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設計必須提升品牌價值!專訪彡苗空間實驗、Local Remote共同創辦人

好的設計必須提升品牌價值!專訪Local Remote X 彡苗空間實驗

代表作有「新竹春室」、「南美春室」、台南阿霞飯店新品牌「A SHA」、兩廳院表演藝術圖書館、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辦公室及貴賓室等,由鄭又維、樂美成、羅開3位設計師共同創立的彡苗空間實驗,透過與各領域業主合作的經驗累積,為不同材料的融合帶來無限可能;公司成立兩年多,就接下伯朗咖啡、怡客咖啡、國家太空中心(TASA)、OPPO、貳樓、台灣設計展等備受業界矚目的設計,Local Remote共同創辦人劉書堯(Brian)正嘗試顛覆傳統思維,雙方這次首度面對面坐下來,暢談設計師打群架之必要。

透明 ◯ PACHINKO 東京春室POP UP快閃店。(圖片提供:彡苗空間實驗,攝影:林祐任)
透明 ◯ PACHINKO 東京春室POP UP快閃店。(圖片提供:彡苗空間實驗,攝影:林祐任)
國家太空中心(TASA)品牌識別設計。(圖片提供:Local Remote)
國家太空中心(TASA)品牌識別設計。(圖片提供:Local Remote)

 Local Remote
從空間設計視角出發,你們認為品牌之於空間是什麼關係?也有看到你們將圖像設計運用於空間裡,原因是?

 彡苗空間實驗
我們會花滿多時間深入去了解品牌的核心理念和價值觀,過程裡從中捕捉一些可用元素,雖然不一定會被彰顯在空間中,但當體驗者不經意地逛完,藉由我們說故事的方式驚覺,原來整個設計跟品牌是相互呼應的。做空間比較容易陷入品牌是哪種風格的死胡同,但我們和春池或Gogoro這樣的客戶合作,他們自身都已相當成熟,也促使我們未來跟企業溝通時,包括從企劃或行銷端出發,組織最適合的團隊,以整體診斷來提供解決方案。我們也嘗試自己設計家具,或和漫畫家HeLo羅荷及製陶創作者TaoJu陶聚合作「多苗招財貓」,獲得熱烈好評,客戶的空間也變成我們的通路,都充滿了預料之外的樂趣。

Gogoro竹東城市概念店,feat. 春池玻璃。(圖片提供:彡苗空間實驗,攝影:丰宇影像 Yuchen Chao Photography)
Gogoro竹東城市概念店,feat. 春池玻璃。(圖片提供:彡苗空間實驗,攝影:丰宇影像 Yuchen Chao Photography)

 彡苗空間實驗
在多元且商業模式快速轉變的時代,有什麼是你們認為最需要被保留下來的?

 Local Remote
品牌要有能說動人心的內涵,才有辦法打造五感體驗,團隊前陣子剛好有機會去上海考察,藉此看了各種很酷的品牌行銷,會發現大家的底蘊或文化相當深厚,成功的背後往往有很豐富的故事,才會讓大眾產生興趣去聆聽品牌想說的話,所以行銷策略和品牌故事兩者應該是緊密扣合的。另外,我們的公司文化一向是強調「越多人,能夠做的事越大」,過去台灣設計師都習慣用個人名義出去闖,但我們認為每個人的意見都是同等重要,大家應該一起站在最前面,而不是在公司背後隱形。

貳樓品牌識別示意。(圖片提供:Local Remote)
貳樓品牌識別示意。(圖片提供:Local Remote)

 Local Remote
團隊從創立到現在7年的時間,感受到最大的設計產業變化是什麼?

 彡苗空間實驗
我們的夥伴都沒有出過國念書,但大家深深喜愛設計,剛開始很多人會不知道彡苗到底在做什麼,有做公共藝術、劇場、餐廳空間、住家等等,那是因為早期要在台灣這麼多已經很成熟的設計團隊裡生存下去,就必須從幾十萬再到百萬這樣相對小規模的採購就能執行的案子起家。經歷這些過程,我們認為美感、思維很關鍵之外,經驗也是不可或缺的優勢,我們幾乎每個案子都有自己詮釋的角度,來梳理和解讀品牌基因,並達成和業主攜手共創的狀態,尤其當今社群時代,設計已成顯學,業主說不定都還比我們更有品味。

學美.美學:泰武國小lalangan雕刻映畫屋。(圖片提供:彡苗空間實驗,攝影:林祐任)
學美.美學:泰武國小lalangan雕刻映畫屋。(圖片提供:彡苗空間實驗,攝影:林祐任)

 彡苗空間實驗
內部執行平面和空間的整合案件時,工作過程會同步並進,或有先後順序?

 Local Remote
由於夥伴蔡薾德具備空間規劃設計的背景,所以前期發想概念和故事會一起進行。最近正在尋找突破點,感覺好像做了很多branding,卻不知道實際成效如何、很難估算收益,我們想到的解法就是,不如自己開一家店!預計會在12月底開設一家咖啡廳「Local Local」,位於捷運大坪林站附近,對我們來說算是一個遊樂場的概念,或是跟把這間咖啡廳作為中轉站,和商業市場銜接,可以一直把新的東西比如logo丟進去,看看大家的評價,也可以把它視為設計公司和客戶端接觸的平台,大家能更了解設計師們究竟在忙什麼。這間咖啡廳全部的家具都是可移動式、可調節高度,我們和工業設計師的朋友合作,為上班族打造不一樣的線下體驗。

(圖片提供:Local Remote)
(圖片提供:Local Remote)

 Local Remote
下個階段希望能達成哪些目標?如何看待台灣商業空間的市場與發展前景?

 彡苗空間實驗
我們希望每個人在這個品牌都有被看見的價值,對彡苗來說,團隊價值永遠高於個人的價值,如今的編制,我們也正在學習內部人才永續的方法,如何能凝聚夥伴、共同成長,成為經營公司必須時時面對與重視的核心課題。同時我們也正在思考如何成為更專精更有規模的空間設計公司,近期有機會進一步了解如Nippon Design Center、丹青社這些日本組織,雖然目前的市場與經驗還有限,但疫情後也看到越來越多跨國合作的契機,比如春池赴日本的快閃店計畫、日本錫器職人品牌「能作」來台展店、日本「芝浦之家」和台灣Alife合作的溫室等,都碰撞出不一樣的火花,延伸更多效益。

關埔國小遊戲場《群山hills》。(圖片提供:彡苗空間實驗,攝影:丰宇影像 Yuchen Chao Photography)
關埔國小遊戲場《群山hills》。(圖片提供:彡苗空間實驗,攝影:丰宇影像 Yuchen Chao Photography)

 彡苗空間實驗
我們自己有個觀察是,這個年代是一個讓你誤以為很有機會創業,但其實是最難創業的年代,好奇在Brian帶領之下,公司文化是什麼樣子?

 Local Remote
以MBTI 16種人格類型解析來看,應該比較像是「I(內向)E(外向)共存」,在開明和開放的心態下,公司結構並不扁平化,但是同事之間的感情是滿扁平的,彼此都願意互相照料。我們也很強調協作,包括公司有上牆文化或Thirsty Thursday這些互動,都是為了讓共創更坦白直接,並鼓勵同事之間一定要頻繁交流和討論,隨時隨地都能聊起來,才有可能做出超越自己既定認知的作品。當然,新同事一進來就發現在這裡得一直發表看法,通常會需要時間適應。

貳樓品牌識別示意。(圖片提供:Local Remote)
貳樓品牌識別示意。(圖片提供:Local Remote)

 profile/Local Remote
創立於2021年,創辦人劉書堯在構想裡融合創意、科技與人文,從形象、策略規劃、品牌定位、活動主視覺、企業識別規劃等,致力打造多維度面向,整合實境與虛擬的感知,創造線上線下一致的連貫性體驗,團隊以理念先行,為品牌賦予價值。

Local Remote共同創辦人劉書堯(Brian)。(圖片提供:Local Remote)
Local Remote共同創辦人劉書堯(Brian)。(圖片提供:Local Remote)

 profile/彡苗空間實驗
創立於2017年,由一群所學建築、室內與景觀的設計師組成,團隊夥伴持續在商業與公共空間、策展與裝置等型態與尺度各異的創作耕耘並延伸。透過各自不同的興趣與擅長,期許把生活中不起眼的微小日常,轉化成創作的種子。

(圖片提供:彡苗空間實驗)
(圖片提供:彡苗空間實驗)

採訪整理|張瑋涵 圖片提供|Local Remote、彡苗空間實驗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3/12月號台灣創意力100《Human Identity》

百年歐洲郵局變身當代美術館!挪威「PoMo」為傳統建築注入大膽色彩,建立共融藝術場域

百年歐洲郵局變身當代美術館!挪威「PoMo」為傳統建築注入大膽色彩,建立共融藝術場域

於挪威特隆赫姆(Trondheim)全新開幕的「PoMo」當代美術館,座落於一棟擁有百年歷史的城市地標——特隆赫姆主郵局中,結合活潑的現代筆觸與既有的建築特色,致力成為文化交流的重鎮。

百年郵局大樓的現代重生

PoMo所在的這座新藝術風格建築於1911年完工,共佔4000平方公尺、五層樓高,由挪威建築師Karl Norum設計,而後由法國建築師India Mahdavi與挪威建築師Erik Langdalen攜手進行改造與翻新,搖身一變成為充滿當代活力、卻又保留歷史元素的藝術場域。

百年歐洲郵局變身當代美術館!挪威「PoMo」為傳統建築注入大膽色彩,建立共融藝術場域
這座新藝術風格建築於1911年完工,由挪威建築師Karl Norum設計(圖片來源:Erik Langdalen Arkitektkontor)
百年歐洲郵局變身當代美術館!挪威「PoMo」為傳統建築注入大膽色彩,建立共融藝術場域
PoMo美術館的前身為一棟百年郵局(圖片來源:Erik Langdalen Arkitektkontor)

翻新工程中,建築師們在屋頂裝上瑞士藝術家Ugo Rondinone的作品《Our Magic Hour》,搶眼的彩虹視覺指引訪客前來。

百年歐洲郵局變身當代美術館!挪威「PoMo」為傳統建築注入大膽色彩,建立共融藝術場域
屋頂為瑞士藝術家Ugo Rondinone的作品《Our Magic Hour》(圖片來源:PoMo)

順著參訪動線,團隊將大門漆上亮粉色、螺旋梯漆上亮橘色、紀念品店則以鮭魚粉呈現,為老建築注入活潑大膽的色彩;挑高設計的中央展廳,則搭配白色牆面、淺色磨石地板與八角形天窗,營造明亮開放的空間;位於頂樓的閱覽室,則交由荷蘭藝術家FreelingWaters操刀,以在地自然景色與北歐民俗藝術為靈感,打造溫馨如家的氛圍。

百年歐洲郵局變身當代美術館!挪威「PoMo」為傳統建築注入大膽色彩,建立共融藝術場域
大門漆上亮粉色,為老建築注入活潑大膽的色彩(圖片來源:India Mahdavi)
百年歐洲郵局變身當代美術館!挪威「PoMo」為傳統建築注入大膽色彩,建立共融藝術場域
鮮橘色的旋轉梯(圖片來源:India Mahdavi)
百年歐洲郵局變身當代美術館!挪威「PoMo」為傳統建築注入大膽色彩,建立共融藝術場域
鮭魚粉色調的紀念品店(圖片來源:PoMo)
百年歐洲郵局變身當代美術館!挪威「PoMo」為傳統建築注入大膽色彩,建立共融藝術場域
頂樓閱覽室荷蘭藝術家FreelingWaters操刀(圖片來源:India Mahdavi)

打造「每個人的美術館」

從空間設計就能看出,PoMo與傳統美術館截然不同。PoMo以「包容度高且易於親近」為目標,希望讓每個人都能感受到藝術的魅力,即使是那些從未踏入美術館的人,也可以輕鬆地造訪PoMo。創辦人Ole Robert Reitan表示:「對許多人來說,踏進美術館可能是一種壓力。我們希望拆除這些看不見的藩籬,創造一個真正屬於大眾的公共空間。」

百年歐洲郵局變身當代美術館!挪威「PoMo」為傳統建築注入大膽色彩,建立共融藝術場域
PoMo以「包容度高且易於親近」為目標,希望讓每個人都能感受到藝術的魅力(圖片來源:Erik Langdalen Arkitektkontor)

為此,PoMo在展覽與收藏策略上做出多項突破,像是為了彌補挪威美術館館藏的性別失衡,PoMo近60%的藏品來自女性藝術家,展品橫跨不同媒材與年代,從Katharina Fritsch《聖母像》到Ann Veronica Janssens霧氣裝置藝術,呈現藝術體驗的多元性。而開幕展《Postcards from the Future》以平易近人的「明信片」作為視覺隱喻,回應建築歷史並為其開啟全新篇章。

百年歐洲郵局變身當代美術館!挪威「PoMo」為傳統建築注入大膽色彩,建立共融藝術場域
PoMo近60%的藏品來自女性藝術家(圖片來源:PoMo)

未來,PoMo計畫每年舉辦兩檔特展,為挪威觀眾帶來全球重量級的藝術作品,也將推出一系列深度藝術體驗、兒童專屬互動體驗等活動,並與鄰近的劇院、飯店合作打造文化街區,期望藉由文化發展帶動城市經濟。

百年歐洲郵局變身當代美術館!挪威「PoMo」為傳統建築注入大膽色彩,建立共融藝術場域
PoMo美術館外觀(圖片來源:Erik Langdalen Arkitektkontor)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日本「橫濱美術館」重新開館:歷經3年大規模整修,打造更為開放的「Grand Gallery」空間

日本「橫濱美術館」重新開館:歷經3年大規模整修,打造更為開放的「Grand Gallery」空間

1989年開館的「橫濱美術館」,於2021年3月休館,歷經3年多的大規模整修後,2024年開放部分空間,也終於在今(2025)年2月8日全面重新開幕。

由日本建築巨匠丹下健三設計的橫濱美術館,擁有氣勢滂礡的對稱性外觀,且不論是在外牆或是館內,也可見圓形與方形的設計元素;走進館內,映入眼簾的則是使用大量御影石(花崗岩的一種)打造,挑高且開放感十足的「Grand Gallery(グランドギャラリー)」空間。

「沒有明確目的的空間」

丹下健三在設計時,希望美術館不單單是欣賞藝術的場域,也是能促進市民交流與文化活動的中心。他認為,比起單純的展覽室,更重要的是那些「沒有明確目的的空間」,比如讓人們在欣賞作品前駐足,或在展覽室之間移動時稍作停留的地方。因此,像Grand Gallery這般開放、自由的大空間,便是橫濱美術館的一大特色。

挑高且開放感十足的「Grand Gallery」空間,為橫濱美術館的一大特色。(圖片來源:横浜市芸術文化振興財団)
挑高且開放感十足的「Grand Gallery」空間,為橫濱美術館的一大特色。(圖片來源:横浜市芸術文化振興財団)

石材的色彩與家具相輝映

而在這次的整修中,以Grand Gallery為中心的自由使用區域,也變得更加開放。由乾久美子建築設計事務所負責的空間規劃,從丹下健三運用的御影石中汲取出不同顏色,打造了別具特色的家具,並翻新玻璃天花板,以及設置可開關的百葉窗,當自然光灑落,石材的色彩也將與家具相輝映,營造出柔和舒適的氛圍。

由乾久美子建築設計事務所負責的空間規劃,從丹下健三運用的御影石中汲取出不同顏色,打造了別具特色的家具。(圖片來源:乾久美子建築設計事務所)
由乾久美子建築設計事務所負責的空間規劃,從丹下健三運用的御影石中汲取出不同顏色,打造了別具特色的家具。(圖片來源:乾久美子建築設計事務所)
(圖片來源:乾久美子建築設計事務所)
(圖片來源:乾久美子建築設計事務所)

根據不同場景變化的模組化家具

進入館內可見的「まるまるラウンジ(Marumaru Lounge)」(まる為日文中的圓形之意),擁有各式尺寸、可以根據不同場景組合變化的模組化家具,不論是獨自前來或與朋友同行,都能在此找到合適的休憩空間。而在Grand Gallery空間也新增了脫鞋區,讓家長和小朋友可以在這裡自在休息;館內哺乳室也增設至3間,並新增沖泡奶粉的設備,讓親子來訪者能夠更安心舒適地度過美術館時光。

Grand Gallery空間也新增了脫鞋區,讓家長和小朋友可以在這裡自在休息。(圖片來源:横浜市芸術文化振興財団)
Grand Gallery空間也新增了脫鞋區,讓家長和小朋友可以在這裡自在休息。(圖片來源:横浜市芸術文化振興財団)
當自然光灑落,石材的色彩也將與家具相輝映,營造出柔和舒適的氛圍。(圖片來源:横浜市芸術文化振興財団)
當自然光灑落,石材的色彩也將與家具相輝映,營造出柔和舒適的氛圍。(圖片來源:横浜市芸術文化振興財団)

重新規劃指標系統

另外還有其他改造項目,包含:新增了兩處可以免費參觀的Gallery 8、Gallery 9,其中,Gallery 9為玻璃外牆設計,人們從外面也能窺見展覽內容;重新翻新的美術館商店與咖啡廳,也變得更加舒適;Grand Gallery內新增了一座透明電梯,讓空間更具開放感;美術館外也將設置桌椅,人們在這裡能感受海風,優閒享受美術館的氛圍;攜手設計師菊地敦己重新規劃的館內指標系統,也更為清晰易懂。

可以免費參觀的Gallery 9為玻璃外牆設計,人們從外面也能窺見展覽內容。(圖片來源:横浜市芸術文化振興財団)
可以免費參觀的Gallery 9為玻璃外牆設計,人們從外面也能窺見展覽內容。(圖片來源:横浜市芸術文化振興財団)
Grand Gallery內也新增了一座透明電梯。(圖片來源:横浜市芸術文化振興財団)
Grand Gallery內也新增了一座透明電梯。(圖片來源:横浜市芸術文化振興財団)
在這次全面更新之際,館內的指標設計也採用了更清晰易懂的設計。(圖片來源:横浜市芸術文化振興財団)
在這次全面更新之際,館內的指標設計也採用了更清晰易懂的設計。(圖片來源:横浜市芸術文化振興財団)
設計師菊地敦己以1989年設計師淺葉克己打造的Logo為基礎,創作了紀念美術館重新開放的特別Logo與標準字。(圖片來源:横浜市芸術文化振興財団)
設計師菊地敦己以1989年設計師淺葉克己打造的Logo為基礎,創作了紀念美術館重新開放的特別Logo與標準字。(圖片來源:横浜市芸術文化振興財団)

資料來源|橫濱美術館横浜市芸術文化振興財団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