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汽車穿越草森永隧道,遠頭的那道光便象徵著屏東與臺東的交界處,這裡是擁有全臺最美公路之稱的南迴公路,隧道的尾端緊接迎來的是波光粼粼的太平洋海域,沿著公路一路眺望海天一色的壯闊景觀。
行經大武鄉,跟著導航轉入東68鄉道,便可銜接進入位於達仁鄉的土坂部落。這個排灣族的聚落位在大竹高溪中游的右方台地,土坂(tjuwabar)的意思正是「寬廣肥沃之地」,主要是由包家、古家和陳家三個傳統領袖家族及其率領的屬民先後遷移組合而成的聚落。
百年內不曾中斷的土坂部落五年祭
根據目前土坂部落首席女巫包惠玲的口述自傳《祖靈的女兒──排灣族女巫包惠玲Mamauwan的成巫之路,與守護部落的療癒力量》一書所敘,排灣族擁有嚴格的社會制度,主要分為傳統領袖、貴族、勇士和平民,而包家歷代傳統領袖幾乎謹守著相同社會階層的聯姻制度,相較其他排灣族部落,土坂部落的傳統祭儀保存尤為完整。
龐大的家族勢力,也讓土坂部落挺過多個政權轉移的時代影響。日治時期的臺灣總督府,為了方便掌控各族群的勢力,推行理蕃政策限制傳統祭儀,但土坂部落是臺灣少數即便經歷多個政權轉換,依然沒有被外來環境中斷傳統祭儀的部落。
五年一次的傳統祭儀,每屆主祭皆在十月二十五日舉行,祭典前後長達十多日。搶刺福球的重頭戲在主祭當天登場,僅有傳統領袖家族與認可的勇士可以持竿,全村高漲的團結情誼與儀典傳承的嚴謹,讓土坂部落的五年祭被登陸為全國無形文化資產。
用歌聲守護部落語言:TBM土坂部落青年歌謠傳唱
參加五年祭的期間,走在部落不時都會聽見歌謠的悠揚歌聲。這些歌謠唱的可能是長輩流傳下來的叮嚀,或是部落文化的傳承故事。為了將傳統歌謠有方法地保存下來,歌樂恩老師於2017年召集部落青年組成歌謠隊,名為「TBM土坂部落青年歌謠傳唱」。部落耆老將烙印在他們腦海裡的旋律傳授給部落青年,讓這些土坂部落的傳統歌謠能透過田野調查的方式被記錄下來。
傳唱隊的成員也時常帶領遊客參與花環製作。花環在原住民族屬於重要的頭飾文化,不同族群有著各自的編織方式與裝飾含義。排灣族經常使用腎蕨的莖葉作為花環的底架,以六條腎蕨為開始,模仿頭辮編織的方式纏繞,邊以部落周圍採集的花朵作為色彩點綴。
用小米記得傳統文化:Talem卡路風工坊
Talem卡路風工坊是部落裡的溪石共學屋,Talem在排灣族語代表「種植」的含義。由於排灣族沒有曆法,過去多是依賴小米的生長週期來理解時間的推進,當小米收穫達到第五次時,族人就知道該舉辦五年祭了。
這種依照部落文化而產生的計時刻度,今年族人也搭配五年祭的舉辦,與策展團隊故火工作室共同推出「土坂時間」部落展覽,讓參與者更親近地感受部落與土地之間的聯繫。儘管官方展期已經結束,但因展間是散落在部落各個店鋪與老宅裡,那些因展覽而整理的敘述多數會被保留下來,以便後來造訪的遊客能有管道理解部落文化。
Talem卡路風工坊與屏東排灣族用黑灰板岩及頁岩搭建起來的石板屋文化不同,因為地理條件差異,這棟是沿著溪邊撿拾石頭而建造的溪石屋。Talem卡路風工坊平時是部落婦女聚在一起編織與刺繡的場所,只有假日才開放給民眾預約參觀。
Talem卡路風工坊保存多種小米品種,並可見到懸掛的紅色、黑色和黃色小米束。如果把小米種子贈與他人,對方需再隔年歸還兩把小米,一把供贈與人食用;另一把則是保存作用,即使未來收成受損,部落仍還保留著小米種子。
另外還展示梗性和糯性的小米標本,標示著種植者、種植地與相應品種的族語含義,例如「鞦韆一糯性(saljakai-djuwadjuway)」、「跟風搖擺一梗性(ljailjay-cuparan)」和黑色小米「似烏鴉(qaqa-djuwadjuway)」等。
用步伐深入山林古徑:不懂生活園區
石頭家屋也可見於部落的不懂生活園區,這裡是用耕地開墾挖出來的石頭堆疊建造。Putung是排灣族語裡的「邊陲」,表明了不懂生活園區在部落的角落位置。
朱正弘和周照瑩將家中土地整理成露營場,並在上頭復刻傳統砌石技術,重建一座童年時期居住的石屋。這座石屋現在是朱正弘帶領遊客探索崑崙坳古道前的解說地點,裡頭隨時隨地燃燒著柴火,煙是排灣族人與祖靈溝通的途徑,告知祂們有訪客前來,同時也具有驅蟲和烘烤肉乾的功用。
崑崙坳古道是清代沈葆禎開山政策中最早開通的道路,也是日治時期的警備道路。由於許多土坂先民是經由這條古道從屏東舊古樓社遷徙而來,因此這條古道蘊藏著不少族人的尋根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