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歐洲為之瘋狂的刈包品牌 BAO 首度跨海於亞洲快閃,受邀於台北的「A STAND by Foodie Amber」外帶店打造「MINI BAO」,由於皆在2013 年創立品牌,創辦人張爾宬(Erchen)與能充分理解 BAO 宗旨和魅力的 Foodie Amber 創辦人 Amber 相遇,決定攜手歡慶10 年這個重要的里程碑,傳遞橫跨半個世界也令人著迷的台式魅力。
「當初想說在台灣做我們的刈包能有多難?完全沒料到找遍了做饅頭、做包子、做點心的台灣師傅,竟然沒人肯接我們的訂單,只好在一週內緊急招募烘焙師跟找廚房,Foodie Amber 的所有同事也跳下來幫忙製作,才沒有開天窗!」Erchen 一開始就敞開心胸暢談,讓「MINI BAO」成真的背後,有這麼一段令人膽戰心驚的插曲。
原來,BAO 所有的麵糰體皆以西式湯種手法、英國酵母二次發酵後,方能達到鬆軟與濕潤的完美比例,但對傳統中式點心師傅而言,以此配方製作刈包可說是「前所未聞」,「不僅需要大量人力、且耗損率很高,只要出現一點小裂痕,經回蒸後會裂得更大,吃力不討好。」也許是近鄉情怯,Erchen 原本擔心台北路上隨便一家刈包店都賣得比 BAO 便宜許多,「在倫敦要自己做刈包就算了,回台灣也要自己來,換個角度想,說明了我們堅持這份食譜,是有意義的。」
來自台灣巷弄的小小刈包 竟成為最能代表倫敦的美食
「所謂正統的點心作法裡,有些一代代傳承下來的規則和價值體系是不容打破的,BAO的3位創始人都是學設計和藝術出身,Erchen 看待刈包的視角比較開放,賦予街頭小吃更多可能性。」Foodie Amber 創辦人 Amber 進一步釋疑,台灣的溫度、濕度、使用的糖和原料都和倫敦不同,但 Erchen 仍致力於還原每一顆新鮮手工製作的 BAO,那膨鬆如雲朵般的口感,在在體現了品牌如何在這10年中,以獨樹一格的經營哲學,傲然挺立於倫敦美食一級戰區。
Erchen 直言,「其實我就是很愛問為什麼,只要別人說不行、不可能,我寧可撞牆好幾遍,也要自己嘗試做出來。」2013年,BAO BAR 在倫敦 Netil Market 開張,儘管只是一台市集餐車,Erchen 和另外兩位創辦人 Shing 及 Ting,從圍裙、攤位內外,到托特包的絹版印刷都不假他人之手,沒多久後,去過的顧客們陸續帶著品牌托特包到世界各地旅行、品嚐美食,BAO的熱潮迅速在社群上點起燎原之火。可見,BAO 周邊商品的創意企劃能力也是品牌優勢之一,Lonely Man 傳神又詼諧的人設,無疑已成倫敦最人氣的美食符號。
虛實整合 探索與拓展並行
接著,品牌獲得英國知名餐飲集團 JKS Group 的支持,得以順利在 Soho 區開設第一家餐廳,「當時是三兄妹中的K(JKS為3人姓名縮寫)寫了一封 Email 給我們,詢問想不想開餐廳,但我們大學剛畢業、一切才剛起步,都懷疑這個人是不是瘋了,根本沒有當真。」Erchen 笑說直到半年後雙方首度見面,經多次會議後她發現,無論是資金、人事、法規相關問題,對方都毫不藏私地回應,「他們起初就擺明沒有要交朋友,而是商業夥伴,所以不用拐彎抹角溝通,對於新創公司來說,能遇到這麼直白透明的投資人還滿關鍵的。」借重JKS的市場敏銳度和豐富經驗,和 Erchen、Shing、Ting 各展所長形塑品牌美學,BAO如今已在倫敦擁有6家風格店鋪,每年迎接近50萬人次登門造訪。
「Soho創始店是獨棟公寓型老宅,最一開始就設定要做台灣小吃店;Borough店的靈感來自亞洲一些晚上才營業的燒烤屋;King's Cross 的空間很寬但不深,作為 All day café,像是台灣早期的泡沫紅茶店,我也會稱它為 third space,是除了住家和辦公室之外,讓人想久待的地方;Marylebone 是餃子店,Shoreditch 和 Battersea 則都是麵店。」圍繞刈包為主軸,其他支線任務定位明確而不喧賓奪主。如果是剛認識 BAO 的朋友,Soho創始店必須是你的首站,除了連續8年入選米其林必比登,這間店還凝鍊了品牌對台味小吃的美味之魂,「像1930年代建立,相當具有倫敦代表性的 Battersea 發電廠,現在改建成非常有設計感的購物中心,有機會入駐這個泰晤士河上的紅磚建築,我們也覺得『哇,太酷了!』」
吸睛視覺+獨到審美 小吃故事化的五感滿足
細看 BAO 各店的菜單,不乏翻玩經典後,獨闢創新風味的菜式,其中「手工花生牛奶」、「炸雞」、由昆布和香菇熬煮而成的「純素拉麵」都是 Erchen 自己在無數次研發及品管檢測後,依然由衷喜愛的品項,BAO 先前在倫敦始終找不到理想的麵體,好不容易在台灣取得更合適的機器和麵粉後,麵店如今成為品牌一個可以繼續擴展的可行概念。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這個餐飲品牌,對細節之講究,已經上升到需要聘僱自己的建築師和設計師,這次來台的「MINI BAO迷你刈包店」,就由BAO團隊親自操刀,如同刈包柔和線條的紅色雨遮、招牌燈箱畫上品牌性格主角「Lonely Man」,獨自大口咬下刈包的享受模樣等,「雖然只有兩坪面積,是我們所有合作中最小的,但也最有趣,從對街看過來就像電影布景一樣的超小窗口,似真似假,創造引人好奇的想像。」Erchen 指出,在合作架構底定後,公司內的建築和設計團隊隨時可以透過製圖討論,彼此皆由內而外地了解品牌精神,比起和外部的設計工作室配合還更有效率。
街頭小吃要能撫慰人心是理所應當,但還能發展成娛樂消費,則是出其不意的一擊。BAO目前在 Battersea、Shoreditch、Borough 3間店皆設有 KTV 包廂, 「走進 Karaoke Rooms 大家會想認真唱歌,所以服務生不用太費力照顧,客人反而希望好好享受和朋友同歡,因此在空間運用效益上確實是個好點子。」Erchen分別受到德國導演文.溫德斯(Wim Wenders)的《巴黎,德州》、法國導演賈克.大地(Jacques Tati)的《遊戲時間》這兩部電影的場景所啟發,目睹餐廳中的光影,若隱若現之明暗變化,再聽到用餐人潮此起彼落的交談聲,靈機一動,讓眾多BAO粉們再多一件好玩的事可以體驗。
不斷創造驚喜 用BAO 的方式過上美好生活
若用一個詞,形容被認為已 IP 化的 BAO,會是什麼呢?它可以是一個地圖,一個世界,一個宇宙,然而對於 Erchen 這樣的經營者而言,在實務上,她更多的感受也許是充滿未知。「每年開策略會議,我們都會熱烈討論3年或5年的目標,只是你知道的,計畫永遠趕不上變化,不過回想這10年,一切的發生都有跡可循。」除了已上架的App、食譜書,這次來台與日本時尚選品店 BEAMS 推出聯名單品,她透露品牌也即將首度跨界設計刀具,看來,只要和美食有關的動人故事,BAO總能捎來振奮人心的好消息。
BIZ NUMBER
❍ 3 人
來自台灣的 Erchen,與英籍港僑姊弟 Shing 鍾承達、Ting 鍾慧婷相遇於倫敦大學斯萊德美術學院後,3人於2013年決定共同創立BAO,分別負責創意、營運、人力資源。
❍ 6 間店
BAO目前於倫敦指標性地區共開設6家分店:Soho、Marylebone、Borough、King's Cross、Shoreditch 和 Battersea,以小吃店、深夜燒烤店、泡沫紅茶店、餃子店、牛肉麵店等主題來區分定位,除了不同口味的經典刈包,也可享用豬血糕、鹽酥雞、夜市鐵板牛排等台灣街頭小吃,並有販售精釀啤酒、屏東玉泰白醬油。
❍ 3 座KTV包廂
BAO在 Battersea、Shoreditch、Borough 3 間店鋪中,設有風格獨具的KTV包廂供顧客歡唱,每間包廂可容納人數最少2人最多14人,於離峰時段消費兩個小時,包廂費約為69英鎊起(餐飲消費另計)。
BIZ IDEA
❍ School of BAO
因3位創辦人想深掘公司文化的真諦,於2018年所啟動的品牌內訓計畫,每年發行給職員的年度活動行事曆,鼓勵夥伴們踴躍參加派對、工作坊、講座、考察旅行,以凝聚彼此、提升歸屬感。主題相當多元,如:釀造醬油、吃火鍋、包粽子、設計和藝術研討,也曾邀請倫敦訴求零浪費的綠色餐廳「Silo」分享如何實踐永續概念。
❍ BAOversary
以品牌幕後人物「Lonely Man」和「Debbie」為主角,根據前者文靜、後者外向的性格特色,在員工每年的工作週年紀念日,依個人喜好挑選角色,提供不同的獎勵以表感謝,從托特包、T-shirt、大同電鍋,工作滿7年則可以到冰島旅行等,讓夥伴們感受到心意及巧思。
❍ People Culture=Brand Culture
除了「幽默」、「包容」、「創新」,裡外合一的品牌文化也是BAO的願景之一,藉由建立正向積極的工作場域,持續取得工作與生活的平衡,並以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經營企業,深信必須先找到喜歡品牌的夥伴,再一起做喜歡的事。
文|張瑋涵
圖片提供|BAO London、Foodie Amb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