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 Vie雜誌
-
雜誌出版2017/11/06
【2017台灣創意力100創意展覽首獎】 有別於西方藝術的民間交陪境精神──專訪「近未來的交陪:2017蕭壠國際當代藝術節」總策展人龔卓軍教授
台灣民間信仰和當代藝術能有什麼樣的火花呢?「近未來的交陪:2017 蕭壠國際當代藝術節」總策展人龔卓軍以台南傳統「交陪境」為核心概念,透過交融跨界的策展內容,提出:創作中的技藝方法、儀式中的互動方法、以及政經結構中的自我組織方法,呈現出大膽創新且不同於西方的當代藝術創作養分!
-
雜誌出版2017/11/06
用設計寵愛毛小孩
萌萌的毛小孩,早已經成為人們的療癒小夥伴,許多飼主就算花費不少銀兩,也想要讓牠們吃好、睡好!目前設計界也吹起這股風潮,用設計回應「寵年代」裡的毛孩需求,家裡的汪星人、喵星人可說是越來越幸福了呢!
-
雜誌出版2017/11/06
洗去汙水黑色地段惡名!窺探美國建築團隊如何讓「芝加哥河濱步道」新生
我們太習慣城市如蜘蛛網般複雜的交通要道,卻忘了問,除了喧囂的汽機車,最重要的使用者─行人,是否也有足夠的步行空間?讓人行步道依附在主要交通幹道下的城市景觀,如今已逐漸受到挑戰。當大眾可以用雙腳自在穿梭,甚至擁有更多不受干擾的公共走廊時,才是一座都市又重新打通筋脈,找回生活樂趣的時候。
-
雜誌出版2017/11/06
打造恰到好處的生活設計──專訪日本設計師深澤直人
在你心中,極簡是什麼樣貌?線條簡約、淨白無瑕的設計?還是捨棄多餘的物品,只為追求恰到好處的單純生活?在深澤直人的心中,極簡是濃縮精華、蘊藏細節的態度。
-
雜誌出版2017/11/06
慾望多大,神像就多大!藝術家姚瑞中走訪台灣百間廟宇的《巨神連線》攝影系列
明明是轉冷前最後一個放晴日,午後卻硬是下了幾陣雨,似應證姚瑞中說的,只要拍攝拿著瓶子的菩薩都會是雨天。我們坐在北投山上一尊灑水觀音旁的亭子內,一邊等雨停,一邊聽他說過去一年半跑遍台灣南北,拍攝神明雕像的故事。四周草木淋漓,惟遠處不時天光乍現,讓這段難得的亭中會,多添了幾分明淨的氛圍。
-
雜誌出版2017/10/05
「生活,要對得起土地」──阿昆與阿鎮的聽風之屋
位於台11線上的長濱,是台東最北方的一個鄉,旅人來來往往,開著車很快就呼嘯而過;但對於阿鎮與阿昆而言,這兒就是他們尋覓已久的命定之處。
-
雜誌出版2017/10/05
因夢想住進森林──Lilah和Nick的生活藍圖
想到大自然裡生活,不需要一個偉大的理由,只要有愛就能在自然中共築理想的生活環境。來自美國的服裝設計師兼陶瓷藝術家Lilah Horwitz和攝影師Nick Olson原本分居兩地,為了有更多的相處時光,於是親自設計建造位於維吉尼亞州西部森林的小屋。辭掉工作後的兩人,於2012年展開在大自然生活的夢想。
-
雜誌出版2017/10/05
穿越未來的光州設計雙年展
提起設計界的雙年展,除了伊斯坦堡設計雙年展、以及大家記憶猶新、去年九月首度加入行列的倫敦設計雙年展之外,最具知名度的莫過於位在韓國的光州設計雙年展!跟著我們一起前進光州,直擊齊聚34 國、1268 件設計作品的國際設計盛會吧!
-
雜誌出版2017/10/05
期待一個七彩的明日!在台北當代藝術館遇見LGBTQ大展《光.合作用-亞洲當代藝術同志議題展》
籌備近四年,號稱是亞洲首檔以LGBTQ為主題的官方當代藝術大展《光.合作用-亞洲當代藝術同志議題展》,終於在九月於台北當代藝術館登場。在國內近年同志議題浮於檯面,正式與法律和社會秩序相碰撞並爭取權利,卻又因而顯得剛猛激烈的情況下,提供另一片柔軟的透視鏡,於彩虹之外,綻現更多數不清的美好漸層色。
-
雜誌出版2017/10/05
漢字與舞蹈的嶄新視界──林懷民2017年新作《關於島嶼》
「《紐約時報》舞評家問我:『跳舞就跳舞,有人跳舞講他的爸爸,有人講他的狗,為什麼你老是講台灣?』我說:『我們不是在溫習台灣歷史。我們是從頭學習台灣的歷史。』」林懷民在《打開雲門》一書中如此表述。從1978 年的《薪傳》吹響號角,八○年代《我的鄉愁,我的歌》、九○年代《家族合唱》、到近年的《稻禾》、《白水/微塵》,一切靈感都來自腳下的這塊土地。他曾打趣說,若離開台灣,會失去編舞的動力。但他還在這裡,所以舞也還在。醞釀三年,他再度帶領雲門舞集走出全新意境,於世道混亂的現下,送上一位藝術手藝人對家鄉最誠摯的想望與禮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