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賞《迷幻長日》,是一場感官絕無冷場的飽滿體驗。古典芭蕾步伐接著農村舞蹈;小提琴旋律搭配揮打的馬鞭;表演者與電鋸共舞後,彎下腰在台上鋸起木頭⋯⋯來自奧地利農村的西蒙.梅爾(Simon Mayer)橫跨兩個世界之間,演繹自身成長經驗的矛盾。
舞台上的一把木椅,串起兩個世界
《迷幻長日 SunBengSitting》中的「Sunbeng」,在奧地利方言中代表「農場前的陽光長椅」,而整齣表演也圍繞著一把小木椅的製作發展。透過串接不同媒介與表演形式,編舞家暨表演者西蒙.梅爾從自己的生命故事出發,邀請觀眾一窺他最赤裸的世界,探討城市與鄉村、家屋與外地、狹隘思維和藝術自由之間的反差張力。
馬鞭、電鋸、斧頭都可以當作樂器
西蒙.梅爾對於生活中的各種聲音有著敏銳的觀察力,並從中抓出不同的頻率和聲線進行組合。現場從他拍打身體、跺步所發出的單一聲道開始,逐漸疊加成緊密相扣的循環聲音,你可以聽到日耳曼民族在騎馬時使用的揮鞭(Goaßlschnalzen)、大跨度音階的約德爾式唱腔(yodeling)、小提琴、牛鈴、劈柴、電鋸、磨刀等眾多聲音元素。當你覺得台上已經有夠多物件、感官已經接收到夠多激盪,西蒙.梅爾就會走到舞台兩側,從幕後搬出更多意想不到的道具。
他跳芭蕾、唱聲樂,跑出既有框架
來自奧地利的西蒙.梅爾自小在農場成長,沉浸於傳統、大自然、鄉村重金屬樂隊與反叛的青春之間。除了以道具製造各種節奏,他還在《迷幻長日》中穿插演唱三拍子的奧地利方言歌曲「Gstanzl」,將農村男性的日常娛樂搬上藝術舞台。
13歲時,西蒙.梅爾進入維也納國家歌劇院的芭蕾舞學校就讀,同時也開始學習聲樂,並在樂隊中演奏多種樂器。求學期間的他,深刻體驗城鄉差距的矛盾、框架與自由相抵的尖銳,其表演創作橫跨舞蹈、肢體動作、音樂等不同類別。在青少年時期,西蒙.梅爾還接觸到了催眠與正念練習,而後也將靈性、治癒的民間藝術加入作品中。在《迷幻長日》,他便以不斷的自轉、繞著舞台奔跑、揮鞭畫圓等持續旋轉的動作,讓意識自主擴張,創造出跨越分類與虛實的演出。
一場回歸原始自我的儀式
舞台上,西蒙.梅爾毫不保留地展現自我,充滿能量的肢體動作混合著古典芭蕾、現代舞,又或是和傳統京劇「十三響」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巴伐利亞民俗舞蹈「Schuhplatteln」。有時,他會和手中的電鋸共舞;有時,他會看向觀眾、走出舞台,以一個幽默俏皮的小動作拉近距離感。
《迷幻長日》像是一場慎重且繁複的儀式,在錯綜編排的表演形式、不斷循環重疊的節奏中,西蒙.梅爾一步步邀請觀眾進入他橫跨兩個世界的驚詫與想像,最終更現地做出一張小木椅,在滿地的木屑中坐下。《迷幻長日》的演出邁入第十年、巡迴世界各地,登台時的表演藝術家,每每仍回歸到最初那個奧地利農場男孩,直面觀眾與自我。
攝影|PAUL CHAO、蘇勝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