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林》是一支關於人類直面天、地與大自然的舞作,卻沒有一點天空藍、大地棕、森林綠的色彩蹤跡,僅有舞者裸身的皮膚、頭上頂著的鮮紅布幔,以及橫跨舞台、象徵著河流的銀箔。究竟《深林》的創作者——TAI身體劇場創辦人、舞蹈藝術家瓦旦.督喜(Watan Tusi),及他所率領的舞者們,是如何透過肢體,在都市中的科幻巨球裡,舞出一片自然之境?
從孤身到聚首
開場幾乎無光,整座球劇場環繞著似樹葉婆娑、微風吹拂的聲音,直到舞者手持著燈光慢步登場,像是在暗夜之森中探路一般,小心前進。一個人、兩個人、三個人⋯⋯舞者們從落單到成群結隊,無論是獨舞或繞起圈、彎著彼此的臂膀行動,腳下都踩著節奏不停變換的步伐,朝深林與樹影之間探索。
隨原始聲響墜入深林
隨著時間推移,未知所帶來的恐懼、疲累及顫慄不停積累,舞者們的踩踏聲變得激烈、呼吸變得粗喘,甚至伴隨著魔般的鳴叫,如魂之附體、神之降靈,完全洗去了開場時的幽靜,讓劇場爬滿了生猛氣息。在這些「人造音」的環繞下,機器輸出的環境音退為點綴,不再是主要的聽覺指引,我們自然而然隨著帶獸性的人聲,墜入深林之中。
貫穿全作的「腳譜」
踩踏聲是貫穿《深林》最主要的聲響,為視覺、聽覺都賦予節奏。不過,舞者踏的腳步是即興或編排?它究竟是什麼舞步?原來是瓦旦.督喜所發展出的「腳譜」。就如鋼琴有五線譜、爵士鼓有鼓譜,TAI身體劇場則有獨創的「腳譜」,簡單來說,就是以腳步為基礎所發想的表演方式。
身為太魯閣族原住民、同時也是舞蹈藝術家,瓦旦.督喜一直在尋找傳統祭儀、觀光化表演之外的原住民樂舞。「腳譜」的靈感源自一趟火車旅行——當時他聽著火車行進時所發出的規律喀噠聲,腳不由自主跟著打拍子,腦海也隨之浮現節奏線條,這正是「腳譜」的濫觴;其後,他展開兩年的田野調查,採集了60多式的「腳譜」,再透過多次拆解、重構、與舞者夥伴們的靈感激盪,終於賦予原始舞蹈一種全新的形式。
「腳譜」正是《深林》的主要構成,企圖將身體感知連結山川大地,喚起共存於人類血液中的荒遠記憶。
褪去表情、以肢體表達對自然的敬畏
《深林》一段作品簡介是這麼寫的:「當人類跌入自然的縫隙,天光沒入土地的界線,森林變得更加莫測難度,未知的恐懼霎時滲入人心。身在其中的人們,僅能帶著徬徨的心情與步伐,持續尋找與萬物共生的道路。」
離開劇場後仔細回想,發現《深林》從開場到落幕,舞者只露過一次臉,其他時間總是彎著腰、駝著背、低著頭,幾乎不見將肢體完全伸展開的動作,彷彿以全身表達人類被自然包圍之時的渺小、無助。
而罩蓋舞者頭臉的紅色布巾,如同心中敬畏、恐懼的具體象徵。覆在裸身上的汗珠,被光線照得異常鮮明,遠在觀眾席看著,彷彿就能體會入山為身心帶來的勞累,路途中的掙扎、適應在汗珠中悄然體現。
未見仍可意會「深林」
所以說,為什麼一支關於深林的作品,卻絲毫不見綠色?或許瓦旦.督喜想做的並非讓森林的視覺在觀眾眼前「顯影」,而是藉由舞者的種種肢體姿態,讓人們隨著粗喘、魔叫、戲語、腳步的踩踏⋯⋯帶入表演者的體感,從而「感受」到森林就在身邊。在思考見與不見森林之時,會不會我們早已身在深林之中?
攝影|PAUL CHAO、GRACE L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