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
ART
-
藝文展覽2025/02/03
國美館2025展覽6選!攜手龐畢度中心探索藝術中的「聲音」、聚焦台灣藝術各創作世代
國立臺灣美術館(以下稱國美館)2025年度展覽規劃延續上述理念,持續規劃典藏常設展、資深藝術家研究展,關注臺灣藝術各個創作世代的發展,希望觀者在欣賞藝術的同時,也更瞭解與土地和時代息息相關的歷史;同時透過更多國際的交流合作,向外探索及連結,尋找臺灣藝術在國際視野上的獨特定位。本篇盤點2025年將登場的焦點展覽:
-
藝術創作2025/02/02
為什麼我們熱愛Zine?開箱3位平面設計師的小誌生命史
從反叛與倡議,到自我的恣意表達,小誌(zine)是展現自由意志的極致載體。有些平面設計師在接案之外,也始終不放過這個能抒發情感與靈感的平台,至於zine的魅力究竟何在?商業案中無法施展的玩心,如何藉此釋放?且看3位設計師親自解析。
-
藝文展覽2025/01/31
巴黎羅浮宮將大規模整修!規劃新入口,為《蒙娜麗莎》打造專屬展廳
巴黎羅浮宮(Louvre)將大規模整修,其中,除將規劃新的入口,也將打造《蒙娜麗莎》的專屬展廳,屆時需購買特別門票才能欣賞這幅名畫。
-
藝術創作2025/01/30
海外特蒐!盤點西班牙、泰國、韓國等5家獨立藝術出版社
世界各地有許多出版人,無論資深或新興,都看得見也珍視藝術家的才華,且相信紙本的力量——但作為讀者,我們的視線應該聚焦在哪裡?為你從全世界海選介紹值得關注的5間獨立藝術出版社,作為認識更多有趣出版品的管道!
-
藝術家2025/01/26
專訪德國藝術家Thomas Demand:從311核災到川普就職,拍下1:1紙牌屋挑戰歷史記憶
Thomas Demand 究竟是攝影家、模型家,還是雕塑家?或許都是。他以紙張製作歷史與日常場景的 1:1 模型,卻堅持拍攝後不保留就銷毀,藉此探問我們對歷史的記憶是否真確可靠。他的大型巡迴展《歷史的結舌》在臺北市立美術館登場,〈花見〉壁紙滿布一樓展廳入口,似櫻花又非花的錯覺將漫漶觀眾的感官。
-
藝術家2025/01/25
草間彌生最完整回顧專書:橫跨80年創作生涯、收錄近200幅代表作彩圖
橫跨80年創作生涯、收錄近200幅代表作彩圖,擁有《草間彌生》這本書,就像擁有一座隨時為你敞開的草間彌生美術館。
-
藝術家2025/01/24
北美館館長王俊傑卸任:回顧任內重大工程、展演與跨域嘗試
2021年2月接任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的王俊傑,即將於1月31日卸任,歸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回任教職;2月起館長一職,將由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副局長劉得堅兼任代理。
-
藝術家2025/01/24
日本微型藝術師田中達也專訪:從日常物件出發,建構讓人會心一笑的創意作品
現正於台北中正紀念堂登場的「田中達也特展」,展出逾160組全新創作,帶領人們發現微型藝術的魅力。而我們也特別專訪這位日本微型藝術大師,一探他的創作故事。
-
藝術家2025/01/22
專訪音樂人桑布伊 X 設計師陳世川——當音樂與設計,長出自己的「圖騰」
卑南族的桑布伊和魯凱族的陳世川,家鄉都在台東,騎摩托車下個坡,油門還不用催落就能到對方的部落。但真正的結識是在台北的音樂現場——那時,還在讀台藝大視傳系的陳世川也在玩音樂,和室友Suming(舒米恩)組樂團「艾可菊斯」,某次站在昏暗台下看演出,聽到一位吟唱卑南古調的老靈魂,燈一亮,驚訝竟和自己年齡相仿。後來,兩人同加入唱片公司「野火樂集」,和胡德夫、以莉.高露、陳永龍、阿洛⋯⋯,一票年輕原住民音樂人彼此合音、伴奏,一同演出、闖蕩。同時,陳世川也已開始設計音樂周邊與電影海報。2012年桑布伊要出首張專輯時,很自然想到這位(他笑說「當年很便宜」)的同伴。談起歷來的合作模式,兩人互看,「也就聊天聊一聊!」那究竟是如何聊到兩次入圍金曲獎最佳裝幀?這回,桑布伊首次跳脫世界音樂框架的《靠近》在視覺設計上如何詮釋?更深一層的,在創作路都走了20餘年後,對於原住民身分、傳統文化與個人創作間的羈絆,如今兩人怎麼看?
-
藝術創作2025/01/21
蘇匯宇《三廳電影》入圍2025柏林影展!從美術館展覽到影展長片,邀觀眾共創顛覆影像製作方式
新媒體藝術家蘇匯宇的最新長片作品《三廳電影》(The Trio Hall)入圍2025年柏林影展Forum單元,將於2月舉辦世界首映。這部誕生自美術館的作品,以瓊瑤式浪漫文藝類型片為靈感,顛覆觀眾的功能與角色,讓觀眾化身參與者及共製者,產出一部呼應尖銳的社會議題的政治喜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