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桃園曾發生地形的劇烈變動,導致境內嚴重缺乏水源,早期的居民為了開發土地,便以修築水圳、開鑿陂塘的方式儲水,並引水灌溉農田,才逐漸形成今日桃園所見的客家聚落。然而,桃園大圳與石門水庫的興建,使水圳與陂塘逐漸荒廢,傳統聚落也隨著產業發展蛻變成新興城市,城鄉間的移動在這時空背景下產生了許多故事。2023客家城鄉移動主題展以「新个xinˊge」為主題,邀請藝術家與桃園綿密分佈的水圳與陂塘文化進行對話。
策展主題:新个xinˊge
「新个xinˊge」採用四縣客語,直譯為「新的」,除了表述客家族群有如漫天飛舞的花絮,隨著風起,降落在新生的土地外,更透過“个”造字為“人”的形義,象徵不同人群於城鄉移動過程中不斷形塑的新身分,並在佇足與往返之間找到自我認同的價值。主題展以藝術轉譯的形式,透過藝術家從自身經歷出發,進行不同子題的探討,並連結桃園北區客家會館的客家文化主題-客家詩詞文學,從客家詩人例如張芳慈、利玉芳、江洵、杜潘芳格等地景文學作為創作靈感。
展區中以漂、屋、尋、轉、降等五個子題進行詮釋。「漂:談夢」,淺談客家人因不同夢想而遷移。過去,由於人口和土地的矛盾,客家人被迫離開家鄉尋找出路,而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客家人只好不斷遷徙,早期是為了拓墾土地,後來隨著經濟產業的變化,離開家鄉到城市尋找新的夢想。「屋:生根」以樹根、以宗祠意象表述客家人在新家園的扎根外,藝術家張瓊如作品《日頭光,陂塘邊,蟲鳴聲,涼風吹》也展現對土地的記憶。作品取材自客家詩人江洵〈寒潭淺笑〉與張芳慈〈頭擺个路〉,這二首詩中描寫昔日陂塘的印象景色。藝術家以絞胎、色土捏塑陂塘,作品中高低起伏細沙與鐵絲,也隱喻城鄉移動所改變的人為地景與水泥建物,這樣交雜的自然與人為地景,也象徵人與自然的共生共利。
「尋:探索」如同子題文字,客家族群因為工業化、都市化、及高等教育的擴張等因素,選擇離開客庄來到城市,在陌生環境中持續打拼,為了融入環境而很少用到客語,逐漸隱沒在城市當中,在1988年還我母語運動的發聲,客家人開始透過一次又一次的社會運動探尋自身的定位,締造新的客家認同意識。客籍藝術家張雅萍的作品《望川 穿雲 尋回家屋》便是她在自述自己這幾年尋找對於客家身分的自我認同過程。這件作品以母親河畔的提醒隱喻,不管跨越在都市地景建設中,或是穿梭在模糊的歷史記憶中,透過母親河畔的提醒,我們會明白這些穿越與移動都指向同一個道路。這個道路是什麼,我們可以與藝術家一起思索。在「尋:探索」子題下,也授權音樂家陳冠宇「如果我」這首歌在展場播放。陳冠宇1993年開始從事客語創作,在中壢、臺北、花蓮移動的過程中,重新感受到土地與身體的能量,試圖重新探尋客家的意義。
「轉:歸來」讓我們想起,移動,不僅僅是關於離開,也能夠是回來,返家,就是為了創造再次移動的理由。事實上,1988年還我母語運動強而有力的號召,喚醒一群熱愛鄉土的客家族群,帶著熱情與創意,選擇離開都市回到客庄定居、就業,或投入保存與傳承的行列。許多藝文活動的舉辦、音樂的創作、戲劇的演出,都正努力傳承著客家語言與文化,期盼為家鄉帶來新的翻轉與改變。有句話是這麼說,小時候的離開是為了追夢,長大後的離開,則是回家的理由。
從新竹嫁到台北的客籍藝術家鋸子女孩與光試所共創《嫋嫋搖晃》這件作品,這作件品也是取材自杜潘芳格〈月桃花〉、〈茶園〉作為發想,以客家剪紙透過無限鏡技術呈現視覺堆疊的景象。月桃意象疊合在流水般茶園造型上,點綴著「笠嫲」(斗笠),隱喻著人們在這片溫柔的土地上被餵養著。
「降:新生」以座標匯聚而成藝術家黃逸偉《流動的未來》這件作品。「降」是客語的給予,「降福」則為給予幸福,蘊含新生。當代客家文化的滋長,在城市與鄉村的交錯往返中,逐漸打破固有印象呈現多元的觀點,以「新生」為題,表述客家族群當代藝術文化的誕生。未來,客家族群不再是意指具有客家血緣或客家淵源的人群,而是自我認同的價值。當代的客家,正打破城鄉的界線,從農業社會邁向科技之城,透過結合多元的觀點,注入不同世代的創作,展開跨界的對話。下一個客家世代正在誕生,準備迎接嶄新的未來。今年是客家非常重要的一年,因為2023世界客家博覽會,它正在發生。
時間:2023.8.11-10.15
地點:桃園北區客家會館
延伸活動
與藝術對談:9月23日(六) 13:00-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