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威尼斯美術雙年展」即將於4月登場,「台灣館」將以何種面貌呈現?臺北市立美術館(北美館)宣布將由台灣錄像藝術先鋒袁廣鳴代表參展,並與策展人陳暢一同擘劃展館,館名取作《日常戰爭》(Everyday War)。
2024威尼斯美術雙年展即將於4月登場,「台灣館」將以何種面貌呈現?臺北市立美術館(北美館)宣布將由台灣錄像藝術先鋒袁廣鳴、策展人陳暢一同擘劃展館,館名取作《日常戰爭》(Everyday War)。現場結合錄像藝術、裝置作品,建構出一個「日常」的類居家場域,探討我們目前所處的真實生活,及其背後關於地緣政治、社會現實的憂慮,拆解究竟為何「棲居難以為詩」?
詩意錄像背後,是對政治環境、社會現實的探討
成長於台灣、修研媒體藝術於德國,袁廣鳴在90年代崛起成為台灣重要的新媒體藝術家,他常透過錄像、互動裝置、結合數位修相技術的平面攝影⋯⋯表達所想。藝術生涯早期,袁廣鳴的創作主軸多以個人的生命經驗出發;隨著時間遞嬗,逐步從個人經驗擴大至對於城市、全球化的狀態描述。
創作手法方面,袁廣鳴擅於將象徵性的隱喻結合科技媒材,傳達出人們當下的生存狀態,畫面介於錄像藝術與電影之間,乍看寫實,細看卻有超脫現實的靜謐、詩意,彷彿「劇場式的日常」。
舉例來說,2014年個展《不舒適的明日》從「家」的議題出發,延伸出全球化底下在地生存處境的探問。當中記錄太陽花學運的〈佔領第561小時〉錄像,畫面抽離了佔領議場的學生,只留中華民國國歌緩慢播送。冷靜背後是關於地緣政治的探討,思辨著現代人的困頓與憂懼。
時間推進到2018年的《明日樂園》個展,袁廣鳴直指未來的「家」已不再是穩固的概念,作品環繞著「戰爭的日常化」與「日常的戰爭」兩大主軸,呈現當代的生存狀態與不安。
《日常戰爭》梳理袁廣鳴創作生涯及思想
來到2024年威尼斯雙年展,《日常戰爭》預計以6件錄像和動態裝置呈現。展覽敘事延續了袁廣鳴的創作脈絡,像是《棲居如詩》(2014)、《明日樂園》(2018)、《日常演習》(2018)中慣見的影像語彙:「家」、「棲居」、「不舒適的明日」等,它們都以一種預警式的微觀,放大了無預警的爆發,並投射對於當前政治、社會環境的思慮,進而隱喻環繞太平洋島鏈及大陸間不穩定的地緣政治及衝突陰霾。
「此次個展除了試圖隱喻臺灣在目前生存狀態下的隱慮及威脅之外,也從『未來』的提問,回到『當下』的現實,進入到所謂的『日常中的戰爭』及『戰爭的日常化』。」——藝術家袁廣鳴
展覽同名新作《日常戰爭》則為單頻道錄像,鏡頭前後掃描著一個居家空間。在一聲玻璃破碎的巨響後,一些戰機陸續飛進,並一一擊毀室內的物件;最後所有戰機互相殲滅殆盡,整個房子頓時成為戰後的廢墟。在鏡頭持續直線穩定的來回移動中,婆娑的光影逐漸渲染了整個室內,傾頹的房屋也慢慢回到起初無恙的原貌,呈顯出極具張力的超現實預言。
袁廣鳴作品中對臺灣處境的觀察及刻劃,凸顯今日的戰爭概念已從「實際的砲火」,移轉到分配不均的後資本主義、疫情傳染、網路攻擊、宗教與不同族群間的歧視及壓迫⋯⋯種種潛藏於日常中的戰爭,而這「戰爭的日常化」,似乎更漸趨為棲居的常態。
「『居家』的概念,涵蓋私領域與公領域、實體世界與虛擬世界,以及想像中的經驗與實際生活經驗;這種雙重性反映著臺灣作為主體、恐懼與勇氣並存的二元對立。在其所有作品中,詩意的本質從不棲身於任何住居地,而存在於探尋的過程。」——策展人陳暢
資料、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袁廣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