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是一把槍》導演李鴻其與他的攝影日常:就像拎著一台相機回家拍片

在四川旅途中,李鴻其拿著Leica MP對著後照鏡自拍。

很早之前,李鴻其就想拍自己的電影,沒想過能憑著自導自演的處女作《愛是一把槍》奪下第80屆威尼斯影展未來之獅獎。電影脫離不了視覺畫面,酷愛攝影的他培養了一雙敏銳的眼睛。他拍如紀錄片般的劇情片,尋覓生活中的真實肌理,而不離身的相機便是他向外的觸覺。

1103內文-10拷貝
《愛是一把槍》劇照。(圖片提供:好威映象) 

《愛是一把槍》源於2020年疫情下離開商演的4、5個月,李鴻其每天在家裡隨意拍拍,拿著錄影機檢查、測試,想著是不是應該要拍一些什麼?劇情中,他自演的小鎮青年蕃薯出獄後回到海邊的家鄉,做著不賺錢的小生意,卻逐漸陷入生活與過往的漩渦之中。這與他的人生體悟有關:他想呈現人的努力與失落,很多時候可能跟外在的環境與命運有關。除了幾顆台北城市鏡頭,他也真回到自己在北海岸的家鄉金山拍攝,場景多是從小生長的地方與親戚家,甚至沒特別借場地。

「我想要用一種小小的方式去拍電影,那對我來說更接近自然一點。」小,如同這次劇組,他拍攝時身邊大多時間只有4、5人相伴,人太多無論劇組或演員都會有更多包袱,「就是不太敢假痟(ké-siáu)(笑)。」小也如同他平日手拿相機在街上逡巡的輕盈快意,「我就像只拎著一台相機就回老家拍片了。」錄影機還真就接上他平常拍照用老鏡頭,微微陳舊而朦朧地,發掘那些潛藏生活之中的自然質地。

拍底片是調適自我節奏

乍看李鴻其的Instagram攝影帳號(@hongchi_lee),會誤以為是個四處旅行的攝影師。若非當初以演員身分出道,他真想過去做攝影。那是國中美術課的啟蒙,就是一張正常曝光的照片,一棵樹、午後漂亮陽光下站在草皮上的一個人,下意識完成的工整構圖獲得老師讚賞。他拍了下去,讀高中後買了自己的第一台數位相機(現在Y2K風潮再次風行的老CCD傻瓜卡片機),也玩了底片LOMO相機、逐漸累積起更多器材,若說人們「出門三寶」要默念錢包、鑰匙、手機外,他還要再加上台相機。而比起數位,他更愛底片,他自豪地說攝影帳號超過90%的照片都是底片拍的,甚至最後還學會自己掃描檔案。「拍底片是我的習慣與執著,可能有些矯枉過正了。」

1103內文-6
今年拍完第二部電影長片後,李鴻其在日本足足待30天充電。(攝影:李鴻其)

李鴻其回憶起大學,那時有了數位單眼後曾想就此取代日益昂貴的底片,「可是我拍照開始變得散漫,一想到最後還有機會在電腦上裁切、修圖,當下就一直亂按亂按(快門),簡直是攝影的退步。」底片每幀都是成本,而且一般135底片一捲就36張,若是他近年鍾愛的Rolleiflex 120底片相機,畫面細膩、操作複雜了,更是只有12張的機會。這些促使他重新緩下來感受環境,對待畫面更多了分慎重,再多思考一分構圖與光線、再多整理一下畫面場景,並拿出測光錶小心計算曝光參數。

1103內文-5
李鴻其從東京、大阪、奈良到沖繩,每幾天就換一個地方待著,就放緩步調拿著Rolleiflex雙眼相機,所拍下的影像也顯得安靜。(攝影:李鴻其)

前陣子的威尼斯影展行他順道繞了歐洲一小圈,只帶上20捲底片為自己設下限制,最後還剩3捲沒拍完,他還在等最近用完之後一次洗出來。「我不著急照片剛拍完就要立刻拿出來分享,當你過了一、兩個月已經把畫面忘了,取回記憶時會有一種驚喜感,重新回想起為什麼當初要拍這個的心情。」手機他很少用,太容易滑過的影像、太多的連拍反而沒了珍惜的感受,而相機在手上的沉重手感與底片的受限與等待,提醒他所有留下瞬間是多麼不容易。

1103內文-1
李鴻其很感受性地拍下日本這些他並不熟悉的場景,卻是他在台北或任何地方,都會凝視的小小、靜謐的地方。(攝影:李鴻其)

攝影這件事情很感性

「話說回來,我發現一個人喜歡拍什麼,到哪都會拍出一樣的東西。」李鴻其總以為自己能藉著旅居各地期間找出特別的畫面,可到最後他理解了,自己就是只愛拍些「小東西」。頓了一下,他進一步解釋,「你可以把我所有的照片想像成不同的電影場景。」他喜歡觀察環境、物件與人之間互動的細微變化,譬如夜晚的河面映著街燈,譬如庭院中一個小小的人走著或正從巷子走出,在一個乾淨的背景之下衣著色澤剛巧從畫面中跳了出來。他再去將那些氛圍勾勒出來,就像一顆凝視的鏡頭定住在那守候,一道電影燈光打下去,人就在那。「攝影很感性,有時候你看這東西就是沒感覺,有時走過同一條街突然又發現了什麼。」

戰地攝影大師Robert Capa曾說拍得不好是因為靠得不夠近,李鴻其以前還真為搶畫面經常大膽湊近拍人,可他不好意思地說,「當了演員之後我很不喜歡被這樣拍,所以我就將心比心,退得比較遠。」遠不只是物理上的後退,也是心理上的靜靜觀察,這樣的拍照模式跟他的個性有關,「我比較慢熱、害羞吧,好像自己安靜待著會比較好,所以現在分享的照片多偏向我自己走在街道上的感受。」他不喜歡用文字分享自己的情緒,那太個人與直接,不如就換成用照片跟大家說話。他自嘲有點文青,可攝影已是他很重要的排遣。拍《愛是一把槍》也經常拿自己的照片與攝影師溝通,透過影像反而找到共通語言。

紀錄片般拍下眼前的自然

「攝影讓我對畫面敏感,這也是作為導演的自我訓練。」談起這次《愛是一把槍》的製作,李鴻其感悟地說作演員就是演好戲、將自身角色推向極限,可當導演要擔心、調度的事情太多了。他參演《地球最後的夜晚》時問過畢贛、與拍完《郊區的鳥》的仇晟交流,也打聽《大象席地而坐》拍攝現場,他想了解這些年齡相仿、才完成首部長片導演的心境。他也看導演幕後花絮,像是伊朗導演Abbas Kiarostami與孩童互動,他想知道如何接近人。「電影有種時間性,看電影時可以很長時間凝視一群人生命的流動狀態。」

他喜歡使用固定鏡頭,靜靜讓演員、素人們本色演出,如同紀錄片一般地拍攝。當然,這也是因他目前偏向獨立電影題材,在一般40、50人的劇組要以準確的流程去執行、去演出,反而失去了這分自然。「劇本會有預先的想像,但到了現場之後發現的那韻味才是自然的。」這種「小」的拍攝方式,同時也是他創作的自由。李鴻其回憶起這次影展晚宴,來自5個不同國家的評審,不約而同都說出他想在電影表達的感受。「我很幸運看見產生共鳴的可能性,我更在乎的就是找到一群觀眾朋友,這是緣分了。」

問起未來,他希望保持幕後(導演)身分,但遇上很好的角色也一定去接演,兩者並不衝突。而他的第二部長片已經進入補拍階段,甚至自己還接手了攝影工作,這次是關於女性的生命故事,全程手持拍攝,同樣有著紀錄片般的氣質。說到這裡,他的電影鏡下多是人的故事,可攝影帳號卻很少人像照。他說其實私下拍人更多,多是身旁親密好友們,可對他或許還太個人,還沒找到合適的編排與呈現方式,也未到時機,「但我會希望未來有機會,真為它們找到主題,再與大家分享。」

1103內文-10
在四川旅途中,李鴻其拿著Leica MP對著後照鏡自拍。(攝影:李鴻其) 

李鴻其

演員、導演。2015年演出《醉.生夢死》獲得台北電影獎最佳男主角、第52屆金馬獎最佳新演員獎。2023年以《愛是一把槍》榮獲第80屆威尼斯影展未來之獅獎。(Instagram: @lee_hong_chi

文|吳哲夫 攝影|李鴻其 圖片提供|好威映象

延伸閱讀

RECOMMEND

《電影版孤獨的美食家》3月台灣上映!「五郎」松重豐自編、自導、自演,打造跨國美味冒險

《電影版孤獨的美食家》3月台灣上映!「五郎」松重豐自編、自導、自演,打造跨國美味冒險

熱播13年的國民美食神劇《孤獨的美食家》,推出集大成輝煌之作《電影版孤獨的美食家》,並將在3月14日於台灣上映。

開播至今已達13年的《孤獨的美食家》,最早是由久住昌之原作、谷口治郎作畫,於1994年開始連載的漫畫。從2012年拍攝成電視劇以來,已經累積11季劇集、12集特別篇,可說是日本最長壽的美食劇集。而這部紅遍海內外的美食神劇,如今終於以《電影版孤獨的美食家》跟觀眾在大銀幕見面。

國民美食神劇首度電影化

本作透過往返於各個城市的進口雜貨商人「井之頭五郎」,每當辛勤工作之後,總會在內心吶喊「肚子餓了!」然後趕緊找到一間偶然路過的餐廳用餐,並沉浸在努力工作後,享用美食的幸福時光當中。與一般戲劇作品不同的是,本作雖然沒有衝突萬分的戲劇化轉折,主要專注在刻劃五郎於各個餐廳品嚐美味佳餚的過程,然而他西裝筆挺、手拎公事包,透過豐富內心戲、對美食的強烈直覺、大膽的飲食風格,在不受任何人打擾、自由享受美食的情況下吃遍大街小巷,也無比療癒觀眾的身心靈,更對角色產生共鳴而沉迷其中,因此蔚為熱議話題。

《電影版孤獨的美食家》(圖片提供:采昌國際多媒體)
《電影版孤獨的美食家》(圖片提供:采昌國際多媒體)

適逢播出本劇的東京電視台開台60週年之際,製作團隊順勢推出這部最新電影版作品,不論製作規模與敘事風格,都將與戲劇版截然不同,更像是一部主角「吃爆全世界」的美味之旅,足跡將遍佈法國巴黎、長崎五島群島、南韓巨濟島和東京。而且相較於戲劇版,電影版的敘事將充滿高度戲劇性,並以貼近現實生活的幽默與台詞來提升喜劇效果。

《電影版孤獨的美食家》(圖片提供:采昌國際多媒體)
《電影版孤獨的美食家》(圖片提供:采昌國際多媒體)

而本片也因為松重豐的號召,齊聚豪華演出陣容,包括內田有紀、磯村勇斗、村田雄浩、鹽見三省、杏、小田切讓、遠藤憲一,以及曾演出《梨泰院Class》的韓星劉宰明特別加盟。

《電影版孤獨的美食家》(圖片提供:采昌國際多媒體)
《電影版孤獨的美食家》(圖片提供:采昌國際多媒體)
《電影版孤獨的美食家》(圖片提供:采昌國際多媒體)
《電影版孤獨的美食家》(圖片提供:采昌國際多媒體)
《電影版孤獨的美食家》(圖片提供:采昌國際多媒體)
《電影版孤獨的美食家》(圖片提供:采昌國際多媒體)

松重豐自編、自導、自演

值得一提的是,松重豐這回更一肩扛起《電影版孤獨的美食家》導演、編劇、主演工作,尤其他在這13年來,自始至終支撐著本作,深深了解作品的世界觀,成為他出道40餘年首度自編、自導、自演之作。他回憶這次將作品「放大」成電影版的過程:「如果我沒記錯,應該是拍攝電視劇第十季的2022年夏天。當時,長期參與系列作的製片人和工作人員因調動或轉職,讓人擔心沒人能綜觀全局並指引未來的方向。這讓我想到,既然正值十週年,為了測試這部作品是否還能繼續、有更大規模的發展,我決定展開動搖根基的挑戰。基於這樣的想法,我選擇『電影化』這個方式,雖然並不確定本作的內容是否適合改編成電影,但希望能藉此進行一次重構。」

《電影版孤獨的美食家》(圖片提供:采昌國際多媒體)
《電影版孤獨的美食家》(圖片提供:采昌國際多媒體)

獲金獎名導奉俊昊啟發

尤其松重豐是本作唯一的常駐主演,這讓他產生一種責任感:「基於對未來發展的考量,我開始思考誰適合當導演。」而他最一開始,就是想找《寄生上流》奧斯卡金獎名導奉俊昊執導,他對此表示:「考慮到本作不僅在日本、在東亞地區、尤其是韓國都頗受歡迎。我也曾在多次赴韓取景時感受到觀眾的熱情,於是我便想到了奉俊昊導演。恰巧,我和他之前在《東京狂想曲》中的〈搖晃的東京〉短篇合作過,覺得如果他能將這部作品『烹調』成電影,會非常有趣。」

松重豐甚至還親自寫信給奉俊昊提出邀約,只可惜對方回覆時間因素無法配合,但這也開啟他不同的思考:「我和事務所社長談起這件事,隨口說了一句:『要不乾脆我來當導演?』這就是最一開始的狀況。」他並補充:「之後,我並沒有太在意自己說話的分量,就順勢寫下了一份劇情大綱,拿給正在拍攝第十季的工作人員看,跟他們說:『我打算以這份大綱來拍電影,大家覺得怎麼樣?我打算自己當導演。』結果他們回答:『我覺得不錯,一起做吧。』」而這也成就出本片最一開始的面貌。

《電影版孤獨的美食家》(圖片提供:采昌國際多媒體)
《電影版孤獨的美食家》(圖片提供:采昌國際多媒體)

 《電影版孤獨的美食家》劇情大綱

本片劇情描述從事進口雜貨銷售的井之頭五郎(松重豐飾演),是個喜歡在工作之餘到處品嚐美饌的老饕。只要肚子一餓,就會秉持「吃飯皇帝大」的信念,拋下一切直奔周遭的餐廳食堂大快朵頤。他最愛享受用餐時不被人打擾,細細品嚐料理的美好時光,更愛在內心自言自語品評美食滋味。這回,他接到前女友的女兒——千秋(杏飾演)的委託,前往法國拜訪千秋的祖父一郎(鹽見三省飾演),並要幫助一郎找出童年時曾喝過的湯頭食譜。儘管線索相當稀少,五郎依舊踏上尋找「究極湯頭」的旅程,足跡遍及法國、南韓、長崎和東京。不過在這趟旅程當中,他卻意外捲入到一場更大的風暴當中⋯⋯。

《電影版孤獨的美食家》(圖片提供:采昌國際多媒體)
《電影版孤獨的美食家》(圖片提供:采昌國際多媒體)

資料提供|采昌國際多媒體、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宮﨑駿經典鉅作《風之谷》首登台灣大銀幕!同步推出全球唯一典藏預售電影套票

宮﨑駿經典鉅作《風之谷》首登台灣大銀幕!同步推出全球唯一典藏預售電影套票

日本動畫大師宮﨑駿的經典鉅作《風之谷》,將在3月6日首登全台大銀幕!片商也宣布和Pinkoi合作推出全球唯一的典藏預售電影套票,紀念票卡樣式有「娜烏西卡飛行員」及「究極的王蟲」兩款,另有早鳥禮「腐海植物的實驗室」,極具收藏價值,已於Pinkoi限量開賣。

《風之谷》首度登上台灣大銀幕

名列「影史百大動畫」的吉卜力神作《風之谷》,更是「吉卜力三巨頭」宮﨑駿、高畑勳、鈴木敏夫這三位日本動畫界巨擘「夢幻聯動」的合作起點。當初鈴木敏夫任職動漫雜誌《Animage》副總編輯,因採訪工作結識宮﨑駿、高畑勳,先是促成《風之谷》原作漫畫在雜誌上連載並大獲好評,又說服高畑勳擔任該片監製,讓宮﨑駿無後顧之憂全力衝刺《風之谷》動畫,電影上映後獨特的「腐海」設定敘事風格和深刻的環保哲學,獲得極高人氣及評價,使得吉卜力工作室在隔年1985年成立,陸續誕生同樣膾炙人口的《天空之城》、《龍貓》、《神隱少女》等吉卜力經典之作。

《風之谷》電影中公主娜烏西卡經常乘著噴氣式滑翔翼探險(圖片提供:甲上娛樂)
《風之谷》電影中公主娜烏西卡經常乘著噴氣式滑翔翼探險。(圖片提供:甲上娛樂)

久石讓首度操刀宮﨑駿動畫配樂

宮﨑駿執導的動畫電影配樂向來由御用配樂大師久石讓操刀,而40年前慧眼識英雄的就是《風之谷》監製高畑勳,他起用當時還沒沒無聞、年僅30歲出頭的久石讓,兩人邊討論邊製作音樂,最終譜出適合這部磅礡作品的熾熱曲風,特別的是,原聲帶裡令人印象深刻的「啦啦啦」童聲,是由久石讓年僅4歲的愛女藤澤麻衣獻唱的〈娜烏西卡安魂曲〉,搭配藍衣使者降臨在金色原野的動人傳說畫面,引發不少觀眾共鳴感動落淚,蔚為經典。

《風之谷》電影中藍衣使者降臨在金色原野的動人傳說畫面,令不少觀眾感動落淚。(圖片提供:甲上娛樂)
《風之谷》電影中藍衣使者降臨在金色原野的動人傳說畫面,令不少觀眾感動落淚。(圖片提供:甲上娛樂)

《風之谷》描述自然資源受嚴重破壞、人類文明毀於一旦的戰後腐化世界,由於地表被劇毒腐海所覆蓋,人類只能在被汙染的大地及巨型昆蟲威脅下求生,唯有「風之谷」因海風吹拂而不受腐海之毒侵擾。擁有獨特溝通能力的風之谷公主娜烏西卡,經常乘著噴氣式滑翔翼到腐海探險,某天,多魯美奇亞帝國的運輸機墜毀於風之谷,上頭載著千年前毀滅世界的生化武器「巨神兵」,讓風之谷頓時捲入爭奪巨神兵的戰爭中,為了人類與世界的存亡,娜烏西卡必須挺身而出。

風之谷的公主娜烏西卡召集子民,對抗狂暴軍隊。(圖片提供:甲上娛樂)
風之谷的公主娜烏西卡召集子民,對抗狂暴軍隊。(圖片提供:甲上娛樂)

典藏預售電影套票限量開賣

而這部吉卜力經典動畫鉅作《風之谷》,即將在3月6日首度全台盛大上映,片商甲上娛樂和Pinkoi也合作推出全球唯一的典藏預售電影套票,內含2張電影交換券和2張限量復古紀念書卡「娜烏西卡飛行員款」及「究極的王蟲款」,售價760元,已在Pinkoi獨家開賣,2月17日前購買套票再加贈「腐海植物的實驗室」限量早鳥書卡1張,數量有限,送完為止。

《風之谷》典藏電影套票樣式,場景精選「娜烏西卡飛行員款」及「究極的王蟲款」,另有早鳥禮「腐海植物的實驗室」。(圖片提供:甲上娛樂)
《風之谷》典藏電影套票樣式,場景精選「娜烏西卡飛行員款」及「究極的王蟲款」,另有早鳥禮「腐海植物的實驗室」。(圖片提供:甲上娛樂)

資料提供|甲上娛樂、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