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
-
藝術2025/02/17
專訪土耳其藝術家Refik Anadol:MoMA典藏作品到全球首座AI博物館,如何以數據美學掀起當代文藝復興?
近年的生成藝術狂潮之中,Refik Anadol絕對是站在浪尖的佼佼者。 他是第一位在公共空間使用AI技術,也是第一位受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典藏NFT作品的藝術家,更催生世界上第一間以AI為研究方向的博物館「Dataland」。他將數據、生成技術、建築融合美學為一爐,不斷挑戰觀者的視覺體驗,掀起一場21世紀的文藝復興。
-
藝術2025/01/26
專訪德國藝術家Thomas Demand:從311核災到川普就職,拍下1:1紙牌屋挑戰歷史記憶
Thomas Demand 究竟是攝影家、模型家,還是雕塑家?或許都是。他以紙張製作歷史與日常場景的 1:1 模型,卻堅持拍攝後不保留就銷毀,藉此探問我們對歷史的記憶是否真確可靠。他的大型巡迴展《歷史的結舌》在臺北市立美術館登場,〈花見〉壁紙滿布一樓展廳入口,似櫻花又非花的錯覺將漫漶觀眾的感官。
-
藝術2025/01/25
草間彌生最完整回顧專書:橫跨80年創作生涯、收錄近200幅代表作彩圖
橫跨80年創作生涯、收錄近200幅代表作彩圖,擁有《草間彌生》這本書,就像擁有一座隨時為你敞開的草間彌生美術館。
-
藝術2025/01/24
北美館館長王俊傑卸任:回顧任內重大工程、展演與跨域嘗試
2021年2月接任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的王俊傑,即將於1月31日卸任,歸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回任教職;2月起館長一職,將由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副局長劉得堅兼任代理。
-
藝術2025/01/24
日本微型藝術師田中達也專訪:從日常物件出發,建構讓人會心一笑的創意作品
現正於台北中正紀念堂登場的「田中達也特展」,展出逾160組全新創作,帶領人們發現微型藝術的魅力。而我們也特別專訪這位日本微型藝術大師,一探他的創作故事。
-
藝術2025/01/22
專訪音樂人桑布伊 X 設計師陳世川——當音樂與設計,長出自己的「圖騰」
卑南族的桑布伊和魯凱族的陳世川,家鄉都在台東,騎摩托車下個坡,油門還不用催落就能到對方的部落。但真正的結識是在台北的音樂現場——那時,還在讀台藝大視傳系的陳世川也在玩音樂,和室友Suming(舒米恩)組樂團「艾可菊斯」,某次站在昏暗台下看演出,聽到一位吟唱卑南古調的老靈魂,燈一亮,驚訝竟和自己年齡相仿。後來,兩人同加入唱片公司「野火樂集」,和胡德夫、以莉.高露、陳永龍、阿洛⋯⋯,一票年輕原住民音樂人彼此合音、伴奏,一同演出、闖蕩。同時,陳世川也已開始設計音樂周邊與電影海報。2012年桑布伊要出首張專輯時,很自然想到這位(他笑說「當年很便宜」)的同伴。談起歷來的合作模式,兩人互看,「也就聊天聊一聊!」那究竟是如何聊到兩次入圍金曲獎最佳裝幀?這回,桑布伊首次跳脫世界音樂框架的《靠近》在視覺設計上如何詮釋?更深一層的,在創作路都走了20餘年後,對於原住民身分、傳統文化與個人創作間的羈絆,如今兩人怎麼看?
-
藝術2025/01/09
李·帕赫個展《失落與重現的樂園》探索酷兒未來之途!交織神話與殖民歷史,水流象徵性別流動
從神話、民間傳說、殖民歷史等汲取靈感,菲律賓視覺藝術家李·帕赫(Lee Paje)藉繪畫探討複雜的性別議題,她常在畫中以「水」包裹人體形象,透過視覺暗示性別的流動性;藉油彩銅板畫若隱若現的金屬光澤、摺頁書開展的扉頁等創作媒材及形式,象徵歷史的複雜性及迭代,並進一步揭露殖民主義如何鞏固異性戀規範的社會結構。
-
藝術2025/01/08
李明則大型個展《走自己路的》!11公尺巨幅聯屏、20組新作打開超時空漫遊的任意門
以台灣民間日常、在地文化為創作靈感的藝術家李明則,自2025年1月4日起於安卓藝術推出大型個展《走自己路的》(Walk Your Own Path),一次展出包含水墨畫作、複合媒材創作等的20組新作。
-
藝術2025/01/03
國美館《席德進眼中的歷史場域》線上展!200+畫作展出,穿越時空看見台灣傳統建築生命力
國立臺灣美術館推出《席德進眼中的歷史場域》線上展覽,以席德進的建築寫生為核心,展出215件經典之作,並運用AI視覺演算近距離呈現畫作細節與筆觸,藉藝術家之眼深入台灣傳統建築文化。
-
藝術2025/01/03
「導演型雕塑家」王尋個展在台中!揉動畫概念於雕塑,在動靜之間創造融合時空的路徑
有「導演型雕塑家」之稱的美籍臺裔藝術家王尋,創作生涯遊走於雕塑與動畫之間——前者凝練創作者當下手感為永恆,後者鮮活而流動、卻難留存於空間——而他巧妙將兩者結合,將於好萊塢歷練十年的豐厚數位創作經驗融入雕塑,拓展當代雕塑表現及敘事的可能性。即日起《王尋雕塑展——導演型的雕塑家,動態間的捕捉手》於台中大河美術展出,不妨親臨現場,在雕塑的動與靜之間,感受穿越時間的體驗。