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設計必須提升品牌價值!專訪彡苗空間實驗、Local Remote共同創辦人

好的設計必須提升品牌價值!專訪Local Remote X 彡苗空間實驗

代表作有「新竹春室」、「南美春室」、台南阿霞飯店新品牌「A SHA」、兩廳院表演藝術圖書館、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辦公室及貴賓室等,由鄭又維、樂美成、羅開3位設計師共同創立的彡苗空間實驗,透過與各領域業主合作的經驗累積,為不同材料的融合帶來無限可能;公司成立兩年多,就接下伯朗咖啡、怡客咖啡、國家太空中心(TASA)、OPPO、貳樓、台灣設計展等備受業界矚目的設計,Local Remote共同創辦人劉書堯(Brian)正嘗試顛覆傳統思維,雙方這次首度面對面坐下來,暢談設計師打群架之必要。

透明 ◯ PACHINKO 東京春室POP UP快閃店。(圖片提供:彡苗空間實驗,攝影:林祐任)
透明 ◯ PACHINKO 東京春室POP UP快閃店。(圖片提供:彡苗空間實驗,攝影:林祐任)
國家太空中心(TASA)品牌識別設計。(圖片提供:Local Remote)
國家太空中心(TASA)品牌識別設計。(圖片提供:Local Remote)

 Local Remote
從空間設計視角出發,你們認為品牌之於空間是什麼關係?也有看到你們將圖像設計運用於空間裡,原因是?

 彡苗空間實驗
我們會花滿多時間深入去了解品牌的核心理念和價值觀,過程裡從中捕捉一些可用元素,雖然不一定會被彰顯在空間中,但當體驗者不經意地逛完,藉由我們說故事的方式驚覺,原來整個設計跟品牌是相互呼應的。做空間比較容易陷入品牌是哪種風格的死胡同,但我們和春池或Gogoro這樣的客戶合作,他們自身都已相當成熟,也促使我們未來跟企業溝通時,包括從企劃或行銷端出發,組織最適合的團隊,以整體診斷來提供解決方案。我們也嘗試自己設計家具,或和漫畫家HeLo羅荷及製陶創作者TaoJu陶聚合作「多苗招財貓」,獲得熱烈好評,客戶的空間也變成我們的通路,都充滿了預料之外的樂趣。

Gogoro竹東城市概念店,feat. 春池玻璃。(圖片提供:彡苗空間實驗,攝影:丰宇影像 Yuchen Chao Photography)
Gogoro竹東城市概念店,feat. 春池玻璃。(圖片提供:彡苗空間實驗,攝影:丰宇影像 Yuchen Chao Photography)

 彡苗空間實驗
在多元且商業模式快速轉變的時代,有什麼是你們認為最需要被保留下來的?

 Local Remote
品牌要有能說動人心的內涵,才有辦法打造五感體驗,團隊前陣子剛好有機會去上海考察,藉此看了各種很酷的品牌行銷,會發現大家的底蘊或文化相當深厚,成功的背後往往有很豐富的故事,才會讓大眾產生興趣去聆聽品牌想說的話,所以行銷策略和品牌故事兩者應該是緊密扣合的。另外,我們的公司文化一向是強調「越多人,能夠做的事越大」,過去台灣設計師都習慣用個人名義出去闖,但我們認為每個人的意見都是同等重要,大家應該一起站在最前面,而不是在公司背後隱形。

貳樓品牌識別示意。(圖片提供:Local Remote)
貳樓品牌識別示意。(圖片提供:Local Remote)

 Local Remote
團隊從創立到現在7年的時間,感受到最大的設計產業變化是什麼?

 彡苗空間實驗
我們的夥伴都沒有出過國念書,但大家深深喜愛設計,剛開始很多人會不知道彡苗到底在做什麼,有做公共藝術、劇場、餐廳空間、住家等等,那是因為早期要在台灣這麼多已經很成熟的設計團隊裡生存下去,就必須從幾十萬再到百萬這樣相對小規模的採購就能執行的案子起家。經歷這些過程,我們認為美感、思維很關鍵之外,經驗也是不可或缺的優勢,我們幾乎每個案子都有自己詮釋的角度,來梳理和解讀品牌基因,並達成和業主攜手共創的狀態,尤其當今社群時代,設計已成顯學,業主說不定都還比我們更有品味。

學美.美學:泰武國小lalangan雕刻映畫屋。(圖片提供:彡苗空間實驗,攝影:林祐任)
學美.美學:泰武國小lalangan雕刻映畫屋。(圖片提供:彡苗空間實驗,攝影:林祐任)

 彡苗空間實驗
內部執行平面和空間的整合案件時,工作過程會同步並進,或有先後順序?

 Local Remote
由於夥伴蔡薾德具備空間規劃設計的背景,所以前期發想概念和故事會一起進行。最近正在尋找突破點,感覺好像做了很多branding,卻不知道實際成效如何、很難估算收益,我們想到的解法就是,不如自己開一家店!預計會在12月底開設一家咖啡廳「Local Local」,位於捷運大坪林站附近,對我們來說算是一個遊樂場的概念,或是跟把這間咖啡廳作為中轉站,和商業市場銜接,可以一直把新的東西比如logo丟進去,看看大家的評價,也可以把它視為設計公司和客戶端接觸的平台,大家能更了解設計師們究竟在忙什麼。這間咖啡廳全部的家具都是可移動式、可調節高度,我們和工業設計師的朋友合作,為上班族打造不一樣的線下體驗。

(圖片提供:Local Remote)
(圖片提供:Local Remote)

 Local Remote
下個階段希望能達成哪些目標?如何看待台灣商業空間的市場與發展前景?

 彡苗空間實驗
我們希望每個人在這個品牌都有被看見的價值,對彡苗來說,團隊價值永遠高於個人的價值,如今的編制,我們也正在學習內部人才永續的方法,如何能凝聚夥伴、共同成長,成為經營公司必須時時面對與重視的核心課題。同時我們也正在思考如何成為更專精更有規模的空間設計公司,近期有機會進一步了解如Nippon Design Center、丹青社這些日本組織,雖然目前的市場與經驗還有限,但疫情後也看到越來越多跨國合作的契機,比如春池赴日本的快閃店計畫、日本錫器職人品牌「能作」來台展店、日本「芝浦之家」和台灣Alife合作的溫室等,都碰撞出不一樣的火花,延伸更多效益。

關埔國小遊戲場《群山hills》。(圖片提供:彡苗空間實驗,攝影:丰宇影像 Yuchen Chao Photography)
關埔國小遊戲場《群山hills》。(圖片提供:彡苗空間實驗,攝影:丰宇影像 Yuchen Chao Photography)

 彡苗空間實驗
我們自己有個觀察是,這個年代是一個讓你誤以為很有機會創業,但其實是最難創業的年代,好奇在Brian帶領之下,公司文化是什麼樣子?

 Local Remote
以MBTI 16種人格類型解析來看,應該比較像是「I(內向)E(外向)共存」,在開明和開放的心態下,公司結構並不扁平化,但是同事之間的感情是滿扁平的,彼此都願意互相照料。我們也很強調協作,包括公司有上牆文化或Thirsty Thursday這些互動,都是為了讓共創更坦白直接,並鼓勵同事之間一定要頻繁交流和討論,隨時隨地都能聊起來,才有可能做出超越自己既定認知的作品。當然,新同事一進來就發現在這裡得一直發表看法,通常會需要時間適應。

貳樓品牌識別示意。(圖片提供:Local Remote)
貳樓品牌識別示意。(圖片提供:Local Remote)

 profile/Local Remote
創立於2021年,創辦人劉書堯在構想裡融合創意、科技與人文,從形象、策略規劃、品牌定位、活動主視覺、企業識別規劃等,致力打造多維度面向,整合實境與虛擬的感知,創造線上線下一致的連貫性體驗,團隊以理念先行,為品牌賦予價值。

Local Remote共同創辦人劉書堯(Brian)。(圖片提供:Local Remote)
Local Remote共同創辦人劉書堯(Brian)。(圖片提供:Local Remote)

 profile/彡苗空間實驗
創立於2017年,由一群所學建築、室內與景觀的設計師組成,團隊夥伴持續在商業與公共空間、策展與裝置等型態與尺度各異的創作耕耘並延伸。透過各自不同的興趣與擅長,期許把生活中不起眼的微小日常,轉化成創作的種子。

(圖片提供:彡苗空間實驗)
(圖片提供:彡苗空間實驗)

採訪整理|張瑋涵 圖片提供|Local Remote、彡苗空間實驗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3/12月號台灣創意力100《Human Identity》

層次交疊,光影流轉下的理想居所!打造專屬於攝影師的生活美學空間

在攝影的世界裡,光線與空間是不可或缺的要素。身為專業攝影師的屋主,不僅在鏡頭下捕捉光影,也將這樣的美學延續到自身的居住空間。這座位於台北信義區中富有年代感的住宅,由穆得設計團隊精心打造,以純白為主調,搭配極簡美學的細節,使空間兼具柔和與力量。這個家不僅是一個攝影師的居所,更是一座能夠承載創作靈感的場域。在這裡,每一處光影變化、材質質感都經過精心考量,讓空間成為一幅可以親身感受的攝影作品。

空間設計:極簡線條與自然光的對話

攝影師的家,延續了他在攝影中對簡約美學的追求。設計團隊在初步討論時,便從他的攝影作品中汲取靈感,將「光與空間」作為設計核心。

屋主偏好純粹、俐落的結構,因此整體設計捨棄繁瑣的裝飾,改以大面積留白與簡約材質展現層次,勾勒出簡潔俐落的輪廓。

選用淺色水泥材質拼貼地坪與粗獷的黑鐵樓梯,搭配不鏽鋼元素的多樣表面處理巧妙融入其中,使空間在極簡美學中,流露出一絲理性的冷冽與結構張力,營造對比鮮明的現代氛圍。

穆得設計

空間形式以夾層設計巧妙活化小坪數空間,使視野向上延展,同時提升機能性,透過開放式格局的規劃,使自然光能自由穿梭於客廳、餐廳與工作區,讓每個時間點都呈現不同的光影層次。

穆得設計

設計過程:與設計團隊共創家的溫度

在設計討論過程中,屋主與設計團隊不斷調整細節,確保每一處光影的呈現皆符合他的美學標準。他希望空間能夠帶有靜謐的氛圍,但不流於冷冽。

透過大面窗景灑落,光影在牆面與地板上交錯流轉,潔白的百葉簾輕輕濾去刺眼的光線,柔和的層次變化讓空間彷彿擁有了呼吸。除了自然光,精心挑選桌燈與壁燈,透過間接照明勾勒出溫潤氛圍,讓日夜更替之間,空間都能展現不同的表情。

穆得設計

從燈光設計到材質選擇,每一個環節都經過反覆推敲,務求營造出與自然相呼應的空間體驗。最終,整體空間以「留白」為主軸,讓每一件家具與擺飾都能夠成為主角,同時也保留了彈性,讓未來的生活變化可以自然發展。

品味與空間中的物件

屋主的生活美學反映在選物與家具的搭配上,融合了經典設計與個人創作,使空間充滿故事與記憶。

屋內的家具與裝飾品皆經過精挑細選,每一件物品都承載著屋主的記憶與情感,突破傳統兩人沙發的框架,精選來自義大利品牌 Arflex Marenco,其靈活可調的設計賦予空間更高的適應性與舒適度。

穆得設計

在收納設計上,英國品牌 Vitsoe 606 Shelving System 層架取代了傳統的固定式木作,呈現出純粹的線條美。這些富有現代感的結構與靈活的組合方式,使空間的適應性獲得了極大的提升。而空間中的矮櫃則選用了經典的 USM Haller,低調的設計中蘊含著非凡的機能性。

穆得設計

燈飾的挑選亦體現屋主對光線的細膩理解。空間內擺放了來自 &Tradition FlowerpotLouis PoulsenPanthella 攜行燈、Flos Mini Glo-Ball 壁燈,這些設計燈具為空間帶來溫潤的光線層次。而屋主珍藏的老件燈具與 IKEA 工作燈更承載過往記憶,見證了他不同時期的生活軌跡。

穆得設計

此外,家中的藝術擺飾也充滿個人特色。牆邊擺放一幅日本知名插畫家 空山基 的海報,並特別加以裱框,成為空間中的視覺焦點。雕塑頭像則是親手創作的藝術作品,展現他對藝術的多重熱愛。這些物件不僅是裝飾,更像是他的生活紀錄,帶著歲月與記憶的溫度,構築出獨一無二的居住空間。

穆得設計

攝影師與空間的對話

身為攝影師,工作與生活密不可分,透過空間設計的精心規劃,他能夠隨時感受光影的變化,激發創作靈感,也能靜靜地享受屬於自己的寧靜時光。空間不僅是一個避風港,更是其攝影美學的延伸,一處能夠沉澱思考、記錄生活的理想場域。

文|Shawn Sifi    圖片提供|穆得設計

捉住自然光影的空間詩意、在商業空間製造驚喜!解密WaitWhat Space Studio的用光心法

捉住自然光影的空間詩意、在商業空間製造驚喜!解密WaitWhat Space Studio的用光心法

藏身在台北信義區安靜老宅中,一如WaitWhat Space Studio多來的低調性格,直到推開大門才能驚喜發現冬陽灑落的工作室。光,是主理人Lolo Chen最重視的設計語言。沐浴在午間的陽光之中,他首度分享自己的用光心法。

早在6、7年前租下這間60年老宅時,Lolo便在腦中擘畫出一整間充滿自然光線的工作室。這裡現在是WaitWhat Space Studio與台灣科技大學好友們共享的基地。最初,如同多數台灣住宅為爭取更多室內空間,前院曾被覆上一整片鐵皮,將自然光線阻擋在門外。如今撤下鐵皮後,一半的空間留作戶外庭院種植植物,另一半則改建為開有天窗的寬敞會議室,在冬季接近中午以後,天光便會灑進 整個工作室。

他笑著說:「我曾被客戶說空間設計很有平面設計感。」擁有平面設計背景的他注重畫面感,經常透過CI(Corporate Identity,企業識別)設計邏輯去詮釋空間造型,正是從平面到立體的轉化過程。在其中,相較於材質與空間格局的錯置,光線才是他最重要的設計畫筆。

(攝影:林科呈,圖片提供:WaitWhat Space Studio)
夏季較高的陽光會將樹影打在門口牆壁之上。(攝影:林科呈,圖片提供:WaitWhat Space Studio)

捕捉工作室的光影變幻

這些年來,Lolo在工作室拍了不下數百張照片,即便只間隔幾秒,光影也都不會有一刻相同。自然光的變幻不定,賦予室內一種瞬間的詩意。「比如說像剛剛太陽出來的那一刻,透過天窗的光照下來在會議室的角落,這滿足我對空間中畫面感的追求。」室內要有這樣的精神性空間可以放空、凝望,對他而言非常重要。

前院種植了不同的常綠植物,還有一顆黃連木隨四季更迭繁茂與枯落。樹葉隨風婆娑搖曳,陽光灑在落葉隙間的光點斑駁,直到了門扉外牆與室內,更現自然意象的生機活力。工作室的開口面向南方,他觀察到,晚冬乍春的現在陽光角度較斜,要直到鄰近正午才照進室內;夏季陽光則會更無節制地灑進工作室,因此在會議室與內側工作空間之間,他增設了捲簾適時阻隔熱與曬。

(攝影:林科呈,圖片提供:WaitWhat Space Studio)
將原有隔牆打通後的工作室,在天氣好時整間甚至不用開燈,因此日常人造光僅有限度地打亮室內擺置。(攝影:林科呈,圖片提供:WaitWhat Space Studio)
(攝影:蔡耀徵)
午後隨著時間漸晚,陽光會逐漸斜射進室內。(攝影:蔡耀徵)

Lolo形容,四季與同一天的不同時間,天光照射角度、色溫感受也都不會一樣,光影永遠以不同的姿態匍匐、攀爬進工作室中。他也將原有隔牆打通,曾經的5房格局只保留內側2間小廚房與倉儲空間,讓自然光可以充分曬入所有角落,白天上班甚至都不用開燈。「我們在販售的就是一種生活情趣,這非常體感,因此,我大可將工作室擺滿,成為一個機能性很高的辦公空間,但我還是選擇留空,這樣生活才能進來。」而到了晚上,工作室「為之色變」,打開智慧型色溫燈更多了魔幻感,當客戶來訪時也便於營造氛圍,訴說他們想講的空間故事。至於偏愛哪種光環境,他笑說並沒有標準答案,晚上開著迷幻紅紫燈光也可以認真趕工,全天光之下也可以與三五好友開趴。「光可以很彈性,要的就是讓我們去體驗、去享受空間。」

(攝影:蔡耀徵)
WaitWhat Space Studio成員阿海、主理人Lolo Chen與設計師何昀芳(由左至右)在會議空間討論公事。(攝影:蔡耀徵)
(攝影:林科呈,圖片提供:WaitWhat Space Studio)
當天色漸暗,工作室的智慧型色溫燈開啟後,能賦予空間不同自然光的魔幻氛圍。(攝影:林科呈,圖片提供:WaitWhat Space Studio)

迷濛光線中剪裁家居記憶

Lolo認為,光線的安排並無絕對標準,重要的是因地制宜。在家居設計方面,如同WaitWhat工作室空間拆除鐵皮的「退」概念,他在與客戶溝通時,首要任務就是說服他們留白,不執著於過度的機能性,重新擁抱光線。

談到光質,他指出常見的冷白人造燈光往往過於銳利,相較之下,他在住宅設計中更偏愛柔和的自然光,因為這更能詮釋人最私密的生活經驗。「我們要挖掘出他整個生命中存在的記憶,堆砌、然後濃縮到一個空間裡面。」他觀察到,許多人嚮往的日本、北歐溫潤簡約風格其實與光線特性密不可分。這些溫帶國家的陽光角度較為偏斜,多半經由反射後才進入室內,因此呈現溫黃、輕柔的質地。相比之下,位處副熱帶的台灣,4,000~5,000K的正白光則顯得更為強烈刺眼。「所以『退』進來留一些呼吸的空間以後漸層地引入光,整體感受會更美好。」

(攝影:蔡耀徵)
照進室內不斷變幻的樹影為WaitWhat工作室賦予了詩意。(攝影:蔡耀徵)
(攝影:林科呈,圖片提供:WaitWhat Space Studio)
Lolo在會議空間之上開了天窗,天氣好時,陽光會穿過屋外種植的黃連木打在室內牆面之上。(攝影:林科呈,圖片提供:WaitWhat Space Studio)

Lolo認為無須讓整個空間都充滿恍眼的日光,他更著重於剪裁光線進場的形狀、角度。他喜歡在牆面上鑿洞取光,比如在衛浴間等暗室的隔牆上,搭配半透光的長虹、小冰柱玻璃等,重新柔化自然光,將其巧妙地引進室內並賦予不同變化。如同為好友設計的新家「長安宅」,整個空間透過牆面曲線,讓光線隨著室內的深度漸漸優美地柔化、淡褪。他為一對退休夫婦設計的「大安宅」中,則運用百葉簾篩濾進入光線的強度。「我非常喜愛百葉簾照進來的格柵光影,光線經過軟化後,呈現出更舒適溫柔的氛圍。」當明與暗共存,才能譜寫出光的詩意。

(攝影:hoouse_827,圖片提供:WaitWhat Space Studio)
Changan House是一戶位於長安東路上華廈的小宅,隔間牆搭配超大的弧角,光線就像溜滑梯一樣的直至最深處的角落。(攝影:hoouse_827,圖片提供:WaitWhat Space Studio)

打造商空的魔幻時刻

居家空間需喚起人們內心的熟悉感,但在商業空間中,Lolo則致力於為訪客帶來驚喜。為此,他必須創造不存在於人們記憶中的體驗。「我很喜歡問客戶:如果只有10秒鐘、1個物件,你希望訪客看到什麼?」確認關鍵重點後,他便讓整個場域的光線來詮釋這個核心。

他曾多次與Local Remote合作,例如為時裝品牌CHOIR打造松菸門市時,便運用大量鐵質軟裝來呼應品牌的歐美街頭剛性氣質;不同於一般店鋪將logo燈箱懸掛於店外,他選擇將其置於店內,讓視覺焦點自然匯聚於空間中心。而他自己很喜歡2023年參與創作的Talter Cocktail Festival「超現實圖書館」。「這讓我聯想到《銀翼殺手》中充滿未來感與陰暗美學的衝突。有別於傳統名流晚宴的華麗裝飾風格,我們採用極簡的幾何設計營造出夜晚的酒吧氛圍。」在這個空間中,觀眾難以覓得光源的來處,彷彿漫遊在一個虛實交錯的奇幻酒吧之中。

(攝影:羅柏麟,圖片提供:WaitWhat Space Studio)
(攝影:羅柏麟,圖片提供:WaitWhat Space Studio)

而在今年,WaitWhat即將完成嬰幼用品品牌Baby City娃娃城的桃園旗艦店,這是他們至今在空間尺度上最大的嘗試,WaitWhat與建築師從零開始討論,直到整座建築從平地慢慢昇起,從外觀造型到採光計畫都能全權掌握。其中他大膽開了直徑5公尺的通透圓形天窗,與方形樓板情成鮮明的對比,「我們希望太陽光像探照燈一樣,在地上打出一個俐落的圓形,直接照在代表品牌精神的裝置上面。」他與Local Remote多次參與Baby City的rebranding與店面設計,一反大眾對於嬰兒用品店氛圍粉嫩柔和的印象,注入一種嶄新簡練的設計感,讓年輕爸媽走進來就像在逛潮店,對自己的生活不妥協。

「客戶一開始也是非常驚喜,這也是工作室要叫作『WaitWhat』的原因。」Lolo笑說這可能不是多正經的名字,甚至有點網路迷因感。「提案時確實也會接受到業主的疑問:你確定是要這樣子?」他要的就是發出「蛤?」的表情,他要說服大家一起去玩這些事情。

(攝影:林科呈,圖片提供:WaitWhat Space Studio)
對於Lolo來說,光的元素給予空間生活的情趣。(攝影:林科呈,圖片提供:WaitWhat Space Studio)

 Lolo的3種光語言

❶ NAXS Studio
NAXS Studio也是大學就玩在一起的同學,前年底搬到台北內湖,由兩棟背靠背的老房子打通而成,形成超級狹長的空間。先天難以採光的缺點反而適合分區運用。平常自然光進到空間時異常寂靜,當開啟室內大量LED變色燈具時,就能創造出抽離而虛幻的實驗場域,再結合燈光計畫、中空板與一窗遮光簾,就是一個在虛實間橫跳的新潮空間。

(攝影:hoouse_827,圖片提供:WaitWhat Space Studio)
(攝影:hoouse_827,圖片提供:WaitWhat Space Studio)
(攝影:hoouse_827,圖片提供:WaitWhat Space Studio)
(攝影:hoouse_827,圖片提供:WaitWhat Space Studio)

❷ 2023 Talter Cocktail Festival
我們與Local Remote合作在臺北流行音樂中心展演廳的無窗空間,以俐落收斂的幾何造型詮釋活動「超現實圖書館」的主題。最讓我滿意的是前方吧台,光源可隨活動調整色彩,但我偏愛橘紅色。訪客找不到光源所在,只能感受光被我們捏成極簡的形狀,或灑或流或染地充滿整個空間。

(攝影:羅柏麟,圖片提供:WaitWhat Space Studio)
(攝影:羅柏麟,圖片提供:WaitWhat Space Studio)
(攝影:羅柏麟,圖片提供:WaitWhat Space Studio)
(攝影:羅柏麟,圖片提供:WaitWhat Space Studio)

❸ 長安宅
在16坪的單面採光套房中,屋主希望有完整的起居機能及4件式衛浴。因此我特別研究日光角度,新設隔間牆採用斜切設計,配合超大弧角,讓光線能像搭溜滑梯般直達最深處;上面也開洞裝上長虹玻璃,自然光也能透進衛浴間。整個空間既無過曝光點,也無銳利影線,呈現出奶油般柔軟溫潤的光感。

(攝影:hoouse_827,圖片提供:WaitWhat Space Studio)
(攝影:hoouse_827,圖片提供:WaitWhat Space Studio)
(攝影:hoouse_827,圖片提供:WaitWhat Space Studio)
(攝影:hoouse_827,圖片提供:WaitWhat Space Studio)

Lolo Chen

WaitWhat Space Studio主理人,畢業於台灣科技大學設計系平面設計組。經常與 Local Remote等團隊合作,善於將 CI 設計邏輯轉化至立體空間,巧妙運用自然光線、空間留白與驚喜的人造光帶來嶄新體驗。作品遍及家宅與商業空間,近期作品包括NAXS Studio工作室空間、2023 Talter Cocktail Festival「超現實圖書館」、Baby City 娃娃城店面、CHOIR 新光和松菸門市等。

文|吳哲夫 攝影|蔡耀徵、林科呈、羅柏麟、hoouse_827 圖片提供|WaitWhat Space Studio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5/2月號《跟著光,尋找創作靈感》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