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越發達,就往人類心裡鑽得越深,我們發明了科技,也被科技改變了生活,但科技作為一種工具,若能善用,便如同替人類裝上翅膀。藉由專訪致力於眼動科技軟體與教育的目目非營利,以及推廣科技教育的史汀實驗室,探討科技力如何讓教育加乘,讓天賦自由、讓權利回歸。

目目非營利與史汀實驗室在做的事情截然不同,但同樣是在體制外以科技切入教育議題,當體制內的資源與應對機制不足,他們拾起不輕鬆的擔子,致力讓科技成為一種學習的助力、提供學生更多選擇,有趣的是,兩者都異口同聲的說:「創新的是教育與服務,不是科技!」究竟是怎麼回事?
說起「眼動科技」,或許大家比較有印象的是在電影《愛的萬物論》中,霍金博士運用其演講或打字的畫面。眼球追蹤技術已經行之有年,一開始是在行銷廣告方面,主要為蒐集眼睛訊號去做一些操作,只要界面不同,就可以運用在不同機制,如廣告、遊戲或戶外媒體相關。
目目非營利的前身即是研發眼動軟體的公司森思眼動,「研發眼動軟體的時候我們專注的面向不只有輔助科技,其實它有很多不同的應用,我們也連結到像是病友協會、漸凍人協會等等,因為我們想要很了解實際的使用者需求,拜訪一些案例後,才發現台灣其實沒有組織投入與研究這些軟體,雖然國外有英文介面軟體,但沒有很在地化、讓台灣人可以使用的,比如說繁體注音的輸入法,或是說一些比較接近孩童可以使用的相關介面。」

目目非營利共同創辦人Penny表示,投入研究之後才發現這是一個比較「剛需」的市場,便去探究這些軟體可以研發到什麼樣的程度,例如眼控滑鼠、打字版、眼球認知的圖卡訓練與遊戲,也因為有電腦輔具的政府補助機制,所以一些全癱的身障成人可以申請補助來獲得這個軟體,但後來接觸到很多重症病童,如雷特氏症或是腦性麻痺等出生就是這樣狀況的孩子,因為不符合後天失去使用電腦能力的補助條件而成為資源缺口,「他們有點是被放棄的狀況,去學校其實也都是被動看書、被動聽別人唸故事書,所以我們才認為可能要從協會、非營利組織的方式去做募資,我們自己先培育師資、教他們試試看,才有這個協會的成立。」

「科技產品一直推陳出新,非常多的研究人員在研發厲害的平台、軟硬體是怎麼做的,但比較少人在討論怎樣把科技教得更有趣,其實小朋友所會的東西跟學的方法還是有非常多優化的空間。」史汀實驗室共同創辦人周子鈺觀察,台灣在討論科技教育的單位沒有那麼多,講設計、AI,但較少著重科技跟教育之間的關係,因此她和其他3位共同創辦人致力於科技教育的內容研究與輸出。
「2018、2019年我都有出國去ISTE國際科技教育年會,看到非常多創新的科技教法,不只有很厲害的科技軟體或硬體,而是讓每個老師都能夠導入科技的方法。台灣僅有生活科技課能提升學生資訊和科技的技巧,其他科目通常只能在硬體上改變老師的上課方式,用科技讓原本的教學更順利,但沒有在教學『科技』這件事。」例如大家都教電路,史汀實驗室想的是要如何把電路用更聰明、更可視化的方法讓學生學會電這件事情。「我們想要把好的科技教育內容讓更多人受惠,甚至是讓學校老師知道這些教學方法,是我們開始做這間公司一個滿大的目標。」

科技工具是為了人類心理的渴望而存在
「科技就是帶給我們更便利有效率的生活,身障者的心理需求和欲望跟正常人一樣,但沒有人為他研發這樣的科技。學習或溝通是每個人的權利,身障者只是缺乏管道。」Penny表示眼動軟體設計如滑鼠移動與自動選字的流暢度,都回歸到人們希望可以怎麼溝通,例如至少要能和家人日常溝通、上網,研發初心都是相同平等的看待。教學總監Mandy則表示:「或許是透過眼動『還』給他們說話的權利,人們才有機會重新思考溝通這件事情。」她更分享,眼動科技其實創新的不是科技,是服務。

從以往的經驗更明確的確定,眼動的族群比較適合的是重度的肢體障礙者,「我們服務的個案從3∼84歲,95%都是沒有口語能力的狀況,大部分可以分3個階段:前期的育兒認知、青年就業、醫病溝通。」學生如果很早接觸目目非營利,如5~6歲來學注音符號,那小學時便有機會跟一般生銜接起來,甚至可以在普通班上課,學習廣度可以更好,相對困難科目則在特教班。除了課程,目目非營利也有眼動器材可以借用,讓學生在家裡也能練習。而青年就業階段例如學生原本是被幫助的人,而現在也可能成為導師或自己接平面設計或影片製作案賺錢,獲得成就;醫病溝通或人生最後階段的溝通也能讓人獲得尊嚴與安慰。

而2021年目目非營利發起第一本互動式眼動繪本,耗資龐大且製作時間很長,但今年仍募資了第二本。「我們覺得應該要發展下去,今年募資剛結束,第二階段差點達標。第一階段希望捐贈給300位孩童,第二階段希望觸及學校機構,幫助他們更了解身障輔助科技或教材,有第一線服務單位的支持,力量是更大的,也希望捐贈到學校讓所有孩童都可以閱讀,例如紙本可以給一般孩童看,讓他們從故事裡更理解彼此,在學校裡就比較少歧視。」Penny觀察到,不同於一般孩童閱讀資源廣泛如紙本書或互動書、有聲書,各種閱讀互動機關非常精緻、國內外資源豐富,但身障孩童幾乎沒有資源,也因為少了自主性,所以目目非營利就用眼動科技軟體做了孩童自己可以互動閱讀的讀物,並自主掌握閱讀的節奏。

學習科技如何開啟生活中的視野?
深耕於STEAM教育的史汀實驗室,期待孩子能夠透過跨領域的課程,培養同理心、溝通能力與追求自我探索,有系統地養成人文素養與邏輯思考。周子鈺表示,不管在教什麼樣的科技項目如電腦程式開發平台、3D建模軟體、電路板⋯⋯,她盡量讓每堂課的講解時間不超過10分鐘,專案式的課程更應該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討論,在解決問題的過程習得新技能,並應用在其他學科和生活當中,她希望可以培養學生的興趣讓他們更有好奇心,「我們希望他是科技的建造者,而不是只是使用者。」

科技教育的一大重點在於有邏輯的思考脈絡等素養型的養成,所以在這個AI可以幫學生寫作業、寫程式的年代,又該如何說服學生為什麼要了解科技?「AI的發生應該讓培育人才的方法有很大改變,它比較沒有脈絡與架構、直接告訴你答案,所以在這之前有些基礎的東西更該學會,不然擁有答案但無法解釋,重要的是能不能把很多東西串起來,我們沒有要看答案而是了解這件事情怎麼運作,這是我們後來教科技越來越強調的事情。」
回到這個國家在考試或教學的一些方法,她也認為應該要去減少很多低層次、不管用Google還是AI 都能非常迅速找到答案的問題,所以周子鈺開始轉換教學方式,例如開始有很多的面試,不禁止使用ChatGPT、但希望能好好運用它學習,老師成為更多脈絡跟視角的提供者。除了課程、營隊與合作,目前史汀實驗室正在為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做一些課程模組,讓小朋友學習以不同的科技工具回應世界議題,而明年寒假則預計要在雜學校準備為期4天的活動「放電祭」,透過多元的課程主題與體驗活動,在遊戲之中培養孩子的自主行動力、邏輯思考力和創造力。

啟發天賦、接軌世界,達到自己適合的目標
不過理想的教育究竟為何,對許多熱忱的教育者來說也許是因材施教、適性發揮,找到天賦的開關。而理想的平權共融是什麼呢?也許同情的濾鏡太軟弱,讓權利回歸才更有力量。「或許透過眼動科技可以讓重症孩童開始掌握自己說話的權利,在他成長的過程當中,才比較不會那麼孤單。所以我們教他並非ㄧ定要達到什麼成效,而是可以表達自己的情緒跟需求,這樣才有辦法勇敢面對往後人生的挑戰。」Mandy表示。
而Penny則與我們分享:「之前有身障者跟我們說其實每個人都是障礙者,只是因為他們很顯性,但社交恐懼、情緒障礙可能也是一種心理層面的隱性障礙。非身障者可以更平等的看待每個人而不是只用外觀判斷,我們其實是在克服彼此的障礙創造更好的社會。把同情濾鏡拿掉、給他們更好的工具和環境,大家平等一起生活才可以真的邁向共融社會。」周子鈺則表示:「我們滿強調用科技展現自己或自己喜歡的事情,學生到底有沒有喜歡的事物可以發展興趣?小孩到底想要學什麼?現在的小孩常不知道自己要什麼、專注力很短,但我們工作就是為他打開一扇窗,這些科技工具才會有意義。」人性始終走在科技之前,這些熱忱無私的教育者們讓生命的每一個樣態都能找到希望與啟發。
目目非營利
Penny
目目非營利共同創辦人,踏 足眼動科技研發與眼動教育 領域已7年,因看見身障族 群的科技輔具與教育資源缺 口,透過所學的行銷專長推 廣線上募資計畫,為重度失 能、失語的身障者爭取教育資源,推動眼動教育課程。
Mandy
目目非營利教學總監,同時 為協會創始成員之一,兼具 物理治療專業以及6年的眼 動教學實務經驗,有感於眼 動師資的嚴重缺乏,致力於 發展眼動師資培育系統,於 全台各地招募與培力眼動師 資,弭平重度身障孩童的教 育資源落差。圖片提供◎目目非營利
史汀實驗室
周子鈺
史汀實驗室共同創辦人。「史汀實驗室STEAMLab Taiwan」成立於2019年,主要提供K-12科技教育服務,科技教育為資訊科學,希望讓學生可以常態性接觸多元、有趣、新穎的科技工具,並引導學生自主行動、邏輯思考、溝通互動、創新設計的4大核心素養。2019、2023年皆獲選「親子天下教育創新100」教育創新領袖獎。圖片提供:史汀實驗室
文|馮興妍 圖片提供|目目非營利、史汀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