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台灣第一代享譽國際的服裝設計師,洪麗芬(Sophie HONG)縱橫台、法時尚與藝術界多年,並持續與年輕的藝文人士交流合作,在她宛如美術館一般點綴數十件國內外藝術品的信義路店面,我們藉由這些藝術收藏踏進她既凝結又流動的創作時空。
作品曾被被巴黎時尚博物館(Musée Galliera)、魯貝泳池藝術與工業博物館(Musée La Piscine)永久典藏,更曾被兩度獲得坎城影展最佳女主角的法國演員Isabelle Huppert穿著,此外過去章子怡赴日本宣傳李安的電影《臥虎藏龍》,以及鞏俐出席威尼斯影展也曾穿著Sophie HONG。如果將台灣的服裝史辦展,洪麗芬的作品會放在第一個展間,如果記錄成書,她也會在第一章節。
這位嬌小身材、留著一頭銀白色俏麗短髮的設計師有著巨大的能量,總是充滿豐沛活力與樂觀態度,並有著十足的自信與開闊的胸襟。成立服裝品牌Sophie HONG至今長達38年,已經將重心轉移至舉辦展覽、文化保存與跨界合作,儘管表示「近期在休養,不需要把自己繃那麼緊!」洪麗芬依舊忙碌得團團轉,近期去了馬祖、夏天去了布拉格,還去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並在法國跑了好幾個城市,訪談完的隔天,她又即將赴法國辦展。
與洪麗芬老師相識多年,採訪工作以外我偶爾與洪麗芬老師度過一些假日時光,深耕藝文圈、交友廣闊的她一會兒跟美術館長開會、一會兒去找茶道老師泡茶,又出席藝廊畫展開幕、晚上還要去跟大師學尺八⋯⋯,一整天下來通告行程不比藝人少,她的真實生活就像她的店、她的作品,是藝術、時裝、生活三者分不開的織品,生活即藝術、藝術即生活,而她的時裝創作也從這裡來。
從台灣的馬路上到法國的拍賣行,俯拾即藝術
看什麼都有點意思、有點有趣,保有赤子之心的洪麗芬喜歡前衛而新奇的事物,並有著謙虛學習的心,「這顏色太漂亮了!」「我太喜歡了!」是她興奮地拉著我們欣賞整間店數十樣名家藝術品時掛在嘴上的話,她的人際關係圖就像是90年代藝文圈名冊,國內外的眾多藝術家、文學大師與電影導演、攝影師也都是她的摯友,而她也因為推廣台法文化交流,於2012年獲頒法國國家功勳騎士勳章,這些深厚的藝文網絡也滋養了洪麗芬的創作,服裝以外她也因為這些藝術家友人涉略了陶藝、竹編、藍染、金工⋯⋯,廣泛吸收各界美學與工藝。
「對我來說什麼叫藝術?就是可以激發人家想像、帶給人一些感受。它應該是前衛的、走在前面的,因為它你創作的可能性也多了一點。」而洪麗芬也時常藉由看展與逛藝廊收藏藝術品,「我會去藝廊收藏也會去法國的拍賣行預展買畫,上網或現場買都有可能,現在太方便了,上網就可以做很多事,我覺得支持年輕藝術家是有必要的。」
但藝術的價值從不是她平等而寬闊的胸襟所考量的,她也會去買歐洲跳蚤市場的小玩意,她手拿一只古董陶瓷彩繪飾品說:「看,這裱起來就變成藝術品,所以怎麼去界線這個?藝術品是我個人的喜好。」
又或是台灣馬路上被千萬人車壓扁的兩個扁平鋁罐她也特別帶來給我們看,因為覺得「形狀壓得太漂亮了!」又或是去書展時發現獨立出版社出的特殊「書本」翻開來全是包麵包的牛皮紙,且一字也沒有,「我去書展時覺得這是最漂亮的書了,紋路很特別,這也是很好的idea。」
此外她還帶了一些她養的雞的漂亮光澤羽毛和海邊撿來的貝殼給我們看,「只要生活中你會去欣賞它,說是廢物利用也沒關係,它就是作品,藝術品是個人觀賞很主觀的事情。」
她迷戀、憐惜萬物精巧,從藝廊高價的作品到路上兩只鐵鋁罐都是她的寶貝,人世間愛美的孤魂總是渴望被收藏,若遇到Sophie HONG,所謂的藝術高低界線便被弭平了,隆重或輕薄都有了歸宿。
時裝從藝術裡來,又走進了藝術
「我平常不會一直講藝術藝術啦!因為我覺得很多東西會欣賞,它在你心中就占了很重要的地位。」聽到洪麗芬這句話我們差點笑了出來,因為每個問題特別扣了藝術反而顯得略為滑稽,但這也像是探討時尚與藝術的關係,就算彆扭,我們也必須要往那個方向挖掘看看才能知道那裡有什麼。
「我買東西很快、很憑感覺,大家看展都是看個皮毛,但我是去工作的、真正去了解,而且是不停的工作,不是去一次就好。」例如洪麗芬創作的繁複工藝織品「洪絲HONG Silk」就是這樣研發而來,每批布料都獨一無二,變因取決於陽光、染汁、過泥、草地上的露珠⋯⋯,過程細膩而成品獨一無二。「我不逛百貨公司,不管現在流行什麼都是繼續做自己的創作,我有時間就去看表演、看展覽,不然就是跳蚤市場。」
洪麗芬設計的時裝從藝術裡來,最後這些時裝又走向了藝術,被收藏進了法國的博物館。「時尚也可以是藝術,但要做的有道理,像我也被邀請去法國的博物館展覽,代表他們承認我的東西,從染布、繪畫開始,創作出來的整個藝術形式型態是可以影響很多人的,對整個時裝產業是有幫助的,所以絕對是藝術。」
Sophie HONG的藝術收藏
❶ 藝術家張耿華的裝置作品
這是購於伊通公園(IT PARK)、藝術家張耿華的作品,插電時透過感應器會動起來。洪麗芬常透過去藝術空間看展收藏作品,更覺得有必要支持年輕藝術家,對這件作品她表示:「自己做創作,所以會欣賞別人作品是絕對的!」
❷ 瑞士藝術家Nicole Dufour的編織裝置藝術
Nicole Dufour於1957年生於瑞士日內瓦,2006年以前,這位藝術家旅居於亞洲各個城市,最後於法國勃根地定居。作品以柵欄、編織繩索及交錯編織為主軸,表達無聲的強烈情緒。創作初期,她找尋如舊布料、衣物、毯子等素材製成繩索,讓這些有著故事及回憶的物件因新的發想而再生,向人們訴說新的故事。
❸法國藝術家畢安生(Jacques Picoux)的拼貼畫
長期在台灣教授法語與法國文學、曾任教於台大外文系的畢安生教授更是一名畫家與拼貼畫藝術家。此件刺繡畫作以極細與自然的針法結合蕾絲,針線的痕跡正反面看都自成風景,畢安生也在店內牆上創作了以洪麗芬為靈感的馬賽克壁畫。
❹ 荷蘭偶戲專家羅斌(Robin Ruizendaal)的畫作
生於荷蘭、定居於台北的漢學研究者、作家、導演和策展人羅斌,是台原偶戲團的創始人兼藝術總監,也是台原亞洲偶戲博物館館長。長年致力於研究和推廣亞洲地區的偶戲文化,此為3幅他所創作的充滿個人風格的畫作。
❺ 劉萬航創作的金工項鍊
早期文建會副主委劉萬航於春之藝廊辦展時洪麗芬收藏的金工長項鍊,纖細的銅以眾多金工工法一環扣一環精心製成,也啟發了洪麗芬的創作靈感,「對我來說是雕塑,一環扣一環非常含蓄,我非常喜歡。」洪麗芬平時將其掛於牆上當作藝術品。
❻ 知名偶師賴世安雕刻的戲偶
知名偶師賴世安雕刻的戲偶頭,穿著洪麗芬設計的衣服,如出一轍的髮型和洪麗芬的招牌木屐,活脫脫是縮小版的Sophie HONG。為人也為偶設計衣服,洪麗芬曾表示:「生活本來就應跨領域,只有跨領域才能豐富生活、養成生命的厚度。」
❼ 撿來的鋼筋團
洪麗芬剛開店時看到對面正在蓋房子,便請怪手協助將鋼筋揉成團,成為充滿張力的裝置,也像是雕塑。洪麗芬一系列的衣服上的曲線和銀飾,甚至是用纖細的不鏽鋼絲線作的畫,都與其靈感同源,「就是一起從生活來的,很多東西在生活中都能找到。」
洪麗芬(Sophie HONG)
活躍於台灣和巴黎的著名服裝設計師,以獨到的材質研發享譽國際。1956年出生於新竹,於時尚、藝術領域深耕數十年。1977年自實踐大學服裝設計系畢業後赴東京、紐約、法國研習深造,除服裝事業,創作領域亦擴及繪畫、雕塑、金工、家具、竹器、陶藝、複合媒材等當代藝術創作,並於1985年成立洪麗芬工作室。同時經營由台大法文教授施蘭芳所創立、國內第一家法文書專賣店的信鴿法國書店,洪麗芬致力於台、法文化交流,也促成許多外國藝術家在台舉辦活動與展演。
文|馮興妍 攝影 |林祐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