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時代的甜蜜陷阱——李奎壁個展《香蕉幣》重現殖民經濟樣貌,反詰當代交易機制亂象

跨時代的甜蜜陷阱——李奎壁個展《香蕉幣》重現殖民經濟樣貌,反詰當代交易機制亂象

香蕉是台灣人再熟悉不過的水果,不僅乘載風味記憶,也是穿越百年的經濟與文化符碼。不只是台灣,翻開許多熱帶國家的歷史,也可見與香蕉對應的篇章,暗藏著殖民帝國的野心、殖民經濟的利益與血汗。以此為靈感,藝術家李奎壁推出《香蕉幣》個展,透過動態影像、短片、互動體驗、飲食等載體,描繪過往殖民地式經濟的樣態,對現今的交易機制提出叩問;更進一步邀請觀者在區塊鏈鑄造NFT、或競拍金屬香蕉,真正投身「交易」之中。

香蕉幣.001
《香蕉幣》展覽現場。(攝影:汪正翔/圖片提供:洪建全基金會)

用藝術展覽回答問題

2015年至今,洪建全基金會《問問題計畫》每年都會提出一個單純的問題,探討社會、文化與生命內涵,並妥託藝術家透過新創作回應問題,提出自身觀點,激發觀眾思考、帶動更多提問。而這場名為《香蕉幣》的展覽,正是源自2023年核心命題——「TRADE or TRAP?」(交易或陷阱?),企圖挑戰社會所追求的經濟烏托邦,以及對於交易和貨幣的認知。

FotoJet
《香蕉幣》展覽主視覺。(圖片提供:洪建全基金會)

水果那麼多,為什麼是香蕉?

這道提問,由長期關注跨境活動、勞動經驗、殖民經濟的李奎壁來應答再適合不過。一進到《香蕉幣》展場,就能聽見現場環繞的AI聲響,不斷演唱著從二戰至今世界香蕉銷售的價格起伏,以及通貨膨脹的百分比。這暗示著香蕉作為一種熱帶地區常見的經濟作物,儼然是上個世紀殖民帝國擴張慾望的具體象徵。

香蕉幣.002
《香蕉幣》展覽現場。(攝影:汪正翔/圖片提供:洪建全基金會)

以歷史上的「香蕉票」揭示被遺忘的經濟場景

AI聲響演唱的內容,與動態影像《香蕉園天氣預報》有著直接關聯。藉由此作,李奎壁先是向觀眾拋出了一則關於香蕉的冷知識——20世紀中期,日本帝國曾在北婆羅門洲、馬來西亞與新加坡等殖民地,短暫發行一種軍票「香蕉幣」,得名於貨幣10元面值上印製的香蕉樹。

香蕉幣.003
李奎壁《香蕉園天氣預報》。(攝影:汪正翔/圖片提供:洪建全基金會)

《香蕉園天氣預報》一面再現了原版「香蕉幣」,鈔票正面的樹與果實都細膩描繪;另一面則連接至Google實時天氣預報,呈現一系列曾作為殖民地香蕉園的天氣情況。李奎壁串起了往昔與今日,也嘗試連結散落世界各地、已然消失或仍努力輸出香蕉的果園,向逐漸遺忘歷史與全球經濟場景的人們拋出提醒。

香蕉幣.004
李奎壁《香蕉園天氣預報》。(攝影:汪正翔/圖片提供:洪建全基金會)

也許你會好奇,後來的「香蕉幣」怎樣了?它的壽命不長,生於1941年末、隨1945年日本戰敗而沒落,更因通膨嚴重、購買力急速下跌,逐漸演變成馬來西亞華人間對「不值錢的東西」的代稱,像是2017年馬來西亞令吉貶至18年來新低,當地人就曾以「香蕉票」戲稱令吉。6年前發生的事,早已稱不上新聞,那能稱作歷史嗎?無論如何,彼時的社會情景彷彿與《香蕉園天氣預報》的蘊意隱隱聯繫。

香蕉有可能會消失?跟著日本未來少女「回憶」香蕉

研究過程中,李奎壁還發現日本帝國為了宣傳台灣香蕉而發明的食譜,她不僅還原了食譜烹調方式,製作出展場桌面上一罐罐的果醬,更延伸出一部短片創作《Isoamylacetate》,特別以合成香蕉氣味的主要化學材料命名。

香蕉幣.008
李奎壁還原日治時期食譜所製成的香蕉果醬。(攝影:汪正翔/圖片提供:洪建全基金會)

香蕉幣.006
展覽現場還能吃到各種香蕉小點。(攝影:汪正翔/圖片提供:洪建全基金會)

短片畫面明亮、繽紛,卻暗藏著香蕉即將「消失」的警示訊息。原來在香蕉成為殖民地的重要經濟作物之後,為了保持特定品種的香蕉大量、快速生產,許多蕉農一直以來都栽培單一品種,這讓香蕉的抗病能力逐漸降低;甚至有科學報告推測,在不久的將來,我們現在所食用的香蕉將會消失。

香蕉幣.009
李奎壁《Isoamyl acetate》。(攝影:汪正翔/圖片提供:洪建全基金會)

將視線拉回《Isoamylacetate》,片中一名來自未來的日本少女,穿梭至今日台灣的香蕉園,園內種滿了佔世界99%出口量的品種,她滿臉好奇地看著香蕉,因為在少女所存在的時空,香蕉只存在於歷史檔案;接著她沿著昔日的香蕉果園、檢驗所、市場,一路走到出口港口⋯⋯。她的歷史之旅,卻是我們可預見的未來。

香蕉幣.010
李奎壁《Isoamyl acetate》。(攝影:汪正翔/圖片提供:洪建全基金會)

拿起手機,來場交易!

要理解第三件作品《香蕉幣計畫》,請拿起手機掃展場牆面的QR Code,掃描後將會進入「採香蕉」遊戲當中,只要不斷採收成熟的香蕉,就能獲得積分。當積分達到門檻,系統將會自動配送虛擬貨幣到你的帳戶。

勞動後得到報酬了,然後呢?獲得虛擬貨幣的觀眾們,將共同決議要用虛擬貨幣兌換NFT或金屬香蕉(回應人類貨幣機制採與貴金屬等價的概念),甚至還能調整往後遊戲的積分機制,共同決定「香蕉幣」的未來走勢。《香蕉幣計畫》反映了價值與價格的關係日漸偏離、交易的形象不斷蛻變,引人思考究竟現行經濟、金融體系的信任機制,是否真能打造人類所想的烏托邦?

香蕉幣.007
《香蕉幣計畫》中的銅香蕉。(攝影:汪正翔/圖片提供:洪建全基金會)

精心編導「黑色情境喜劇」

李奎壁研究的議題沈重而複雜,她長期透過蹲點田野調查、檔案閱讀等手法,梳理出每件作品的核心論述,比如過去為了創作鑽石相關作品,就深入國際炒房浪潮現場!蒐集好第一手資料、或來自前線人員的二手資料後,再巧妙運用來自勞動現場的物件(比如《香蕉幣》中的香蕉),透過仿造、再製或重新編撰,轉譯物件本身的內涵,輔以適量的歷史知識,提出對物質世界的批判。

覓計畫.001
李奎壁《Isoamyl acetate》。(攝影:汪正翔/圖片提供:洪建全基金會)

探討的議題並不輕鬆,但觀賞李奎壁的作品並不令人感到沈重,甚至能從中看出一點詼諧、幽默感,像是一場精心編導的黑色情境喜劇,悄悄牽引著我們走向核心命題。

FotoJet (1)
藝術家李奎壁。

洪建全基金會「2023問問題計畫」——李奎壁個展《香蕉幣》

展期|2023.10.28-12.16

開放時間|週一至週六,11:00-18:00

工作坊|2023.12.02

地點|洪建全基金會(台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二段9號12樓)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揭曉2025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科技島、光明燈牆並置,探討智慧、信仰如何影響地景

2025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揭曉!成大建築探索「智慧」在當代建築扮演的角色

2025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展覽內容亮相!由國立成功大學團隊策劃的參展計畫「[]信仰:漂蕩世界的臺灣智慧」,回應大會以「智慧」(Intelligens)開展的年度主題,概念源自美國藝術家羅伯特.史密森(Robert Smithson)根植於地景所提出的「NON-sites」理論,並融入東方哲學關於「無/有」的辯證,探索在當代建築與環境中的「智慧」角色,同時提出對臺灣「信仰」有無的思考。

2025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揭曉!成大建築探索「智慧」在當代建築扮演的角色
(圖片提供:國立臺灣美術館)

探索「智慧」在當代建築扮演的角色

2025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主題為「智慧.自然.人工.集體」(Intelligens. Natural. Artificial. Collective.),策展人卡洛.拉蒂(Carlo Ratti)用「Intelligens」這個字詞突出「gens」在拉丁文中「人」的含意,討論三種不同類型的智慧:自然、人工和集體智慧,於建築設計中如何被思考和用以面對當代環境和氣候困境。

臺灣館「[]信仰:漂蕩世界的臺灣智慧」即以大會主題為基礎,由策展人薛丞倫及協同策展人吳秉聲、蘇孟宗、江松長,帶領成大建築系團隊,探索「智慧」(Intelligens)在當代建築與環境中的角色,並重新審視臺灣在全球化與地緣政治背景下的空間策略,同時透過展覽、裝置、工作坊、論壇等形式,探索並定義當代臺灣建築師的「Intelligens」表現。

2025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揭曉!成大建築探索「智慧」在當代建築扮演的角色
(圖片提供:國立臺灣美術館)

提出對臺灣「信仰」有無的思考

此提案受美國藝術家羅伯特.史密森(Robert Smithson)啟發,以雕塑及大地藝術作品聞名於世的他,曾提出「non-sites」理論,其強調地景的缺席、置換與二元性,並透過抽象架構來反思建築、實質環境與再現之間的關係。再將視野拉回東方世界,「無」在東方哲學中延伸出無盡關於「無/有」的二元辯證,而成大團隊將藉臺灣館,嘗試辨識、建構屬於臺灣「信仰」與「無信仰」之間二元辯證的灰色地帶。

2025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揭曉!成大建築探索「智慧」在當代建築扮演的角色
(圖片提供:國立臺灣美術館)

成大團隊認為,臺灣的空間治理和發展策略深受「信仰」與「[]信仰」的辯證影響,以高速度和高科技發展為例,高鐵將西部走廊轉變為大都會區帶,智慧技術使空間重構,也擾動了原本自然生態平衡;晶片和高科技的發展不僅成為臺灣在國際上的籌碼,也帶來了經濟、資源分配是否平等是否合理的反問與挑戰,同時臺灣人也以「智慧」來重新審視正在發生於這片土地上地景的一切。展覽將從三個面向切入,尋找「智慧」的不同表現形式及其在空間治理中的影響力:

▍效率(Efficiency—— []高速度信仰(NON-Belief in high-speed

探討全球追求效率和快速發展的潮流,以臺灣高鐵系統為案例研究,提出高鐵所建構的臺灣大都會區帶,以及城鄉差距下都市生態的反省。

▍科技(Technology—— []晶片信仰(NON-Belief in chips

探索對於科技島之於生態島兩個極端神話的信仰,以及背後在綠能光電板所覆蓋的代價,尤其以臺南七股地區作為場域的探索。

▍控制(Control—— []感知-運動信仰(NON-Belief in sensory-motor

探討每天例行生活的各種細微的感知-運動關係,在延展的基地涵構與關係場域中重新審視各種與生態、文化、社交的衝突。

2025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揭曉!成大建築探索「智慧」在當代建築扮演的角色
(圖片提供:國立臺灣美術館)

島嶼意象融入展場,呈現科技、環境、空間的複雜關係

本次展場設計採用「島嶼」概念貫穿全場,以「島群島半島」之間的關係呈現信仰與[]信仰之間的張力,重新審視科技、環境與空間的複雜關係。在展場正中央,一座宛如自黑夜海洋中浮現的島嶼靜靜佇立——蜂巢紙切割出臺灣地形剖面,細密的紋路如同時間在土地上刻下的痕跡,微光自紙間漫出,隨地形起伏緩緩流動,結合上方「科技島」以電子紙輪播臺灣地景照片,呈現半導體發展對臺灣地景的影響,同時引入環境正義的討論,包括都市熱島效應、能源分配等議題,全面探索科技與環境的交互關係,並輔以16組研究書冊,以科技島嶼論述為序,開啟[]信仰的觀展動線。

2025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揭曉!成大建築探索「智慧」在當代建築扮演的角色
(圖片提供:國立臺灣美術館)

展場周圍配置的展櫃象徵環繞群島,展示12組研究模型,內容聚焦臺灣真實情境與議題,反映當代社會的挑戰與思考,讓觀眾在群島結構中重新審視臺灣地景轉變的脈絡。展場一端的「光明燈牆」,如同於群島之中設置的一座信仰半島,成為信仰核心並串連起所有展櫃與內容,營造統合與連結的視覺與體驗。正式展出時,由展場唯一開啟的對外窗,可望見威尼斯的聖母安康教堂,象徵人文與信仰的起點。

2025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揭曉!成大建築探索「智慧」在當代建築扮演的角色
(圖片提供:國立臺灣美術館)
2025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揭曉!成大建築探索「智慧」在當代建築扮演的角色
(圖片提供:國立臺灣美術館)

第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無]信仰:漂蕩世界的臺灣智慧」

展覽時間|2025年5月10日至11月23日

展覽地點|義大利威尼斯普里奇歐尼宮(Palazzo delle Prigioni)

南投工藝設計館《造物星圖》特展!集結23位新世代創作者,描繪當代工藝的群星圖景

南投工藝設計館《造物星圖》特展!集結23位新世代創作者,描繪當代工藝的群星圖景

工藝中心舉辦的台灣工藝青年特展《造物星圖:工藝青年朝向自我實現的職人軌道》,即日起於南投「工藝設計館」開展,展覽集結6大主題、23位工藝青年、53件作品,完整呈現新世代工藝職人的創作樣貌,勾勒出台灣當代工藝群像。

《造物星圖》以宇宙繁星比喻工藝能量

面對台灣工藝人才世代銜接的尷尬期,工藝中心致力透過展覽、競賽、駐村計畫等多元途徑支持新世代創作者,搭起舞台讓在地工藝能量被更多人看見。本次《造物星圖》以「星圖」為隱喻,聚焦青年工藝創作者的多元實踐,並挖掘作品背後的文化意涵與創作者群像,展現他們在技藝與思想上的探索之路,凸顯新世代對未來工藝發展的重要性。

南投工藝設計館《造物星圖》特展!集結23位新世代創作者,描繪當代工藝的群星圖景
《造物星圖:工藝青年朝向自我實現的職人軌道》展覽涵蓋六大主題區、23位工藝青年、53件作品,完整呈現臺灣工藝青年的創作樣貌(圖片提供:工藝中心)

工藝中心主任陳殿禮形容,工藝宇宙如同水面上擴散的漣漪:「每個波紋都是一顆星球,緩緩向外延伸,將自身的能量與引力傳遞到更遙遠的空間。這些星球彼此互相影響,形塑出宇宙的結構與秩序,彷彿一場永不停歇的共振交響曲。」

策展人方敘潔也指出,此次展覽關注的不僅是工藝技藝的傳承,更在於探討當代創作者如何以技藝為媒介,將工藝從「造物」延伸為自我表達與社會回應的工具。工藝青年在科技進步與社會變遷中,將個人特質融入創作、與文化對話,透過創作探索內外平衡,重新定義工藝於現代生活中的角色。

南投工藝設計館《造物星圖》特展!集結23位新世代創作者,描繪當代工藝的群星圖景
小孩畫畫媽媽制器「Those on my shoulder」(圖片提供:工藝中心)

6大展區認識工藝新世代

展覽分為六大主題區域,包括「日常造物照起工」、「開工就是要開市」、「光環自造者」、「人人有功練的多重邊界」、「放光照耀著的恆星」,以及「一座藍海星圖的誕生」,帶領觀眾探索工藝青年如何結合地域文化、創意科技與實驗精神,從日常素材出發,創作出與地方深度聯結的作品,突破傳統技藝。

除了創新思維外,展覽同時亦揭示工藝青年在經濟創新、技藝精進與社會責任上的多面實踐,不僅以多元形式開創個人經濟軌跡,也以作品回應社會需求,推動文化傳承與地方工藝復興。《造物星圖》運用開放視角引領觀眾,從作品出發探索材質、技術與創作背後的故事,見證工藝青年如何透過創作點亮屬於自己的星軌,最終描繪出一幅廣闊且充滿未來可能性的圖景。

⭔ 日常造物照起工

從日常生活出發,本展區聚焦於工藝青年如何透過時間、空間與情感,探索地域環境並運用在地素材,創作出反映地方文化的作品。這些充滿在地情感的創作,不僅展現人與物的深厚連結,也呼應了工藝與日常生活的緊密關係。作品涵蓋以功能性為訴求的實用器物,透過設計反映工藝家對生活需求的細緻觀察,呈現工藝對人類生活的本源意義。

南投工藝設計館《造物星圖》特展!集結23位新世代創作者,描繪當代工藝的群星圖景
「日常造物照起工」展區現場(圖片提供:工藝中心)
南投工藝設計館《造物星圖》特展!集結23位新世代創作者,描繪當代工藝的群星圖景
土星工作室「原土計劃」、里爾家具「泉邊几」、黑色特工隊「留白蒔光」(圖片提供:工藝中心)

⭔ 開工就是要開市

工藝作為志業亦是職業,當代工藝青年在創作之餘,也探索著多元經濟模式。本展區展現他們如何突破框架,利用主題性市集、跨國線上平臺、材料包與手作課程等創新方式直面消費者,更結合藝廊代理與訂製服務,拓展工藝的經濟價值。這些模式不僅推廣工藝文化,也讓工藝青年成為創新經濟的重要力量。

南投工藝設計館《造物星圖》特展!集結23位新世代創作者,描繪當代工藝的群星圖景
「開工就是要開市」展區現場(圖片提供:工藝中心)
南投工藝設計館《造物星圖》特展!集結23位新世代創作者,描繪當代工藝的群星圖景
臍加厝手路金工「迷你職業工具組」、土星工作室「日常漸變」、丁右尉「菱格紋玻璃訂製燈罩」(圖片提供:工藝中心)

⭔ 光環自造者

本展區聚焦工藝青年在技術與身份上的多重角色。創作層面,他們運用科技、數位工具及新型態素材,展現實驗精神與創新力;身份層面,他們透過品牌經營與社群展現個人特質,開拓另一種與社會溝通的介面。這種自我形塑與角色轉換,反映了當代工藝青年的反身性思考與個人化特質。

南投工藝設計館《造物星圖》特展!集結23位新世代創作者,描繪當代工藝的群星圖景
「光環自造者」展區現場(圖片提供:工藝中心)
南投工藝設計館《造物星圖》特展!集結23位新世代創作者,描繪當代工藝的群星圖景
易佑安「群山之島」、王怡方「Corset between Frida & me」、闞凱宇「位元陶」(圖片提供:工藝中心)

⭔ 人人有功練的多重邊界

工藝技藝的精進是工藝青年最核心的要務。當代工藝青年拓展學習管道,從師徒傳承、數位平台到社群自學,跳脫既有學科框架與領域界線。另外,當代工藝青年更積極跨越國界、參與國際交流,也透過異文化的刺激與視角的切換,取得對於當代工藝的新詮釋空間。

南投工藝設計館《造物星圖》特展!集結23位新世代創作者,描繪當代工藝的群星圖景
「人人有功練的多重邊界」展區現場(圖片提供:工藝中心)
南投工藝設計館《造物星圖》特展!集結23位新世代創作者,描繪當代工藝的群星圖景
蔡旻翰「庇護儀軌」、王怡方「茶具組」、里爾家具「熱蘭遮層架」(圖片提供:工藝中心)

⭔ 放光照耀著的恆星

工藝志業如同星體運行,是一場長期的能量積累與釋放;創作者為自己充滿發光能量,也將光芒向外傳遞。展區強調工藝青年以分享技藝和經驗連結後繼者,並透過回應社會議題,賦予工藝更深層的意義。他們的行動不僅強化工藝的社會影響力,也為未來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南投工藝設計館《造物星圖》特展!集結23位新世代創作者,描繪當代工藝的群星圖景
「放光照耀著的恆星」展區現場(圖片提供:工藝中心)
南投工藝設計館《造物星圖》特展!集結23位新世代創作者,描繪當代工藝的群星圖景
吳其錚「風獅爺系列」、康雅筑「北方資源」(圖片提供:工藝中心)

⭔ 一座藍海星圖的誕生

當代工藝場域因每一位工藝青年自成星軌的開展,撐開一面藍海、打開一片星圖,我們循著星軌,看見屬於當代的工藝新象。本展區藉由藍海星圖意象裝置,呼應這一座藍海星圖的誕生。

南投工藝設計館《造物星圖》特展!集結23位新世代創作者,描繪當代工藝的群星圖景
《造物星圖》展覽現場(圖片提供:工藝中心)

造物星圖-工藝青年朝向自我實現的職人軌道

展覽日期|2025年1月15日至5月11日
展覽時間|每週二至週日09:00-17:00
展覽地點|工藝設計館(南投縣草屯鎮中正路572號)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