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動於藝術與時尚的中間人!專訪日本攝影師小林健太

流動於藝術與時尚的中間人!專訪日本攝影師小林健太

Louis Vuitton 2019 年秋冬系列的宣傳大片及 2020 年日本大阪御堂筋旗艦店的開幕櫥窗主視覺、Dunhill 2020 年春夏的秀服印花設計,時尚大牌及各界爭相邀約的日本攝影師小林健太,在攝影作品中融入了繪畫的筆觸與空間的維度,跨越不同創作領域的藩籬,帶進對城市與當代文化的觀察,形塑了其強烈的創作風格。本次邀請這位遊走於時尚及藝術之間的攝影師,分享他對寫真創作的獨特見解。

小林健太攝影作品(圖片提供:小林健太)
小林健太攝影作品(圖片提供:小林健太)

小林健太在高中二年級時參加了由藝術家齋藤惠汰所創立的藝術家共立空間「澀家」(家,Shibuhaus)的活動,開啟了他對藝術的興趣,也意識到當代藝術表現的基本功還是要從繪畫出發,因此他在進入東京造形大學後主修繪畫,並專攻廣泛的藝術表現形式。期間,受到在澀家結識的藝術家石田祐規的影響,開始在個人部落格上分享自己的繪畫和攝影作品,也以自身的底片相機攝影作品編輯成Zine自費出版,獲得廣泛迴響之餘也開啟了他的攝影創作之路。

小林健太攝影作品(圖片提供:小林健太)
小林健太攝影作品(圖片提供:小林健太)

 詮釋擴張下的視覺奇蹟 

以純藝術為底發展攝影創作的小林健太跳脫了既有的認知框架,擴張了對攝影的詮釋,發展出如抽象畫般的視覺語彙,擅長融入各種技法的他分享了在創作上的心法:「我是學習繪畫出身的,所以對於同為創造圖像的繪畫和攝影保持一樣的態度,因此在創作時不太受領域的束縛。我也嘗試3D建模和影片製作,盡可能突顯質感和空間感,喚起畫面中帶給觀者在時空事物上的聯想,這也是我很重視的一環。」

多方嘗試與創造可能性的堅持也讓他的作品受到時尚業界的青睞、邀約不斷。而他在創作上對於不確定性因素所抱持的高度接納態度,也使他與品牌的合作總能激起令人驚豔的火花,他也分享了印象深刻的品牌合作經驗,「與 Dunhill的合作完全透過線上會議進行,雖然過程中多次與品牌方透過視訊會議和繪圖軟體進行討論,但一直到在巴黎的伸展台上才看到最終的成品模樣。記得當時抵達現場時因為時差而感到非常疲倦,但當我實際看到並觸摸到這些產品時頓時睡意全消,感動萬分。」

小林健太攝影作品(圖片提供:小林健太)
小林健太攝影作品(圖片提供:小林健太)

 界線消失後的持續進化                                

在時尚與藝術領域之間大放異彩的小林健太認為,雖然和品牌方的合作會有一些Logo或產品設計上的限制與調整,但在詮釋與表現上並不會有所區別,且兩者在材料和形式上都會 帶給他很多靈感可以持續創作。他表示不只藝術、時尚,其他相關媒體、科技等領域都是在跨越彼此之間的界線後,才能創作出真正有意思的作品。

而他本身也秉持著跨越與融合的創作態度,持續拓展新的可能:「我目前的風格是在20多歲時培養出來的。當時喜歡的是德國攝影師Wolfgang Tillmans和美國攝影師Ryan McGinley等人,我將他們的特色、自己的生活經驗及日本的數位文化混合後成為現在的創作模式。而我個人喜歡的拍攝風格是與朋友一起進行的快照(Snapshot,中文也會譯作抓拍,紀實攝影的一種手法,能表現出自然、直接和真實的瞬間面貌)。現在進入30歲的階段,將持續思考如何塑造符合自我當下現實樣態的新風格。」

小林健太攝影作品(圖片提供:小林健太)
小林健太攝影作品(圖片提供:小林健太)

小林健太(Kenta Cobayashi)

1992年生於日本神奈川縣。東京造形大學美術學科,主修繪畫。目前以東京和湘南為據點創作,是以攝影為媒介的藝術家 及攝影師。以圖像編輯軟體將自己的照片轉變成類似畫作筆觸的「#smudge」系列作品為其成名之作。他致力於橫跨立體、表演、電腦圖像、虛擬現實、NFT、時尚等多元媒體,拓展攝影表現的可能性。

文|高綺韓 圖片提供|小林健太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3/10月號《當時尚遇見藝術》

馬格蘭攝影通訊社主席Cristina De Middel個展登台!結合紀實與概念攝影,形塑魔幻現實反思社會

馬格蘭攝影通訊社主席Cristina De Middel個展登台!結合紀實、概念攝影形塑魔幻現實

馬格蘭攝影通訊社現任主席Cristina De Middel(克里斯蒂娜··米德爾)台灣首個展《地核、地殼與月球》,將於新竹藝廊「絕版影像館」揭幕,展覽將呈現她結合紀實與概念攝影的獨特創作手法,邀觀眾遊走於魔幻現實,思索當今重要的社會議題。

馬格蘭攝影通訊社主席Cristina De Middel個展登台!結合紀實、概念攝影形塑魔幻現實
(圖片提供:絕版影像館)

紀實攝影不可或缺的要角

馬格蘭攝影通訊社(Magnum Photos)成立於1947年,最初為了忠實呈現二戰後的社會影像紀實而組成,創辦成員都是當時知名的新聞攝影師,包含布列松、喬治.羅傑、曾於北美館舉辦《視覺爆炸》回顧展的勒內.布里等。他們都將鏡頭對準社會及大地上的人文風景,以紀實攝影聞名於世,無論是中國天安門廣場示威、柏林圍牆倒塌、法國五月風暴、美國911事件等國際歷史重要一頁,都有馬格蘭成員穿梭現場拍攝的身影。

馬格蘭攝影通訊社主席Cristina De Middel個展登台!結合紀實、概念攝影形塑魔幻現實
勒內.布里《馬格蘭攝影通訊社成員攝於年會期間的攝影拼貼,皮弗通道,巴黎,法國》1990 © René Burri / Magnum Photos. Foundation René Burri, courtesy Photo Elysée, Lausanne

保有關懷社會的初衷,開拓紀實攝影表現手法

二戰後至今,馬格蘭持續透過攝影反映社會景象,引發大眾思政治、歷史、環境等深刻議題,影響新聞與紀實攝影深遠,雖每代攝影師的風格有別、每位成員表現手法各異,但核心精神數十年來不變,如現任主席Cristina De Middel便是保持信念、卻對紀實攝影手法提出反動的代表。

馬格蘭攝影通訊社主席Cristina De Middel個展登台!結合紀實、概念攝影形塑魔幻現實
西班牙攝影師Cristina De Middel。(圖片提供:絕版影像館 © nanigutierrez_02)

在擔任新聞攝影師10年後,Cristina De Middel開始質疑攝影的紀實價值,歷經長達十年的探索,摸索出結合紀實、概念攝影的創新風格,其作藉由重構現實與探索原型,模糊了事實與虛構的界線,並融合令人著迷的魔幻現實主義,成功在當代攝影界脫穎而出並享譽國際。

馬格蘭攝影通訊社主席Cristina De Middel個展登台!結合紀實、概念攝影形塑魔幻現實
Cristina De Middel〈Un Mundo Raro〉。(圖片提供:絕版影像館)

Cristina De Middel此番來台舉辦個展,全程親自策劃,而主辦藝廊絕版影像館也相信,走進《地核、地殼與月球》展間的觀眾將能欣賞馬格蘭攝影師典型的紀實風格,同時感受到攝影師本人獨特的當代表現手法。

馬格蘭攝影通訊社主席Cristina De Middel個展登台!結合紀實、概念攝影形塑魔幻現實
Cristina De Middel〈UBUTONGO〉。(圖片提供:絕版影像館)

預習Cristina De Middel亮點作品

01《非洲航天員》(The Afronauts2012

本作以非洲國家尚比亞(Zambia)未完成的太空計劃為基礎,發展出虛構敘事,該計劃由科學家Edward Makuka Nkoloso1964年創立,目標是讓尚比亞成為第一個登上月球和火星的國家。Cristina De Middel將色彩鮮明的影像與真實、虛構夾雜的文獻結合,透過巧妙編導,藉畫面中逼真的太空船、神秘的非洲風景、精心製作的鮮豔太空服,微妙捕捉藏於這個大膽夢想中的諷刺。

馬格蘭攝影通訊社主席Cristina De Middel個展登台!結合紀實、概念攝影形塑魔幻現實
Cristina De Middel〈BUTUNGAKUNA〉。(圖片提供:絕版影像館)

02《晚安,人民》(Boa Noite Povo2019

《晚安,人民》系列影像誕生於巴西東北部的巴伊亞,聚焦於野生與家養動物,呈現牠們在大西洋森林和家園中的生活場景。這些生物以拼貼、檔案照片、鏡面元素和日常物品等各種介入手法呈現,激發觀眾重新思考攝影的表現方式。本作由Cristina De Middel與藝術家伴侶Bruno Morais共同創作,既傳達對自然與野生動物的深厚情感,也以自然作為視覺語言,探討人類生存的極端、神話信仰和政治情感。

馬格蘭攝影通訊社主席Cristina De Middel個展登台!結合紀實、概念攝影形塑魔幻現實
Cristina De Middel〈VENDIDO〉。(圖片提供:絕版影像館)

03《前往中心之旅》(Journey to the Center2021

本作名稱取自法國小說家儒勒·凡爾納(Jules Verne)著作《地心遊記》,Cristina De Middel將中美洲移民穿越墨西哥的路線,比喻為一趟勇敢的旅程,而非絕望的逃亡。她在這部分展覽中,融入了在中美洲的實地拍攝紀錄、些許虛構元素,透過多層次的影像作品探討複雜的移民議題,呼籲社會超越當前將移民、個人夢想當作政治工具的對立敘事,進而促進更深刻的理解。

馬格蘭攝影通訊社主席Cristina De Middel個展登台!結合紀實、概念攝影形塑魔幻現實
Cristina De Middel〈Alla donde vivia〉。(圖片提供:絕版影像館)

《地核、地殼與月球:克里斯蒂娜·德·米德爾個展》

展期|2024.12.07-2025.02.15

開幕|2024.12.07(六)14:30 *藝術家將親臨現場

地點|絕版影像館1F(新竹市東區東南街53巷47-1號)

聚焦2024徠卡LOBA攝影獎!鏡頭對準離散家園、綠色能源幕後,探索人與環境的關係

2024徠卡LOBA攝影獎Davide Monteleone、Maria Gutu!鏡頭對準荒涼家園、綠色能源幕後

由徠卡(Leica)舉辦、具國際指標及權威性的「LOBA 奧斯卡·巴納克攝影獎」,尤為青睞藉攝影探索人與環境之間關係的影像作品,日前揭曉的2024年得主也不例外——摘下LOBA大獎的達維德·蒙泰利奧尼(Davide Monteleone),藉影像揭示了可再生能源對社會和生態造成的影響;新人獎得主瑪麗亞·古圖(Maria Gutu)則以人口外移嚴重的家鄉摩爾多瓦(Moldova)為背景,探索根源與家鄉的意義。

2024徠卡LOBA攝影獎Davide Monteleone、Maria Gutu!鏡頭對準荒涼家園、綠色能源幕後
(圖片提供:徠卡 © Maria Gutu/Davide Monteleone)

《關鍵礦產——能源地貌》:揭開鮮為人知的綠色能源幕後

2024年第44LOBA共有來自50個國家、約80名攝影師共250件作品參賽,最終由義大利攝影師達維德·蒙泰利奧尼(Davide Monteleone)作品《關鍵礦產——能源地貌》奪得首獎。本作奠基於蒙泰利奧尼對能源產業將重心轉向可再生能源所提出的質疑,他以智利、剛果和印尼的銅、鋰和鈷開採為例,揭開可再生能源對地緣政治、社會及生態造成的複雜影響。

2024徠卡LOBA攝影獎Davide Monteleone、Maria Gutu!鏡頭對準荒涼家園、綠色能源幕後
(圖片提供:徠卡 © Davide Monteleone)

作品不只呈現當地自然風光和工業地景,攝影師也特別將鏡頭對準當地的產業工作者,將他們置於作品的核心,展現出豐富的敘事層次,並期待藉由此作讓更多人關注綠色能源轉型和資源公平分配等議題。

2024徠卡LOBA攝影獎Davide Monteleone、Maria Gutu!鏡頭對準荒涼家園、綠色能源幕後
(圖片提供:徠卡 © Davide Monteleone)

《家園》:為現實而分散,家是否仍是家?

出生於東歐小國莫爾達瓦(Moldova)的攝影師瑪麗亞·古圖(Maria Guțu),以《家園》為題,用一組乘載自身成長故事的動人肖像作品拿下LOBA新人獎。古圖從小由祖父母帶大,她的父母為了養家、謀求生計而離開本國工作,這樣的家庭故事在莫爾達瓦並不罕見——在過去20年,大約四分之一的人口離開這個位於東歐內陸的小國。

2024徠卡LOBA攝影獎Davide Monteleone、Maria Gutu!鏡頭對準荒涼家園、綠色能源幕後
(圖片提供:徠卡 © Maria Guțu)

作為「留下」的人,古圖常走訪莫爾達瓦的村莊,那裡靜謐的氛圍、淳樸自然的生活、人與土地和動物之間的深厚連結,都帶給她深刻的啟發,《家園》即是一系列當地人的日常生活紀錄。古圖說:「我拍攝的這些孩子與青少年的生活讓我感同身受,因為我們的父母都在國外。我想透過作品表達一種對家庭、過去和簡單生活的懷念。」藉由富有詩意的視覺敘事,古圖探尋著根源和家園的意義,即使它們的意義在時間的推移之下早有了翻天覆地的轉變。

2024徠卡LOBA攝影獎Davide Monteleone、Maria Gutu!鏡頭對準荒涼家園、綠色能源幕後
(圖片提供:徠卡 © Maria Guțu)

世界動盪,攝影是觸發反思的媒介

評審團表示,雖兩組得獎作品的表現手法不盡相同,但都契合LOBA的核心精神——透過攝影,圍繞著人與環境的關係展開討論,尤其在戰爭、危機和社會不安全感頻發的時期,攝影不僅是觸動人弦的媒介,也是記錄世界重大事件的工具,更激勵人們對自身在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展開反思。

2024徠卡LOBA攝影獎Davide Monteleone、Maria Gutu!鏡頭對準荒涼家園、綠色能源幕後
(圖片提供:徠卡 © Davide Monteleone)

本屆LOBA得獎作品正於德國威茲勒(Wetzlar)恩斯特·徠茲博物館(Ernst Leitz Museum)展出,未來將巡迴全球徠卡畫廊和各大攝影節,來台展出亦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