立——蜂巢紙切割出臺灣地形剖面,細密的紋路如同時間在土地上刻下的痕跡,微光自紙間漫出,隨地形起伏緩緩流動,結合上方「科技島」以電子紙輪播臺灣地景照片,呈現半導體發展對臺灣地景的影響,同時引入環境正義的討論,包括都市熱島效應、能源分配等議題,全面探索科技與環境的交互關係,並輔以16組研究書冊,以科技島嶼論述為序,開啟[]信仰的觀展動線。

2025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揭曉!成大建築探索「智慧」在當代建築扮演的角色
(圖片提供:國立臺灣美術館)

展場周圍配置的展櫃象徵環繞群島,展示12組研究模型,內容聚焦臺灣真實情境與議題,反映當代社會的挑戰與思考,讓觀眾在群島結構中重新審視臺灣地景轉變的脈絡。展場一端的「光明燈牆」,如同於群島之中設置的一座信仰半島,成為信仰核心並串連起所有展櫃與內容,營造統合與連結的視覺與體驗。正式展出時,由展場唯一開啟的對外窗,可望見威尼斯的聖母安康教堂,象徵人文與信仰的起點。

2025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揭曉!成大建築探索「智慧」在當代建築扮演的角色
(圖片提供:國立臺灣美術館)
2025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揭曉!成大建築探索「智慧」在當代建築扮演的角色
(圖片提供:國立臺灣美術館)

第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無]信仰:漂蕩世界的臺灣智慧」

展覽時間|2025年5月10日至11月23日

展覽地點|義大利威尼斯普里奇歐尼宮(Palazzo delle Prigion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