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由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簡稱北藝中心)、法國國家舞蹈中心及香奈兒品牌發佈的Camping Asia國際藝術教育計畫,於11月20日到12月1日推出一系列表演藝術節目。其中《狂森巴》舞蹈表演,透過舞者盧伊斯.德.阿布雷烏(Luiz de Abreu)的編舞,舞蹈藝術家卡利克斯托.內托(Calixto Neto)的表演,在身體表現中呈現對身份議題的探討以及反思。
《狂森巴》由舞者阿布雷烏創作於二十年前,靈感來自阿布雷烏有感於黑人身份在不同文化、觀點凝視下,已於巴西形成諸多刻板印象,於是他透過編舞將對身份的種種思考揉合至身體裡,並且也在舞蹈藝術家內托的重演後,呈現黑人身體形象有關的偏見。多年來,這部作品已在多國如巴西聖保羅雙年展中演出。
在《狂森巴》表演中,開場僅以緩慢的音樂旋律、微弱的舞台燈光呈現無數巴西國旗的布景,舞者內托則在暗影中赤裸身軀踩踏厚底高跟鞋,以悠緩的舞動身影慢慢揭示關於身體凝視的視角。而隨著音樂走進輕快旋律、狂歡氛圍的森巴舞曲,也隨著明亮燈光揭示舞者的種族身份,舞者在陽具遊戲、挾持國旗的呈現中,以身體特徵、表情呈現、服裝和舞蹈演譯世人對種族身份、文化的刻板印象,《狂森巴》至此也成為一項解放身體、試圖顛覆現有觀點的工具,並大膽地反客為主,一舉將受殖民的身體從客體位置轉換為主體視角。
《狂森巴》藉由身體表現,不時透露出激烈甚而是暴力的特質,暗喻當今世界去殖、解殖、重構奴隸制遺產與當代統治關係之間複雜向度的迫切需要。也以解構的方式,直接嘲諷了無意識的種族主義者。
《狂森巴》表演結束後的紀錄片播映、座談會,舞蹈藝術家內托除了分享題材所揭示深刻的反思面向,例如殖民議題、巴西政權下黑人男性的安全等,紀錄片內容也呈現跨世代的兩個黑人巴西藝術家合作的特殊性。
編舞者阿布雷烏在過去的舞蹈作品中,常透過舞蹈呈現身份相關的主題,尤其在(黑人)身體展演和解殖、後殖民等議題上多有著墨,並提供人們思索自己與自己的關係、與他人的關係和與世界的關係。在《狂森巴》的編舞中,他也嘗試新的合作方式,通過口頭傳授,開發出從一個黑人身體向另一個黑人身體傳遞和生產知識的方法。如今《狂森巴》的編舞者阿布雷烏因故失明,但他的創作於多年後,特別是疫情後能再次公開演出,甚至於較少觸及巴西表演的台灣上演,於現下的時機也提供了觀賞者於再次認識巴西種族、殖民等議題,以及提供重新梳理觀看世界的機會。
圖片提供|香奈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