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本生物盧翊軒擔任2023台灣創意力100視覺統籌!以奇點爆炸聯動雜誌封面、獎盃、AR互動設計

見本生物盧翊軒擔任2023台灣創意力100視覺統籌!以奇點爆炸聯動雜誌封面、獎盃、AR互動設計(圖片提供:La Vie、攝影:蔡耀徵)

2023台灣創意力100以「Human Identity」為題,探討當世界逼近「科技奇點」(Technological Singularity,意指人類正在接近一個文明全面被顛覆的事件點,在此之後科技發展將完全無法預測),人類創意的特質與價值何在。有別於過往讓雜誌封面與獎盃分屬不同視覺語彙,本屆由「見本生物」盧翊軒擔任視覺統籌,聯動雜誌封面、AR互動設計、獎盃三者。奇點爆炸的視覺,在雜誌是靜態的爆炸完全體,在AR是向外輻射的動態,最終分裂為一座座獎盃出現在現實世界。

96dpicut10_3x2
盧翊軒以奇點爆炸為概念,聯動雜誌封面、AR互動設計、獎盃三者。(攝影:蔡耀徵)

封面爆炸視覺,刺狀錐體向外擴散

視覺誕生的爆炸原點,始於雜誌封面設計。盧翊軒說,知道12月號封面視覺,也將成為頒獎典禮主視覺,同時還有線上線下宣傳應用延伸需求時,「那時候就滿確定,必須用系統性的識別設計來思考。」不同於單純做一張好看的雜誌封面或典禮海報,這個視覺要具備足夠的延伸性和延展性,以及怎麼讓看到這些設計物的人,辨別它們屬於同一件事情。他選擇以「爆炸」作為概念,「大家都說2023年是生成式AI元年,那我們就把今年比喻為奇點的爆炸。」

cover-1
不同於單純做一張雜誌封面,盧翊軒從系統性的識別設計來思考本屆視覺設計。(右圖攝影:吳哲夫)

「爆炸從視覺上來看有個共同點,就是由中心點向外發散,但當這件事情要由我來詮釋的時候,會是什麼樣子?」做任何設計,盧翊軒都會期許能做出新的表現手法。他不諱言自己是「風格的科技決定論」,設計師們普遍使用Illustrator、Photoshop、InDesign等軟體,在工具的雷同創作邏輯下,導致作品風格有某部分類似;儘管破格換一種軟體可以突破,但他又是穩定產出的設計師,因此如何用相同工具,做出尚未被表現過的方式,抑或把已經被表現過的方式做得更極致,就是他所追求的。

發想前期他與團隊Local Remote測試了各種線條、色塊等的爆炸形式,原本決定要採「人類神經元」的有機爆炸,這個結合人類與奇點爆炸的圖像高度聯結主題「Human Identity」,卻仍被推翻。「好像有點太直白了,也有一點生物科技感,但主題講的又不完全是生物科學方面。」最後他給出的視覺,是眾多像刺的錐體、向外擴散的圖像,這也是很「盧翊軒」的爆炸詮釋。通常想到爆炸,直覺會有火光或顆粒噴濺的戲劇化效果,但他偏愛洗鍊、俐落的視覺,「我的設計裡不會有太多東西,我追求的視覺,是只要把一件事講清楚。」

96dpicut6_1x1
從雜誌封面到獎盃設計,都有著洗鍊、俐落的視覺。(攝影:蔡耀徵)

在現實世界中,突然出現的數位化獎盃

當爆炸的概念在封面逐漸成形,獎盃與AR也同步發展。過程中他思考:「有沒有可能這個爆炸,能作為結晶或實體化的塊狀物件?爆炸其實也是一個物件分裂為多個物件的動詞,有沒有可能在雜誌封面是靜態完全體,但在現實世界又被分散成一座座獎盃?」實體印刷雜誌若加上數位的AR,平面設計若延展到立體獎盃,就能把爆炸的表現做到更極致,讓這個視覺能從不同面向被欣賞。

96dpicut3_4x5
封面的奇點爆炸後,在現實世界分裂為一座座獎盃,也意味每位得獎者都是參與火光綻放的一分子。(攝影:蔡耀徵)

以平面設計師身分被大眾認識的盧翊軒,其實是工業設計系出身,這次也繼2021年第11屆總統文化獎獎座設計後,再度繳出獎盃設計作品。「獎盃對我來說相對沒有包袱,它某種程度算是雕塑,沒有必須強烈滿足的使用需求,可以體驗最早我想做到的『工業設計中的藝術性』。」

96dpicut9-3x2
獎盃陳列在書櫃上時,宛如誤闖現實世界的數位化物件。(攝影:蔡耀徵)

他首先定義心中的獎盃想像,「獎盃的功能就是要放在架上的時候很突出,好像在彰顯殊榮。我希望它很有存在感,擺在家裡的時候,我不覺得要融入環境。」因此他想從眾多獎盃設計中做出區隔,許多獎盃常表現玻璃、石頭、陶瓷、木頭、壓克力等材質的自身紋理,但較少見一種很「數位感」的獎盃。因此當封面的爆炸完全體被拆解與實體化後,成為有著全然幾何、筆直線條、螢光顏色的獎座角錐,這些形體都不是自然界會出現的,像是在現實世界中突然出現一個很數位化的物件。

throphy-1
每座獎盃的La Vie logo貼花位置皆不同,加上底座4個擺放角度,賦予獎盃多元性和趣味度。

盧翊軒形容封面就像「大合照」,每位得獎者手中的獎盃,都是裡面的一分子。其實最初的獎盃設計,他希望「封面的物件就是獎盃」,但這個爆炸體細節太多,很快在預算上受到挑戰;於是轉而思考「讓獎盃組成封面的爆炸矩陣」,但這樣每一座獎盃就得長得不一樣,生產模具過多一樣預算碰壁。因此在現實條件下,每個獎盃都得長得一樣,「如何在只有一座獎盃的情況下,還能讓大家『有選擇』?就想到還有擺放角度可以選擇。」他在底座加了像是「不倒翁」的4個擺放角度,再加上La Vie logo位置隨機貼花,來補足獎盃的多元性。

96dpi_DSC7459
獎盃製作邀請「COZU客主創意」創辦人施昌杞合作。(攝影:吳哲夫)

獎盃製作他找來台科大設計研究所的學長、「COZU客主創意」創辦人施昌杞合作,因為熟捻各種材質與製程,能在盧翊軒提出設計構想後,快速給予實際執行建議。看似簡單的獎盃造型其實在製程上並不簡單,底座的4個擺放角度必須考量重心配比;而模具生產往往會有一個面較不精緻,那個面即是注膠口,通常都會選擇底座來注膠,但這次有4個擺放角度,就代表它沒有固定底座,因此在注膠口的選擇是一大難題,後期的人工拋光也必須細緻。還有要做出角錐上方的尖角也不容易,因為模具在灌膠的時候較難灌到最尖銳的頂點,通常都得再倒一些R角(圓角),但最後在製程上都找到解方克服。

throphy-4
獎盃製作過程。(攝影:吳哲夫)

 

 

AR互動設計,讓刺從雜誌封面長出

至於在AR的數位世界,最初的發想也和現在完全不同。盧翊軒提到Instagram有一個濾鏡,是在自拍時能把人臉形變成大眼扁嘴、如青蛙般的輪廓。同樣手法,他希望手機拍到雜誌封面的時候,雜誌能形變成一顆如海膽般的爆炸球體。但問題在於,喜愛俐落視覺的他,希望雜誌形變的爆炸球體能是單一顏色;如此一來,雜誌封面就只能有一個顏色,完全不能有任何圖像,「我如果提一個純色塊的雜誌封面給La Vie,應該不能接受吧(笑)。」因此他轉了個彎,從「整本雜誌形變成一個物體」改為「從雜誌長出一個物體」,讓藍粉兩色的刺,從綠底的雜誌封面凸出,而當手機鏡頭離封面愈近,刺的尖銳度就會愈劇烈,營造衝進爆炸裡、刺穿手機螢幕的體驗。

不禁好奇,封面、AR、獎盃三者在設計上何者先行?「所有東西都同時思考。」盧翊軒說,視覺必須滿足幾個條件,首先爆炸的形式必須特殊,帶有科技感又充滿設計感;再來它得是一個可拆解、可實體化的集合體;還有爆炸物體的「面數」不能太多,因為AR有技術限制,如果3D物體的面數太多,在社群互動上就會占掉太多流量、難以即時互動。這才了解,最後決定的四角錐不單滿足他在設計上的美感,還兼顧了上述聯動不同載體的功能。

96dpi_DSC7603
爆炸的視覺設計得同時考量雜誌封面、AR互動設計、獎盃三者。(攝影:吳哲夫)

Human Identity:設計師身為人,給出的視覺識別

不斷希望在設計上做出突破的他,這次的突破在於用一個很小很簡單的元素,把封面、獎盃、AR串在一起。回看這段設計過程,「可能是因為我選了一個很單純的元素,所以它的延展性很強,被排列組合也不會有大方向偏差,以至於風格落在一個系統之內。」這個詮釋他坦言是事後論,「最大的轉捩點在獎盃。」他說,封面或AR在電腦裡可以很天馬行空,創造很狂、很用力、很強烈的視覺,但當設計要實際被生產出來,就會遇到預算、加工、數量等限制,「需要考量的條件變多的情況下,視覺元素就自然變簡單了。回過頭來看,是獎盃讓視覺變得俐落。」

96dpicut4_4x5
獎盃設計得考量現實生產條件,也因此讓本屆典禮視覺變得俐落。(攝影:蔡耀徵)

說來有趣,本屆主題「Human Identity」原意指涉在科技浪潮下反思「人類特質」,但盧翊軒在做的事其實也是一種「Human Identity」。Identity在設計產業是個很常見的字,代表「識別」,而他正是以「人」(Human)的角度,給予2023台灣創意力100一個視覺「識別」(Identity)。目前約有一半案子在做品牌識別的他,相當在意識別被產出後還能怎麼用、被用多久,想讓自己的設計一直存活下去。雖然這次創意力100典禮僅存在一個下午的時空,但他仍希望能在參與過的人心中種下記憶點,之後都能清晰憶起:那一屆就是很多刺、像是爆炸的識別。

throphy-2
盧翊軒希望參與過2023台灣創意力100典禮的人,都能對視覺識別留下記憶。(攝影:蔡耀徵)

2023台灣創意力100主視覺暨獎盃設計

視覺統籌|見本生物 盧翊軒 @sampleanimal

雜誌封面、AR互動設計|Local Remote @local.remote

獎盃設計|見本生物 盧翊軒

獎盃製作|COZU客主創意 @cozudesign

文|張以潔 攝影|蔡耀徵、吳哲夫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La Vie 2023 / 12月號雜誌2023台灣創意力100《Human Identity》

NewJeans、TWICE、SEVENTEEN韓團MV調光幕後!專訪韓國調光公司Lucid Colour,解析工作方法與美感日常養成

NewJeans、TWICE、SEVENTEEN韓團MV調光幕後!專訪韓國調光公司Lucid Colour,解析工作方法與美感日常養成

點進Lucid Colour官網,作品一字排開是NewJeans、TWICE、SEVENTEEN、G-DRAGON、aespa等歌手的MV,以及SAMSUNG、LG、Hyundai等品牌廣告,很難不注意到這間調光公司的光芒。我們專訪到Lucid Colour調光師廉智允,以韓團MV為案例親解工作方法,也分享身為調光師的美感養成!

Lucid Colour團隊由4位調光師帶領著15名組員,並有2位製片和經理管理時程和營運,可謂足具規模。調光師廉智允分享,自己在大學時修習攝影和電影,而攝影通常得負責執導、燈光、後期製作等所有工作,其中她最感興趣的是「修圖」,想著「與其把這項技術應用在單張照片,不如嘗試用在由無數畫格組成的影片,應該會很有趣。」這樣的好奇,引領著她走向調光領域。

IU為雅詩蘭黛演繹的廣告,由Lucid Colour負責挑光。(圖片提供:Lucid Colour)
IU為雅詩蘭黛演繹的廣告,由Lucid Colour負責挑光。(圖片提供:Lucid Colour)

從關鍵鏡頭決定主要色調

廉智允分享調光師的工作流程,他們會收到定剪版本,以確保作業的時間線和定剪保持一致。「我們會根據空間中的關鍵鏡頭決定主要色調方向,每個空間確定色調後,再依據這些色調對整部影片做調光。」和客戶開會時,她會根據導演的參考資料、歌曲的情緒、影片的整體內容,以及自己想透過顏色表達的訊息,提出多種色調選擇。「如果客戶希望審查每一幀畫格、每一個鏡頭,會議可能會長達8小時,但有時30分鐘內就能達成共識。」廉智允進一步說明,調光師通常不參與前期製作,但有時會需要介入特效或拍攝的意外狀況,「例如一件應該是粉紅色的衣服,最終拍出來變成橘色,我們可能會被詢問是否可以修正。」

CASETiFY和NCT DREAM合作的手機廣告,廉智允認為在廣告調光上,重點在清楚地傳遞商品訊息。(圖片提供:Lucid Colour)
CASETiFY和NCT DREAM合作的手機廣告,廉智允認為在廣告調光上,重點在清楚地傳遞商品訊息。(圖片提供:Lucid Colour)

NewJeans〈HOW SWEET〉MV:先理解鏡位意圖

NewJeans於台灣拍攝的〈HOW SWEETMV,就是由廉智允負責調光。她說,在調光之前得先理解導演的意圖,MV裡的各種鏡位代表「外部視線」,象徵「世界上的一切都在注視著NewJeans!」她坦言,最初和導演討論時,背景與人物之間的「異質感」調性,很好地傳達演出重點,但當影片逐步推進,「最終調性比最初設想稍微弱了些,讓我有點遺憾。」

NewJeans〈HOW SWEET〉MV,廉智允認為MV調光要以「讓藝人看起來更有魅力」為優先,且要了解該藝人的特質和世界觀,並加以呈現。(圖片提供:Lucid Colour)
NewJeans〈HOW SWEET〉MV,廉智允認為MV調光要以「讓藝人看起來更有魅力」為優先,且要了解該藝人的特質和世界觀,並加以呈現。(圖片提供:Lucid Colour)
NewJeans〈HOW SWEET〉MV。(圖片提供:Lucid Colour)
NewJeans〈HOW SWEET〉MV。(圖片提供:Lucid Colour)

TWICE〈Strategy〉MV:最大限度展現成員的美

TWICE最新專輯主打歌〈StrategyMV調光也出自她手,廉智允說,MV概念著重每位成員的「視覺」和「美」,「得知導演的概念後,了解到TWICE雖然出道已久,但從未拍攝過此種概念的MV。因此我使用清晰的色彩,最大程度地展現成員們的美。」

TWICE〈Strategy〉MV。(圖片提供:Lucid Colour)
TWICE〈Strategy〉MV。(圖片提供:Lucid Colour)
TWICE〈Strategy〉MV。(圖片提供:Lucid Colour)
TWICE〈Strategy〉MV。(圖片提供:Lucid Colour)

SEVENTEEN〈消費期限〉、〈MAESTRO〉MV:多元調性以免局限導演風格

SEVENTEEN的〈消費期限〉、〈MAESTRO〉等多支MV均由同位導演執導,也皆由Lucid Colour調光。對此廉智允表示,多次和同位導演合作會讓過程更順暢,但「我會努力展現新的調性和多樣性,以避免導演的作品風格被局限於單一氛圍。」

SEVENTEEN〈MAESTRO〉MV。(圖片提供:Lucid Colour)
SEVENTEEN〈MAESTRO〉MV。(圖片提供:Lucid Colour)
SEVENTEEN〈Cheers to youth〉MV。(圖片提供:Lucid Colour)
SEVENTEEN〈Cheers to youth〉MV。(圖片提供:Lucid Colour)

調光美感養成:分析生活中的空間並記住細節

調光固然得兼具技術與藝術,若得擇其一,廉智允認為藝術更為重要,因技術可以透過方法學習,藝術更仰賴繪畫、攝影、電影等不同媒材的接觸,以及旅行、戀愛、品嚐美食、購物等個人經驗的汲取。因此她會有意識地分析生活中的空間,「我會努力記住細節,再將這些細節與拍攝氛圍結合,應用到工作中。」

 Lucid Colour調光工作側拍。(圖片提供:Lucid Colour)
Lucid Colour調光工作側拍。(圖片提供:Lucid Colour)

廉智允認為,調光是「將無形的概念或想法,以視覺方式具體化」的工作,有時導演想像中的夕陽是粉紫色,而她作為調光師所想的卻是黃色和紅色,這時如何透過溝通達到每個人都滿意的結果,就至關重要。她希望未來能嘗試一種工作方法,讓每個人針對同一個場景調光,並討論色調差異,「這會很有趣,且可以發現我未曾想到的細節。」

Red Velvet〈Feel My Rhythm〉MV。(圖片提供:Lucid Colour)
Red Velvet〈Feel My Rhythm〉MV。(圖片提供:Lucid Colour)
ITZY〈CHESHIRE〉MV。(圖片提供:Lucid Colour)
ITZY〈CHESHIRE〉MV。(圖片提供:Lucid Colour)

至於光是什麼的大哉問,廉智允首先提及光在調光工作的關鍵角色,不同種類的光與色溫,會直接改變影像色彩;想營造特定氛圍、強調某些訊息,也都源自對光的理解與掌握。「如果以料理來比喻的話,作為『色彩廚師』,光對我來說就像是『鹽』。」她說,鹽運用得好或壞,會直接影響食物味道,而光之於影像作品,就是這樣的關鍵元素。

Lucid Colour調光師廉智允。(圖片提供:Lucid Colour)
Lucid Colour調光師廉智允。(圖片提供:Lucid Colour)

廉智允

Lucid Colour調光師。Lucid Colour為專精於調光的韓國後期製作公司,命名源自「lucid dream」(清醒夢),期望提升影像的精緻和精準度,模糊現實與想像的界限。廣告產業常常受到現實主義的引領,但Lucid Colour的調光師們皆是理想主義者,追求商業領域的純粹藝術表現。創作領域包括廣告、MV、串流平台影視等等。IG:lucidcolour.official

文|張以潔 圖片提供|Lucid Colour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5/2月號《跟著光,尋找創作靈感》

延伸閱讀

RECOMMEND

2025金馬影展主視覺公開!插畫家徐世賢結合塔羅牌元素,描繪「奇幻馬」的探索旅程

2025金馬影展主視覺公開!插畫家徐世賢結合塔羅牌元素描繪「金馬的魔幻旅程」

2025金馬奇幻影展將於411日登場,本屆主視覺由新生代插畫家徐世賢(Nic Hsu)操刀,他以塔羅牌神秘元素創造六種造型獨特的「奇幻馬」,繪出一趟「金馬的魔幻旅程」。

2025金馬奇幻影展主視覺!插畫家徐世賢結合塔羅牌元素描繪「金馬的魔幻旅程」
2025金馬奇幻影展主視覺。(圖片提供:金馬奇幻影展)

如童話富想像力,又不失生活感的手繪風格

畢業於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的徐世賢,曾獲指標性的英國世界插畫獎(WIA)圖書類新銳首獎,其手繪風格富童話般的細膩與想像力、同時不失生活感,近年在國家兩廳院表演藝術圖書館、公視、嘉義市立美術館、南國生活節等國內藝文場館、平台的大小活動上,皆能看見他的作品,他也陸續參與多檔國際藝術展覽,在當代插畫領域嶄露頭角。

結合塔羅牌元素勾勒「奇幻馬」的探索旅程

首度操刀奇幻影展主視覺,徐世賢結合太陽、火焰、聖杯等塔羅牌的經典視覺元素,打造六種造型獨特的「奇幻馬」。畫面中,馬兒起初獨自負重前行,路上先後遇見了魔術師與戀人,旅途中難免被憤怒情緒左右,卻也成功在自我療癒後尋回方向,奔向藍天與太陽所在的嶄新世界。神祕基調中又充滿希望的細膩圖像,不僅帶領觀眾身歷其境,更為即將展開的奇幻影展,留下無限遐想。

2025金馬奇幻影展主視覺!插畫家徐世賢結合塔羅牌元素描繪「金馬的魔幻旅程」
2025金馬奇幻影展主視覺。(圖片提供:金馬奇幻影展)

透過這幅主視覺,徐世賢想對觀眾表達:「畫中姿態各異的馬,就像身處不同人生情境的人們,我們都是自己生命奇幻旅程的主角。變革不斷的新世界中,無論身在何處,只要向前,終能走向太陽高掛的藍天。」

2025金馬奇幻影展主視覺!插畫家徐世賢結合塔羅牌元素描繪「金馬的魔幻旅程」
插畫家徐世賢。(圖片提供:金馬奇幻影展)

2025年金馬奇幻影展將於411日至20日展開,選片指南將在328日舉辦,並於330日正式開賣,若有興趣不妨鎖定官方消息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