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想像,在身體中植入機械,人機融合並化身為賽博格的自己?當代藝術展《未來的生命,未來的你─數位、機器與賽博格》將自9月9日起於忠泰美術館登場,邀請沈伯丞擔任策展人,匯集15組國外內藝術家與團體,由反思擁有肉身的「人類」存在與本質,進一步探問「生命為何」,思考人與科技共構的未來生命情境與議題。
《未來的生命,未來的你─數位、機器與賽博格》展覽介紹
當人工智慧和機械穿戴手臂不再只存在於科幻電影中,而是融入我們日常生活時,科技正在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並逐漸影響生命的本質和演變。當生命不再受限於人體的生理形態時,我們該如何重新思考未來的生命和生活呢?
忠泰美術館邀請到策展人沈伯丞,推出展覽《未來的生命,未來的你─數位、機器與賽博格》,以藝術的視角探討科技如何介入我們的生活和生命,並提出一個問題:除了生物學上的六大分類,是否還存在一個新的「科技界」?
沈伯丞表示:「這個展覽想要探討的不僅是科技本身,更關心的是在新科技情境下,生命的新樣態以及與之相關的人文思考和美學關懷。」這次展覽匯集了來自國內外的15組藝術家和團隊,透過三個子題「流動的生命與身體」、「數位裡的你與數位的它」、「機器、人與賽博格」,引領觀眾深入思考新生命和新生活情境所帶來的問題、想像和思考。
「流動的生命與身體」 :當科技鬆動了生命與身體定義
科技的快速發展使得自然演化過程受到演算和邏輯的控制。科技改變了我們對生命和身體的看法,並使得人與動物、有機體與無機體、現實與虛擬之間的界線變得模糊。
英國藝術家傑克.艾維斯(Jake Elwes)的作品〈Zizi動起來:深偽變裝烏托邦〉以深偽技術演算出變裝皇后的虛擬形象,在螢幕中不斷轉換身體和角色。這個系列由倫敦的變裝表演者們的影像所製成,探討酷兒社群如何運用深度偽造技術,提出了一種另類酷兒烏托邦的想像。
台灣藝術家蘇匯宇的多頻道錄像作品〈The White Waters〉以「後人類」的敘事重新詮釋經典傳說《白蛇傳》,作品聚焦在洪水、死亡、暴力、性、疾病、後人類和融合等主題,並透過影像中人和蛇的身體流動,來解構生物界的邊界,重新探討了情慾、生命、道德和認同的觀念。
「數位裡的你與數位的它」: 演算法環境中人類與生命的形象
藝術團隊「陽春麵研究舍」陳姿尹和莊向峰,這次展出互動裝置作品〈Inter net – Labeling me〉,展示了手機中被 AI 分類為藝術家陳姿尹「自己」的照片,下方附有透過亞馬遜土耳其機器人發包所獲得的「標註」。另一個牆面則展示了藝術家的 Google 搜尋記錄,包括了多年來從煩惱、對政治情勢的焦慮、尋找小吃店等痕跡,彷彿是累積了多年的無意識自我人格側寫。
藝術家陳乂的作品〈風場〉模擬風的自然效應,引發觀者對於自然和人工之間關係的反思。這件作品透過收集風量、風向和風的聲音資訊,使用 AI 演算法生成數據模型,然後將這些模型應用到機械發光體上,以燈光呈現出類似自然風吹拂的效果。這種方式突顯了人類對於自然的模仿和再現,以及科技如何改變了我們與自然之間的互動。
德國藝術家馬丁.貝克斯(Martin Backes)的擴增實境作品〈我知道什麼?我只是個機器?!〉讓觀眾透過平板,在空間中與機器人互動並進行對話,引發了有關機器身份和情感是否可能的問題,以及在數位世界中新生命型態的出現。
「機器、人與賽博格」: 人與科技重新共構的生命情境
在展覽最後,「機器、人與賽博格」以一系列作品突顯了機器與人類之間日益密切的互動,以及賽博格化身體和身份的不斷演變。西班牙藝術家穆恩.里巴斯的作品〈在蒙塞拉特山等待地震〉展示她將地震傳感器植入體內,使自己能夠感知地震的強度和節奏;這樣的感知能力讓她的身體成為一個與地球的互動媒介,並讓地球在她的舞蹈表演中掌控著節奏和強度,讓觀者反思人類和地球之間的關係。
日本東京大學的「自在肢計畫團隊」開發了穿戴式機器人模組〈自在肢〉,允許使用者自由改變其穿戴肢的形式,並與其他穿戴者進行社交互動。這種系統使人們能夠共享和交換機械手臂,進一步突顯了人機整合科技在社交場合中的潛在應用,以及身體、技術和社會之間相互影響的問題。
《未來的生命,未來的你─數位、機器與賽博格》
展覽期間|2023 年 9 月 9 日至 2024 年 1 月 28 日
展覽地點|忠泰美術館、忠泰企業大廳(臺北市大安區市民大道三段178號)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 10:00-18:00(週一休館)
參觀資訊|全票100元、優待票80元(學生、65歲以上長者、10人以上團體);身心障礙者與其陪同者一名、12歲以下兒童免票(優待票及免票須出示相關證件)
週三學生日|每週三憑學生證可當日單次免費參觀
資料提供|忠泰美術館
文字整理|Lucinda C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