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藝術家而言,作品被看見,就是一場關於創作的成功發起。今年邁入第五屆,由國立高雄科技大學創辦、楊慶煜校長推動的「青藝獎」—「青藝獎典藏徵件」,也以蘊含不斷進化、轉動的驅動力,將本來理工左腦的理性思維,揉入右腦的感性美學;不單從5個校區蔓延藝術的可能性,更以「青藝獎」的連年發起,受到青年創作者深度關注、並視為崛起的具體參與行動。
通透的廊道、挾著水泥色的簡約廓型,新改裝的建工校區藝文中心,從外觀就以場域的先鋒之姿,陳述對於美感的強大信念。流暢穿行一樓到二樓的瀏覽動線,觀者更能在遊走多樣媒材、技法與風格性的視角內,走入創作者的靈感初心。2023年邁入第五屆的「青藝獎」,以歷年最多的853件徵件數,翻倍體現青年藝術家對於此獎項在藝術圈的聲量。這個由科技大學發起的藝術獎,早就超越傳統藝術賽事的形式,打開「藝術」二字的疆界,從校園到全台灣的推動力度,年復一年地創造藝術與生活的共感探索,映照出美學細緻而韻長的振幅。
美感教育的推進力
還記得第一屆「青藝獎」,在一所從來都只因理工而聞名的學術殿堂逆襲式地發起時,校長楊慶煜的一句話,言簡意賅地道出「青藝獎」回歸坦誠交流與創意美感的連結初衷。他說:「當代科技比的不只是功能,還要有美感、人性或溫度,這些都沒辦法用方程式去表示,完全需要平常美感實力的累積,而這正是我們辦典藏徵件活動的初心。」如今,第五屆的「青藝獎」除了成為來自全台的精湛優秀作品匯集地,更是校園藝術教育到台灣藝術文化的推進力。「青藝獎」的評審長、同時也是國立臺南大學藝術學院院長的高實珩教授,就在採訪時說到其實縣市級別的藝術賽事分類非常多,通常以一組評審委員聚焦在某類的評選上;她說:「但是『青藝獎』一開始所設定的『不分類』,反而成為當代藝術裡面跨域藝術家的新藍海,他們不必再因媒材上的侷限無法參與藝術賽事而成為遺珠之憾。『青藝獎』會獎勵更多屬於年輕世代的實驗作品,這些跨域性的創新思維,非常可能在一般藝術比賽不容易被接受;儘管這樣的評選非常考驗評審的專業度與廣域性,但我想這就是這個獎項非常難能可貴的地方。」
而在今年「青藝獎」頒佈前夕,甫獲第十屆教育部「藝術教育貢獻獎」的高科大,也在2019年開始實踐首屆青年藝術家典藏計畫的萌芽中,在五年內輻射出各校區輪番佈建藝文中心、校園美感工作坊、舉辦國際音樂會、主題藝術季及實際列入課程的「美感微學程」等美學Lifestyle推動。共同教育學院楊碧藍院長更說道:「我們一直希望學生除了具備科技的知識與技能外,還飽富藝術美感的靈魂。未來,在專業職場上,藝術美感的加持,會像一雙隱形的翅膀,讓思維不被侷限,強化任何領域的共感力與感知力。我們甚至也將2024、2025年的規劃目標列出,期許在校長的帶領下,繼續培養高感性、高體會的科技人才。」
收錄典藏的破格未來
正由於「青藝獎」不分類的創作審查,也豐沛地讓多元媒材表現與創作嶄露頭角,將媒材化為真正的靈感觸手,讓青年藝術家真實恣意且暢通地反饋這個世代的內在視野與觀察。榮獲金獎的洪宇蕎,以作品《夢的沈積物 Dream Deposits》在媒材技法上顯現出曖昧、過度之非典型的跨域企圖,正巧呼應了「青藝獎」鼓勵跨域創新的初心!除了巧妙隱喻關於夢境與現實的流動性,也在創新手法上,詮釋夢境堆疊、沉澱的深層意識與層次性,更在「枕形」及鏤空的立體結構上,囊括所謂的裝置性。這件由版畫印製、卻又以剪碎的解構手法,拼貼上切割熱塑的底材壓克力作品,不單跳脫循規蹈矩的傳統形式,也繁複地在創作中,與自己的潛意識相遇;更在介於平面與立體間、甚至不同場域的光影介質中,適切拿捏關於夢境的想像。而另一件油畫類的「特別獎」,則是由余偉丞的《生命力》拿下。相較本次展出不少的植物相關作品,藝術家將溫室裡的花草生命之美,對比著雜草夾縫中求生存的不同命運,以實驗描繪的油畫技法,細膩地將生命的一線生機表露無遺;在色彩淡雅的獨白中,探尋生命裡的浮光掠影,讓前景的安靜與遠方喧囂互相輝映,以古典語彙傳達當代的生命處境。
值得一提的是,高科大不僅典藏優秀作品,更將這些作品入列典藏巡迴展,由南至北(正在洽談北部巡迴地點),在生活日常中張羅關於新銳藝術家的藝術饗宴,以典藏機制鼓勵創作、實踐美學成長。如同頒獎時,身為傑出校友、同時也是「青藝獎」主力贊助者盈正豫順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許文所說:「把技術發揮到了極致,就是一種藝術的表現;而將藝術表現到完美無瑕,就是一種技術的發揮。」當左腦與右腦相遇,喚醒每個人心中的美感能量,便是「青藝獎」走出技術與藝術美感路徑的底蘊。
文 | 邵瀠萱 圖片提供 |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