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亞洲最佳女主廚陳嵐舒!料理是文化溯源,更是美學上的深度探索

專訪亞洲最佳女主廚陳嵐舒!料理是文化溯源,更是美學上的深度探索

純正的法餐珍饈是什麼?也許是慢享光陰的流動,或精妙食材的純粹,也可能是循序鋪墊的巧思。受陳嵐舒主廚之邀走入她的凡常,我們前往幽謐的深山私宅,訝異於她同時經營餐廳及照顧家庭的繁瑣,卻又在新店山巒與霧靄之間,仍如藝術家般以挑剔品味與不懈熱忱,為身邊的人帶來獨具匠心的用餐體驗,我們竟無意間拾獲了治癒人心的力量。

batch_L1001776
陳嵐舒尤擅長風味複雜而曲折的料理,以細緻手法讓食材原味突出且富有食趣。(攝影:羅柏麟)

從結合台法元素,以番紅花馬賽魚湯為基底,灑上芹菜苗、油蔥酥及蛋酥的「馬賽金鯧米粉」;使用古法酸菜與豬軟骨、雞肉及豬肚慢火熬煮的「酸菜豬肚霹靂煲」;到將大紅袍花椒製成紅油牛臊子內餡的「墨川炸春捲」,gubami Social繼牛肉麵套餐之後,今夏以「陳嵐舒的台灣餐桌」為主軸,端出多道陳嵐舒於自家款待賓客的私房料理,看似私密卻又如此侃侃而談,這位亞洲最佳女主廚,始終致力於在別人的記憶裡留下一筆濃墨重彩,而非轉瞬即逝的滋味。

batch_嵐舒主廚的夏日私藏料理-酸菜豬肚霹靂煲
「酸菜豬肚霹靂煲」。(圖片提供:gubami Social)

 食與時 尊重每一刻獨一無二 

「我曾和不少視覺化導向的主廚合作過,他們的創作是從一幅風景、一個畫面出發,但我的靈感必定是來自於味道及味道之間的衝擊,它能夠呼應時令季節的感受,甚至是當下的溫度、濕度、光線,都是非常『此時此刻』的,帶來味覺的複雜度,卻簡約而不紊亂。」從2008年的樂沐法式餐廳為始,若想梳理這15年來,陳嵐舒的變與不變,得先從她內心的渴望開始了解。如今她希望客人吃得開心、享受,即使不是很熟悉法餐也無妨,「但倘若你對法國料理極度講究、很有經驗,在品嚐中能得到非常多轉折的樂趣!」

曾聽聞陳嵐舒在求學時期,就會自己買食譜回家研讀實作,為了報名烹飪課還獨自隻身北上,她很早就體會到親手烹飪、分享美食的快樂,是遠遠勝過品嚐佳餚本身。「gubami Social開業後,我們看到台灣顧客吃飯時更喜歡分享的型態,於是原先的菜色設計隨著切分過後,醬汁、配菜的搭配比例,彼此之間就失去了交互作用。所以如何創造出一個更專注的環境,讓客人願意靜下心來看我們到底在做什麼,並取得他們發自內心的理解,是一門功課也是學問。」陳嵐舒在疫情期間,將單點形式改為套餐,讓客人更隨興地安排個人用餐節奏。

batch_L1001939
陳嵐舒的涼拌青菜豆包,拌著麻油、橄欖油、白胡椒一起入口,鹹甜適中,在盛夏季節品嚐十分消暑。(攝影:羅柏麟)

「直到2012、2013年,我才比較自在地面對台灣各地特色食材,開始化繁為簡。剛從美國回來那段期間,可說是慘不忍睹,有好一陣子都身陷巨大的困惑、煎熬之中,用各種衝撞的方式去發現自己不足。」曾於加州米其林三星餐廳The French Laundry和被稱為「古典料理之王」的名廚Thomas Keller並肩工作,陳嵐舒很快就意識到兩地風土差異所產生的困境,「我開始轉變,回到我起初最嚮往的料理方式,也就是古典宮廷式的法國料理,讓擺盤呈現非常grand,很雄偉的那種美。」

過去常被媒體大篇幅盛讚其卓越成就,陳嵐舒並不避諱談論挫折,她也有深陷低潮的時候,但正因為那股不肯放過自己的執拗,才有刻不容緩的進步。只是,當繁複堆工序變得瑣碎耗時,不斷雕琢再塑形的過程中,食材的美好滋味也不知不覺被抹煞了,「端出來,外觀或許看起來像鬼斧神工的藝術品,可是細吃,每一個元素拉出來都只有70分。」而彼時的台灣高端餐飲業,甚至還不曉得米其林指南評選究竟會不會登台。

 汲取味蕾記憶 勾勒餘韻之美 

以「Le Moût樂沐」連續4年名列「亞洲50大最佳餐廳」,並獲得「亞洲最佳女主廚」殊榮,眾所矚目下「Le Moût LM小樂沐」又在2022年入榜「亞洲50大最佳餐廳」,她接著開設「gubami Social」,寶元紀集團下的All day fine dining餐廳「le beaujour 芃卓」亦延攬她坐鎮等,陳嵐舒自述一路的演化過程雖快,卻是自然而然。

batch_gubami Social空間照(1)
gubami Social 以湖水綠和金色作為主調,窗邊酒瓶、復古窗花、掛燈和牆壁圖騰點綴,打造愜意、愉悅、摩登,樂於分享的氛圍。(圖片提供:gubami Social)

平時跟團隊開會時,她常和夥伴們熱烈地交換意見:「小樂沐到底是什麼樣的存在?優雅、小巧、親切,桌距是近一點點的,有節奏感、不拖沓,銀器和水晶杯傳達出精緻氛圍;芃卓則是都會型高級餐廳,它的美需要用更廣的角度來看,它相對貼近樂沐一些,但還不是樂沐。」她尤其重視食材和食材之間的連結,必須精心設定和設計,釋放強烈且清晰的訊息。至於「gubami Social」可說是陳嵐舒踏出舒適圈、直面挑戰的作品,「很好玩但是非常不容易,完全讓我從截然不同的角度看待食材!如何把缺點變成可被接受的風味特色和辨識度,我長期在做這樣的嘗試。」

batch_gubami Social空間照
gubami Social 店景。(圖片提供:gubami Social)

她透露自己經由飲食認識世界,各國迥異的歷史背景,發展出天壤之別的習俗和價值觀,最終形成多元飲食文化,「所以gubami Social的菜色創作,是我到各地旅行所感受到的culture shock,內化後再重新詮釋,確實是投注了畢生功力。」人氣菜色「Shushu酥燒鰻」,以中式脆漿法取代炭烤,炸出脆殼再裹上特調四川怪味醬,搭配法式吐司和解膩的甜菜根,即因她參與由先生張聰策劃的「如意宴:川菜的24味型」的菜單編排後,從此迷上了川菜滋味。

batch_L1001990
陳嵐舒從餐廳回到住家後,也會不時捲起袖子親自烹飪一道道美味可口的家常菜,從白切雞、貴妃雞,到粵式醬油雞,皮滑肉嫩,香氣四溢。(攝影:羅柏麟)

 無規矩不成方圓的東方人文哲學 

出身瓷器世家,作為擁有悠久歷史的瓷器品牌法國麗固Legle France創意總監,張聰(Desmond)深諳食器與菜肴間的連動關係,曾與多名獲獎主廚、米其林星級餐廳、五星級酒店合作,在美食界聲名顯赫。從2012年開始,他以「如意宴」成為促成革新頂級中式料理的先行者,在香港、上海、北京、台灣、東京等地舉辦一系列結合精緻食器,呈獻現代風格之中菜珍饈的互動式體驗。「澳門如意宴,不想只是復刻即將失傳的粵菜,而是拆解其邏輯和技法,巧妙轉化得更摩登;成都如意宴則企圖還原川菜原先的內涵與精神,除了麻和辣,更精采的是複雜的烹調技法和多變的調味手段,川菜不是江湖菜,也不是家常菜,它可以非常華麗、有品味,集24味型於一桌,踏上獨特味覺的系統之旅。」

batch_L1001901
法國麗固長年為中外名廚及頂奢飯店、餐廳訂製餐具,陳嵐舒和張聰則經常在生活中頻繁交流,於器皿美學中所體悟到意境和見解。(攝影:羅柏麟)

而這套「如意」系列餐具,也是麗固首度以中菜的美學及實用性作為思考重點,並將其概念化為餐瓷作品,「我們曾在上海如意宴中,端出一道傳統名菜『鴿吞燕』,將3個月大的鴿子拆骨去肉、保持表皮完整,燕窩塞入鴿子腹中,再用鴿骨熬煮高湯並燉鴿。中國菜有很多古法很是美的,但10幾年前,用餐的體驗和儀式感尚未受重視,因此希望運用宴席形式,道出各大菜系的烹飪思維。」

致力於提升中菜的國際影響力,Desmond開創了中國料理的文藝復興時代,然而當遇到法餐背景的陳嵐舒,「gubami Social」的餐具皆由麗固特別訂製時,問他兩人如何一起工作?「當她腦海裡已經描繪出很分明的餐廳輪廓,只要落實就可以了。」兩人配合起來意外地和諧,「因為Desmond我才開始比較深入認識中餐,像以前記憶中的港式飲茶,並不會刻意去分析它,但他會跟我暢談這個蝦餃要怎麼做才好吃,我也漸漸懂得欣賞什麼是一流的中菜餐廳跟主廚。」陳嵐舒補充。


batch_L1001831
陳嵐舒和張聰兩人,休假時除了陪伴孩子,也會撥空坐下來閱讀和聆聽喜愛的音樂。(攝影:羅柏麟)

兩人不約而同地指出,器皿美學能第一時間影響顧客對於餐廳的觀感,每個主廚對味道、對生活,對美的體會,無不透過這樣看得見、摸得著的形式,引導著我們用餐的思緒。從服務儀態、訓練流程、餐廳的軟硬體、食材與菜色,所有的品味揭示了格局,也展現氣度。

提及「Gastronomy美食學」,Desmond 一針見血地問:「台灣市場真的需要一間 fine dining 餐廳嗎?」陳嵐舒則從容地發表她的觀察:「若以一個嚴謹專業的標準來審視,台灣目前或許沒有任何一間餐廳能稱為 fine dining。這幾年來社會經濟條件急遽變化,加上新一代消費力的喜好更著重於餐飲的娛樂效果,fine dining除了造價昂貴,維護成本高,也高度考驗用餐者的文化認知、考驗服務者的專業水準。各種有形無形的高門檻,即便在巴黎經營也不容易,更何況法式料理並非台灣大眾熟悉的餐飲文化?每道精細料理的醬汁和配件皆餐餐新鮮製作,不能隔夜,10道菜就要搭配10種不同的餐具,每件都需要專人來清潔保養等等,才堆砌出法國高級料理『為什麼要這麼貴』的樣貌,但現在的顧客能看見、進而欣賞這些細節的美嗎? 」

batch_L1002125
張聰精心籌畫的「如意宴」,重塑食物與食器間相輔相成的關係,並以味覺、視覺、觸覺,與食客內心產生共鳴的一次促膝長談。(攝影:羅柏麟)

 持續探求風味的力道與深度 

那麼,被需要和被認可的感覺,足以抵銷身體的勞動痛苦,和精神上的龐大壓力嗎?「我常在旁邊看,都納悶這個人為什麼要對自己這麼苛刻,gubami Social有道招牌菜,結合西班牙馬鈴薯烘蛋和台灣經典小吃蚵仔煎,她不僅要並駕齊驅,還做出一道新菜色,超越這兩種歷經千錘百鍊的美食。」Desmond開玩笑說,他可不想過陳嵐舒的人生,因為太累了!

batch_松露臭豆腐蝦多士
「gubami Social」的「松露臭豆腐蝦多士」將臭豆腐以紅燒牛肉湯汁滷製增添香氣,將調味後的蝦肉泥夾附於豆腐中油炸成形,酸黃瓜則切絲擺上。(圖片提供:gubami Social)

近期,陳嵐舒旗下品牌中備受好評的「Le Moût Pâtisserie Boulangerie 樂沐糕餅舖」也將北上到新店開設工廠及門市,陳嵐舒興奮地分享:「我很怕吃到會導致脹氣的麵包,從2011年開始做麵包,糕餅舖一直是我不計代價、再艱難也要保留下來的,終於有機會能為北部顧客製作新鮮的歐式麵包。」非麵包師傅出身,但為了每天早晨現做的香氣和美味,變的是她深入社區、沉浸於方寸之間;不變的是,有她在的地方,就有鮮明的味覺衝擊,將文化、歷史、風土、物產,以美味形式凝聚在舌尖。

batch_357074246_662528325916821_8199222805262683146_n
Le Moût Pâtisserie Boulangerie 樂沐糕餅舖。(圖片提供:Le Moût Pâtisserie Boulangerie 樂沐糕餅舖)

 Profile/陳嵐舒  

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巴黎斐杭迪高等廚藝學校(ESCF-Ferrandi)第一名畢業,並考取法國專業廚師證書(CAP de Cuisine),曾於巴黎克里雍大飯店的Les Ambassadeurs餐廳、美國米其林三星餐廳 The French Laundry歷練,回台後創立「Le Moût樂沐」,連續4年名列「亞洲50大最佳餐廳」及獲得「亞洲最佳女主廚」殊榮,之後陸續開設「Le Moût LM小樂沐」和「gubami Social」,並於「Le Beaujour芃卓」擔任廚藝總監。

文|張瑋涵

攝影|羅柏麟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3/9月號《紀錄片的真實魅力》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改寫台菜未來!專訪米其林三星主廚何順凱,如何重新詮釋經典牛肉麵?

在精緻繁複的Fine Dining料理之外,其實在星級主廚們凡常的家庭餐桌上,蘊藏了更溫暖動人的私房料理。主廚何順凱的「暖心牛肉麵」,透過一碗充滿台灣味的香醇湯麵,完美詮釋了他對街邊小吃的深刻情感。私房料理承載的不僅是主廚的精湛技藝,還有對記憶與情感的真摯寄託,更是與親友共享的溫馨時刻。簡單樸實的家常菜背後,是主廚對食材和品質的不可妥協,及渴望傳遞純粹美味如何觸動人心的體會。

去年台灣米其林三星榜單發生重大變動,Taïrroir態芮自2016年開業以來,兩年內一舉摘星,此後連續蟬聯二星寶座,更於2023年憑藉經典台菜與法餐技法的巧妙融合,成功晉升三星餐廳,向世人傳達台灣新一代飲食文化。主廚何順凱(Kai)這次與我們分享他的私房牛肉麵,展現對經典台灣味的深情演繹,同時精闢指出:「人們對於食物的認識就是從小吃開始,這是生活中第一堂的風味體驗課。而小吃最迷人的地方,是其承載了當地生命力、人文、歷史,也濃縮了日常,越簡單、越純粹!」

(攝影:干智安)
(攝影:干智安)

「當同學的志向是醫師、律師、會計師時,我在小學便決定 要當廚師。」這份決心,源於何順凱從小對食物的熱愛,以及祖父帶他走訪台中各大餐廳的影響。他笑言,「舉凡雞肉飯、黑白切、蚵仔煎,甚至巷弄中的小吃店,都是我後來創作料理的靈感庫。」出身於台中市南屯區的他,成長於三代同堂的大家庭中,祖父交友廣泛,家裡三天一小酌、五天一大宴,自小便沉浸在豐富的飲食場景中,宴客餐桌上的菜餚五花八門,他時常鑽進廚房,觀察長輩們如何「煮出好料」。

(攝影:干智安)
(攝影:干智安)

自童年記憶開展的味蕾記憶

台灣常見的街頭小吃如鹽酥雞、滷肉飯、蚵仔煎,對何順凱而言代表了生活的純粹快樂。何順凱分享:「每次站在攤位前,看著老闆快手料理、隨口閒聊,等待中就能感受到熟悉的人情味。這些經歷塑造了我對食物的理解,也成為我想透過料理重現的感動。」在主廚眼中,小吃不僅是童年飲食的基石,更是「溫暖」的代名詞。

他回憶道:「像一碗牛肉麵被端上桌時,那熱燙燙、冒著煙的湯,以及濃郁香氣,會先勾起我的期待,接著一口麵、一口肉、一口湯的品嚐過程,和家人一起邊吃飯邊講話,對我來說是非常快樂的記憶。」興奮之情溢於言表,何順凱進一步說明:「牛肉麵不僅僅是一道料理,而是一種情感連結。」他感性說道,牛肉麵的魅力在於其簡單卻深刻的味道,從湯頭到麵條,每個細節都蘊含著豐富的技術與用心。談及印象深刻的牛肉麵,他想起小時候家附近的一家店:「那是一家只有表現好時才能被帶去的店,對我來說,那份記憶與味道是無可取代的。」作為一位追求精緻與創新的主廚,何順凱認為牛肉麵雖是平凡的台灣經典,但其背後蘊藏著無限可能性。「表面看起來簡單的湯頭、牛肉、麵條,實際上是對細節的極致追求。這種兼具包容性與創造力的料理,為我提供了無數詮釋的機會。」

(攝影:干智安)
(攝影:干智安)

湯、肉、麵的極致追求?何順凱的牛肉麵之魂

何順凱坦言,街頭小吃與星級料理看似截然不同,但本質上卻能相輔相成。他解釋:「小吃是生活的濃縮,承載了人情與文化。而星級料理則追求細節與深度。只要用心研究與創新,小吃完全能躍升至星級料理的高度,同時保留原始的靈魂與魅力。」談到製作一碗完美牛肉麵的關鍵時,何順凱強調:「最重要的是『心』。湯頭、牛肉、麵條的每一個細節都是用心的展現,這份用心才能讓人記住味道。」他詳盡地分享了態芮牛肉麵的製作過程,除了選用當地新鮮食材,精心熬製湯頭,層層堆疊出味道的深度與層次,牛肉也經過多重處理,既保有柔嫩口感,又融入了濃厚的醬香,而麵條的挑選與烹煮時間更是一絲不苟,確保每一口都能帶來絕佳的口感體驗。

(攝影:干智安)
(攝影:干智安)

「小吃是直觀、大塊、直率的展現;而高級料理,會透過外顯性的細節堆疊,創造五感更深入的體驗。」台灣多元的飲食文化深深影響了何順凱的烹飪風格,並還在持續進化、演變中。早期接受的台菜與中菜訓練,奠定了他對味道的敏銳度與技術的扎實基礎,後來接觸法國料理的嚴謹體系,進一步拓展了他的料理視野。「我的核心理念是用料理向世界述說台灣。」何順凱始終希望透過現代的烹調技法,結合台灣食材與味道,傳遞這片土地的故事與生命力。

米其林三星的完美公式

何順凱在國外歷經多年的磨練,先後於匹茲堡、上海、新加坡等地汲取經驗,並在米其林三星餐廳Guy Savoy擔任重要職位,2023年態芮更以創意台菜斬獲米其林三星,成為全球首家以台菜為主題的三星餐廳。「我從法國菜中學到了技術,但我更想用自己的菜,證明台灣不只有小吃。」何順凱找到一條屬於自己的路,態芮的菜單如「迷魂香芋泥鴨」、「不哞而何」等,融合了台菜與法餐的精髓,既保留家鄉的味道,又呈現國際化的格局。

何順凱認為,台灣Fine Dining正處於蓬勃發展的階段,「我們開始注重自己的文化與特色,不再只是模仿外國模式,而是用自己的方式表達。」然而,他也指出當前的挑戰,如市場教育、資源限制以及頂級食材的取得等。不過,他也認為:「只要我們持續努力,Fine Dining在台灣不僅能成為國際舞台上的一股力量,還能代表我們的文化與價值觀。」他說每一道菜都承載著文化、情感與價值觀,他欲透過態芮,讓顧客感受到台灣的土地與生活的溫度,並建立更深的文化連結。甚至,每一道菜裡用到的食材,他都希望能夠表現出自己的最好狀態,這極其需要耐心和專注,「『誠實』也是不可妥協的,只要是真心的故事與料理,就能打動人心,這才是Fine Dining最迷人的地方。」

街頭小吃昇華星級料理

認為料理的本質是溝通與傳遞,而自己的使命正是用台灣的味道在國際舞台上講述獨特的故事,何順凱指出:「我希望台灣的飲食文化能更廣泛地被世界了解,並且透過我們的創意,讓人們看到台灣味道的新面貌。」他也特別提到「永續性」與「在地化」將是餐飲行業的核心趨勢,作為一名廚師,不僅要呈現出美味佳餚,更需要承擔起對環境的責任。他計劃在態芮的料理中融入更多各地的季節食材,並支持相關的的農業供應鏈。「用來自季節的大地滋味,講述這片土地的故事,這才是最有意義的事情。」

此外,他也強調「人味」才是餐飲的靈魂所在,「無論科技如何進步,餐桌上的情感與記憶是無法被取代的。」希望用態芮作為平台,讓更多人認識台灣的飲食文化,何順凱計劃參與更多國際美食活動,並持續挑戰自我,開發更具創意與深度的菜品。「態芮的目標是成為世界認識台灣的一扇窗。」儘管各地的饕客、廚師都各有口味、口感、食材的個 人偏好,但何順凱認為,餐飲體驗的多元化已成關鍵,好好吃一頓飯,必須讓顧客融入到一場故事、一個情境,甚至一種文化中,「如今消費者期待的不只是美味而已,而是與品牌理念產生更深的共鳴。」

(攝影:干智安)
(攝影:干智安)

Chef Kai 的暖心牛肉麵

 材 料 

.牛骨湯底:牛骨、牛尾、牛碎肉、甜味蔬菜(洋蔥、胡蘿蔔、薑、蔥、捲心菜)

.滷牛腱心:牛腱心(金錢腱),醬油、辣豆瓣醬、蒜頭、洋蔥、蔥、薑、冰糖、陳年豆瓣醬

.配料:紅白蘿蔔、滷蛋、酸菜

.麵條:手工麵或喜好的麵條

.湯底:滷汁與牛骨湯混合

 作 法 

  1. 熬牛骨湯:將牛骨、牛尾、牛碎肉與甜味蔬菜放入鍋中,加水慢煮2~3小時,熬製出濃郁的湯底,過濾備用。
  2. 處理牛腱心:將牛腱心修剪多餘的油脂與筋膜,均勻抹上醬油醃製。用熱鍋煎至表面金黃,取出備用。
  3. 滷牛腱心:熱鍋加入少量油,放入辣豆瓣醬、洋蔥、蒜頭、蔥、薑炒香。加入冰糖與少許陳年豆瓣醬(增添深層味道),繼續翻炒。將牛腱心放入,倒入適量水,滾煮後轉小火慢燉1~2小時,直到牛腱軟嫩入味。
  4. 滷配料:取滷牛腱的滷汁,分別滷紅白蘿蔔與滷蛋,讓配料吸收醬汁風味。
  5. 湯底:將滷牛腱的滷汁與熬好的牛骨湯混合調味,即為牛肉麵的湯底。
  6. 煮熟麵條,放入碗中,加入切塊的牛腱心、紅白蘿蔔與滷蛋,淋上熱騰騰的湯頭,可依喜好加入酸菜與辣油增添風味。

主廚不藏私 Tips

滷好的牛腱心可用保鮮膜覆蓋,靜置一晚,風味更加濃郁。

(圖片提供:Taïrroir 態芮)
(圖片提供:Taïrroir 態芮)

何順凱 Kai Ho

1984年生於台中,畢業於明道中學餐飲科及明道管理學院餐旅管理系。曾於新加坡法式餐廳Guy Savoy和JAAN任職,累積了豐富法餐經驗。2016年在台北創立態芮Taïrroir,以季節食材、中式/台式料理元素、融合西式烹飪技巧,創造出獨有的料理風格,於2018年獲得米其林一星,2019年晉升二星,並於2023年成為全球首家以台灣料理為主題的米其林三星餐廳。致力於透過料理詮釋這塊土地上的人文風土,將生活中熟悉的味道轉化為精緻餐桌上的佳餚,展現台灣飲食文化的深度與魅力。

文|張瑋涵 攝影|干智安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5/1月號《2025餐飲新浪潮》

融合法式傳統工藝和現代美學:巴黎星級甜點店「La Pâtisserie Cyril Lignac」主廚創作理念、5款經典作品一次看

法式甜點

在世界最知名的甜點一級戰區,La Pâtisserie Cyril Lignac是巴黎最著名的法式甜點店之一,由全方位的星級主廚希里爾‧黎涅克(Cyril Lignac)所創立。黎涅克將法式傳統工藝與當代審美相融合,他的甜點造型簡潔優雅、色彩和諧、且極具藝術感,完美詮釋「美味即是視覺藝術」的理念。《Le Figaro》曾將其評為「巴黎最佳甜點店」,也被《Vogue》讚譽為「將巴黎甜點提升至全新高度的創新者」。本文精選5款La Pâtisserie Cyril Lignac的招牌甜點食譜,帶你深入理解現代法式甜點的精隨。

La Pâtisserie Cyril Lignac店鋪。(圖片來源:《巴黎星級名店La Pâtisserie Cyril Lignac甜點大全》)
La Pâtisserie Cyril Lignac店鋪。(圖片來源:《巴黎星級名店La Pâtisserie Cyril Lignac甜點大全》)
La Pâtisserie Cyril Lignac店鋪。(圖片來源:《巴黎星級名店La Pâtisserie Cyril Lignac甜點大全》)
La Pâtisserie Cyril Lignac店鋪。(圖片來源:《巴黎星級名店La Pâtisserie Cyril Lignac甜點大全》)

經典甜點,重新詮釋

多年下來,甜點多少迷失在技法實驗、極為複雜的結構、慕斯、乳化……為了讓櫥窗能令人印象深刻,甜點師有點忽略了單純事物的滋味,更重要的是,忽略了追求愉悅感的消費者喜好!隨著新生代到來,這股對根本的重視重新回歸。回應眾望,同時也是黎涅克喜愛的事,就是回到甜點的根源,製作巴黎-布列斯特、蘭姆巴巴或黃檸檬塔等不再需要證明自身美味卻深植人心的作品,同時也是能不斷重新詮釋與再創造的經典。對黎涅克而言,讓基本款甜點改頭換面,帶給人們驚喜,這既是樂趣,也是一項真正的挑戰。

法國國民主廚希里爾‧黎涅克。(圖片來源:《巴黎星級名店La Pâtisserie Cyril Lignac甜點大全》)
法國國民主廚希里爾‧黎涅克。(圖片來源:《巴黎星級名店La Pâtisserie Cyril Lignac甜點大全》)

▌巴黎—布列斯特

可製作6人份

準備時間:1小時30分鐘

烘烤時間:45分鐘

製作步驟

泡芙麵糊

食材:鮮乳190公克、無鹽奶油75公克、細白砂糖3公克、細鹽2公克、T55麵粉90公克、全蛋140公克

牛奶、切小塊的奶油、糖和鹽放入鍋中煮至沸騰。沸騰時,鍋子離火,加入過篩的麵粉。麵粉充分混合後,鍋子放回火上,以小火加熱。現在要不斷攪拌麵糊,加熱3 分鐘至收乾糊化,使麵糊不再沾黏刮刀,形成與鍋子內壁輕鬆分離的球狀。麵糊「收乾」後,倒入調理盆,少量多次加入蛋液混合,直到麵糊變得光滑均勻。以保鮮膜蓋起以免乾燥,放置室溫備用。

上色用蛋液

食材:蛋1顆、蛋黃1個、水1大匙

所有材料放入碗裡混合。冷藏備用。

烘烤

食材:杏仁片15公克

烘烤烤箱預熱至210℃(溫度7)。烤盤鋪烘焙紙,依照喜好擠出泡芙麵糊的形狀。用刷子沾取蛋液塗刷麵糊,撒上杏仁片。烘烤35分鐘。

帕林內

食材:烤香的榛果190公克、細白砂糖120公克、水35公克、細鹽1小撮

烤箱預熱至210℃(溫度7)。烤盤鋪烘焙紙,平放榛果,放入烤箱烘烤約8分鐘至滿意。水和糖放入鍋中,加熱至117℃。倒入烤香的榛果和鹽。用橡膠刮刀一邊拌勻一邊冷卻。混合均勻後,焦糖堅果放回火上加熱,直到顏色轉為褐色。迅速倒出鋪平。靜置冷卻後打成榛果醬。備用。

帕林內奶霜

食材:牛奶220公克、香草莢1根、細白砂糖40公克、蛋黃40公克、卡士達粉20公克、無鹽奶油165公克、帕林內150公克

吉利丁放入裝冰水的碗中,浸泡20分鐘。牛奶和縱剖刮出籽的香草莢與籽放入鍋中,加熱至微沸。浸泡10分鐘。另取一個容器,依序放入:糖、蛋黃、卡士達粉。熱牛奶過篩,倒入蛋糖糊攪拌均勻,整體到回鍋中加熱,沸騰後續煮3分鐘。離火,加入15公克奶油。放入充分瀝乾的吉利丁片。接著加入帕林內。混合至整體呈滑順均勻的奶霜。倒出冷藏1小時。桌上型攪拌機裝攪拌球,將其餘的奶油(150公克)略微打發,加入帕林內奶霜。

牛奶巧克力圓片

食材:牛奶巧克力200公克

以鍋子隔水加熱融化巧克力,進行調溫:在矽膠墊或巧克力膠片上,用抹刀將巧克力塗抹至0.1公分。靜置冷卻數分鐘。切出直徑3公分的圓片。室溫備用。

組合

食材:防潮糖粉、金箔

泡芙橫剖,切成上蓋和底部。在底部泡芙上擠少許帕林內。擠花袋裝擠花嘴,在底部擠上球狀帕林內奶霜。每顆球狀奶霜中填入剩下的帕林內。放上泡芙上蓋。擠數球帕林內奶霜做為裝飾,撒防潮糖粉。以少許金箔和牛奶巧克力圓片裝飾。

巴黎—布列斯特。(圖片來源:《巴黎星級名店La Pâtisserie Cyril Lignac甜點大全》)
巴黎—布列斯特。(圖片來源:《巴黎星級名店La Pâtisserie Cyril Lignac甜點大全》)

▌蘭姆巴巴

可製作6人份

準備時間:2小時30分鐘

烘烤時間:30分鐘

製作步驟

巴巴麵團

食材:T45麵粉180公克、細白砂糖20公克、細鹽4公克、麵包酵母10公克、牛奶8公克、全蛋120公克、無鹽奶油60公克+烤模防沾

桌上型攪拌機裝攪拌勾,攪拌盆放入麵粉、糖和鹽。酵母用牛奶拌開,倒入麵粉中以1段速攪拌。打散蛋液,少量多次加入麵團。攪打至麵團不再沾黏攪拌盆內壁。混合均勻後,分三次加入軟化奶油。將麵團攪打至有彈性的麵糊。麵團放在溫暖的房間,靜置發酵45分鐘。巴巴烤模塗奶油,將巴巴麵團裝入烤模至三分之二的高度。再度發酵30分鐘。烤箱預熱至180℃(溫度6),烘烤20分鐘,同時注意烘烤程度。

亮面杏桃果膠

食材:杏桃果泥250公克、細白砂糖60公克、吉利丁3片

吉利丁放入裝冰水的碗中浸泡20分鐘。杏桃果泥和糖放入鍋中加熱。離火,加入充分瀝乾的吉利丁。靜

置冷卻,冷藏備用。

香草香緹鮮奶油

食材:液態鮮奶油300公克(乳脂肪含量30%以上)、香草莢½根糖粉20公克

以電動打蛋器打發冰涼的液態鮮奶油。為了讓打發香緹鮮奶油更順利,可將調理盆和打蛋器事先冷藏。鮮奶油打發後,加入半根香草莢的籽,加入糖粉攪打至硬挺。冷藏備用。

糖漿

食材:細白砂糖230公克、水520公克、有機黃檸檬皮刨屑1顆份、有機柳橙皮刨屑1顆份、香草莢6公克(1根)、蘭姆酒120公克

糖和水放入鍋中煮至沸騰。加入黃檸檬和柳橙皮刨屑,接著放入縱剖刮出籽的香草莢與籽。轉小火,加蓋浸泡30分鐘。糖漿過篩,溫熱備用。

組合

巴巴浸入熱糖漿,取出放在網架上瀝乾。以45℃融化杏桃果膠。巴巴冷卻後,刷上亮面杏桃果膠,擠花袋裝擠花嘴,在中央填入香草香緹鮮奶油。

蘭姆巴巴。(圖片來源:《巴黎星級名店La Pâtisserie Cyril Lignac甜點大全》)
蘭姆巴巴。(圖片來源:《巴黎星級名店La Pâtisserie Cyril Lignac甜點大全》)
浸泡熱糖漿。(圖片來源:《巴黎星級名店La Pâtisserie Cyril Lignac甜點大全》)
浸泡熱糖漿。(圖片來源:《巴黎星級名店La Pâtisserie Cyril Lignac甜點大全》)
La Pâtisserie Cyril Lignac招牌甜點——蘭姆巴巴。(圖片來源:《巴黎星級名店La Pâtisserie Cyril Lignac甜點大全》)
La Pâtisserie Cyril Lignac招牌甜點——蘭姆巴巴。(圖片來源:《巴黎星級名店La Pâtisserie Cyril Lignac甜點大全》)

▌檸檬塔

可製作6人份

準備時間:前一天30分鐘,當天1小時30分鐘

烘烤時間:30分鐘

工具:甜點專用噴槍1個

製作步驟

榛果沙布雷

食材:無鹽奶油70公克、榛果粉70公克、糖粉70公克、T55麵粉70公克

烤箱預熱至165℃(溫度5/6)。桌上型攪拌機裝攪拌球,將奶油攪拌至偏硬的膏狀。同時間,混合榛果粉和糖粉。倒入膏狀奶油混合。攪拌均勻後,少量多次倒入麵粉。麵團擀至0.3公分厚,切出邊長16公分的正方形塔皮。烤盤鋪烘焙紙,放上塔皮,烘烤25分鐘。靜置冷卻。

黃檸檬奶霜

食材:(前一天製作)全蛋150公克、細白砂糖150公克、有機黃檸檬皮刨屑1顆份、黃檸檬汁120公克、吉利丁1片、無鹽奶油225公克

吉利丁放入一碗冰水中浸泡20分鐘。鍋中放入蛋液、糖、黃檸檬皮和黃檸檬汁混合,加熱至85℃。離火,加入用手充分瀝乾的吉利丁。靜置降溫至60℃。最後加入切丁的冰涼奶油,攪打3分鐘,冷藏備用。

黃檸檬醬

食材:黃檸檬果泥200公克、細白砂糖120公克

黃檸檬果泥和糖放入鍋中加熱。煮沸後,續煮5分鐘。靜置冷卻,冷藏備用。

檸檬塔。(圖片來源:《巴黎星級名店La Pâtisserie Cyril Lignac甜點大全》)
檸檬塔。(圖片來源:《巴黎星級名店La Pâtisserie Cyril Lignac甜點大全》)
黃檸檬醬。(圖片來源:《巴黎星級名店La Pâtisserie Cyril Lignac甜點大全》)
黃檸檬醬。(圖片來源:《巴黎星級名店La Pâtisserie Cyril Lignac甜點大全》)

▌杏仁國王派

可製作6人份

準備時間:前一天2小時,當天45分鐘

烘烤時間:45分鐘

製作步驟

千層麵團

食材:(前一天製作)T45麵粉440公克、細鹽8公克、水220公克、無鹽奶油330公克

桌上型攪拌機裝攪拌勾,麵粉和鹽放入攪拌缸混合。攪拌的同時,少量多次加水。麵團整理成正方形,冷藏靜置1小時。奶油放在正方形麵團中央。麵團兩邊向中線對折蓋住奶油。擀開完成第一折。重複此步驟三次,每完成一折,麵團必須冷藏一小時。冷藏備用。

杏仁奶油

食材:(前一天製作)杏仁粉100公克、糖粉80公克、卡士達粉12公克、無鹽奶油80公克、蛋液60公克、杏仁奶20公克

糖粉、杏仁粉和卡士達粉放入調理盆。桌上型攪拌機裝攪拌葉,將奶油攪拌至膏狀。放入粉類材料混合,然後慢慢加入蛋液。最後倒入杏仁奶。冷藏備用。

上色用蛋液

食材:蛋1顆+蛋黃1個、水1大匙

混合所有材料。冷藏備用。

組合

食材:細白砂糖100公克、水100公克

製作當天,麵團擀至0.3公分。切出兩片直徑22公分的派皮。冷藏鬆弛1小時。烤箱預熱至200℃(溫度6/7)。烤盤鋪烘焙紙,放一張圓派皮,塗上杏仁奶油。蓋上第二張圓派皮,封緊邊緣。國王派邊緣刻花,塗刷薄薄的上色用蛋液。用刀子在派頂上畫出漂亮的紋路。烘烤45分鐘。出爐時,用刷子刷一層薄薄的糖漿。靜置冷卻。

杏仁國王派。(圖片來源:《巴黎星級名店La Pâtisserie Cyril Lignac甜點大全》)
杏仁國王派。(圖片來源:《巴黎星級名店La Pâtisserie Cyril Lignac甜點大全》)
在派皮上雕出漂亮的紋路。(圖片來源:《巴黎星級名店La Pâtisserie Cyril Lignac甜點大全》)
在派皮上雕出漂亮的紋路。(圖片來源:《巴黎星級名店La Pâtisserie Cyril Lignac甜點大全》)

▌紅色莓果帕芙洛娃

可製作6人份

準備時間:1小時

烘烤時間:45分鐘

製作步驟

法式蛋白霜

食材:蛋白100公克、鹽1小撮、青檸檬汁3公克、細白砂糖100公克、糖粉100公克、椰子粉適量

桌上型攪拌機裝攪拌球,放入蛋白、鹽和青檸檬汁打發。分三次加入細白砂糖,繼續打發至蛋白細滑緊實,然後加入過篩的糖粉。烤盤鋪烘焙紙,擠花袋裝5號圓形擠花嘴,擠出直徑18公分的圓形。周圍以8號擠花嘴擠出裝飾用的小球狀蛋白霜,撒上椰子粉。烤箱預熱至130℃(溫度4/5),然後烘烤45分鐘。

覆盆子青檸果醬

食材:覆盆子200公克、有機青檸檬皮刨屑1顆份、紅糖30公克、NH果膠3公克

鍋中放入覆盆子與青檸檬皮刨屑加熱。混合紅糖和NH果膠。加熱至45℃時,倒入糖和果膠煮至沸騰。冷藏備用。

輕盈奶霜

食材:馬斯卡彭乳酪95公克、液態鮮奶油185公克、細白砂糖50公克、香草莢1根

少量多次加入鮮奶油,稀釋馬斯卡彭乳酪。加入糖和縱剖刮出香草莢的籽。混合均勻,冷藏備用。

組合

食材:草莓125公克、覆盆子125公克、野草莓100公克、黑莓50公克、藍莓50公克

桌上型攪拌機裝攪拌球,將輕盈奶霜打發至濃郁蓬鬆。覆盆子青檸果醬裝入擠花袋,擠在法式蛋白霜圓片上。接著加上輕盈奶霜。放上綜合紅色莓果,以椰子蛋白霜小球裝飾。

紅色莓果帕芙洛娃。(圖片來源:《巴黎星級名店La Pâtisserie Cyril Lignac甜點大全》)
紅色莓果帕芙洛娃。(圖片來源:《巴黎星級名店La Pâtisserie Cyril Lignac甜點大全》)

本文內容節錄自 La Vie 出版書籍《巴黎星級名店La Pâtisserie Cyril Lignac甜點大全:法國國民主廚黎涅克的55道經典食譜》

出版日期|2024/12/28

作者|希里爾‧黎涅克 

在世界最知名的甜點一級戰區,La Pâtisserie Cyril Lignac是巴黎最著名的法式甜點店之一,由全方位的星級主廚希里爾‧黎涅克(Cyril Lignac)所創立。黎涅克將法式傳統工藝與當代審美相融合,他的甜點造型簡潔優雅,色彩和諧,極具藝術感,完美詮釋了「美味即是視覺藝術」的理念。本書收錄55款店鋪的招牌代表作品,由黎涅克與La Pâtisserie甜點師貝諾瓦‧庫弗朗(Benoît Couvrand)共同設計。每個甜點的製作步驟都十分詳細,並配有清晰的圖片和分解步驟。

✹ 更多新書資訊 ⭢ La Vie 圖書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