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NEWS
-
藝文展覽2025/01/17
【編輯帶逛】北美館《托瑪斯.德曼:歷史的結舌》:以紙雕塑、攝影層層重構現實,9件亮點作品意涵解析
臺北市立美術館 (北美館)現正展出《托瑪斯.德曼:歷史的結舌》,展覽由美國策展人道格拉斯.佛格(Douglas Fogle)策劃,匯集藝術家從1990年代至今近70件作品,呈現其30年融合雕塑與攝影的創作實踐。
-
風格美食2025/01/17
《夜市王》如何重新定義台灣街頭美食?專訪節目主持人 A/DA 阿達、美麗本人
全台大約有300多個夜市遍布各縣市,作為陪伴著台灣人長大的小吃集散地,相信許多人都有各自擁護的夜市、商號,而節目《夜市王》的出現更是催化了這種情懷,因此自播出之後引起廣泛討論,民眾紛紛站出來為自己的「信仰」讚聲,當然也會有質疑的聲浪,但無論如何都炒熱了藏在台灣人民心中的「夜市愛」。這次我們邀請到《夜市王》的兩位主持人——阿達和美麗本人,分享他們在鏡頭前後的心路歷程。
-
咖啡廳2025/01/16
日式老屋化身古典咖啡沙龍:BEMO Salon攜手亞洲最佳甜點主廚賴思瑩,推出預約限定Coffee Pairing
位於台北市八德路上的日式老建築「一號糧倉」,近日悄悄進駐咖啡品牌「BEMO Cafe」,打造充滿新古典主義風格的預約制沙龍空間,剛開幕便攜手亞洲50大最佳甜點主廚賴思瑩,推出令人耳目一新的Coffee Pairing體驗。
-
平面設計2025/01/16
劉悅德設計《Do Cricus》新刊!雜誌化身「變裝包」,視覺、印刷細節呼應馬戲及酷兒文化
本篇主角——《Do Cricus》馬戲專門誌,由FOCASA馬戲團發行,是台灣唯一以馬戲藝術為核心的刊物及媒體,全新專題「馬戲夠酷(兒)嗎——Are We Humans or Are We Queer?」探討馬戲藝術與酷兒(Queer)文化之間的連結,並邀設計師劉悅德策劃裝幀,以「變裝包」為概念,呼應酷兒打破二元性別框架的自由態度,雜誌也從固有的紙本限制中解放,讓閱讀成為一個「變身」(transforming)的過程。
-
攝影師2025/01/16
宇多田光巡迴演唱會寫真集《NINE STORIES》:9座城市 × 9位攝影師,以鏡頭捕捉巡演風景
為紀念宇多田光出道25年,以她時隔6年的全國巡演「SCIENCE FICTION TOUR 2024」為主題的《NINE STORIES》計畫,透過9位攝影師的視角,捕捉演唱會中獨特瞬間,製作而成寫真集作品,並預計於2025年3月21日發售。
-
藝文展覽2025/01/15
2024屏東落山風藝術季開展!日本插畫家打造街道藝術作品、海口沙灘集結10件戶外裝置等亮點整理
2024落山風藝術季「在海邊的人」,邀請來自台、日、印尼、美國共19個藝術團隊,推出26組作品,從海口港、看海美術館到海口村落,打造5大展區,展期自2024年12月20日起至2025年3月2日止。
-
數位科技2025/01/14
從生活出發,捕捉生命的「躍動」 ViewSonic 第五屆 ColorPro Awards 國際視覺藝術暨攝影展於松菸展出百大入圍作品!
第五屆ColorPro Awards以「躍動Momentum」為題,號召各方創作者一同發揮自己的想像力、觀察力並反哺成觸動人心的作品。ViewSonic將於1/17(五)至1/19(日) 在松山文創園區展出近150件的得獎作品,讓觀展者可以從創作者的視角出發,捕捉每個躍動的瞬間!
-
藝術創作2025/01/14
再現中央公園7500座橘紅色大門!Christo and Jeanne-Claude經典之作《The Gates》20週年特展
20年前的紐約中央公園,佇立著綿延數十公里的橘紅色門框,透著光的布幔在雪地中飄揚。這個在當時為市民帶來震撼感受的作品,出自藝術家組合克里斯多和珍妮克勞德(Christo and Jeanne-Claude);如今,壯觀的七千多座大門雖不復見,卻在即將開展的《The Gates與紐約未竟之作》(The Gates and Unrealized Projects for New York City)中能夠身歷其境體驗!
-
流行趨勢2025/01/14
LV X 村上隆藝術聯名4大亮點:「復刻」為核心、數位技術煥新彩色印花,快閃店發想自膠囊旅館
「Louis Vuitton × 村上隆」聯名系列共有3大篇章、200多件新作,以「復刻/再版」(Re-edition)為主軸,在保留經典的前提之下,重新設計雙方於2003年首度聯名的作品。
-
風格美食2025/01/14
我們為何愛(小)吃?作家林楷倫 × 顏社創辦人迪拉:談街頭美味的記憶與流傳
林楷倫賣魚、寫書,迪拉做音樂,這次一陣子沒見,一坐下也免了寒暄、直切重點,討論起最近各大美食YouTuber都在講的竹午魚哪兒可以吃得到?最初,將他們聯繫在一起的也是「吃」。林楷倫出版首本散文集《偽魚販指南》時,迪拉邀他來自己的podcast,推薦市場囝仔的小吃——林楷倫生長在台中霧峰,承接家業成第三代魚販,識魚也識傳統市場最生猛喧鬧、熱氣蒸騰的庶民吃食所好;迪拉先後隨家人居住於北投和高雄,往來南北,在不同的吃食文化中長大,在懂嘻哈之前,先在小吃中見識何謂街頭派系和個性。小吃這題向來沒有標準答案,以下混雜了少許中年男子的懷舊、適量不同地域的味覺觀點,還有很多和小吃的本質一樣最純粹又直接的信念——撇去一切,吃東西總該是件超級有趣又快樂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