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於高雄的數位科技藝術展「DigiWave」,不斷對人類與科技之間的關係提出詰問,每年透過策展、數位體驗等手法,解構具有年度代表性的科技議題。繼電玩、科幻電影主題後,2023 DigiWave以「生成式AI」為核心,結合數位藝術展演及新策劃的「光島音樂祭」,深入奇幻的「潛空間 Latent Space」數位異次元;10月7日至10月10日於高雄流行音樂中心鯨魚堤岸展出。
通往未知之域「潛空間 Latent Space」
人工智慧(AI)已然從新奇科技邁向日常工具,為現代人的工作模式、生活方式帶來劃時代的轉變。2023 DigiWave透過不斷動態縮放的「仿生瞳孔」形成黑洞般的傳送點(Portal),通過穿梭在真實與虛擬世界之間的通道,將體驗者傳送到存在而不存在的未知之域——「潛空間 Latent Space」。
看展之前,先淺談「生成對抗網絡」
主展區「共融 Inclusion」探討著人類與科技的依存關係。2014年,美國機器學習研究者伊恩・古德費洛(Ian J. Goodfellow)提出「生成對抗網絡」,他將兩個神經網路組成一個深度學習模型,其中「生成網路」像是「偽造者」,負責從潛空間(latent space)中隨機取樣,並盡可能模仿真實樣本;而「判別網路」則扮演「監督者」,任務是分辨生成網路的輸出及真實樣本。兩者不停互相對抗,過程中不斷調整參數,為達到終極目標——讓判別網路無法判斷生成網路的輸出,究竟是真還是假。
聽來複雜,其實「生成對抗網絡」的應用充斥你我生活,小至網路上的以假亂真的生成圖片及影片,大至為產業帶來工作模式的革新,比如許多時尚品牌運用這項技術虛構形象照,省下人力、場地及交通等開銷;或建立來自不同群體的虛擬模特,用於網路電商試穿模擬服務等。
主展區「共融」:感知竄動的沈浸式場域
「生成對抗網絡」正是2023 DigiWave的一大核心。主展區「共融 Inclusion」空間展現出猶如人類神經網絡的型態——訊息電流在空間中恣意蔓延流竄,地上滿佈著象徵神經元的白色元球。步入其中,體驗者將可透過共創互動與問答,觸發神經元的感知與傳遞學習,進而啟動沉浸式雷射投影,與AI科技一起跳脫想像的框架。
即時獲得數位分身
「神經輻射場 NeRF」技術的運用也是一大亮點。2023 DigiWave以環繞四周的鏡頭作為AI的觀察點,捕捉觀展者的外觀特徵,透過機器學習與生成運算,連結數以萬計的特徵點,在極短的瞬間就能創造出平行世界的動態分身,觀展者只要掃描QR code掃描,就能即刻獲得「Latent Space」的專屬虛擬身分。
港邊音樂祭同步登場
今年不只有沈浸式展演,還有「光島音樂祭」將於高雄港邊登場,帶人們隨著音樂流動,感受愜意的港都夜晚。以下為演出陣容:鄭宜農、德伊木巫卡、蘇珮卿、李晉瑋、榕幫、Mavis瑪菲司、翁靖堯、粉內樂團、林鴻宇。
DigiWave 2023「Latent Space」-探索未知的未知
展覽日期|2023年10月7日-10月10日
展覽時間|11:00 – 21:00
展覽地點|高雄流行音樂中心-鯨魚堤岸O1館
DigiWave 2023 光島音樂祭
演出日期|2023年10月7日
演出時間|17:30-22:00
演出地點|高雄流行音樂中心-鯨魚堤岸O2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